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婆婆与栗子

时间: 2017-09-15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8881

张 于

想起开山的舅父还在三十里外的白水滩道班,孩子估摸着他该回来了,捎回邻县的灯草糕和水果糖,还要夹带一些粗犷单调的无词歌谣。

那时,山婆婆肥硕、迟疑,在晒坝上走过,隐入柴门时候像是饱满的桐子落蒂。孩子从山婆婆的栗子坡穿过,看见平家坳寡居的山婆婆升起了夕烟,晚饭有玉米稠糊、酸腌菜和风萝卜。乡间的日子总是风调雨顺,山婆婆从云顶寨上背下枯枝败叶,空守着寂寞。无所用心的晚景,只有孩子会来歇歇,问她的栗子几时熟?

山婆婆迷信而清闲,即使忆起昔日的嫁汉嫁汉,以及如何的穿衣吃饭,她总是抹一抹风雨,洗去光泽的额头,对一个孩子,她又能说什么呢?人生命苦,生来如此,美人的晚景不提也罢了。

但孩子心目中揣着一个秘密,起起落落。他的耐性告诉自己,栗树落花的时候,就是初夏的某一个神秘夜晚,许多星星会聚在栗树周围混声合唱,这个夜晚就是世上所有坚果的节日。

方圆几十里,山婆婆依山而筑,养着几十棵栗树,几亩瘦田租给了别人,微微收了点租子,够吃就行。岗上有红石和沙石的采石场,两种石头勾肩搭背,齐齐翻过了山脊。采石人一锤下去,震得板栗簌簌滚落。山婆婆嫁到内地的时候,她从辽西带来的种子,仿佛成了唯一健在的纪念物。山婆婆近来回到栗子坡的时候,恍惚又看见很多轿夫迎面而过,很多彩礼送来又送去,有人朝她怀里洒下一把生栗子,她茫然将它带到了温湿的南方。山婆婆无嗣,山婆婆的栗子生下的栗子就是她的子孙。

孩子眯着眼睛对着青葱如许的桑叶入迷,想起常来林中摘叶子养过蚕,晶莹的蚕儿吃得滋滋有声,孩子不禁笑了。平时他一个人是很少来板栗坡的,记得有一次母亲给山婆婆送山货,要孩子打个伴,孩子以后就一人来,捎点什么东西或者什么消息,但他始终没有弄清楚山婆婆与他们家是怎样的姻亲关系。记得那一次,孩子从堂屋虚掩的门望进去,那间整洁阴暗的小屋子,一匹亮瓦斜斜地泄下一束青光,劈头挥在一座供物上,北辽的神主安适、旷远。孩子听母亲说,他出世的前一年,山婆婆的男人病去。按古礼,人死即葬。山婆婆便设祭为虞,选用桑木为神木,期年练桑改用栗木,供为栗木,埋下桑木,山婆婆就此供下了一樽苦主。

而北辽的栗树,果繁,喜光,木质坚实,无生顶芽。壳斗硕大,具密生刺,坚果2至3个含在其中。春天一过便是栗树的花季,因为它开得总有些生僻,孩子在静静的期待着一场奇遇。往往在栗树打着细长小骨朵的时候,一种多年生的草木金英花,又名花菱草正缤纷夺人。花瓣四枚,扇形,各呈黄橙、粉红和白色。与此之间,孩子还看见了橙子花、柑子花以及迟开的杏花,跑到一些洼塘边,忙于辨别车下李和郁李的差异。

而山婆婆的栗子花如期而至,惨白而秀气,云顶寨的食者草民,都知道都明白,这是辽西媳妇的神物。偶尔赶集的时候,寨子上的人看见山婆婆的黑色“勒头带”拈着栗花,他们就会说:“唉,山婆婆的栗花又开了。”“勒头带”勒过前额,紧于后颈发际,发髻不乱。山婆婆一年到头都束“勒头带”,做新媳妇的时候用大红色,为男人丧服的时候用白色,之后由白而黑,由黑而青,以至除服。孀妇除服后,终身用黑色,除再醮外,不得易色。山婆婆山居,何尝不想告诉几千里之外的故乡,那些辽西的栗树华盖如云,想必其中的一棵做了树王。

孩子一门心思想着栗花,总是在放学的路上绕道平家坳,先是喊几声,再穿过二棵峥嵘的大榕树,如无人应答,便知山婆婆在后山浇粪,或去花岩寺进香。山婆婆总是对着误了看花日子的孩子歉然一笑:“明年来咳。”

