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研究

时间: 2024-05-17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徐瑞阳 阅读量:8535

□ 徐兴旺 陈友力 张立影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为当代中国教育界发现识别、选拔培养高质量人才指明了重要方向和战略路径,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在国际竞争日益聚焦尖端科技竞争和产业升级、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形势下,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事关国家竞争优势和战略全局。随着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高等职业教育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到内涵提升的转变,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选拔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高职院校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支撑的时代使命,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贡献度的具体体现,是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重要举措,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这既赋予了社会对职业教育更大的期望,也为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职业教育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的逻辑起点

职业教育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首先要理清什么样的人才是职业教育拔尖创新人才?这既是研究的逻辑起点,也是人才选拔的标准。尽管当前学界认识不一,但有以下共通之处:第一,关注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如拥有家国情怀、工匠精神、良好品德等;第二,关注人才的专业技术技能与实践能力,如厚实的知识储备、扎实的技术技能等;第三,关注人才的身心素质特征和心理素质主导下的外显表现,如健全人格、健康体魄等;第四,关注人才的高阶创新与创造相关的心理与能力结构,如对知识要充满无限的好奇心,具有创新意识、活跃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等;第五,关注个体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强调在某一领域具有一定的潜能或者基础学科比较突出且拔尖的人才。

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拔尖创新人才并不是传统意义上职业教育领域人才培养的固有追求,更像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升级版。学界有将职业教育领域拔尖创新人才界定为“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技术技能型拔尖人才”“技术技能型卓越人才”等说法。职业教育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要立足职业教育办学类型特色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把创新视为人才培养最高价值追求,把拔尖视为人才培养最终追求方向,把技术作为人才培养最关键载体。因此,职业教育拔尖创新人才是指: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具备高尚的思想政治素养、扎实的知识技术素养、良好的身心素养和高阶的创新创造素养,能够在某一领域或行业内,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

  职业教育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的现状

如何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选拔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一项关乎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课题,既关乎理论演进,也需要不断的实践探索。目前,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依托项目制试点和平台建设,许多高职院校已取得了一定经验,初步构建了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的基本模式。

技能大赛。目前职业院校普遍采用的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模式。它除了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技能水平外,还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团队协作能力、应变能力、组织能力等。这是目前职业院校拔尖创新人才最可行、最有效的选拔与培养模式之一。

现代学徒制。这是国家于2014年提出的一项旨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模式。职业院校通过现代学徒制试点,能够创新校企共同组织实施的工学结合教育教学模式,打造校企共建的专业课程与实践基地,形成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携手共建双元导师队伍,形成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管理与考核评价机制,从而有利于职业院校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培养。因此,实施现代学徒制是我国高职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模式探索的重要方向,也是深入推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专业小班。基于学生意愿及专业发展,选拔的学生单独成班,单独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单独进行教学组织和管理,考核评价方式区别于普通班级学生。但该模式的有效性因缺乏统一的评价方法和标准仍需深入研究,其培养质量主要依赖于教师的责任心、组织管理方式等,因而培养质量不高。

项目制。该模式包括学生深度参与教师主导的科研项目,深度参与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工作。这是高职院校结合充分挖掘已有资源,拓展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最具潜力的一种模式,应当引起各院校的重视。

  职业教育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存在的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了一体化部署,对职业教育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对照反思,目前存在以下问题:

教育理念滞后致使社会接受度不高。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育理念贯穿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确立什么样的理念将会影响教育实践的方向。在“拔尖创新人才”走入职业教育领域的背景下,社会各界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职业教育能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吗?”职业教育圈外人士提出该问题的情感色彩是质疑,而职业教育圈内人士提出此问题是不自信和底气不足,但均有共性,即其潜意识的回答是“职业教育不能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该回答在肯定高等教育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阶段贡献的基础上,认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普通高等教育体系的事,同时也否认职业教育存在天赋型学生以及认为职业教育没能力、没办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这种落后的人才培养观念不仅扰乱了职业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舆论环境,也削弱了职业教育拔尖创新人才的斗志。

政策保障不力致使行动力不足。政策是驱动职业学校办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动力,在一定意义上讲,政策在推动职业学校办学升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扮演着先行者的角色。与普通高等院校已经通过“珠峰计划”“强基计划”等专项发展项目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而且已经步入深化阶段的现状相比,当前职业教育相关行政部门还未明确牵头部门及职责,还未就职业教育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出台指导性政策以及配套性实施细则,导致“向下”引导力不足,职业院校要么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不重视,要么处于无序的自我探索状态。

