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武隆!

时间: 2024-02-23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徐瑞阳 阅读量:9593

◎ 赖永勤

这个冬天的某一个清晨,正在酣睡的我被一阵清脆的门铃唤醒。

“这么早啊!”打开房门,是一位快递小哥笑盈盈地站在门前。我向快递小哥道了一声谢,随即拆开一个装有冰袋的食品泡沫盒。呵,是来自武隆大山深处“米线儿”送来的桐子叶麦粑。那黄桑桑的麦粑,外裹着一片桐子叶,还没有开始品尝,童年和乡愁的味道一起涌上心头。

第一次品尝桐子叶麦粑,是在我的乳母家里。那是我刚有记忆的时候,“这是桐子叶麦粑。”她把一块糕状的食物放在我嘴里……呵,有点甜,又有点微酸,味道和平常的不一样。再尝一口,绵绵软软中带有一点些微的颗粒感,说不出是什么味道,反正是我喜欢的味道。我从此记住了桐子叶麦粑,它的名字和味道,也因此留在了我童年的味蕾里。

五月,是乌江两岸麦收的季节,乡下的亲戚都要送新鲜的麦子到乳母家里来,他们知道乳母喜欢做桐子叶麦粑,顺便还要送一些刚摘下的桐子叶。待我已经知事的时候,可以帮助乳母做一些推磨、烧火之类的事情了,但和面、发酵的关键环节却非乳母莫属。只见她在一大钵麦面里,掺上少许稀饭,然后不停地混揉,直到揉成紧紧的一团,少量的麦麸星星点点地布满面团,从发酵直到蒸熟,那麦麸还留在表皮上,这也是桐子叶麦粑最明显的标记。

一个普通的快递竟让我想到这么多,是因为它和乳母一家以及我童年的生活连在一起。乳爹是乌江有名的水手,他的船主要在乌江的武隆段行驶,从乳母乳爹的口中,对羊角碛、江口镇、黄草坝、白马山、仙女山……这些地名从小就耳熟能详,对这一带的土特产也了如指掌,我把这些记忆都留在了我的“难忘乌江”系列散文里,它也成为我文学创作的一份珍贵的记录。待我成为专业的文学工作者之后,随着我工作面的日益扩大,又有了经常与武隆接触的机会,对武隆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里的人,更加了解和熟悉。

我非常有幸认识了武隆区原人大副主任、文联主席刘有法先生和前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刘民先生。刘有法先生是武隆本地人,也是一位深爱故乡的文化赤子。刘民先生虽是外乡人,但求学在乌江之畔,又娶武隆人氏为妻,对武隆之爱,可以说深入到了骨髓。他们把这种爱贯注于他的工作之中,使我有幸认识了武隆的一些文化人,这些文化人在文学、美术、语言艺术等领域里辛勤创造,使我熟悉了他们的作品。

我在读诗人哑铁的诗的时候,他作品中透出的古雅和秀美,使我很难将他所在的地域以及职业身份联系起来,无论是题材的选择、语言的精致还是意境的营造,都能够让我感受到中国诗歌所具有的唯美特质。同样是诗人的郑立和大木子,一位在散文诗园地里默默耕耘,一位在新诗领域里不懈追求,他们对故乡的热情讴歌和深情描绘,把一个诗化的武隆呈现在读者面前,使包括我在内的读者,得到艺术享受的同时,心灵也得到了净化。国画家曾衍涛,以他擅长的水墨丹青,表达了他对美的追求和对故乡的挚爱,他的武隆山水系列作品,与那些信笔涂鸦的浅显之作大相径庭,一笔一划都浸透着对故乡的钟情和爱恋,让人深受感动。武隆演讲协会主席夏明,一直痴迷语言艺术,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虚心向著名语言艺术家张民、陈慧求教,再加之自己的刻苦专研,在2020年第二届重庆“阅读之星”渝东片区比赛中,以一篇声情并茂的《母语的花环》获得第一名,实现了武隆零的突破。去年底,在“我爱新重庆2023网络歌手大赛”中,第一名的千宝组合,三位来自武隆的青年歌手,天籁般的声音和极具艺术质感的演唱,力克群芳,登上冠军宝座,并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2024年春晚……

我还通过刘民先生认识和间接认识了武隆的一些普通劳动者,如武隆土地乡天生村的王友琼,这位不向命运屈服像“野放冰花”一样的乡下姑娘,刚满16岁就只身闯荡世界。当她挣得了第一桶金,首先想到的是回报家乡,带领乡亲们致富。她抛却了香港稳定闲适的生活,回到家乡盘活闲置的茶山,把开发茶叶产业和推广茶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地处深山的父老乡亲看到了希望的前景。

武隆姑娘“米线儿”,本名叫罗雪,虽然从小也是在武隆的大山长大,但命运却很眷顾她,求学之路一帆风顺,她从西南大学毕业后,曾经在一家大型国企工作,但终究经不住故乡山水的诱惑,选择回家创业。她告诉我,她的奋斗目标很简单,就是让家乡的这些小吃,也像重庆小面一样,能够为更多的人熟知,进入更多人的餐桌。

类似的例子还很多,只是限于篇幅,不能一一道来,但仅有的几例,也足够令人感动,感动之余,我在想,他们的动力来自哪里呢?

