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育公民的法治精神

时间: 2023-07-19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徐瑞阳 阅读量:9030

□ 张洪伟 张 刚

在当前社会中,公民法治精神的培育面临着一系列紧迫的挑战,这些挑战涉及公众对法治精神的误解、公民法治教育的缺失以及社会环境对法治精神培育的影响,许多人对法治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往往缺乏对法律知识和法治原则的深入了解。公民法治精神的培育一直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关键所在,法治精神的根植和普及对于实现社会的稳定、公平与正义至关重要。

公民法治精神的重要性

(一)与法同行:公民法治精神与社会和谐。公民法治精神是社会秩序、公正和和谐的重要保障。每一个公民都应当尊重和遵守法律,这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本前提。行政法的公共参与原则和《刑法》的无罪推定原则等法律原则的实施,是公民法治精神得以体现的重要方式。同时,公民法治精神对社会公正的实现有着深远影响。公民法治精神强调的公平、公正和公开原则,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必要条件。公正贸易法和反垄断法等法律的实施,需要公民深入理解和接受法治精神,才能保障市场经济的公平公正运行,防止权力滥用和不公平竞争的出现。进一步来说,公民法治精神是构建社会和谐的基石。尊重他人权利,维护公共利益,是公民法治精神的重要内容。民法的善良管理者原则和环境保护法的公众参与原则等法律原则的实施,都需要公民在积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兼顾他人和社会的利益。这种平衡和谐的关系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二)赋能未来:法治精神对青少年的影响。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行为观念和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社会的未来。因此,青少年的法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法治精神在青少年教育中的渗透,不仅能够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遵守社会规范,还能培养他们的法治素养和公民意识,使他们在未来能以法律为工具,解决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

目前公民法治精神培育出现的问题

(一)迷失的羊群:公众对法治精神的误解。在现实生活中,公众对法治精神的理解存在许多误区。一部分人将法治误解为简单地“听从法律”,而忽视了法治精神更深层次的含义,如公平、公正和公开原则。另一部分人对法律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未能领会到法律背后的精神实质,例如,有些人误认为有权就有利,这种理解忽视了公平和公正是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人误解法律是权力者的工具,这与法治的本质——保障公民权利是相背离的。再如,对于民法中的合同自由原则,一些公众误以为“合同可以随意定制”,却忽视了法律对公序良俗和公共利益的保护和限制。这些误解阻碍了公众正确理解和运用法律,也影响了法治精神在社会中的深入传播和实践。因此,如何解决公众对法治精神的误解,提高公众的法治素养,已成为当前法治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环境的挑战:法治精神培育的阻碍。社会环境对公民法治精神的培育具有深远影响。社会的公平正义氛围,作为培养公民法治精神的基础,其存续情况直接影响公民对法治的信任度。如果社会环境中存在严重的不公平现象,那么公民对法治精神的认同和接受就会大打折扣。同时,社会文化环境也在塑造公民的法治观念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权力至上的社会环境会令公民难以理解和接受法治的真谛,反之,在尊重人权,强调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中,公民更容易接受和实践法治精神。除此之外,媒体和公共舆论在塑造公民法治精神上也起着关键作用。媒体是公民获取法律信息培养法治观念的重要渠道,公共舆论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公民对法治的认知和态度。总的来说,一个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特别是公平正义的社会氛围、积极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媒体和公共舆论的正向引导,对于培养公民的法治精神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公民法治精神培育的策略

(一)加强资源配备,培养法律意识。为了提升法治教育的资源配备,学校需要从硬件设施到软件资源等多个角度深入研究和实践。例如,学校可以参考北京市海淀区某中学的经验,投入大量的资源来改善和增强法治教育设施,在图书馆中设置专门的法治书籍区域,购置大量的法治教育书籍。