理论研究不够致使实践探索滞后。基于理论的探讨和基于实践的探索是职业院校落实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的重要支撑,但就目前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来看,职业教育拔尖创新人才的概念界定不明确、选拔培养标准不清晰,对相应的职业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督导机制以及考核评价方式等更是缺乏研究。同时,尽管部分职业学校已经在拔尖学生选拔和培养方面进行了探索,但是还不系统,未上升到体系化层面。

配套资源不足阻碍了可持续推进。职业教育资源的供给影响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的持久性,结合不少职业学校的办学情况看,一是师资队伍建设不足,专兼职教师数量与学生规模匹配不够,教师队伍流动性较大、稳定性不够,教师对学生创新意识塑造、创新能力提升的引导力度不够;二是相关课程体系建设不充分,尚未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确立开设课程的类别、比例及课时;三是教学资源建设不足,包括教学资源供给面不足,忽视相关拓展资源的提供以及资源深度的钻研,教育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不足,教学设施设备智能化建设滞后。

环境氛围不浓致使培养动机不强。职业院校作为社会系统的子系统,其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不协调也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构成了压力。一方面是社会舆论争议与质疑,限制了职业院校在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方面的敢为想象力;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决策管理层对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重要性认知不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缺乏可为行动力;此外,职业院校教科研活动开展不足,限制了职业教育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的源动力。

校企合作主体共识不强制约了育人成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不深入,长期存在的“剃头挑子一头热”现象,制约了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企业主要基于岗位现实需求的用人导向,积极性不高,未同职业院校就选拔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同频共振,导致企业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重视程度不够,表现在企业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参与度不高,资源投入不足。

职教体系不畅制约了人才成长空间。职业教育体系贯通度不足,制约了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职业教育拔尖创新人才不是一次选拔的结果,也不仅是某个阶段职业教育的培养任务,而是一个不断甄别选拔的过程,也是长期培养的结果。因此,职业教育拔尖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有赖于长学制的设置,但当前中职、高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衔接不畅,且本科职业教育的举办起步不久,不够发达,导致拔尖创新人才向上成长空间不足、力度不够。

  职业教育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的对策建议

树立“三为”教育观念,营造包容的环境氛围。职业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必须肩负起“敢为、能为、有为”的时代使命。拔尖创新人才推进工作是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在职业教育领域的重要举措,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承载着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其作用在实现人才强国战略中愈加凸显。一方面,职业教育自身要锻造“敢为”的精神、铸就“能为”的底气、树立“有为”的追求,全面提升办学能力和育人质量;另一方面,着力打造友好自身教育生态,营造宽容包容的人才培养理念,接受学生的差异化与个性化,尤其是包容学习基础不够扎实但具有特殊才艺的偏才、异才、怪才学生,因为职业学校的学生往往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高分群体,所以更应该扬长避短,培养强项。

完善顶层设计,构建政策保障支撑体系。人才培养是一个常态化推进过程,需要系统化的制度体系支持其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上下融通”的过程,离不开配套的政策支持。一是要健全政策制度体系,中央、地方、学校三级不断完善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二是健全治理框架,明确各级主体责任,主管部门要负责职业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工作的落实,实施切实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三是政府部门设立拔尖创新人才专项支持计划,扩大职业院校招生自主权;四是设立专项经费,在经费划拨和使用上适当倾斜,对参与人才培养的相应主体给予激励鞭策;五是完善评价监督机制,设立相应标准,及时跟踪参与此项工作的推进与落实。

加强理论研究,积极开展实践探索。充分发挥国内高等教育研究机构、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和高职院校的作用,引导和支持研究人员开展相关研究,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与外延,支持对应研究成果推广应用,通过不断深入研究和积累,逐步形成和完善理论体系,指导相关政策、制度的出台和实施,引导职业院校确立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的标准,建立相应的质量督导机制及考核评价方式。

探索模式创新,构建多元平台支持体系。高职院校要在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认真开展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创新。一是充分发挥人才培养平台的引领作用,重点围绕技能大师工作室、产业学院、现场工程师、现代学徒制等平台和渠道,为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提供一片“沃土”;二是充分发挥赛事活动的激励作用,重点围绕世界技能大赛、全国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活动,鼓励学生敢于参赛,勇于夺冠,为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打开通途;三是积极推行项目制带动作用,重点围绕教师个人、教师团队的科研课题或横向技术项目,吸引有发展潜力的学生深度参与,基于问题导向,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提供真实情境;四是充分发挥长学制贯通培养的作用,打破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天花板,为优秀学生提供成才通道。

