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茶馆

时间: 2018-01-05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8874

再次来到打白铁的地方,老丁老远地就望着我,不言语。他想把话语积攒起来,好等我坐下了,一起唠嗑。

近来好吗?

不好。不是下雨,就是冷飕飕的。再不好,我就打算回家了。

面对忧戚的老丁,我不知道如何安慰他。我问,哪个老人呢?

生病了,不干了。老丁一不小心,锤子砸到了手上。我慌忙凑过身子,不由自主。仿佛锤子砸到我的心坎上,痛,却麻木的。

不碍事的。我们这双老手不知道伤了多少回,习惯了,它们也习惯了。

就剩你一家了?我几乎哽咽地问,噙住泪花,不忍心他说“习惯”二字,就像我母亲说她习惯住在乡下而不愿意进城享“清福”——享清福要生病的。她时常说。

还有一家,兼带着做点其他的生意。老丁朝西边努努嘴,引导我的视线。我朝那边瞅了一眼,生意也是十分的寂寥,冷清的铺子,漠然的主人。

我努力地转移话题,想将老人从不快的情绪中解脱出来。最终,我们聊到老街的历史。没想到,他知道的还真不少,关于这条老街的历史,关于打白铁,关于赵家茶馆——我对这个话题十分感兴趣,因为赵家茶馆的赵家,跟我妻子家还沾亲带故的。我曾经问过几次,妻子和她的家人也不甚清楚。

老人说,这条街老时候叫郭西街,现在叫杏村东路。过去是城里最繁华的地方,光茶馆就有好几家呢,最有名的当然是赵家茶馆了。不管是南来北往的客,还是本乡本土的乡民市民,到了这里总是要喝茶的,就是不喝茶,也想进来听听别人摆摆龙门阵,听听小道消息。而赵家茶馆名声大,客人多,待人也厚道。

我问,赵家茶馆有什么特别的吗?

那当然,他家的老虎灶一天到晚都水气袅绕的。客人络绎不绝,柴禾烧了一堆又一堆。特别是茶博士,那个托壶倒茶的本领才叫一绝呢,现如今哪里去找啊!左右手各托三个壶,穿梭于茶客中,脚底生风不沾尘,手上的壶水滴水不漏;长长的壶嘴,远远地对准大瓷碗,身体一倾、一转、一弯腰,碗碗都有均等的茶……那才叫茶馆哟,哪里像现在的茶楼,喝碗茶贵得要死,老百姓哪里敢进去!

老丁情色逸然,又不乏忧戚,好像他要立志做一个优秀的茶博士似的。

我又问,光喝茶,就没什么吃的?

有啊——怎么可能没有!赵家茶馆的香豆干、臭豆干,风味都很特别。对了,还有酱生姜,香甜酸辣,味道好得很呢。哪里像现在,什么东西都做得假,没嚼头。老人一边说,一边摇头,显然对这世道不满,又喜欢拿现在与过去比较,自找不是,却乐此不疲,乐在其中。

那你知道郭西街和这茶馆的来历吗?

老丁看看我,眨眼睛,想说话,却一时语塞。我知道,要让老人说出这条街和茶馆的来龙去脉,是不大可能的。可我喜欢听他反反复复的絮叨,喜欢听他说郭西街的老茶馆,特别是赵家茶馆。

在老人的指点下,我来到赵家茶馆的位置。当然,它已经不复存在了,连一点影子也没有了。但我还是伫立在人流中,寻觅老茶馆的蛛丝马迹。人来客往,人影幢幢,我被推来搡去,仿佛成了这历史时光中的绊脚石,有时会遭到个别人的恶狠狠地眼杀与雷电。可我真的像绊脚石,伫立街市,遐想无边。

这座古老的城市,越来越看不到古老,越来越看不出它的历史渊源了。而叫茶楼的地方越来越多,叫茶馆的几乎绝迹了。这些茶楼都是现代的妆扮,霓虹闪烁,进进出出的大多数是有钱人或闲人。进茶楼当然是品茗,却未必尽然,或许为了附庸风雅,或许为了讨好有权有势之人。茶馆似乎不太优雅,却是老百姓喝茶的地方。而当下的普通老百姓,要么有闲无钱,要么有钱无闲。所以,茶馆在小城已经难以立足了。望着越来越华丽的茶楼,一些曾经泡茶馆的老人,只得怀旧了。特别是那些泡茶馆的老油子们,那时身上有几个小钱,恰恰又有闲,泡,便泡出了人生的滋味。这会儿,他们也只有静静地坐在自家的阳台上,慢慢地反刍美好的时光了。

告别这条街,我望着川流不息的凡尘俗客,多么希望这里还有赵家茶馆。

(作者作品散见《人民日报》《中国散文》等报刊)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赵家茶馆

再次来到打白铁的地方,老丁老远地就望着我,不言语。他想把话语积攒起来,好等我坐下了,一起唠嗑。

近来好吗?

