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工匠

时间: 2019-01-03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8915

  爆米花陈铁罐


  每到周末或学校放寒假,陈铁罐就带着十来岁的大儿子,担着黑漆漆的铁罐,走村串户,为村民爆米花。他们究竟来自哪里,叫什么名字,没人知道,只知道他们姓陈。乡民就叫父亲“陈铁罐”,叫剃着光头、脑袋圆溜溜的儿子“陈小蛋”。


  陈铁罐父子很受乡民特别是细娃的欢迎。那时农村穷,常常上顿不接下顿,根本吃不饱,爆米花就成为乡村很受欢迎的“零食”。


  陈铁罐担着铁罐和火炉在前,陈小蛋背着煤炭跟在后。不管刮风下雨,他们都走在弯弯的乡间小路上揽生意。


  乡村的细娃们都盼着他们父子到来。细娃们一大早就到院坝外张望,听到“爆米花啰”的吆喝声,就瞬间兴奋,迫不及待的招呼:“这儿要爆米花!”


  陈铁罐父子便从山间小路转入田埂,担着爆米花担子闪悠悠而来,细娃们犹如见到久别重逢的亲人般欢呼雀跃。陈铁罐放下担子,大人细娃们都围拢观看。


  陈铁罐支起炉灶,安放好铁罐和风箱,往已经生着炭火的炉膛中添上煤炭。陈小蛋就呼呼的拉开风箱,通红的火苗便蹿出来。细娃们将装着包谷的盆或豌放到铁罐边,按先后顺序排好队。陈铁罐父子就挨着秩序爆米花。


  加工爆米花的原料一般是包谷,少量富裕一点的人家也用大米,大米加工的爆米花更好吃。加工一斤粮食一般两毛钱,一锅爆米花一次只能加工两斤。铁罐中放些糖精,米花又甜又香又脆。


  陈铁罐将原料倒入铁罐,坐上小木凳,手摇铁罐,使爆米花罐在炭火中均匀受热。他一边抽着叶子烟,一边小心翼翼地查看着手柄边的压力计。大约五分钟左右压力足够后,他就招呼儿子停止拉风箱,让开一边。他提起爆米花罐,套在铁皮口的麻袋上,左手按稳手柄,右脚踏住罐下铁皮,右手用力一扳。随着一声闷响,浓雾起处,滚烫雪白的爆米花便从铁罐中喷入袋中……


  陈铁罐父子早出晚归,以至于十里八乡的村民都认识他俩。无论走到哪里,大人孩子都和他们打招呼,亲切的喊陈小蛋“小爆米花”。


  陈铁罐凭着一副铁罐担子养家糊口,供三个孩子上学。因为额外的不错收入,孩子们都顺利的考上了中专或师范,端上国家商品粮的饭碗。


  以后,农村渐渐富裕。街上商店的零食令人眼花缭乱,爆米花便不再稀奇,也没人再爆米花了。陈铁罐只好精心侍弄自己的承包地,把铁罐当废铁卖了。


  补锅匠王老三


  每当听到乡间小路上那“补——锅——哟”的悠长声音,村民们就知道是王老三来补锅了,就把家里烧坏的铁锅或裂缝的铁盆拿出来补。


  那时候,农村家家都用铁锅做饭,烧柴草或煤炭。长年累月烟熏火燎,铁锅很容易烧坏。农村穷,村民们没钱买新锅,就修补后将就用。


  王老三生得矮小,脸色黝黑,人们叫他“王补锅”。他总是挑着一挑破箩筐,装着炉子和风箱,穿着补巴叠补巴的卡叽布衣服,围着有洞的青布旧围裙。


  补锅的生意冬天最好,他除走村串户外,还在乡场摆摊。补锅时,他先架好炉灶,再生炉火烧铁水。铁水熔化后,就开始补锅。他右手拿起钳子夹一只小铁勺,从炉灶坩埚里舀出铁水,倒在左手拿着的铺满草木灰的布垫上,迅速地晃几下,铁水就变成一粒橘黄色的小圆球。然后,把小圆球对准破烂处,轻轻一沾,用布棒迅速抹平,布棒“嗞”的一声冒出一股黑烟。布棒拿开后,铁水就平整的凝固在漏洞处。待漏洞填满,用稀泥抹刷几下,锅就补好了。


