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故事

时间: 2019-02-21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8803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第一大事,这第一大事儿的故事可就多了。


  40年前,老公家有8口人,上有一位60多岁的老人,下有5个孩子,大的12岁,小的5岁,孩子们正是吃饭长身体的年纪,可偏偏是吃不饱,更吃不好。老公所在的生产队是南桐矿务局的菜蔬队,每餐蔬菜可以管吃够,可是,孩子们不喜欢吃蔬菜,况且没油水的菜不好吃。每到月底,一家人可以分到18元左右,拿到钱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买米买盐,先保证一家人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


  没有白米饭可吃,这是不争的事实。一年365天,364天饭里都掺和粗粮,且粗粮超过一半。孩子们讨厌粗粮,可不吃又要饿肚子,于是盼呀盼呀盼过年,为啥?大年初一那天,能吃白米饭,还管够。孩子们平时吃两碗饭,可吃白米饭,至少得吃三大碗,小小的肚儿涨得滚圆,撑得难受都值得。


  小孩感冒,嘴也刁起来,这也不吃,那也不吃。大人问,想吃点啥,娃可怜兮兮、有气无力地说,想吃白米饭,当娘的心软,泪水一下就滚出来了。于是,煮好饭,娘就专门舀一碗白米饭留给生病的娃吃。当然,剩下的白米饭里添加的粗粮更多了。除了白米饭,生病的娃想吃馆子的面,花三分钱在街边端一碗,面上拌一层红油,辣辣的,吃完浑身冒汗,感冒也神奇地好了。孩子是不装病的,病一好点,就生龙活虎,粗粮还得照样吃。


  吃肉那是更稀罕的事儿。要是月底家里还有余钱,就可以放宽“政策”,买点肉改善伙食,解解馋。猪身上哪儿肥选哪儿,不像现在,专挑瘦的买。买回的肉一般都是做回锅肉吃,煮肉的汤鲜美又营养,肉还煮在锅里,香味就飘了出来,孩子们的口水都快流出来了,厨房也不知跑了好多趟,偶尔趁大人不注意,偷一片切好的肉塞进嘴里,满嘴的油腻爽到心里。“开饭了!”一声召唤,孩子们早已做好“战斗”准备,筷子齐刷刷地伸向那盆回锅肉,孩子们狼吞虎咽,吃着碗里,看着盆里,全然忽视了肉味。最后连盆子内沾的油都用来拌饭拌菜,绝不浪费每一滴油。


  那年头,缺衣少食,兄弟姐妹间常常因为吃饭的事情争吵,甚至打架。有一次,难得“打牙祭”的机会,中途老三上了一趟厕所,回来一看盆子里的肉所剩无几,其他几个也没有停止“战斗”的迹象,情急之下,把装肉的盆子往自己这边一拖,老二不服气,就往他那边拖,争来抢去,老三眼看自己要输了,猛地把盆子拖到面前,朝盆里吐了口水,想吃独食。老二哪肯服输,便动手与老三打了起来。父母见状,又生气又心酸……


  改革开放后,土地下户,农民有了自己支配的土地,可以自由选择种植时间,种菜的品种也更加丰富,效率大大提高。农民开始喂猪养鸡养鸭,鸡鸭卖价很贵,舍不得给自己吃,而是卖了把钱攒起来,给孩子们交学费。喂的猪还必须交一半到食品站,最多只能留半头猪给自家吃。隆冬时分,家家户户杀年猪,大人娃儿笑开颜,忙里忙外忙到下午,大人挑上半头猪肉,满院子吆喝:“走哦走哦,去食品站交肉了。”


  如今,就算是平常用餐,也会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每到节假日,大家庭聚在一起,鸡鸭鱼肉海鲜产品五花八门,于是,关于那个穷的年代,兄弟姐妹们的故事,因吃而打架的笑话便这样讲出来,也应了“忆苦思甜”那句老话。儿子这辈的几兄妹听到这些故事,要么笑个不停,要么一脸茫然,他们的世界里,已经不能理解怎么会吃不起白米饭和猪肉呢。


  见一叶而知深秋,窥一斑而知全豹,家庭就是国家的缩影。从吃为裹腹,到吃讲营养,再到吃要养生,餐桌上的变化、舌尖上的风云,飘逸着改革的丰收硕果对味蕾的眷顾。一代又一代,勤恳负重,拉着家从贫瘠走向红火,见证国家从贫穷走向富强。


  (作系单位:万盛经开区旅发委)


