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鸣写趣

时间: 2024-05-17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徐瑞阳 阅读量:8777

◎ 鲍安顺

我在江南,尤其在雨天,我看着窗外,或者去池塘水畔,湿地暗沟,听此起彼伏的蛙鸣声声。那叫声,有时渐缓低沉,有时激越洪亮,有时戛然而止。有一年,我去了一处梦里水乡,那儿的蛙鸣声,远近闻名,成了旅游人的打卡地。我在那儿,在夜色里听蛙鸣如潮,感觉自己摇然变身,成了幸福驴友,快乐的夏天精灵。

我家住在长江南岸,水网纵横,河湖港湾,星罗棋布。每到夏天,青蛙随处可见,到处都是蛙鸣声声。小时候,我听母亲说,我在牙牙学语时,乳牙尚未长齐,就模仿青蛙的叫声,声音像极了,而且叫得张牙舞爪。母亲后来说,那时她不知道,像我的嗓音,好好培养,长大后定能考取音乐学院,唱美声。或者,考取广播电视大学,成为播音主持。我听了,从母亲的话里,我听到了深情爱意,也听到了惆怅落寞,那是母亲的惋惜,也是母亲的无奈感伤。

当时,笑着对母亲说:“我小时候问你,黑色的小蝌蚪,为什么变成了绿色的青蛙?你告诉我,小蝌蚪喝了池塘绿水,吃了绿色荷叶,自然就变绿了!后来,你又告诉我,那青蛙吃害虫,保护庄稼,是益虫。”我听后,开始喜欢青蛙,常常与钓蛙的男孩打架,还多次掀翻了捕蛙人的蛙笼,没少惹是生非。我还说,我常去荷塘里,看着青蛙蹲在荷叶上,全神贯注地盯着前方,一旦昆虫飞临,它立即鱼跃捕捉,伸出鲜红长舌,将昆虫揽入口中,捕获了美味。那动作,干净利落,准确无误,百发百中。我还说,我喜欢听青蛙的叫声,特别是在宁静的夜晚,那此起彼伏的蛙鸣声,将我带入了梦乡。

长大后,我读了宋代诗人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那诗意里,弥漫着江南的灵秀之气,那么脍炙人口,让江南的美丽夏夜,农历五月的黄梅子风情,还有阴雨绵绵的天象风光,以及约友未至的夜半时分,一切都在“闲敲棋子”中,写得出神入化。我想那诗里,尽有声响之趣,那棋子声,如江南夏夜雨声,蛙鸣的鼓点,让人如饮微醺,感受到江南细雨的淅淅沥沥,有声有色,汇成了蛙声的欢歌,落花的灯影。是呀,那江南的蛙鸣声,酷似打击乐,时而低沉悠扬,时而如箜篌曼妙,形成了天地和声。我想,那是大自然的恩赐,让我们听到了夏的躁动,乡情的呼唤,犹如一曲曲鲜活灵动的和谐旋律,生成了生态的安详,生命的梦境。

在江南夏夜,我听雨打芭蕉,那河畔灯影里的绿杨翠柳里,有新蝉长嘶乍歇,万籁俱寂。那情境,让我想到唐代诗人白居易诗云:“早蛩啼复歇,残灯灭又明。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那诗里的蟋蟀叫声,时断时续,就像蛙鸣声,此起彼伏,仿佛夏天雨夜的一盏盏残灯,熄灭了,又重新点亮。那情境,让我还想象着,自己隔着窗户,看夜雨,听窗外芭蕉叶上淅沥的雨声,还有蛙鸣声,以及星星点点的蝉吟蟋蟀叫。是呀,那是多好的诗境哟!就像白居易曾说自己,是个“闲”人,那是惬意的境界,给后来的诗人们,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宋朝的苏轼,就曾经写过很多此类作品,其他诗人,也纷纷描摹这种惬意的生活。

江南有采莲节,在“莲叶何田田”中,闻荷香,醉凉亭,听蛙声和唱,真是心旷神怡呀!如果坐在月夜的乌篷船上,小船缓缓地在荷塘中穿梭,看荷花美景,听蛙鸣阵阵,让人忘却了夏季的炎热,享受着惬意的似水年华。有位重庆的文友对我说,听蛙鸣最好的地方,就是在重庆园博园的江南码头,那儿的夏天,可以听取蛙声一片,让人听得心儿颤颤,平静如水。我听了想起,在故乡江南的池塘边,有一只小黑狗,游荡一天后,它就坐在河边听蛙鸣,神色舒适惬意,一副自由自在的样子。我还想,还有听蛙的人,就是我曾经的恋人,她像在听一江春水,良宵的夜色之曲,美妙的逍遥浪漫。是呀,那蛙鸣声,让我永远也无法阅读得完整,正如我无法读明白自己的灵魂一样,歇斯底里,若远若近。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蛙鸣写趣

