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冠梨的韵味

时间: 2020-08-21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15221

  今年夏天和朋友一行十余人到巴南区二圣镇采风,在集体村一家农户小院品尝了声名远播的天坪山区翠冠梨。

  小院一楼一底,十分精致,镉黄的外墙,特别醒目。小院的周围,长满了梨树。梨树上那满目苍翠的绿叶,以及绿叶覆盖下黄中带绿的圆圆的累累果实,让人目不暇接。小院的主人名叫张长校,他热情地招呼我们,好客的女主人也端来梨子请我们品尝。细小果核,丰盈果肉,挑战着大家的味蕾。“哇!这果肉多细嫩啊!”“果汁水也多,味道又香甜!”朋友们心满意足地品尝着,纷纷夸赞。

  张长校介绍,这就是天坪雪梨,也叫天坪翠冠梨。好一个“雪”字,把天坪翠冠梨的颜色质地表达了出来!

  “你家有多少梨园?”我问。“六亩。”张长校说。“每亩能收入多少元?”“少则七八千,多则上万元。”我估摸着一算,仅梨子这一项,张家年收入就是六万左右。加上其它收入,按张家的人口数计算,他家不仅脱了贫,更接近小康了!我把这个意思告诉张长校,他不好意思地摸摸头,笑着说:差不多吧!

  村主任龙方敏说,像张家这样有六亩梨园的不在少数,最多的一户有二十多亩,仅仅梨子这一项,年收入就二十万元左右了。我心生疑问:“那怎么管理呢?譬如防虫防病什么的。”龙方敏笑了起来:“这还不容易呀?用无人机噻。”“无人机?”我有些吃惊。因为一提到无人机,我印象中大概是救灾、拍摄的用途,没想到在乡村管理果树也用上了无人机!

  陪同采风的二圣镇党委副书记张东篱见我兴致勃勃,便补充道:“二圣镇共有梨园1万多亩呢,集体村占了6000多亩,年产果800多万斤。这样大的面积,这样大的产果量,只用人工管理肯定不行,必须使用现代化的工具!”

  “无人机的使用需要请专门的技术操作吗?需要花不少钱吧?”我问。“花了十多万元买了一架无人机,我们还自己培养了技术员!”张东篱笑笑道,用新技术带领村民们脱贫走向小康生活,这点成本是值得的。

  我不禁感慨,如今农村真是大不一样了!农业生产管理不仅使用了现代化的工具,还有自己培养的人才。不单单如此,他们还充分利用现代果业栽培技术,提高果品质量。我们品尝的翠冠梨,它喝的是山泉水、晒的是日光浴、呼吸的是负氧离子,村民在原有优良品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技术管理,强化生态种植,于是有了极佳的味道,才让我们爱不绝口!

  梨是个好东西!梨树叶片多呈卵形;花为白色,或略带黄色、粉红色;果形有圆的,也有头部较细尾部较粗的;果皮有黄色、绿色、亦有紫红色等。梨被誉为百果之宗,不仅香甜可口、香脆多汁,而且营养丰富,还有降火、清心、润肺、化痰、止咳、退热、解疮毒和酒毒之功效。

  也正因为如此,梨子历来都是人们的珍视之物,历史上的文人墨客也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文字。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作》中形象地写道:“酒客爱秋蔬,山盘荐霜梨。”那意思是说,喝酒的人喜爱秋天的蔬菜和水果,更要推荐一山盘霜梨伴酒。说明梨在蔬菜水果中的地位更高。诗人杜甫在《百忧集行》中也记述道:“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当庭前八月梨枣成熟之时,少年杜甫频频上树摘取,一天能达千回。虽然有些夸张,但表明了对梨果的喜爱!

  攀谈中我还了解到,二圣镇的梨园实行“四统一分”的管理方式,在品牌、施肥、防虫、防病方面统一进行,耕种分散到一家一户。统分结合,高效灵活。生产的规范化、标准化,通过了国家的“三品一标”认证。每年,漫山遍野的梨花开了,要举办梨花节;每年夏天,沉甸甸的梨子熟了,要举办采果节。通过这些活动,扩大了天坪山翠冠梨的影响和销售渠道。同时,他们还采用现代化的销售手段,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在二圣镇,在集体村,干部、农户,人人都是推销员。他们的梨子不出镇、不出村就能基本售罄。梨子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农家乐等其它产业的发展。当地人在干部带领下撸起袖子加油干,一步一步走向小康生活。

  徜徉在梨果飘香的巴南区二圣镇的土地上,想着梨子产业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先前那品尝过的天坪山区翠冠梨又勾起了我的味蕾,那果肉更加丰盈、果汁更加香甜,它蕴含的那份情意更加恒久、绵长!