这时我想起从武隆这块土地走出的几位文化大家。首先是我熟悉的重庆已故的著名电视艺术家张鲁,由他任编剧的电视剧《希波拉克底誓言》和《巴桑和他的弟妹们》曾两届蝉联中国电视飞天奖。又如前不久以104岁高龄谢世的著名油画家刘国枢,这位川美油画派奠基人之一,有川美“油画之父”之称的美术教育家,不仅自身艺术造诣深厚,成就巨大,其作品《飞夺泸定桥》被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而誉满中国画坛,而且还培养出罗中立、庞茂琨等有国际影响的油画家。再如荣获中国翻译界最高奖——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四川大学资深教授杨武能先生,他著作等身,出版了《杨武能译文集》(11卷),尤其是论著《歌德与中国》,被业界公认为是目前中国研究德国诗人歌德的最权威著作……我想,他们的人生在开始起步的时候,绝非要想到成名成家,更没有想到一鸣惊人,他们艰辛地攀援,默默地求索,只是出于对生命的敬畏和珍重。他们知道: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对生命敬畏和珍重的唯一方式只有热爱,除此之外,没有别的选择。

写到这里,哑铁、郑立、大木子、曾衍涛、王友琼、米线儿、千宝组合……这些极为普通的武隆人,和他们的前辈又同时映入我的脑海里,眼前不禁浮现出了武隆那片多彩多姿的多情山水。常言道,什么样的山水会孕育什么样的人,我们难道不应该感谢武隆的山山水水孕育出的这些武隆儿女吗?尤其是我,从小就对那片山水充满神往与挚爱。

释迦摩尼曾经说:“只有很深很深的缘分,才能在同一条道路走了又走,同一个地方去了又去,同一个人见了又见”。一直以来,很想用一句话来表达我对武隆的爱,酝酿了很久,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就在这个冬天的早晨,突然灵感降临,四个朴实的字猛然间从心头涌向唇边,它不仅最能够说明我此时此刻的心境,也最能代表了我对武隆永久的祝福——

你好!武隆……

  (作者系国家一级文学编辑)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你好,武隆!

◎ 赖永勤

这个冬天的某一个清晨,正在酣睡的我被一阵清脆的门铃唤醒。

“这么早啊!”打开房门,是一位快递小哥笑盈盈地站在门前。我向快递小哥道了一声谢,随即拆开一个装有冰袋的食品泡沫盒。呵,是来自武隆大山深处“米线儿”送来的桐子叶麦粑。那黄桑桑的麦粑,外裹着一片桐子叶,还没有开始品尝,童年和乡愁的味道一起涌上心头。

第一次品尝桐子叶麦粑,是在我的乳母家里。那是我刚有记忆的时候,“这是桐子叶麦粑。”她把一块糕状的食物放在我嘴里……呵,有点甜,又有点微酸,味道和平常的不一样。再尝一口,绵绵软软中带有一点些微的颗粒感,说不出是什么味道,反正是我喜欢的味道。我从此记住了桐子叶麦粑,它的名字和味道,也因此留在了我童年的味蕾里。

五月,是乌江两岸麦收的季节,乡下的亲戚都要送新鲜的麦子到乳母家里来,他们知道乳母喜欢做桐子叶麦粑,顺便还要送一些刚摘下的桐子叶。待我已经知事的时候,可以帮助乳母做一些推磨、烧火之类的事情了,但和面、发酵的关键环节却非乳母莫属。只见她在一大钵麦面里,掺上少许稀饭,然后不停地混揉,直到揉成紧紧的一团,少量的麦麸星星点点地布满面团,从发酵直到蒸熟,那麦麸还留在表皮上,这也是桐子叶麦粑最明显的标记。

一个普通的快递竟让我想到这么多,是因为它和乳母一家以及我童年的生活连在一起。乳爹是乌江有名的水手,他的船主要在乌江的武隆段行驶,从乳母乳爹的口中,对羊角碛、江口镇、黄草坝、白马山、仙女山……这些地名从小就耳熟能详,对这一带的土特产也了如指掌,我把这些记忆都留在了我的“难忘乌江”系列散文里,它也成为我文学创作的一份珍贵的记录。待我成为专业的文学工作者之后,随着我工作面的日益扩大,又有了经常与武隆接触的机会,对武隆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里的人,更加了解和熟悉。

