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火

时间: 2019-01-03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8865

  立冬那天,我回了一趟老家。临走前,我在城里买了两件毛衣,两瓶烧酒。毛衣,是买给母亲的。在我的记忆里,母亲很少穿毛衣。我五岁那年,父亲从远方回来,买了一件黄色毛衣,作为礼物,送给母亲。可母亲一次也没穿过,她将那件毛衣拆成线团,改织成了一条围巾,和一件小毛衣。后来,那件小毛衣,穿在了我的身上,而那条围巾,套在了父亲的脖子上。烧酒,是给父亲准备的,晚年的父亲,把酒视作他精神上的一盏灯。没了酒,他会很寂寞。酒是支撑父亲过冬的良药。惟有酒,才能使父亲的人生明亮。


  落光了叶子的树枝上,挂着两个空鸟巢,像两顶乡村老人废弃的旧毡帽。村头的那条河流,变得比以前浅了,瘦了,沉静中透着忧伤。野地里,薄霭朦胧,白色的雾状颗粒,洒满了田间堆积的草垛。寒气上升,渗透在身体周围,濡湿了我的视线,也濡湿了我的记忆。


  每年,都有一些人,或者一些牲畜,在冬天死去。


  父亲抡着臂膀,在院子里劈木柴。母亲将劈开的木柴,搂到墙角,垒出碉堡的模样。他们在替自己积累生活的资源和能量。他们的心里,需要旺盛的火焰和光源。


  母亲知道我要回来,停止了去野外的一切劳动,特意取下灶梁上挂了一个周年的腊肉,为我做起了丰盛的晚餐。劈完木柴的父亲,也开始坐在灶前,帮着母亲烧火。


  父亲又老了许多,我记得他曾在一次醉酒后,拉着我的手说:“孩子,在过去的那些日子里,要不是你母亲,我们这个家,恐怕都难平安过冬。”


  有四季,就一定有冬天。有年轻,就一定有暮年。暮年,也应该有美丽和浪漫的一瞬吧。就像雪花的坠落,不止代表寒冷,也昭示春讯。


  晚饭后,母亲穿上了我为她买的毛衣,虽然,她的表情告诉我,这件毛衣并不合身。母亲是属于乡村的,她已经习惯了穿棉袄,也练就了抵抗寒冷的能力。这种扎根泥土的生存,曾使母亲尝试过各种各样的活法,有时像庄稼一样活着,有时像野草一样活着,有时像树一样活着……


  活下来的母亲,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漫长的冬天。


  母亲反复抚摸着身上的毛衣,脸上浮现出她一生中少有的荣耀。我不知道,这种虚幻的荣耀,能否最后支撑她平安地走过比寒冬更难熬的暮年。


  我从母亲身旁站起身,推开房门。看见父亲躺在床上,鞋也忘了脱。如雷的鼾声,打破了冬夜的宁静。吃饭时,父亲看见我为他买的酒,有些兴奋,忍不住多喝了几口。酒再一次让他找到了作为父亲的尊严。


  除了酒,还有什么,能将父亲的晚境照亮呢?


  在父母心中,我是他们共同的灯盏。但我能成为他们心中一盏永不熄灭的灯吗?


  有灯照耀的冬天,是温暖的。心温暖了,生命才有亮色。谁要是站在冬天的边沿看到春天的阳光,谁就是幸福的。我看到了——尽管,我是代替母亲看到的。


  母亲,是没有春天的。


  没有春天的母亲,用自己寒微的一生,千百次,将春天唤醒,像唤醒另一个人提前到来的幸福。


  (作者系青年散文作家,著有《生灵书》《雀舌黄杨》《谁为失去故土的人安魂》等十部作品)


  责编 覃蓝蓝 组版 李天琼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冬火

  立冬那天,我回了一趟老家。临走前,我在城里买了两件毛衣,两瓶烧酒。毛衣,是买给母亲的。在我的记忆里,母亲很少穿毛衣。我五岁那年,父亲从远方回来,买了一件黄色毛衣,作为礼物,送给母亲。可母亲一次也没穿过,她将那件毛衣拆成线团,改织成了一条围巾,和一件小毛衣。后来,那件小毛衣,穿在了我的身上,而那条围巾,套在了父亲的脖子上。烧酒,是给父亲准备的,晚年的父亲,把酒视作他精神上的一盏灯。没了酒,他会很寂寞。酒是支撑父亲过冬的良药。惟有酒,才能使父亲的人生明亮。


  落光了叶子的树枝上,挂着两个空鸟巢,像两顶乡村老人废弃的旧毡帽。村头的那条河流,变得比以前浅了,瘦了,沉静中透着忧伤。野地里,薄霭朦胧,白色的雾状颗粒,洒满了田间堆积的草垛。寒气上升,渗透在身体周围,濡湿了我的视线,也濡湿了我的记忆。


  每年,都有一些人,或者一些牲畜,在冬天死去。


  父亲抡着臂膀,在院子里劈木柴。母亲将劈开的木柴,搂到墙角,垒出碉堡的模样。他们在替自己积累生活的资源和能量。他们的心里,需要旺盛的火焰和光源。


  母亲知道我要回来,停止了去野外的一切劳动,特意取下灶梁上挂了一个周年的腊肉,为我做起了丰盛的晚餐。劈完木柴的父亲,也开始坐在灶前,帮着母亲烧火。


  父亲又老了许多,我记得他曾在一次醉酒后,拉着我的手说:“孩子,在过去的那些日子里,要不是你母亲,我们这个家,恐怕都难平安过冬。”


  有四季,就一定有冬天。有年轻,就一定有暮年。暮年,也应该有美丽和浪漫的一瞬吧。就像雪花的坠落,不止代表寒冷,也昭示春讯。


  晚饭后,母亲穿上了我为她买的毛衣,虽然,她的表情告诉我,这件毛衣并不合身。母亲是属于乡村的,她已经习惯了穿棉袄,也练就了抵抗寒冷的能力。这种扎根泥土的生存,曾使母亲尝试过各种各样的活法,有时像庄稼一样活着,有时像野草一样活着,有时像树一样活着……


  活下来的母亲,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漫长的冬天。


  母亲反复抚摸着身上的毛衣,脸上浮现出她一生中少有的荣耀。我不知道,这种虚幻的荣耀,能否最后支撑她平安地走过比寒冬更难熬的暮年。


  我从母亲身旁站起身,推开房门。看见父亲躺在床上,鞋也忘了脱。如雷的鼾声,打破了冬夜的宁静。吃饭时,父亲看见我为他买的酒,有些兴奋,忍不住多喝了几口。酒再一次让他找到了作为父亲的尊严。


  除了酒,还有什么,能将父亲的晚境照亮呢?


  在父母心中,我是他们共同的灯盏。但我能成为他们心中一盏永不熄灭的灯吗?


  有灯照耀的冬天,是温暖的。心温暖了,生命才有亮色。谁要是站在冬天的边沿看到春天的阳光,谁就是幸福的。我看到了——尽管,我是代替母亲看到的。


  母亲,是没有春天的。


  没有春天的母亲,用自己寒微的一生,千百次,将春天唤醒,像唤醒另一个人提前到来的幸福。


  (作者系青年散文作家,著有《生灵书》《雀舌黄杨》《谁为失去故土的人安魂》等十部作品)


  责编 覃蓝蓝 组版 李天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