  (作者:郑京鹏 系重庆忠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翠冠梨的韵味

  今年夏天和朋友一行十余人到巴南区二圣镇采风,在集体村一家农户小院品尝了声名远播的天坪山区翠冠梨。

  小院一楼一底,十分精致,镉黄的外墙,特别醒目。小院的周围,长满了梨树。梨树上那满目苍翠的绿叶,以及绿叶覆盖下黄中带绿的圆圆的累累果实,让人目不暇接。小院的主人名叫张长校,他热情地招呼我们,好客的女主人也端来梨子请我们品尝。细小果核,丰盈果肉,挑战着大家的味蕾。“哇!这果肉多细嫩啊!”“果汁水也多,味道又香甜!”朋友们心满意足地品尝着,纷纷夸赞。

  张长校介绍,这就是天坪雪梨,也叫天坪翠冠梨。好一个“雪”字,把天坪翠冠梨的颜色质地表达了出来!

  “你家有多少梨园?”我问。“六亩。”张长校说。“每亩能收入多少元?”“少则七八千,多则上万元。”我估摸着一算,仅梨子这一项,张家年收入就是六万左右。加上其它收入,按张家的人口数计算,他家不仅脱了贫,更接近小康了!我把这个意思告诉张长校,他不好意思地摸摸头,笑着说:差不多吧!

  村主任龙方敏说,像张家这样有六亩梨园的不在少数,最多的一户有二十多亩,仅仅梨子这一项,年收入就二十万元左右了。我心生疑问:“那怎么管理呢?譬如防虫防病什么的。”龙方敏笑了起来:“这还不容易呀?用无人机噻。”“无人机?”我有些吃惊。因为一提到无人机,我印象中大概是救灾、拍摄的用途,没想到在乡村管理果树也用上了无人机!

  陪同采风的二圣镇党委副书记张东篱见我兴致勃勃,便补充道:“二圣镇共有梨园1万多亩呢,集体村占了6000多亩,年产果800多万斤。这样大的面积,这样大的产果量,只用人工管理肯定不行,必须使用现代化的工具!”

  “无人机的使用需要请专门的技术操作吗?需要花不少钱吧?”我问。“花了十多万元买了一架无人机,我们还自己培养了技术员!”张东篱笑笑道,用新技术带领村民们脱贫走向小康生活,这点成本是值得的。

  我不禁感慨,如今农村真是大不一样了!农业生产管理不仅使用了现代化的工具,还有自己培养的人才。不单单如此,他们还充分利用现代果业栽培技术,提高果品质量。我们品尝的翠冠梨,它喝的是山泉水、晒的是日光浴、呼吸的是负氧离子,村民在原有优良品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技术管理,强化生态种植,于是有了极佳的味道,才让我们爱不绝口!

  梨是个好东西!梨树叶片多呈卵形;花为白色,或略带黄色、粉红色;果形有圆的,也有头部较细尾部较粗的;果皮有黄色、绿色、亦有紫红色等。梨被誉为百果之宗,不仅香甜可口、香脆多汁,而且营养丰富,还有降火、清心、润肺、化痰、止咳、退热、解疮毒和酒毒之功效。

  也正因为如此,梨子历来都是人们的珍视之物,历史上的文人墨客也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文字。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作》中形象地写道:“酒客爱秋蔬,山盘荐霜梨。”那意思是说,喝酒的人喜爱秋天的蔬菜和水果,更要推荐一山盘霜梨伴酒。说明梨在蔬菜水果中的地位更高。诗人杜甫在《百忧集行》中也记述道:“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当庭前八月梨枣成熟之时,少年杜甫频频上树摘取,一天能达千回。虽然有些夸张,但表明了对梨果的喜爱!

  攀谈中我还了解到,二圣镇的梨园实行“四统一分”的管理方式,在品牌、施肥、防虫、防病方面统一进行,耕种分散到一家一户。统分结合,高效灵活。生产的规范化、标准化,通过了国家的“三品一标”认证。每年,漫山遍野的梨花开了,要举办梨花节;每年夏天,沉甸甸的梨子熟了,要举办采果节。通过这些活动,扩大了天坪山翠冠梨的影响和销售渠道。同时,他们还采用现代化的销售手段,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在二圣镇,在集体村,干部、农户,人人都是推销员。他们的梨子不出镇、不出村就能基本售罄。梨子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农家乐等其它产业的发展。当地人在干部带领下撸起袖子加油干,一步一步走向小康生活。

  徜徉在梨果飘香的巴南区二圣镇的土地上,想着梨子产业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先前那品尝过的天坪山区翠冠梨又勾起了我的味蕾,那果肉更加丰盈、果汁更加香甜,它蕴含的那份情意更加恒久、绵长!

  (作者:郑京鹏 系重庆忠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