不好。不是下雨,就是冷飕飕的。再不好,我就打算回家了。

面对忧戚的老丁,我不知道如何安慰他。我问,哪个老人呢?

生病了,不干了。老丁一不小心,锤子砸到了手上。我慌忙凑过身子,不由自主。仿佛锤子砸到我的心坎上,痛,却麻木的。

不碍事的。我们这双老手不知道伤了多少回,习惯了,它们也习惯了。

就剩你一家了?我几乎哽咽地问,噙住泪花,不忍心他说“习惯”二字,就像我母亲说她习惯住在乡下而不愿意进城享“清福”——享清福要生病的。她时常说。

还有一家,兼带着做点其他的生意。老丁朝西边努努嘴,引导我的视线。我朝那边瞅了一眼,生意也是十分的寂寥,冷清的铺子,漠然的主人。

我努力地转移话题,想将老人从不快的情绪中解脱出来。最终,我们聊到老街的历史。没想到,他知道的还真不少,关于这条老街的历史,关于打白铁,关于赵家茶馆——我对这个话题十分感兴趣,因为赵家茶馆的赵家,跟我妻子家还沾亲带故的。我曾经问过几次,妻子和她的家人也不甚清楚。

老人说,这条街老时候叫郭西街,现在叫杏村东路。过去是城里最繁华的地方,光茶馆就有好几家呢,最有名的当然是赵家茶馆了。不管是南来北往的客,还是本乡本土的乡民市民,到了这里总是要喝茶的,就是不喝茶,也想进来听听别人摆摆龙门阵,听听小道消息。而赵家茶馆名声大,客人多,待人也厚道。

我问,赵家茶馆有什么特别的吗?

那当然,他家的老虎灶一天到晚都水气袅绕的。客人络绎不绝,柴禾烧了一堆又一堆。特别是茶博士,那个托壶倒茶的本领才叫一绝呢,现如今哪里去找啊!左右手各托三个壶,穿梭于茶客中,脚底生风不沾尘,手上的壶水滴水不漏;长长的壶嘴,远远地对准大瓷碗,身体一倾、一转、一弯腰,碗碗都有均等的茶……那才叫茶馆哟,哪里像现在的茶楼,喝碗茶贵得要死,老百姓哪里敢进去!

老丁情色逸然,又不乏忧戚,好像他要立志做一个优秀的茶博士似的。

我又问,光喝茶,就没什么吃的?

有啊——怎么可能没有!赵家茶馆的香豆干、臭豆干,风味都很特别。对了,还有酱生姜,香甜酸辣,味道好得很呢。哪里像现在,什么东西都做得假,没嚼头。老人一边说,一边摇头,显然对这世道不满,又喜欢拿现在与过去比较,自找不是,却乐此不疲,乐在其中。

那你知道郭西街和这茶馆的来历吗?

老丁看看我,眨眼睛,想说话,却一时语塞。我知道,要让老人说出这条街和茶馆的来龙去脉,是不大可能的。可我喜欢听他反反复复的絮叨,喜欢听他说郭西街的老茶馆,特别是赵家茶馆。

在老人的指点下,我来到赵家茶馆的位置。当然,它已经不复存在了,连一点影子也没有了。但我还是伫立在人流中,寻觅老茶馆的蛛丝马迹。人来客往,人影幢幢,我被推来搡去,仿佛成了这历史时光中的绊脚石,有时会遭到个别人的恶狠狠地眼杀与雷电。可我真的像绊脚石,伫立街市,遐想无边。

这座古老的城市,越来越看不到古老,越来越看不出它的历史渊源了。而叫茶楼的地方越来越多,叫茶馆的几乎绝迹了。这些茶楼都是现代的妆扮,霓虹闪烁,进进出出的大多数是有钱人或闲人。进茶楼当然是品茗,却未必尽然,或许为了附庸风雅,或许为了讨好有权有势之人。茶馆似乎不太优雅,却是老百姓喝茶的地方。而当下的普通老百姓,要么有闲无钱,要么有钱无闲。所以,茶馆在小城已经难以立足了。望着越来越华丽的茶楼,一些曾经泡茶馆的老人,只得怀旧了。特别是那些泡茶馆的老油子们,那时身上有几个小钱,恰恰又有闲,泡,便泡出了人生的滋味。这会儿,他们也只有静静地坐在自家的阳台上,慢慢地反刍美好的时光了。

告别这条街,我望着川流不息的凡尘俗客,多么希望这里还有赵家茶馆。

(作者作品散见《人民日报》《中国散文》等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