  他还有另外一种冷补的方法。选一块与铁锅破烂处略大的铁皮,用钢钻头在铁皮和铁锅破烂边钻上小眼,用铁丝段将铁皮和铁锅破烂处卯上,轻轻敲打到合丝严缝。冷补没有热补平整,使用不太方便,不到铁水用完,一般不用。


  他补锅按“绞”计算工钱,每舀一次铁水为一“绞”,一绞一角钱。一个锅补下来,可以收到一元钱左右,收入自然比在生产队挣工分多。他的脸和手,一般都是黑乎乎的,从来就洗不干净。连走路,地上都是黑黑的脚印。


  每逢补锅,大人细崽都围满补锅摊子,看得津津有味。那时,乡村文化生活贫乏,王补锅成了乡村人的精神文化享受。冬天冷,缺衣穿,他们还可借炉火取暖。


  后来,市场上流行起铝锅来,村民们一般就不烧笨重的铁锅做饭。为适应市场,他又无师自通学会了补铝锅。补铝锅用不着烧铁水,操作方法与铁锅的冷补大同小异。


  王补锅是个单身汉。他虽然挣了一些钱,但没有哪个姑娘愿意嫁给补锅匠。多年来,他都以补锅谋生,经常不着家,哪里黑哪里歇。


  再后来,随着城乡的发展变化,乡村人大量外出打工,再不需要补锅匠了,王老三也就随着外出的人流而不知去向……


  (作者单位:铜梁区水口镇政府)


  责编 覃蓝蓝 组版 李天琼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乡村工匠

  爆米花陈铁罐


  每到周末或学校放寒假,陈铁罐就带着十来岁的大儿子,担着黑漆漆的铁罐,走村串户,为村民爆米花。他们究竟来自哪里,叫什么名字,没人知道,只知道他们姓陈。乡民就叫父亲“陈铁罐”,叫剃着光头、脑袋圆溜溜的儿子“陈小蛋”。


  陈铁罐父子很受乡民特别是细娃的欢迎。那时农村穷,常常上顿不接下顿,根本吃不饱,爆米花就成为乡村很受欢迎的“零食”。


  陈铁罐担着铁罐和火炉在前,陈小蛋背着煤炭跟在后。不管刮风下雨,他们都走在弯弯的乡间小路上揽生意。


  乡村的细娃们都盼着他们父子到来。细娃们一大早就到院坝外张望,听到“爆米花啰”的吆喝声,就瞬间兴奋,迫不及待的招呼:“这儿要爆米花!”


  陈铁罐父子便从山间小路转入田埂,担着爆米花担子闪悠悠而来,细娃们犹如见到久别重逢的亲人般欢呼雀跃。陈铁罐放下担子,大人细娃们都围拢观看。


  陈铁罐支起炉灶,安放好铁罐和风箱,往已经生着炭火的炉膛中添上煤炭。陈小蛋就呼呼的拉开风箱,通红的火苗便蹿出来。细娃们将装着包谷的盆或豌放到铁罐边,按先后顺序排好队。陈铁罐父子就挨着秩序爆米花。


  加工爆米花的原料一般是包谷,少量富裕一点的人家也用大米,大米加工的爆米花更好吃。加工一斤粮食一般两毛钱,一锅爆米花一次只能加工两斤。铁罐中放些糖精,米花又甜又香又脆。


