从被质疑到被夸赞,看他如何成为村民“自家人”

时间: 2023-04-18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15314

  4月12日傍晚,南川区中桥乡普陀村便民服务中心,吃完晚饭的村民,来到道路上散步锻炼,道路安装有太阳能灯,有兴趣的还可以到文化活动室、法律服务室里转转、看看,沿着乡间小路种植的花卉散发阵阵花香……

  作为南川区中桥乡普陀村驻村第一书记,市检察院第四分院检察业务保障部副主任、三级调研员刘剑峰参与并见证了普陀村的美丽新形象建设。这几年,普陀村连续获得了国家森林乡村、市级美丽宜居乡村的称号。除了基础设施改善,村里还在发展产业,“粒粒香”品牌富硒大米成为了村里的龙头产业,村民荷包鼓了,更多喜人的消息还在路上……

  产业发展有思路 户户增收有门路

  村民每每看到刘剑峰都格外热情,一口一个“刘书记”地称呼道,还会拉他进屋摆龙门阵、吃饭,俨然自家人。但刘剑峰说,才到村里时,村民们对他也是充满了质疑,“你干出一件件实事后,村民才会发自心底地认可你。”刘剑峰说,这是驻村工作两年来最大的感受。

  2021年9月,中桥乡普陀村优质稻入选重庆市第三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的主导产业。而早在当年5月,刘剑峰便开始仔细研究品牌发展情况。经过调研,他发现处于第三个年头的富硒米产业还在起步阶段,也存在一些瓶颈,比如如何提高产量和品质,如何进一步提高销售额等。

  为此,刘剑峰和驻村队员、村两委班子多次召开讨论会,不断探索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为降低生产成本,刘剑峰和驻村队员们多次往返乡里、区上,报批材料、调研问题、提出方案,经过不懈努力,终于申请到专项资金建设起了一座加工坊。在碾米机、真空包装机陆续顺利投入使用后,生产加工成本大大降低了。同时,他还动员队员们和村两委班子干部在业余时间参与收购、检测、加工、包装、销售、运输全过程,不收取任何报酬,全力服务集体经济增收。

  普陀村富硒大米的生产加工成本省下来了,销路如何打开?对此,刘剑峰说“山人自有妙计”。

  2021年底至2022年初,刘剑峰想方设法扩大销售,充分利用已有消费扶贫馆线上平台做好销售,还积极和主城区一些小区周边的粮油果蔬店达成协议,建立代销渠道,将产品销向机关、单位,签订供货协议。同时,结合中桥乡的发展和销售渠道,他带领村民们延伸产业链条,与农业公司合作将产品销至超市,通过网络平台销售产品,构建线上、线下营销网络,打造普陀村富硒农产品品牌。“解决富硒大米的销路问题,是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的具体举措。”刘剑峰表示,2022年初,他们还请来对口帮扶单位“会诊”把脉,设计了新的精品包装,丰富了产品种类,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收到了良好的市场反馈。

  据统计,2022年以来,普陀村便扩大规模种植优质富硒稻500余亩、优质油菜160余亩,实施土地安全利用改种100余亩,科学管护经果林150余亩,种植辣椒100余亩。目前,新一年的种子全部播种育秧、硒肥已发放完毕。

  干出一件件实事 慢慢换来村民认可

  “你们不解决我家的吃水问题,我只能上访!”2022年7月初一天的早上,李婶来到村便民服务中心反映问题,情绪激动。刘剑峰热心接待了李婶。

  原来,李婶家不是没水吃,而是担心水受到污染。李婶家住山上,常年把附近一股山泉水作为饮水水源,一天前,在旁边搞家庭农场的村民陈某在不远处新挖了养猪场化粪池,李婶认为会污染她家的饮用水,而陈某认为池子够大够结实,加上定期清理,不会产生渗漏污染。双方就此发生激烈争吵。

  刘剑峰当即和村干部上门了解情况,听了陈某的意见,还仔细勘察了周边环境、测量了距离,最终认定取水点受污染风险较大。随后,刘剑峰对陈某进行了耐心的劝导,陈某答应另选地址并现场填埋了化粪池。李婶也表示满意。

  像这样的邻里小矛盾,刘剑峰还解决了很多,他说:“没有解不开心结的群众,只有不愿花气力去化解的干部,让群众暖心,才能让公平正义得到彰显。”

  普陀村人口1900多人,长期在家的1000人左右,老年人居多。为提升人居环境,刘剑峰和队员们申请了资金120万元,集中整治普陀村安置点院坝、围墙、水沟,新建普陀关、普陀人家两处打卡小景观,改造公交站、劝导站、中医馆,沿途种植花卉6万余株,有亮点、有质感、有特色的田园乡村正在不断建设中。此外,在他的牵头下,村里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及乡村治理积分制,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监督做好垃圾收运、污水处理和卫生厕所改造等工作,进一步美化了村容村貌。

  转眼间,两年的驻村工作接近尾声,刘剑峰说:“我有幸成为一个乡村振兴的亲历者,这是一场接力赛,需要每一棒都奋力奔跑,才能迎来整体的胜利。普陀村正在发生变化,成为一个乡村振兴诗和远方的美好地方。”