◎ 鲍安顺

我在江南,尤其在雨天,我看着窗外,或者去池塘水畔,湿地暗沟,听此起彼伏的蛙鸣声声。那叫声,有时渐缓低沉,有时激越洪亮,有时戛然而止。有一年,我去了一处梦里水乡,那儿的蛙鸣声,远近闻名,成了旅游人的打卡地。我在那儿,在夜色里听蛙鸣如潮,感觉自己摇然变身,成了幸福驴友,快乐的夏天精灵。

我家住在长江南岸,水网纵横,河湖港湾,星罗棋布。每到夏天,青蛙随处可见,到处都是蛙鸣声声。小时候,我听母亲说,我在牙牙学语时,乳牙尚未长齐,就模仿青蛙的叫声,声音像极了,而且叫得张牙舞爪。母亲后来说,那时她不知道,像我的嗓音,好好培养,长大后定能考取音乐学院,唱美声。或者,考取广播电视大学,成为播音主持。我听了,从母亲的话里,我听到了深情爱意,也听到了惆怅落寞,那是母亲的惋惜,也是母亲的无奈感伤。

当时,笑着对母亲说:“我小时候问你,黑色的小蝌蚪,为什么变成了绿色的青蛙?你告诉我,小蝌蚪喝了池塘绿水,吃了绿色荷叶,自然就变绿了!后来,你又告诉我,那青蛙吃害虫,保护庄稼,是益虫。”我听后,开始喜欢青蛙,常常与钓蛙的男孩打架,还多次掀翻了捕蛙人的蛙笼,没少惹是生非。我还说,我常去荷塘里,看着青蛙蹲在荷叶上,全神贯注地盯着前方,一旦昆虫飞临,它立即鱼跃捕捉,伸出鲜红长舌,将昆虫揽入口中,捕获了美味。那动作,干净利落,准确无误,百发百中。我还说,我喜欢听青蛙的叫声,特别是在宁静的夜晚,那此起彼伏的蛙鸣声,将我带入了梦乡。

长大后,我读了宋代诗人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那诗意里,弥漫着江南的灵秀之气,那么脍炙人口,让江南的美丽夏夜,农历五月的黄梅子风情,还有阴雨绵绵的天象风光,以及约友未至的夜半时分,一切都在“闲敲棋子”中,写得出神入化。我想那诗里,尽有声响之趣,那棋子声,如江南夏夜雨声,蛙鸣的鼓点,让人如饮微醺,感受到江南细雨的淅淅沥沥,有声有色,汇成了蛙声的欢歌,落花的灯影。是呀,那江南的蛙鸣声,酷似打击乐,时而低沉悠扬,时而如箜篌曼妙,形成了天地和声。我想,那是大自然的恩赐,让我们听到了夏的躁动,乡情的呼唤,犹如一曲曲鲜活灵动的和谐旋律,生成了生态的安详,生命的梦境。

在江南夏夜,我听雨打芭蕉,那河畔灯影里的绿杨翠柳里,有新蝉长嘶乍歇,万籁俱寂。那情境,让我想到唐代诗人白居易诗云:“早蛩啼复歇,残灯灭又明。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那诗里的蟋蟀叫声,时断时续,就像蛙鸣声,此起彼伏,仿佛夏天雨夜的一盏盏残灯,熄灭了,又重新点亮。那情境,让我还想象着,自己隔着窗户,看夜雨,听窗外芭蕉叶上淅沥的雨声,还有蛙鸣声,以及星星点点的蝉吟蟋蟀叫。是呀,那是多好的诗境哟!就像白居易曾说自己,是个“闲”人,那是惬意的境界,给后来的诗人们,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宋朝的苏轼,就曾经写过很多此类作品,其他诗人,也纷纷描摹这种惬意的生活。

江南有采莲节,在“莲叶何田田”中,闻荷香,醉凉亭,听蛙声和唱,真是心旷神怡呀!如果坐在月夜的乌篷船上,小船缓缓地在荷塘中穿梭,看荷花美景,听蛙鸣阵阵,让人忘却了夏季的炎热,享受着惬意的似水年华。有位重庆的文友对我说,听蛙鸣最好的地方,就是在重庆园博园的江南码头,那儿的夏天,可以听取蛙声一片,让人听得心儿颤颤,平静如水。我听了想起,在故乡江南的池塘边,有一只小黑狗,游荡一天后,它就坐在河边听蛙鸣,神色舒适惬意,一副自由自在的样子。我还想,还有听蛙的人,就是我曾经的恋人,她像在听一江春水,良宵的夜色之曲,美妙的逍遥浪漫。是呀,那蛙鸣声,让我永远也无法阅读得完整,正如我无法读明白自己的灵魂一样,歇斯底里,若远若近。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