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盅罐罐茶

时间: 2024-11-29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庞, 伊聆 阅读量:8632

◎ 杨旭军

我认为喝茶大致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有钱有闲,有各种各样的道具,有一整套近乎庄严且繁琐的仪式,并冠以“茶道”称,喝茶不能叫喝,俗了,要叫“品”。“品”一些稀奇古怪的茶,生的熟的白的黑的红的——但绝少有绿的,讲茶道的人是不屑于喝绿茶的,那是段位不高的表现——一只玻璃杯,扔一撮茶,开水一冲就行,驴饮,毫无技术含量可言,当然也就上不了台面。喝绿茶的在茶道面前,一般羞于启齿,像小沙弥遇见高僧大德,高山仰止,诚惶诚恐。品茶者一旦架势拉开,舒臂绾袖,舞蹈般一阵眼花缭乱的操作,然后一盏挑于指尖,一边浅尝轻抿,一边海阔天空,更多有表演的成分。

另一种则纯粹是为了生计所需,喝的是一种生活,喝的是一种坚守,喝的是一身力气,喝的是一种刚需。

家乡人喝茶,属于第二种。

我无论如何也没法想象,一盅浓得像汤药、苦得像胆汁一样的酽茶,能有那么大的威力,“滋——”地一口下肚,就上一口干馍馍或一勺熟面,顿时精神抖擞,力大无穷,人是铁,茶是钢,这种茶叫罐罐茶。

在大西北的这片黄土地上,人们离不开罐罐茶。罐罐茶之于乡亲,如同甘霖之于田禾、燃油之于机器,那小山一样的麦垛,没有一盅罐罐茶是断然担不上场的;那一树一树苹果花椒,没有一盅罐罐茶是断然变不成钱的。而再苦再累的农活,没有什么不是一盅罐罐茶扛不下来的。

这是辽阔无垠的天幕下、大山缝隙里的随便一个村子。鸡叫二遍时,村庄仍然像一幅调色过浓的水墨画,凝重而安静,几粒星星渣儿在云后若隐若现,那点微光并不能为黎明前的黑暗增一丝亮色。但农家院子里已有火光明灭,人们起来喝罐罐茶了,辛劳的一天总是从一盅罐罐茶开始的。在火盆上堆上几个树疙蔸,点几根干树枝,鼓起腮帮子吹一阵,树疙蔸就燃了,一把大叶子茶按进拳头大的沙罐,煨在火边,俄尔,茶汁溢出,用压茶棍压一压,然后沙罐在空中一扬,一根细线注入茶盅又戛然收住,一盅罐罐茶就成了。嘬着嘴夸张地吸一口,那个香啊,仿佛日子也有了嚼劲!

火苗跳跃,映着人们的脸膛,偶尔也燎了胡子,但没什么要紧,胡子总是会长的,像地里的庄稼,一茬一茬地长,脸皮是胡子的土地,山屲是庄稼的土地,只要有汗水的浇灌,胡子便生长茂盛,庄稼就不会歉收,两样诚不欺人。等几盅罐罐茶下肚,力气有了,一天安排也就有了,一沙罐败茶浇在树疙蔸上,“扑”地腾起一团雾气,火就熄了,然后收拾农具,牵出圈里的牲口,吆喝着去下地——这是每一个黎明,在每个农家院子里上演的、关于日子的序曲。

我总是在想,在那苦焦的黄土地上,为什么人们还离不开苦得发涩的酽茶,是卧薪尝胆呢,还是有了苦茶的铺垫,日子就没那么苦了?或者时刻提醒,吃了生活的苦才有日子的甜?

但不管怎么说,一盅苦得像中药的罐罐茶,总能让日子有滋有味,农忙时喝,农闲时更要喝,农忙时那是一把子力气,农闲时又是必要的礼仪。亲朋来了,“赶紧上炕,笼火,喝茶!”不由分说,人就推上炕,火盆就端上炕,炕柜里倒腾出平时舍不得喝的好茶,可罐子熬上,火吹得旺旺的,烟熏得人泪眼婆娑——不打紧,这就是人间烟火,端上花卷油馍,边喝边吃边谝传,谝国家大事,也谝村里的八卦;谝美国总统,也谝自家水桶;谝遇上好年景,也谝儿媳妇难寻;谝人家的婆姨心疼,也谝自家后人能成……