  记者 舒楚寒 通讯员 张雷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从被质疑到被夸赞,看他如何成为村民“自家人”

  4月12日傍晚,南川区中桥乡普陀村便民服务中心,吃完晚饭的村民,来到道路上散步锻炼,道路安装有太阳能灯,有兴趣的还可以到文化活动室、法律服务室里转转、看看,沿着乡间小路种植的花卉散发阵阵花香……

  作为南川区中桥乡普陀村驻村第一书记,市检察院第四分院检察业务保障部副主任、三级调研员刘剑峰参与并见证了普陀村的美丽新形象建设。这几年,普陀村连续获得了国家森林乡村、市级美丽宜居乡村的称号。除了基础设施改善,村里还在发展产业,“粒粒香”品牌富硒大米成为了村里的龙头产业,村民荷包鼓了,更多喜人的消息还在路上……

  产业发展有思路 户户增收有门路

  村民每每看到刘剑峰都格外热情,一口一个“刘书记”地称呼道,还会拉他进屋摆龙门阵、吃饭,俨然自家人。但刘剑峰说,才到村里时,村民们对他也是充满了质疑,“你干出一件件实事后,村民才会发自心底地认可你。”刘剑峰说,这是驻村工作两年来最大的感受。

  2021年9月,中桥乡普陀村优质稻入选重庆市第三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的主导产业。而早在当年5月,刘剑峰便开始仔细研究品牌发展情况。经过调研,他发现处于第三个年头的富硒米产业还在起步阶段,也存在一些瓶颈,比如如何提高产量和品质,如何进一步提高销售额等。

  为此,刘剑峰和驻村队员、村两委班子多次召开讨论会,不断探索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为降低生产成本,刘剑峰和驻村队员们多次往返乡里、区上,报批材料、调研问题、提出方案,经过不懈努力,终于申请到专项资金建设起了一座加工坊。在碾米机、真空包装机陆续顺利投入使用后,生产加工成本大大降低了。同时,他还动员队员们和村两委班子干部在业余时间参与收购、检测、加工、包装、销售、运输全过程,不收取任何报酬,全力服务集体经济增收。

  普陀村富硒大米的生产加工成本省下来了,销路如何打开?对此,刘剑峰说“山人自有妙计”。

  2021年底至2022年初,刘剑峰想方设法扩大销售,充分利用已有消费扶贫馆线上平台做好销售,还积极和主城区一些小区周边的粮油果蔬店达成协议,建立代销渠道,将产品销向机关、单位,签订供货协议。同时,结合中桥乡的发展和销售渠道,他带领村民们延伸产业链条,与农业公司合作将产品销至超市,通过网络平台销售产品,构建线上、线下营销网络,打造普陀村富硒农产品品牌。“解决富硒大米的销路问题,是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的具体举措。”刘剑峰表示,2022年初,他们还请来对口帮扶单位“会诊”把脉,设计了新的精品包装,丰富了产品种类,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收到了良好的市场反馈。

  据统计,2022年以来,普陀村便扩大规模种植优质富硒稻500余亩、优质油菜160余亩,实施土地安全利用改种100余亩,科学管护经果林150余亩,种植辣椒100余亩。目前,新一年的种子全部播种育秧、硒肥已发放完毕。

  干出一件件实事 慢慢换来村民认可

  “你们不解决我家的吃水问题,我只能上访!”2022年7月初一天的早上,李婶来到村便民服务中心反映问题,情绪激动。刘剑峰热心接待了李婶。

  原来,李婶家不是没水吃,而是担心水受到污染。李婶家住山上,常年把附近一股山泉水作为饮水水源,一天前,在旁边搞家庭农场的村民陈某在不远处新挖了养猪场化粪池,李婶认为会污染她家的饮用水,而陈某认为池子够大够结实,加上定期清理,不会产生渗漏污染。双方就此发生激烈争吵。

  刘剑峰当即和村干部上门了解情况,听了陈某的意见,还仔细勘察了周边环境、测量了距离,最终认定取水点受污染风险较大。随后,刘剑峰对陈某进行了耐心的劝导,陈某答应另选地址并现场填埋了化粪池。李婶也表示满意。

  像这样的邻里小矛盾,刘剑峰还解决了很多,他说:“没有解不开心结的群众,只有不愿花气力去化解的干部,让群众暖心,才能让公平正义得到彰显。”

  普陀村人口1900多人,长期在家的1000人左右,老年人居多。为提升人居环境,刘剑峰和队员们申请了资金120万元,集中整治普陀村安置点院坝、围墙、水沟,新建普陀关、普陀人家两处打卡小景观,改造公交站、劝导站、中医馆,沿途种植花卉6万余株,有亮点、有质感、有特色的田园乡村正在不断建设中。此外,在他的牵头下,村里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及乡村治理积分制,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监督做好垃圾收运、污水处理和卫生厕所改造等工作,进一步美化了村容村貌。

  转眼间,两年的驻村工作接近尾声,刘剑峰说:“我有幸成为一个乡村振兴的亲历者,这是一场接力赛,需要每一棒都奋力奔跑,才能迎来整体的胜利。普陀村正在发生变化,成为一个乡村振兴诗和远方的美好地方。”

  记者 舒楚寒 通讯员 张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