(二)创新教学方法和内容,培养法治思维。为了更好地培养公民的法治精神,学校需要在教学方法和内容上进行创新。第一,在教学方法上,学校可以运用情景教学的模式,通过模拟法庭审判、模拟立法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法治的实践过程。比如,以“法庭审判活动”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扮演律师、法官、证人等角色,模拟关于合同纠纷的案件审判过程,从而让学生们对法庭的运作和法律的适用有更直观的认识。同时,学校还可以有效运用数字化技术培养学生法治思维。

第二,在教学内容上,学校的法治课程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及时跟进法律的最新发展,适时更新教学内容。例如,随着数据隐私和网络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学校在法治课程中加入了相关的法律知识,让学生了解这些新的法律问题和解决方法。比如,学校邀请网络安全专家,为学生们讲解关于数据隐私保护的相关法律和个人信息安全防护的实用技巧。此外,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应当注重对法律条文的教授,还应当大力弘扬法治精神,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法治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和法治道德。比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探讨法律背后的道德和伦理问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和思考法律问题,培养他们的法治思维和道德素养。

(三)开展实践活动,加强法治教育。加强公众法治教育的任务,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探索更具体有效的方式和手段。可以组织一系列的公众法治活动,比如:以“国家宪法日”为主题,举办法治知识竞赛,向公民普及宪法知识,提升公民的宪法意识。在这类竞赛中,参与者可以通过亲身参与,了解并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识,同时也能够增强他们的法治素养。

(四)利用媒体和网络平台,增强法治意识。媒体和网络平台的利用可以帮助大众更直接、更深入地理解法治精神,从而增强其法治意识,另外,可以运用微博等社交媒体进行法治教育。

综上所述,通过深入探讨公民法治精神的重要性,分析公民法治精神培育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培育策略。然而,这些探讨和策略只是一隅之见,公民法治精神的培育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在未来的日子里,期待每一个公民都能真正理解和接受法治精神,使法治真正成为社会的基石,期待每一个公民都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法治精神,以实际行动推动社会更加公正、公平。

(作者单位:重庆市公安局渝北区分局)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如何培育公民的法治精神

□ 张洪伟 张 刚

在当前社会中,公民法治精神的培育面临着一系列紧迫的挑战,这些挑战涉及公众对法治精神的误解、公民法治教育的缺失以及社会环境对法治精神培育的影响,许多人对法治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往往缺乏对法律知识和法治原则的深入了解。公民法治精神的培育一直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关键所在,法治精神的根植和普及对于实现社会的稳定、公平与正义至关重要。

公民法治精神的重要性

(一)与法同行:公民法治精神与社会和谐。公民法治精神是社会秩序、公正和和谐的重要保障。每一个公民都应当尊重和遵守法律,这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本前提。行政法的公共参与原则和《刑法》的无罪推定原则等法律原则的实施,是公民法治精神得以体现的重要方式。同时,公民法治精神对社会公正的实现有着深远影响。公民法治精神强调的公平、公正和公开原则,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必要条件。公正贸易法和反垄断法等法律的实施,需要公民深入理解和接受法治精神,才能保障市场经济的公平公正运行,防止权力滥用和不公平竞争的出现。进一步来说,公民法治精神是构建社会和谐的基石。尊重他人权利,维护公共利益,是公民法治精神的重要内容。民法的善良管理者原则和环境保护法的公众参与原则等法律原则的实施,都需要公民在积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兼顾他人和社会的利益。这种平衡和谐的关系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二)赋能未来:法治精神对青少年的影响。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行为观念和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社会的未来。因此,青少年的法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法治精神在青少年教育中的渗透,不仅能够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遵守社会规范,还能培养他们的法治素养和公民意识,使他们在未来能以法律为工具,解决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