完善配套教育资源,全面助力人才培养提质。一是以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严把准入机制,选拔教育理念先进,专业基础扎实,教学技能过硬,身心素质健全,具有持续学习热情和探究能力、创新成果优异的教师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指导教师。构建培养体系,通过逐步提升“双师型”教师素质,达到整体提质增量。加强企业与学校之间、学校与实践专家之间的交流互动,大力支持团队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顶岗锻炼,开展教学活动;二是以构建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为引领,注重选拔有创新潜质和远大理想的学生,吸引和汇聚优质师资力量,集中资源为学生提供交叉复合背景的个性化课程和国际交流机会,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兴趣,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创造力,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选才育才环节,注重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分类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三是以立体型课程体系开发为支撑,打破静态培养常态,拓宽专业视野,构建由广博向专深发展的课程体系。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突出外语和基础课程教学,实施通识教学,为专业课程学习打下扎实基础。第二阶段,突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加强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学习,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第三阶段,根据学生的兴趣、个性和特长,指导他们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制订以各专业核心课程为重心的专业学习计划,使学生的学习从以通识教育为重心转向以专业教育为重心,由共性教育向个性教育发展;四是以数字化教学资源转型升级为切入点,构建“与时俱进”的知识空间,融入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将产业新要求转化为教学资源新要素,以群体智慧和机器智能为驱动,有机整合专业课程资源。升级教材形态,校企合作开发工作手册式、活页式教材,以真实生产项目、典型工作任务等为重点进行数字化改造,同步建设与教材配套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移动交互式“电子学材”和“云活页教材”。建设“迭代共生”的资源机制,以教师为主导正向引导,以学生为主体逆向反馈,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企业、学校与师生共建共享,促进教学资源吐故纳新、学习共同体动态交替。升级教育设施设备,构建智能化学习与反馈系统,以结构化数字资源重组个性化导学,融合多模态数据重塑评价体系,实现学情诊断分析与优质学习资源推送,推动教师分层、精准教学,支撑学生自主学习、移动学习,大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大力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作出职业院校应有的贡献。

  (本文是重庆市2023年教育综合改革重大委托研究课题“职业教育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发现识别和选拔培养研究”的阶段成果。课题主持人: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徐兴旺)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职业教育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研究

□ 徐兴旺 陈友力 张立影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为当代中国教育界发现识别、选拔培养高质量人才指明了重要方向和战略路径,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在国际竞争日益聚焦尖端科技竞争和产业升级、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形势下,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事关国家竞争优势和战略全局。随着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高等职业教育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到内涵提升的转变,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选拔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高职院校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支撑的时代使命,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贡献度的具体体现,是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重要举措,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这既赋予了社会对职业教育更大的期望,也为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职业教育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的逻辑起点

职业教育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首先要理清什么样的人才是职业教育拔尖创新人才?这既是研究的逻辑起点,也是人才选拔的标准。尽管当前学界认识不一,但有以下共通之处:第一,关注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如拥有家国情怀、工匠精神、良好品德等;第二,关注人才的专业技术技能与实践能力,如厚实的知识储备、扎实的技术技能等;第三,关注人才的身心素质特征和心理素质主导下的外显表现,如健全人格、健康体魄等;第四,关注人才的高阶创新与创造相关的心理与能力结构,如对知识要充满无限的好奇心,具有创新意识、活跃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等;第五,关注个体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强调在某一领域具有一定的潜能或者基础学科比较突出且拔尖的人才。

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拔尖创新人才并不是传统意义上职业教育领域人才培养的固有追求,更像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升级版。学界有将职业教育领域拔尖创新人才界定为“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技术技能型拔尖人才”“技术技能型卓越人才”等说法。职业教育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要立足职业教育办学类型特色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把创新视为人才培养最高价值追求,把拔尖视为人才培养最终追求方向,把技术作为人才培养最关键载体。因此,职业教育拔尖创新人才是指: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具备高尚的思想政治素养、扎实的知识技术素养、良好的身心素养和高阶的创新创造素养,能够在某一领域或行业内,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

  职业教育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的现状

如何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选拔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一项关乎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课题,既关乎理论演进,也需要不断的实践探索。目前,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依托项目制试点和平台建设,许多高职院校已取得了一定经验,初步构建了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的基本模式。

技能大赛。目前职业院校普遍采用的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模式。它除了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技能水平外,还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团队协作能力、应变能力、组织能力等。这是目前职业院校拔尖创新人才最可行、最有效的选拔与培养模式之一。

