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川监狱:实现惩教育人的最大化

时间: 2017-11-03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8759

南川监狱深入推进从底线安全观向治本安全观转变——

实现惩教育人的最大化

“‘从底线安全观向治本安全观转变’,今年5月,司法部党组对监狱工作提出了新理念和新要求,在市监狱管理局指导下,我们围绕治本安全新布局,在教育改造工作中,对服刑人员进行综合施教,在双方的相互配合过程中,实现惩教育人的最大化……”昨日,南川监狱党委书记、监狱长肖荣宁介绍,该监狱通过“三个推进”等措施,有力促进了监狱教育改造工作健康有序发展,已连续5年实现无罪犯脱逃、无狱内重特大案件、无安全生产事故、无重大疫情病情“四无”目标。

推进管理方案

与教育矫正的融合

“华林(化名)刚进入南川监狱改造的时候,情绪极不稳定,一度通过装病、自残等方式对抗民警的管理教育,还因多次破坏监管秩序被加刑1年6个月。”民警周宗智说,为了教育挽救华林,阻止他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监狱将其列为顽固服刑人员,实行集体攻坚转化。监狱整合职能科室及监区民警、心理咨询师等力量,成立了转化小组,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并适时修改对华林的转化方案,最终通过情理法理使其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此好好接受教育改造,争取早日回归社会。

据了解,在对服刑人员的教育管理中,南川监狱坚持“一犯一策”改造理念,根据服刑人员的服刑能力、改造难度,制定关押类别、工种安排、狱政管理方案以及思想教育、心理矫治、行为矫正方案,全面建立了监狱与服刑人员公认共知的教育矫正体系。同时,该监狱深化服刑人员综合改造评估体制,按照“逢入必评、逢出必评、逢变必评”原则,倾力构建以出监评估、危险性评估、认罪悔罪评估、改造质量评估、劳动效果评估为主要内容,以静态评估、动态评估、跟踪评估、应急评估、外因评估等形式的科学评估体系,全面提升教育改造科学化水平。

推进文化育人

与技能教人的融合

为尽可能地给服刑人员创造顺利回归社会的条件,南川监狱将文化育人与技能教人相融合,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生活态度的同时,使其具备一技之长拥有生存本领。在文化育人方面,该监狱坚持监区文化建设思路,着力打造监狱乐队、篮球队、小品相声队等文化平台,常态化开展监区文化活动,凸显文化育人改造功能。在技能教人方面,该监狱坚持以构建监狱与社会一体化服刑人员技能培训模式为目标,坚持深化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开展电工、焊工、缝纫工、厨师等实用性课程,把服刑人员培养成具有一技之长的“合格劳动者”,帮助他们顺利回归社会。

服刑人员吴勤(化名)是一名‘三无’人员(即无接见、无汇款、无通讯的服刑人员),加上其文化程度较低,在监狱接受教育改造中悲观情绪重,心理压力大。民警与其谈心后得知,原来他是担心出狱后无法生存,怕生活得不到保障。因此,监狱教育队积极进行心理疏导,并引导他参加自学考试和缝纫技术培训,解除了其后顾之忧。他感受到了民警的温情,看到了希望,从而转变了教育改造态度。

推进回归教育

与安置帮扶的融合

为实现监狱与社会的无缝对接,打通刑释人员回归社会“最后一公里”,南川监狱一方面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联系地方政府和服刑人员亲属,按时释放服刑人员并进行安置和帮教,交接中做到既要交人又要交代情况。对于部分年老体弱或身体不便又无亲属来狱接返的刑释人员,监狱安排专人专车送返原籍,保证其依法、按时被释放出狱,并确保有人接、有人管,不留“后遗症”。另一方面,在交接完成后的两周内,定期对刑释人员相关情况开展跟踪调查,切实预防社会不良影响并积极协调地方司法、人社、工商等部门,着力构建与地方政府服刑人员回归社会后的无缝对接,向社会输出更多合格的、不再重新犯罪守法公民。通讯员 吕 正

编后

砥砺奋进的五年,也是我市监狱系统收获颇丰的五年。通过与市监狱管理局联合开设本专栏,报道了渝都监狱、垫江监狱、大坪监狱、凤城监狱、南川监狱、未管所等监所在提升监管安全、提升教育改造效能、提升队伍综合素质方面进行的一系列有益探索和成果。当然,这仅仅是我市监狱系统努力将犯罪之人改造成守法公民的一个缩影。我国已进入新时代、站上新起点,相信监狱民警一定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聚焦服刑人员教育改造,进一步深化监狱体制改革,深入推动从满足于“不跑人”的“底线安全观”向为社会输出不再重新犯罪的守法公民的“治本安全观”转变,再谱监所教育改造事业之歌。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南川监狱:实现惩教育人的最大化