  责编:覃蓝蓝 组版:阿芳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舌尖上的故事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第一大事,这第一大事儿的故事可就多了。


  40年前,老公家有8口人,上有一位60多岁的老人,下有5个孩子,大的12岁,小的5岁,孩子们正是吃饭长身体的年纪,可偏偏是吃不饱,更吃不好。老公所在的生产队是南桐矿务局的菜蔬队,每餐蔬菜可以管吃够,可是,孩子们不喜欢吃蔬菜,况且没油水的菜不好吃。每到月底,一家人可以分到18元左右,拿到钱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买米买盐,先保证一家人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


  没有白米饭可吃,这是不争的事实。一年365天,364天饭里都掺和粗粮,且粗粮超过一半。孩子们讨厌粗粮,可不吃又要饿肚子,于是盼呀盼呀盼过年,为啥?大年初一那天,能吃白米饭,还管够。孩子们平时吃两碗饭,可吃白米饭,至少得吃三大碗,小小的肚儿涨得滚圆,撑得难受都值得。


  小孩感冒,嘴也刁起来,这也不吃,那也不吃。大人问,想吃点啥,娃可怜兮兮、有气无力地说,想吃白米饭,当娘的心软,泪水一下就滚出来了。于是,煮好饭,娘就专门舀一碗白米饭留给生病的娃吃。当然,剩下的白米饭里添加的粗粮更多了。除了白米饭,生病的娃想吃馆子的面,花三分钱在街边端一碗,面上拌一层红油,辣辣的,吃完浑身冒汗,感冒也神奇地好了。孩子是不装病的,病一好点,就生龙活虎,粗粮还得照样吃。


  吃肉那是更稀罕的事儿。要是月底家里还有余钱,就可以放宽“政策”,买点肉改善伙食,解解馋。猪身上哪儿肥选哪儿,不像现在,专挑瘦的买。买回的肉一般都是做回锅肉吃,煮肉的汤鲜美又营养,肉还煮在锅里,香味就飘了出来,孩子们的口水都快流出来了,厨房也不知跑了好多趟,偶尔趁大人不注意,偷一片切好的肉塞进嘴里,满嘴的油腻爽到心里。“开饭了!”一声召唤,孩子们早已做好“战斗”准备,筷子齐刷刷地伸向那盆回锅肉,孩子们狼吞虎咽,吃着碗里,看着盆里,全然忽视了肉味。最后连盆子内沾的油都用来拌饭拌菜,绝不浪费每一滴油。


  那年头,缺衣少食,兄弟姐妹间常常因为吃饭的事情争吵,甚至打架。有一次,难得“打牙祭”的机会,中途老三上了一趟厕所,回来一看盆子里的肉所剩无几,其他几个也没有停止“战斗”的迹象,情急之下,把装肉的盆子往自己这边一拖,老二不服气,就往他那边拖,争来抢去,老三眼看自己要输了,猛地把盆子拖到面前,朝盆里吐了口水,想吃独食。老二哪肯服输,便动手与老三打了起来。父母见状,又生气又心酸……


  改革开放后,土地下户,农民有了自己支配的土地,可以自由选择种植时间,种菜的品种也更加丰富,效率大大提高。农民开始喂猪养鸡养鸭,鸡鸭卖价很贵,舍不得给自己吃,而是卖了把钱攒起来,给孩子们交学费。喂的猪还必须交一半到食品站,最多只能留半头猪给自家吃。隆冬时分,家家户户杀年猪,大人娃儿笑开颜,忙里忙外忙到下午,大人挑上半头猪肉,满院子吆喝:“走哦走哦,去食品站交肉了。”


  如今,就算是平常用餐,也会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每到节假日,大家庭聚在一起,鸡鸭鱼肉海鲜产品五花八门,于是,关于那个穷的年代,兄弟姐妹们的故事,因吃而打架的笑话便这样讲出来,也应了“忆苦思甜”那句老话。儿子这辈的几兄妹听到这些故事,要么笑个不停,要么一脸茫然,他们的世界里,已经不能理解怎么会吃不起白米饭和猪肉呢。


  见一叶而知深秋,窥一斑而知全豹,家庭就是国家的缩影。从吃为裹腹,到吃讲营养,再到吃要养生,餐桌上的变化、舌尖上的风云,飘逸着改革的丰收硕果对味蕾的眷顾。一代又一代,勤恳负重,拉着家从贫瘠走向红火,见证国家从贫穷走向富强。


  (作系单位:万盛经开区旅发委)


  责编:覃蓝蓝 组版:阿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