现代学徒制。这是国家于2014年提出的一项旨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模式。职业院校通过现代学徒制试点,能够创新校企共同组织实施的工学结合教育教学模式,打造校企共建的专业课程与实践基地,形成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携手共建双元导师队伍,形成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管理与考核评价机制,从而有利于职业院校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培养。因此,实施现代学徒制是我国高职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模式探索的重要方向,也是深入推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专业小班。基于学生意愿及专业发展,选拔的学生单独成班,单独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单独进行教学组织和管理,考核评价方式区别于普通班级学生。但该模式的有效性因缺乏统一的评价方法和标准仍需深入研究,其培养质量主要依赖于教师的责任心、组织管理方式等,因而培养质量不高。

项目制。该模式包括学生深度参与教师主导的科研项目,深度参与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工作。这是高职院校结合充分挖掘已有资源,拓展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最具潜力的一种模式,应当引起各院校的重视。

  职业教育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存在的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了一体化部署,对职业教育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对照反思,目前存在以下问题:

教育理念滞后致使社会接受度不高。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育理念贯穿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确立什么样的理念将会影响教育实践的方向。在“拔尖创新人才”走入职业教育领域的背景下,社会各界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职业教育能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吗?”职业教育圈外人士提出该问题的情感色彩是质疑,而职业教育圈内人士提出此问题是不自信和底气不足,但均有共性,即其潜意识的回答是“职业教育不能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该回答在肯定高等教育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阶段贡献的基础上,认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普通高等教育体系的事,同时也否认职业教育存在天赋型学生以及认为职业教育没能力、没办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这种落后的人才培养观念不仅扰乱了职业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舆论环境,也削弱了职业教育拔尖创新人才的斗志。

政策保障不力致使行动力不足。政策是驱动职业学校办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动力,在一定意义上讲,政策在推动职业学校办学升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扮演着先行者的角色。与普通高等院校已经通过“珠峰计划”“强基计划”等专项发展项目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而且已经步入深化阶段的现状相比,当前职业教育相关行政部门还未明确牵头部门及职责,还未就职业教育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出台指导性政策以及配套性实施细则,导致“向下”引导力不足,职业院校要么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不重视,要么处于无序的自我探索状态。

理论研究不够致使实践探索滞后。基于理论的探讨和基于实践的探索是职业院校落实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的重要支撑,但就目前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来看,职业教育拔尖创新人才的概念界定不明确、选拔培养标准不清晰,对相应的职业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督导机制以及考核评价方式等更是缺乏研究。同时,尽管部分职业学校已经在拔尖学生选拔和培养方面进行了探索,但是还不系统,未上升到体系化层面。

配套资源不足阻碍了可持续推进。职业教育资源的供给影响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的持久性,结合不少职业学校的办学情况看,一是师资队伍建设不足,专兼职教师数量与学生规模匹配不够,教师队伍流动性较大、稳定性不够,教师对学生创新意识塑造、创新能力提升的引导力度不够;二是相关课程体系建设不充分,尚未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确立开设课程的类别、比例及课时;三是教学资源建设不足,包括教学资源供给面不足,忽视相关拓展资源的提供以及资源深度的钻研,教育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不足,教学设施设备智能化建设滞后。

环境氛围不浓致使培养动机不强。职业院校作为社会系统的子系统,其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不协调也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构成了压力。一方面是社会舆论争议与质疑,限制了职业院校在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方面的敢为想象力;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决策管理层对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重要性认知不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缺乏可为行动力;此外,职业院校教科研活动开展不足,限制了职业教育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的源动力。

校企合作主体共识不强制约了育人成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不深入,长期存在的“剃头挑子一头热”现象,制约了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企业主要基于岗位现实需求的用人导向,积极性不高,未同职业院校就选拔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同频共振,导致企业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重视程度不够,表现在企业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参与度不高,资源投入不足。

职教体系不畅制约了人才成长空间。职业教育体系贯通度不足,制约了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职业教育拔尖创新人才不是一次选拔的结果,也不仅是某个阶段职业教育的培养任务,而是一个不断甄别选拔的过程,也是长期培养的结果。因此,职业教育拔尖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有赖于长学制的设置,但当前中职、高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衔接不畅,且本科职业教育的举办起步不久,不够发达,导致拔尖创新人才向上成长空间不足、力度不够。