云顶寨子的人把掉在地上的栗子花捡回来,摊晒在擂鼓石上,巧手的村民一手攥着三股栗花,另一手慢慢地捻,不大会儿就把栗花编成一条条的栗花辫,擀面杖粗细。夏天都是把栗花辫子点着,阵阵淡雅的栗花香飘散,农家替代蚊香驱赶蚊蝇。而孩子最爱干的恶作剧,就是把带刺的栗蓬翻过来堵在老鼠洞口,上面再压上石头。其实他知道老鼠洞四通八达,在墙角狭路相逢的时候,老鼠洋洋得意,像在示威。

南方多丘陵,深秋来临之际,孩子总要大病一场,望着卷叶虫以及疏叶密枝的青空做梦,因为他捉完了蚂蚱和菜花蛇之后,凉意兀然而生,一场秋雨一场凉意,他还是衣衫单薄,固执地抵御着山梁上吹来的风。迎着江面鼠灰色的长云,孩子的病容日渐加重,他在床头要接纳的几乎是一场灾难,没有人对此有深切的怀想,也没有人记住了秋天的病容。而山婆婆这时会走下山来,篮里装满生板栗子。有时候孩子熟睡了,她便放在孩子枕上,悄然离去;有时陪病床上的孩子坐坐,又说不了多少话,山婆婆埋头剥开栗蓬,昏暗的里屋,山婆婆头上的银丝闪闪发亮,比栗子黑的是山婆婆的手。受了风寒的孩子有些别扭,失去了往日的快活神情,一段一段地昏昏睡去,不分昼夜。山婆婆会把晾干的栗蓬碾碎,熬汤给孩子喝,栗蓬有清热解毒、止咳化痰之功效,孩子决定再不去堵老鼠洞了 。

山婆婆是孩子年年大病中的安慰,对于这一点,唱开山谣的舅父不知道,外地工作的父亲不知道,天天搂着他睡的母亲不知道。也许,把栗子炒得满屋飘香的山婆婆也不知道。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市作家协会全委会会员,曾获冰心散文奖、红岩文学奖等奖项)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山婆婆与栗子

张 于

想起开山的舅父还在三十里外的白水滩道班,孩子估摸着他该回来了,捎回邻县的灯草糕和水果糖,还要夹带一些粗犷单调的无词歌谣。

那时,山婆婆肥硕、迟疑,在晒坝上走过,隐入柴门时候像是饱满的桐子落蒂。孩子从山婆婆的栗子坡穿过,看见平家坳寡居的山婆婆升起了夕烟,晚饭有玉米稠糊、酸腌菜和风萝卜。乡间的日子总是风调雨顺,山婆婆从云顶寨上背下枯枝败叶,空守着寂寞。无所用心的晚景,只有孩子会来歇歇,问她的栗子几时熟?

山婆婆迷信而清闲,即使忆起昔日的嫁汉嫁汉,以及如何的穿衣吃饭,她总是抹一抹风雨,洗去光泽的额头,对一个孩子,她又能说什么呢?人生命苦,生来如此,美人的晚景不提也罢了。

但孩子心目中揣着一个秘密,起起落落。他的耐性告诉自己,栗树落花的时候,就是初夏的某一个神秘夜晚,许多星星会聚在栗树周围混声合唱,这个夜晚就是世上所有坚果的节日。

方圆几十里,山婆婆依山而筑,养着几十棵栗树,几亩瘦田租给了别人,微微收了点租子,够吃就行。岗上有红石和沙石的采石场,两种石头勾肩搭背,齐齐翻过了山脊。采石人一锤下去,震得板栗簌簌滚落。山婆婆嫁到内地的时候,她从辽西带来的种子,仿佛成了唯一健在的纪念物。山婆婆近来回到栗子坡的时候,恍惚又看见很多轿夫迎面而过,很多彩礼送来又送去,有人朝她怀里洒下一把生栗子,她茫然将它带到了温湿的南方。山婆婆无嗣,山婆婆的栗子生下的栗子就是她的子孙。

