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青石铺径,巴渝夯土围墙,田间织草成穹,走进法庭,高悬的国徽下,一幅颇具山水之城特色的“巴渝山居图”徐徐展开…… 12月20日上午,全国首个数字生态司法实践基地在南岸区人民法院正式投用,在这个还原大自然的法庭里,一起环境污染案件开庭审理。 情景式庭审寓教于案 庭审现场,检方指控称,重庆某家具制造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1月,主要从事家具生产及销售。后来,该公司法定代表人和实际控制人刘某在明知公司未取得排污许可证及污水处理设备的情况下,为节约排污成本,安排并授意职工将厂房内喷漆间的生产污水通过两根私设的管道向外排放,并将沉淀池内的漆渣私自掩埋在厂内的土壤中。 经相关机构采样监测和鉴定,该公司违法排放的生产废水中,相关苯系污染物严重超标,部分污染物属于《危险化学品目录》中危害水环境的有毒物质,具有不同程度的致癌性和毒性,且排放口土壤中的苯系污染物与生产废水中的各项因子具有同源性。 该公司所在地的巴南区人民检察院遂根据重庆法院环境资源案件集中管辖的规定,将该公司及法定代表人刘某诉至南岸区法院。 庭审现场,刘某和公司方均表示,对检方指控的犯罪事实、罪名均无异议,愿意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最终,南岸区法院依法认定重庆某家具制造有限公司犯污染环境罪,判处罚金10万元;被告人刘某犯污染环境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个月,缓刑一年,并处罚金2万元。 “生态环境保护在‘堵’更在’疏’。”该案主审法官、南岸区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团队负责人吴广哲表示,为同时发挥环境资源审判作用,南岸区法院建成了全国首个数字生态司法实践基地(以下简称“基地”),集环资庭审、法治宣传、生态科普、修复监测、跨界平台、形象展示、综合会议等多功能于一体,让当事人在接受庭审教育的同时,又能在情景化、沉浸式、交互性的体验中感受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沉浸式宣教以案为媒 在基地里,有一棵红豆杉树根标本特别引人关注。2023年1月,南岸区法院在綦江区打通镇余家村曾开庭审理的一起危害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案,被告人穆某和赵某因非法采伐、收购一株树龄约260余年的红豆杉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二个月、缓刑二年及有期徒刑十个月、缓刑一年六个月,并处罚金。 这棵标本就是当时穆某和赵某的作案工具和砍伐遗留的红豆杉树根,法院根据这一案例改编的科普动漫——《流血的红豆杉》也在旁边循环播放。据了解,除了情景化审判庭,南岸区法院还在基地打造了一个沉浸式的生态宣教馆,以传统图文展版、现代声光技术、山居情景舞台等融合互补形式,让司法护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景可视化。 (3D科普场景体验) “我们在法庭审理过程中,创新性地加入法庭教育环节,并邀请行业代表共同旁听参与,就是希望能够以案为媒,在用法普法的同时,让生态文明理念真正深入人心。”吴广哲介绍,为了让受众的体验更真实、更具沉浸感,南岸区法院特别在基地打造了一个生态科普科感实验室,通过裸眼3D视频形式让受众在360度的led屏幕内沉浸式体验《生态之殇》《生态之治》和《生态之美》三部曲,激发生态环境保护内生动力。 数字化融合赋能司法力量 据悉,为在司法实践中更好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充分发挥数字化治理体系作用,南岸区法院按照数智赋能、跨界融合、多方联动的理念,自主研发了“南岸生态环境保护数智融合平台”。 “平台分为实时监测、融合共享、审执办案和数助决策四大系统,能够实时展示管辖区域监控点位情况,打通不同平台、机构数据间隔,切实提升办案质效。”吴广哲表示,环境资源审判要以最有利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最有利于当事人环境权益维护、最有利于案件公正高效处理为原则,为此,南岸区法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在当天开庭审理的刘某等污染环境一案中,南岸区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团队在立案后多次会同各方前往被告公司了解企业整改情况、危废处理情况,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做好环保整改,并在该公司厂房设置了监控点位,将相关监控视频接入生态环境保护数智融合平台,实时监测企业环保情况。 “南岸区法院通过‘数字赋能’,不仅推动了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建设,更有效统筹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判决既有力度、又有温度。”全程参与旁听的重庆市第五届人大代表、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邓明鉴表示,南岸区法院的相关探索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希望南岸区法院能够继续立足区位优势,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守正创新,走好新时代数字生态司法之路。 记者 叶会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