  职业教育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的对策建议

树立“三为”教育观念,营造包容的环境氛围。职业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必须肩负起“敢为、能为、有为”的时代使命。拔尖创新人才推进工作是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在职业教育领域的重要举措,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承载着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其作用在实现人才强国战略中愈加凸显。一方面,职业教育自身要锻造“敢为”的精神、铸就“能为”的底气、树立“有为”的追求,全面提升办学能力和育人质量;另一方面,着力打造友好自身教育生态,营造宽容包容的人才培养理念,接受学生的差异化与个性化,尤其是包容学习基础不够扎实但具有特殊才艺的偏才、异才、怪才学生,因为职业学校的学生往往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高分群体,所以更应该扬长避短,培养强项。

完善顶层设计,构建政策保障支撑体系。人才培养是一个常态化推进过程,需要系统化的制度体系支持其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上下融通”的过程,离不开配套的政策支持。一是要健全政策制度体系,中央、地方、学校三级不断完善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二是健全治理框架,明确各级主体责任,主管部门要负责职业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工作的落实,实施切实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三是政府部门设立拔尖创新人才专项支持计划,扩大职业院校招生自主权;四是设立专项经费,在经费划拨和使用上适当倾斜,对参与人才培养的相应主体给予激励鞭策;五是完善评价监督机制,设立相应标准,及时跟踪参与此项工作的推进与落实。

加强理论研究,积极开展实践探索。充分发挥国内高等教育研究机构、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和高职院校的作用,引导和支持研究人员开展相关研究,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与外延,支持对应研究成果推广应用,通过不断深入研究和积累,逐步形成和完善理论体系,指导相关政策、制度的出台和实施,引导职业院校确立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的标准,建立相应的质量督导机制及考核评价方式。

探索模式创新,构建多元平台支持体系。高职院校要在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认真开展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创新。一是充分发挥人才培养平台的引领作用,重点围绕技能大师工作室、产业学院、现场工程师、现代学徒制等平台和渠道,为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提供一片“沃土”;二是充分发挥赛事活动的激励作用,重点围绕世界技能大赛、全国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活动,鼓励学生敢于参赛,勇于夺冠,为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打开通途;三是积极推行项目制带动作用,重点围绕教师个人、教师团队的科研课题或横向技术项目,吸引有发展潜力的学生深度参与,基于问题导向,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提供真实情境;四是充分发挥长学制贯通培养的作用,打破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天花板,为优秀学生提供成才通道。

完善配套教育资源,全面助力人才培养提质。一是以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严把准入机制,选拔教育理念先进,专业基础扎实,教学技能过硬,身心素质健全,具有持续学习热情和探究能力、创新成果优异的教师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指导教师。构建培养体系,通过逐步提升“双师型”教师素质,达到整体提质增量。加强企业与学校之间、学校与实践专家之间的交流互动,大力支持团队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顶岗锻炼,开展教学活动;二是以构建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为引领,注重选拔有创新潜质和远大理想的学生,吸引和汇聚优质师资力量,集中资源为学生提供交叉复合背景的个性化课程和国际交流机会,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兴趣,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创造力,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选才育才环节,注重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分类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三是以立体型课程体系开发为支撑,打破静态培养常态,拓宽专业视野,构建由广博向专深发展的课程体系。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突出外语和基础课程教学,实施通识教学,为专业课程学习打下扎实基础。第二阶段,突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加强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学习,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第三阶段,根据学生的兴趣、个性和特长,指导他们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制订以各专业核心课程为重心的专业学习计划,使学生的学习从以通识教育为重心转向以专业教育为重心,由共性教育向个性教育发展;四是以数字化教学资源转型升级为切入点,构建“与时俱进”的知识空间,融入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将产业新要求转化为教学资源新要素,以群体智慧和机器智能为驱动,有机整合专业课程资源。升级教材形态,校企合作开发工作手册式、活页式教材,以真实生产项目、典型工作任务等为重点进行数字化改造,同步建设与教材配套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移动交互式“电子学材”和“云活页教材”。建设“迭代共生”的资源机制,以教师为主导正向引导,以学生为主体逆向反馈,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企业、学校与师生共建共享,促进教学资源吐故纳新、学习共同体动态交替。升级教育设施设备,构建智能化学习与反馈系统,以结构化数字资源重组个性化导学,融合多模态数据重塑评价体系,实现学情诊断分析与优质学习资源推送,推动教师分层、精准教学,支撑学生自主学习、移动学习,大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大力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作出职业院校应有的贡献。

  (本文是重庆市2023年教育综合改革重大委托研究课题“职业教育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发现识别和选拔培养研究”的阶段成果。课题主持人: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徐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