南川监狱深入推进从底线安全观向治本安全观转变——

实现惩教育人的最大化

“‘从底线安全观向治本安全观转变’,今年5月,司法部党组对监狱工作提出了新理念和新要求,在市监狱管理局指导下,我们围绕治本安全新布局,在教育改造工作中,对服刑人员进行综合施教,在双方的相互配合过程中,实现惩教育人的最大化……”昨日,南川监狱党委书记、监狱长肖荣宁介绍,该监狱通过“三个推进”等措施,有力促进了监狱教育改造工作健康有序发展,已连续5年实现无罪犯脱逃、无狱内重特大案件、无安全生产事故、无重大疫情病情“四无”目标。

推进管理方案

与教育矫正的融合

“华林(化名)刚进入南川监狱改造的时候,情绪极不稳定,一度通过装病、自残等方式对抗民警的管理教育,还因多次破坏监管秩序被加刑1年6个月。”民警周宗智说,为了教育挽救华林,阻止他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监狱将其列为顽固服刑人员,实行集体攻坚转化。监狱整合职能科室及监区民警、心理咨询师等力量,成立了转化小组,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并适时修改对华林的转化方案,最终通过情理法理使其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此好好接受教育改造,争取早日回归社会。

据了解,在对服刑人员的教育管理中,南川监狱坚持“一犯一策”改造理念,根据服刑人员的服刑能力、改造难度,制定关押类别、工种安排、狱政管理方案以及思想教育、心理矫治、行为矫正方案,全面建立了监狱与服刑人员公认共知的教育矫正体系。同时,该监狱深化服刑人员综合改造评估体制,按照“逢入必评、逢出必评、逢变必评”原则,倾力构建以出监评估、危险性评估、认罪悔罪评估、改造质量评估、劳动效果评估为主要内容,以静态评估、动态评估、跟踪评估、应急评估、外因评估等形式的科学评估体系,全面提升教育改造科学化水平。

推进文化育人

与技能教人的融合

为尽可能地给服刑人员创造顺利回归社会的条件,南川监狱将文化育人与技能教人相融合,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生活态度的同时,使其具备一技之长拥有生存本领。在文化育人方面,该监狱坚持监区文化建设思路,着力打造监狱乐队、篮球队、小品相声队等文化平台,常态化开展监区文化活动,凸显文化育人改造功能。在技能教人方面,该监狱坚持以构建监狱与社会一体化服刑人员技能培训模式为目标,坚持深化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开展电工、焊工、缝纫工、厨师等实用性课程,把服刑人员培养成具有一技之长的“合格劳动者”,帮助他们顺利回归社会。

服刑人员吴勤(化名)是一名‘三无’人员(即无接见、无汇款、无通讯的服刑人员),加上其文化程度较低,在监狱接受教育改造中悲观情绪重,心理压力大。民警与其谈心后得知,原来他是担心出狱后无法生存,怕生活得不到保障。因此,监狱教育队积极进行心理疏导,并引导他参加自学考试和缝纫技术培训,解除了其后顾之忧。他感受到了民警的温情,看到了希望,从而转变了教育改造态度。

推进回归教育

与安置帮扶的融合

为实现监狱与社会的无缝对接,打通刑释人员回归社会“最后一公里”,南川监狱一方面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联系地方政府和服刑人员亲属,按时释放服刑人员并进行安置和帮教,交接中做到既要交人又要交代情况。对于部分年老体弱或身体不便又无亲属来狱接返的刑释人员,监狱安排专人专车送返原籍,保证其依法、按时被释放出狱,并确保有人接、有人管,不留“后遗症”。另一方面,在交接完成后的两周内,定期对刑释人员相关情况开展跟踪调查,切实预防社会不良影响并积极协调地方司法、人社、工商等部门,着力构建与地方政府服刑人员回归社会后的无缝对接,向社会输出更多合格的、不再重新犯罪守法公民。通讯员 吕 正

编后

砥砺奋进的五年,也是我市监狱系统收获颇丰的五年。通过与市监狱管理局联合开设本专栏,报道了渝都监狱、垫江监狱、大坪监狱、凤城监狱、南川监狱、未管所等监所在提升监管安全、提升教育改造效能、提升队伍综合素质方面进行的一系列有益探索和成果。当然,这仅仅是我市监狱系统努力将犯罪之人改造成守法公民的一个缩影。我国已进入新时代、站上新起点,相信监狱民警一定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聚焦服刑人员教育改造,进一步深化监狱体制改革,深入推动从满足于“不跑人”的“底线安全观”向为社会输出不再重新犯罪的守法公民的“治本安全观”转变,再谱监所教育改造事业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