  陈铁罐将原料倒入铁罐,坐上小木凳,手摇铁罐,使爆米花罐在炭火中均匀受热。他一边抽着叶子烟,一边小心翼翼地查看着手柄边的压力计。大约五分钟左右压力足够后,他就招呼儿子停止拉风箱,让开一边。他提起爆米花罐,套在铁皮口的麻袋上,左手按稳手柄,右脚踏住罐下铁皮,右手用力一扳。随着一声闷响,浓雾起处,滚烫雪白的爆米花便从铁罐中喷入袋中……


  陈铁罐父子早出晚归,以至于十里八乡的村民都认识他俩。无论走到哪里,大人孩子都和他们打招呼,亲切的喊陈小蛋“小爆米花”。


  陈铁罐凭着一副铁罐担子养家糊口,供三个孩子上学。因为额外的不错收入,孩子们都顺利的考上了中专或师范,端上国家商品粮的饭碗。


  以后,农村渐渐富裕。街上商店的零食令人眼花缭乱,爆米花便不再稀奇,也没人再爆米花了。陈铁罐只好精心侍弄自己的承包地,把铁罐当废铁卖了。


  补锅匠王老三


  每当听到乡间小路上那“补——锅——哟”的悠长声音,村民们就知道是王老三来补锅了,就把家里烧坏的铁锅或裂缝的铁盆拿出来补。


  那时候,农村家家都用铁锅做饭,烧柴草或煤炭。长年累月烟熏火燎,铁锅很容易烧坏。农村穷,村民们没钱买新锅,就修补后将就用。


  王老三生得矮小,脸色黝黑,人们叫他“王补锅”。他总是挑着一挑破箩筐,装着炉子和风箱,穿着补巴叠补巴的卡叽布衣服,围着有洞的青布旧围裙。


  补锅的生意冬天最好,他除走村串户外,还在乡场摆摊。补锅时,他先架好炉灶,再生炉火烧铁水。铁水熔化后,就开始补锅。他右手拿起钳子夹一只小铁勺,从炉灶坩埚里舀出铁水,倒在左手拿着的铺满草木灰的布垫上,迅速地晃几下,铁水就变成一粒橘黄色的小圆球。然后,把小圆球对准破烂处,轻轻一沾,用布棒迅速抹平,布棒“嗞”的一声冒出一股黑烟。布棒拿开后,铁水就平整的凝固在漏洞处。待漏洞填满,用稀泥抹刷几下,锅就补好了。


  他还有另外一种冷补的方法。选一块与铁锅破烂处略大的铁皮,用钢钻头在铁皮和铁锅破烂边钻上小眼,用铁丝段将铁皮和铁锅破烂处卯上,轻轻敲打到合丝严缝。冷补没有热补平整,使用不太方便,不到铁水用完,一般不用。


  他补锅按“绞”计算工钱,每舀一次铁水为一“绞”,一绞一角钱。一个锅补下来,可以收到一元钱左右,收入自然比在生产队挣工分多。他的脸和手,一般都是黑乎乎的,从来就洗不干净。连走路,地上都是黑黑的脚印。


  每逢补锅,大人细崽都围满补锅摊子,看得津津有味。那时,乡村文化生活贫乏,王补锅成了乡村人的精神文化享受。冬天冷,缺衣穿,他们还可借炉火取暖。


  后来,市场上流行起铝锅来,村民们一般就不烧笨重的铁锅做饭。为适应市场,他又无师自通学会了补铝锅。补铝锅用不着烧铁水,操作方法与铁锅的冷补大同小异。


  王补锅是个单身汉。他虽然挣了一些钱,但没有哪个姑娘愿意嫁给补锅匠。多年来,他都以补锅谋生,经常不着家,哪里黑哪里歇。


  再后来,随着城乡的发展变化,乡村人大量外出打工,再不需要补锅匠了,王老三也就随着外出的人流而不知去向……


  (作者单位:铜梁区水口镇政府)


  责编 覃蓝蓝 组版 李天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