目前公民法治精神培育出现的问题

(一)迷失的羊群:公众对法治精神的误解。在现实生活中,公众对法治精神的理解存在许多误区。一部分人将法治误解为简单地“听从法律”,而忽视了法治精神更深层次的含义,如公平、公正和公开原则。另一部分人对法律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未能领会到法律背后的精神实质,例如,有些人误认为有权就有利,这种理解忽视了公平和公正是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人误解法律是权力者的工具,这与法治的本质——保障公民权利是相背离的。再如,对于民法中的合同自由原则,一些公众误以为“合同可以随意定制”,却忽视了法律对公序良俗和公共利益的保护和限制。这些误解阻碍了公众正确理解和运用法律,也影响了法治精神在社会中的深入传播和实践。因此,如何解决公众对法治精神的误解,提高公众的法治素养,已成为当前法治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环境的挑战:法治精神培育的阻碍。社会环境对公民法治精神的培育具有深远影响。社会的公平正义氛围,作为培养公民法治精神的基础,其存续情况直接影响公民对法治的信任度。如果社会环境中存在严重的不公平现象,那么公民对法治精神的认同和接受就会大打折扣。同时,社会文化环境也在塑造公民的法治观念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权力至上的社会环境会令公民难以理解和接受法治的真谛,反之,在尊重人权,强调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中,公民更容易接受和实践法治精神。除此之外,媒体和公共舆论在塑造公民法治精神上也起着关键作用。媒体是公民获取法律信息培养法治观念的重要渠道,公共舆论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公民对法治的认知和态度。总的来说,一个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特别是公平正义的社会氛围、积极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媒体和公共舆论的正向引导,对于培养公民的法治精神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公民法治精神培育的策略

(一)加强资源配备,培养法律意识。为了提升法治教育的资源配备,学校需要从硬件设施到软件资源等多个角度深入研究和实践。例如,学校可以参考北京市海淀区某中学的经验,投入大量的资源来改善和增强法治教育设施,在图书馆中设置专门的法治书籍区域,购置大量的法治教育书籍。

(二)创新教学方法和内容,培养法治思维。为了更好地培养公民的法治精神,学校需要在教学方法和内容上进行创新。第一,在教学方法上,学校可以运用情景教学的模式,通过模拟法庭审判、模拟立法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法治的实践过程。比如,以“法庭审判活动”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扮演律师、法官、证人等角色,模拟关于合同纠纷的案件审判过程,从而让学生们对法庭的运作和法律的适用有更直观的认识。同时,学校还可以有效运用数字化技术培养学生法治思维。

第二,在教学内容上,学校的法治课程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及时跟进法律的最新发展,适时更新教学内容。例如,随着数据隐私和网络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学校在法治课程中加入了相关的法律知识,让学生了解这些新的法律问题和解决方法。比如,学校邀请网络安全专家,为学生们讲解关于数据隐私保护的相关法律和个人信息安全防护的实用技巧。此外,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应当注重对法律条文的教授,还应当大力弘扬法治精神,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法治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和法治道德。比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探讨法律背后的道德和伦理问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和思考法律问题,培养他们的法治思维和道德素养。

(三)开展实践活动,加强法治教育。加强公众法治教育的任务,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探索更具体有效的方式和手段。可以组织一系列的公众法治活动,比如:以“国家宪法日”为主题,举办法治知识竞赛,向公民普及宪法知识,提升公民的宪法意识。在这类竞赛中,参与者可以通过亲身参与,了解并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识,同时也能够增强他们的法治素养。

(四)利用媒体和网络平台,增强法治意识。媒体和网络平台的利用可以帮助大众更直接、更深入地理解法治精神,从而增强其法治意识,另外,可以运用微博等社交媒体进行法治教育。

综上所述,通过深入探讨公民法治精神的重要性,分析公民法治精神培育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培育策略。然而,这些探讨和策略只是一隅之见,公民法治精神的培育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在未来的日子里,期待每一个公民都能真正理解和接受法治精神,使法治真正成为社会的基石,期待每一个公民都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法治精神,以实际行动推动社会更加公正、公平。

(作者单位:重庆市公安局渝北区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