孩子眯着眼睛对着青葱如许的桑叶入迷,想起常来林中摘叶子养过蚕,晶莹的蚕儿吃得滋滋有声,孩子不禁笑了。平时他一个人是很少来板栗坡的,记得有一次母亲给山婆婆送山货,要孩子打个伴,孩子以后就一人来,捎点什么东西或者什么消息,但他始终没有弄清楚山婆婆与他们家是怎样的姻亲关系。记得那一次,孩子从堂屋虚掩的门望进去,那间整洁阴暗的小屋子,一匹亮瓦斜斜地泄下一束青光,劈头挥在一座供物上,北辽的神主安适、旷远。孩子听母亲说,他出世的前一年,山婆婆的男人病去。按古礼,人死即葬。山婆婆便设祭为虞,选用桑木为神木,期年练桑改用栗木,供为栗木,埋下桑木,山婆婆就此供下了一樽苦主。

而北辽的栗树,果繁,喜光,木质坚实,无生顶芽。壳斗硕大,具密生刺,坚果2至3个含在其中。春天一过便是栗树的花季,因为它开得总有些生僻,孩子在静静的期待着一场奇遇。往往在栗树打着细长小骨朵的时候,一种多年生的草木金英花,又名花菱草正缤纷夺人。花瓣四枚,扇形,各呈黄橙、粉红和白色。与此之间,孩子还看见了橙子花、柑子花以及迟开的杏花,跑到一些洼塘边,忙于辨别车下李和郁李的差异。

而山婆婆的栗子花如期而至,惨白而秀气,云顶寨的食者草民,都知道都明白,这是辽西媳妇的神物。偶尔赶集的时候,寨子上的人看见山婆婆的黑色“勒头带”拈着栗花,他们就会说:“唉,山婆婆的栗花又开了。”“勒头带”勒过前额,紧于后颈发际,发髻不乱。山婆婆一年到头都束“勒头带”,做新媳妇的时候用大红色,为男人丧服的时候用白色,之后由白而黑,由黑而青,以至除服。孀妇除服后,终身用黑色,除再醮外,不得易色。山婆婆山居,何尝不想告诉几千里之外的故乡,那些辽西的栗树华盖如云,想必其中的一棵做了树王。

孩子一门心思想着栗花,总是在放学的路上绕道平家坳,先是喊几声,再穿过二棵峥嵘的大榕树,如无人应答,便知山婆婆在后山浇粪,或去花岩寺进香。山婆婆总是对着误了看花日子的孩子歉然一笑:“明年来咳。”

云顶寨子的人把掉在地上的栗子花捡回来,摊晒在擂鼓石上,巧手的村民一手攥着三股栗花,另一手慢慢地捻,不大会儿就把栗花编成一条条的栗花辫,擀面杖粗细。夏天都是把栗花辫子点着,阵阵淡雅的栗花香飘散,农家替代蚊香驱赶蚊蝇。而孩子最爱干的恶作剧,就是把带刺的栗蓬翻过来堵在老鼠洞口,上面再压上石头。其实他知道老鼠洞四通八达,在墙角狭路相逢的时候,老鼠洋洋得意,像在示威。

南方多丘陵,深秋来临之际,孩子总要大病一场,望着卷叶虫以及疏叶密枝的青空做梦,因为他捉完了蚂蚱和菜花蛇之后,凉意兀然而生,一场秋雨一场凉意,他还是衣衫单薄,固执地抵御着山梁上吹来的风。迎着江面鼠灰色的长云,孩子的病容日渐加重,他在床头要接纳的几乎是一场灾难,没有人对此有深切的怀想,也没有人记住了秋天的病容。而山婆婆这时会走下山来,篮里装满生板栗子。有时候孩子熟睡了,她便放在孩子枕上,悄然离去;有时陪病床上的孩子坐坐,又说不了多少话,山婆婆埋头剥开栗蓬,昏暗的里屋,山婆婆头上的银丝闪闪发亮,比栗子黑的是山婆婆的手。受了风寒的孩子有些别扭,失去了往日的快活神情,一段一段地昏昏睡去,不分昼夜。山婆婆会把晾干的栗蓬碾碎,熬汤给孩子喝,栗蓬有清热解毒、止咳化痰之功效,孩子决定再不去堵老鼠洞了 。

山婆婆是孩子年年大病中的安慰,对于这一点,唱开山谣的舅父不知道,外地工作的父亲不知道,天天搂着他睡的母亲不知道。也许,把栗子炒得满屋飘香的山婆婆也不知道。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市作家协会全委会会员,曾获冰心散文奖、红岩文学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