生活中没有比喝罐罐茶更重要的事,逢年过节,一天喝几顿是常事,路上碰见,最好的问候是“茶喝了没?”老朋友相聚,一人一个沙罐,高兴了还在沙罐旁温一壶酒,热酒不醉人,原来煮酒论英雄也有出处哩。婚丧嫁娶,乡俗民约,买卖交易,都是喝着罐罐茶就弄成了,甚至邻里有纠纷,坐下喝一盅罐罐茶,啥啥就烟消云散了。

小娃娃不喝茶,但喜欢大人喝茶,扯一束麦穗或一把豆荚,往火盆的灰烬中一埋,过一会儿就可以吃到清香的麦粒和香糯的豆子了;粉条也行,烤过的粉条肿得老粗,酥脆可口。一次,我在爷爷的火盆中埋了个二踢脚,爷爷正噘着嘴吹火,“咚!”地一声,一团尘烟炸开,火星四溅,沙罐飞到了当院,爷爷胡子脸上全是灰尘,只看见两只转动的眼睛,像刚从墙角钻出的土地,我一蹦子跳起来,夺门而逃……

多年以后,我经常回想起这一幕,要是当初被爷爷逮住,他将怎样惩治我,用铜烟锅敲我的头?还是脱下我的裤子,在我光屁脸上印上无数鞋底?无论如何,我不想被罚推一下午的磨。

这些年,在那片土地上,喝罐罐茶的人越来越少了,年轻人逐梦远方,罐罐茶成了内心深处的记忆;年老的喝着喝着,就像炉火一样熄灭了。而煮茶的方式也越来越粗暴,要么是电炉子,要么铁罐子在煤炭炉上熬,不再用火盆——那种铜或铁铸的、像仰着的草帽,帽兜上按了三只脚、擦得铮亮的物什——我一点儿不喜欢,少了很多过程和仪式感,更无从埋二踢脚了。

我曾试图在异乡熬一盅罐罐茶,奇怪得很,无论怎样也喝不出黄土地上那种味道,而那各种价格不菲的香茗,更品不出罐罐茶的醇厚,我于是明白,只有踩在那片苍茫的土地上,那盅苦得发涩的罐罐茶,才是生活最好的注解和心灵的良药。

而对于旅居他乡的人,罐罐茶永远是一盅乡愁。

(作者系本报副总编辑)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一盅罐罐茶

◎ 杨旭军

我认为喝茶大致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有钱有闲,有各种各样的道具,有一整套近乎庄严且繁琐的仪式,并冠以“茶道”称,喝茶不能叫喝,俗了,要叫“品”。“品”一些稀奇古怪的茶,生的熟的白的黑的红的——但绝少有绿的,讲茶道的人是不屑于喝绿茶的,那是段位不高的表现——一只玻璃杯,扔一撮茶,开水一冲就行,驴饮,毫无技术含量可言,当然也就上不了台面。喝绿茶的在茶道面前,一般羞于启齿,像小沙弥遇见高僧大德,高山仰止,诚惶诚恐。品茶者一旦架势拉开,舒臂绾袖,舞蹈般一阵眼花缭乱的操作,然后一盏挑于指尖,一边浅尝轻抿,一边海阔天空,更多有表演的成分。

另一种则纯粹是为了生计所需,喝的是一种生活,喝的是一种坚守,喝的是一身力气,喝的是一种刚需。

家乡人喝茶,属于第二种。

我无论如何也没法想象,一盅浓得像汤药、苦得像胆汁一样的酽茶,能有那么大的威力,“滋——”地一口下肚,就上一口干馍馍或一勺熟面,顿时精神抖擞,力大无穷,人是铁,茶是钢,这种茶叫罐罐茶。

在大西北的这片黄土地上,人们离不开罐罐茶。罐罐茶之于乡亲,如同甘霖之于田禾、燃油之于机器,那小山一样的麦垛,没有一盅罐罐茶是断然担不上场的;那一树一树苹果花椒,没有一盅罐罐茶是断然变不成钱的。而再苦再累的农活,没有什么不是一盅罐罐茶扛不下来的。

这是辽阔无垠的天幕下、大山缝隙里的随便一个村子。鸡叫二遍时,村庄仍然像一幅调色过浓的水墨画,凝重而安静,几粒星星渣儿在云后若隐若现,那点微光并不能为黎明前的黑暗增一丝亮色。但农家院子里已有火光明灭,人们起来喝罐罐茶了,辛劳的一天总是从一盅罐罐茶开始的。在火盆上堆上几个树疙蔸,点几根干树枝,鼓起腮帮子吹一阵,树疙蔸就燃了,一把大叶子茶按进拳头大的沙罐,煨在火边,俄尔,茶汁溢出,用压茶棍压一压,然后沙罐在空中一扬,一根细线注入茶盅又戛然收住,一盅罐罐茶就成了。嘬着嘴夸张地吸一口,那个香啊,仿佛日子也有了嚼劲!