我非常有幸认识了武隆区原人大副主任、文联主席刘有法先生和前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刘民先生。刘有法先生是武隆本地人,也是一位深爱故乡的文化赤子。刘民先生虽是外乡人,但求学在乌江之畔,又娶武隆人氏为妻,对武隆之爱,可以说深入到了骨髓。他们把这种爱贯注于他的工作之中,使我有幸认识了武隆的一些文化人,这些文化人在文学、美术、语言艺术等领域里辛勤创造,使我熟悉了他们的作品。

我在读诗人哑铁的诗的时候,他作品中透出的古雅和秀美,使我很难将他所在的地域以及职业身份联系起来,无论是题材的选择、语言的精致还是意境的营造,都能够让我感受到中国诗歌所具有的唯美特质。同样是诗人的郑立和大木子,一位在散文诗园地里默默耕耘,一位在新诗领域里不懈追求,他们对故乡的热情讴歌和深情描绘,把一个诗化的武隆呈现在读者面前,使包括我在内的读者,得到艺术享受的同时,心灵也得到了净化。国画家曾衍涛,以他擅长的水墨丹青,表达了他对美的追求和对故乡的挚爱,他的武隆山水系列作品,与那些信笔涂鸦的浅显之作大相径庭,一笔一划都浸透着对故乡的钟情和爱恋,让人深受感动。武隆演讲协会主席夏明,一直痴迷语言艺术,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虚心向著名语言艺术家张民、陈慧求教,再加之自己的刻苦专研,在2020年第二届重庆“阅读之星”渝东片区比赛中,以一篇声情并茂的《母语的花环》获得第一名,实现了武隆零的突破。去年底,在“我爱新重庆2023网络歌手大赛”中,第一名的千宝组合,三位来自武隆的青年歌手,天籁般的声音和极具艺术质感的演唱,力克群芳,登上冠军宝座,并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2024年春晚……

我还通过刘民先生认识和间接认识了武隆的一些普通劳动者,如武隆土地乡天生村的王友琼,这位不向命运屈服像“野放冰花”一样的乡下姑娘,刚满16岁就只身闯荡世界。当她挣得了第一桶金,首先想到的是回报家乡,带领乡亲们致富。她抛却了香港稳定闲适的生活,回到家乡盘活闲置的茶山,把开发茶叶产业和推广茶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地处深山的父老乡亲看到了希望的前景。

武隆姑娘“米线儿”,本名叫罗雪,虽然从小也是在武隆的大山长大,但命运却很眷顾她,求学之路一帆风顺,她从西南大学毕业后,曾经在一家大型国企工作,但终究经不住故乡山水的诱惑,选择回家创业。她告诉我,她的奋斗目标很简单,就是让家乡的这些小吃,也像重庆小面一样,能够为更多的人熟知,进入更多人的餐桌。

类似的例子还很多,只是限于篇幅,不能一一道来,但仅有的几例,也足够令人感动,感动之余,我在想,他们的动力来自哪里呢?

这时我想起从武隆这块土地走出的几位文化大家。首先是我熟悉的重庆已故的著名电视艺术家张鲁,由他任编剧的电视剧《希波拉克底誓言》和《巴桑和他的弟妹们》曾两届蝉联中国电视飞天奖。又如前不久以104岁高龄谢世的著名油画家刘国枢,这位川美油画派奠基人之一,有川美“油画之父”之称的美术教育家,不仅自身艺术造诣深厚,成就巨大,其作品《飞夺泸定桥》被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而誉满中国画坛,而且还培养出罗中立、庞茂琨等有国际影响的油画家。再如荣获中国翻译界最高奖——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四川大学资深教授杨武能先生,他著作等身,出版了《杨武能译文集》(11卷),尤其是论著《歌德与中国》,被业界公认为是目前中国研究德国诗人歌德的最权威著作……我想,他们的人生在开始起步的时候,绝非要想到成名成家,更没有想到一鸣惊人,他们艰辛地攀援,默默地求索,只是出于对生命的敬畏和珍重。他们知道: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对生命敬畏和珍重的唯一方式只有热爱,除此之外,没有别的选择。

写到这里,哑铁、郑立、大木子、曾衍涛、王友琼、米线儿、千宝组合……这些极为普通的武隆人,和他们的前辈又同时映入我的脑海里,眼前不禁浮现出了武隆那片多彩多姿的多情山水。常言道,什么样的山水会孕育什么样的人,我们难道不应该感谢武隆的山山水水孕育出的这些武隆儿女吗?尤其是我,从小就对那片山水充满神往与挚爱。

释迦摩尼曾经说:“只有很深很深的缘分,才能在同一条道路走了又走,同一个地方去了又去,同一个人见了又见”。一直以来,很想用一句话来表达我对武隆的爱,酝酿了很久,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就在这个冬天的早晨,突然灵感降临,四个朴实的字猛然间从心头涌向唇边,它不仅最能够说明我此时此刻的心境,也最能代表了我对武隆永久的祝福——

你好!武隆……

  (作者系国家一级文学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