火苗跳跃,映着人们的脸膛,偶尔也燎了胡子,但没什么要紧,胡子总是会长的,像地里的庄稼,一茬一茬地长,脸皮是胡子的土地,山屲是庄稼的土地,只要有汗水的浇灌,胡子便生长茂盛,庄稼就不会歉收,两样诚不欺人。等几盅罐罐茶下肚,力气有了,一天安排也就有了,一沙罐败茶浇在树疙蔸上,“扑”地腾起一团雾气,火就熄了,然后收拾农具,牵出圈里的牲口,吆喝着去下地——这是每一个黎明,在每个农家院子里上演的、关于日子的序曲。

我总是在想,在那苦焦的黄土地上,为什么人们还离不开苦得发涩的酽茶,是卧薪尝胆呢,还是有了苦茶的铺垫,日子就没那么苦了?或者时刻提醒,吃了生活的苦才有日子的甜?

但不管怎么说,一盅苦得像中药的罐罐茶,总能让日子有滋有味,农忙时喝,农闲时更要喝,农忙时那是一把子力气,农闲时又是必要的礼仪。亲朋来了,“赶紧上炕,笼火,喝茶!”不由分说,人就推上炕,火盆就端上炕,炕柜里倒腾出平时舍不得喝的好茶,可罐子熬上,火吹得旺旺的,烟熏得人泪眼婆娑——不打紧,这就是人间烟火,端上花卷油馍,边喝边吃边谝传,谝国家大事,也谝村里的八卦;谝美国总统,也谝自家水桶;谝遇上好年景,也谝儿媳妇难寻;谝人家的婆姨心疼,也谝自家后人能成……

生活中没有比喝罐罐茶更重要的事,逢年过节,一天喝几顿是常事,路上碰见,最好的问候是“茶喝了没?”老朋友相聚,一人一个沙罐,高兴了还在沙罐旁温一壶酒,热酒不醉人,原来煮酒论英雄也有出处哩。婚丧嫁娶,乡俗民约,买卖交易,都是喝着罐罐茶就弄成了,甚至邻里有纠纷,坐下喝一盅罐罐茶,啥啥就烟消云散了。

小娃娃不喝茶,但喜欢大人喝茶,扯一束麦穗或一把豆荚,往火盆的灰烬中一埋,过一会儿就可以吃到清香的麦粒和香糯的豆子了;粉条也行,烤过的粉条肿得老粗,酥脆可口。一次,我在爷爷的火盆中埋了个二踢脚,爷爷正噘着嘴吹火,“咚!”地一声,一团尘烟炸开,火星四溅,沙罐飞到了当院,爷爷胡子脸上全是灰尘,只看见两只转动的眼睛,像刚从墙角钻出的土地,我一蹦子跳起来,夺门而逃……

多年以后,我经常回想起这一幕,要是当初被爷爷逮住,他将怎样惩治我,用铜烟锅敲我的头?还是脱下我的裤子,在我光屁脸上印上无数鞋底?无论如何,我不想被罚推一下午的磨。

这些年,在那片土地上,喝罐罐茶的人越来越少了,年轻人逐梦远方,罐罐茶成了内心深处的记忆;年老的喝着喝着,就像炉火一样熄灭了。而煮茶的方式也越来越粗暴,要么是电炉子,要么铁罐子在煤炭炉上熬,不再用火盆——那种铜或铁铸的、像仰着的草帽,帽兜上按了三只脚、擦得铮亮的物什——我一点儿不喜欢,少了很多过程和仪式感,更无从埋二踢脚了。

我曾试图在异乡熬一盅罐罐茶,奇怪得很,无论怎样也喝不出黄土地上那种味道,而那各种价格不菲的香茗,更品不出罐罐茶的醇厚,我于是明白,只有踩在那片苍茫的土地上,那盅苦得发涩的罐罐茶,才是生活最好的注解和心灵的良药。

而对于旅居他乡的人,罐罐茶永远是一盅乡愁。

(作者系本报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