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自贸港建设大局 强力推进专项整治

时间: 2020-11-04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15033

  “请立即停船接受检查,出示相关证件!”7月11日,海南省琼海市潭门港,一声警报声划过宁静的海面,琼海“三无”(无船名船号、无船籍、无船舶证书)船舶集中清理联合行动正式开始。行动中,琼海市“三无”船舶清理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相关单位组成联合执法队,对停放在沿岸的“三无”船舶进行集中检查,并责令停业整改。据统计,截至10月22日,琼海市摸排复查“三无”船舶2861艘,已完成安装治安识别牌2861艘。全市划定“三无”船舶集中停靠点118个,并设置停靠标识牌;开展联合执法38次,近海巡查执法检查156次,查处“三无”船舶29艘。

  开展“三无”船舶清理整治工作,是服务保障海南自贸港建设、加强海南生态文明建设、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迫切需要和必然要求。海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委书记刘赐贵、省长沈晓明多次作出指示批示,专题研究部署相关工作,该省成立领导小组,并研究制定专项工作方案。今年4月,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刘星泰主持召开省“三无”船舶清理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暨动员部署会,就抓好专项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今年以来,琼海市委、市政府坚决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通过建立“工作专班”、利用无人机上岗“执法”等方式方法,把开展“三无”船舶清理整治工作,作为服务和保障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和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抓手和现实检验,推动“三无”船舶清理整治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

  “当前,随着海南自贸港相关政策的落地,“三无”船舶清理整治工作越发重要和紧迫。”琼海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刘坚表示,将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加大排查力度,全力做好整治工作,加快推进平安琼海建设,为海南自贸港建设贡献力量。

  工作专班“术业专攻”

  协调联动提升整治效率

  “三无”船舶存在违法犯罪风险大,非法捕捞、非法营运、安全隐患等违法行为,给社会稳定带来重大安全隐患。如何快速有效实施监管清理整治“三无”船舶?琼海市加强对全市摸排发现的各类“三无”船舶进行登记列管,编制船舶治安识别牌,实行一船一档案。同时,组织专班工作人员先后十多次深入到沿海镇,召集属地镇政府、行业主管部门、沿海村委会,讨论停靠点划定、船舶集中管理有关问题。此外,还划定120个集中停靠点,并在各个停靠点配备1至2名监管员,24小时进行监管,确保“三无”船舶规范治理。

  “我们组织牵头抽调6个业务主管部门的精干力量,组成全脱产、实体化运作的整治专班,抽调业务骨干6人,负责协调指导清理整治工作。”琼海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王继军介绍,琼海市给予了50万元专项经费作为支持。

  “专班组建后,我们制定了《琼海市“三无”船舶清理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等方案和相关制度,明确目标任务,开展联合执法,划定集中停泊点,压实工作责任,明确工作措施。同时,每月召开一次工作推进会部署工作,督促各镇(区)、各单位落实相关工作目标和任务。”专班的业务骨干之一何子良介绍说。

  琼海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卢锐说:“在推进专项整治工作上,我们坚持市、镇、村(社区)三级联动,统一协调调度指挥,发挥村干部、网格员熟悉情况的优势,加大摸底排查力度,持续加强对“三无”船舶的管理。”

  无人机上岗“执法”

  让“三无”船舶无处遁行

  “我是省公安厅海岸警察总队(筹备组)琼海支队潭门派出所民警,你涉嫌违规出海,请到码头接受检查。”5月8日,正值伏季休渔期,潭门派出所民警利用无人机进行岸线巡查时,发现一艘可疑三无船舶。民警立即用无人机对该船舶进行喊话,违法人员听到无人机的喊话后,只好把船开到码头接受民警检查。这是琼海建立健全联合监管长效机制,加强与公安、交通运输、农业农村、水务等部门联动,持续打击“三无”船舶的常态化工作的场景之一。

  禁渔工作任务重、管理难度大,“三无船舶”极易藏身,总有偷捕者东躲西藏,跟执法人员打“游击战”。为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潭门派出所利用无人机不定期进行空中侦察,进行搜证、取证工作。“有了无人机巡飞,哪些人带着渔具进入视野……画面实时传输至执法人员手机端,让非法捕捞者无所遁形,可以实现‘无死角’执法监管。”潭门派出所负责人介绍。

  自开展“三无”船舶清理整治工作以来,在琼海市“三无”船舶清理整治工作专班的指导下,琼海市综合行政执法局、海岸警察琼海支队等部门,通过加强岸线巡逻、海上巡航执法、开展港口船舶检查和利用无人机进行空中执法,推进联防联控等管控有利措施,严厉查处打击“三无”船舶从事走私、非法捕捞等违规违法行为,有效震慑了各类海上船舶违法行为。

  以人为本解民忧

  扶持转产转业促发展

  “三无”船舶大多数是渔民赖以养家糊口的“生计船”,且船主基本上是年龄比较大、文化程度偏低的村民,清理整治“三无”船舶后,会陆续带来一些民生问题。在管得好、控得住,规范清理整治“三无”船舶的基础上,如何维护好保障渔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专项清理整治的重点难点,也是琼海市委、市政府及各职能部门思考的问题。

  为此,琼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先行一步,勇于探索,制定实施了《琼海市休闲渔业管理暂行办法(试行)》《琼海市海洋休闲渔船安全管理办法(试行)》等办法。

  “海南麦哲伦旅业有限公司投入约5000万元,建设6个休闲渔船泊位、14个游艇泊位,改造4艘渔船等陆域设施,通过采取公司+渔家发展模式,打造出海观光、渔家故事、体验海上捕捞垂钓、海鲜大餐等特色体验,为潭门渔民提供了近百个就业岗位。”琼海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加快休闲渔业建设的同时,琼海还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加快渔民转产转业步伐。“潭门九吉坡产业园引进企业建设世香缘食品加工体验观光园项目,配有10多条先进椰子产品及其他农产品加工生产线设备,可以为渔民提供600至800个就业岗位。”琼海市潭门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说,项目于今年6月份全面开工,预计2022年6月投产运营。

  此外,琼海还加大对渔民的就业技能培训力度,动员各类企业为拆解船舶的船主提供就业机会,创办了琼海市渔民转产转业技能培训基地,积极帮助渔民转产转业。

  “感谢政府给予我的帮助,让我能更好地开启新的生活”。潭门镇日新村村民陈昌平笑呵呵地说。他以前靠“三无”船舶出海打渔为生,在镇政府工作人员的劝说、了解政府“三无”船舶清理整治和休闲渔业的政策后,主动放弃违规捕捞。为此,潭门镇政府给予他家房子进行立面改造,购买桌椅、厨具等帮助。如今,他在家里开起了海鲜大排挡,小子日过得红火。

  据悉,琼海还将优化配置渔业和旅游资源,推动文化旅游、休闲娱乐、餐饮住宿等产业和传统渔业有机融合,同时培育一批休闲渔业精品工程、上马一批深(浅)海垂钓文体项目与休闲渔业从业人员,促进渔民稳步增设。

  琼海市委常委、市“三无”船舶清理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徐腾表示,他们将围绕服务和保障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大局,紧扣“三无”船舶清理整治工作目标要求,全力推进专项整治,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和琼海实现“三地两区一中心”发展目标创造一个平安稳定的社会环境和营商环境。

 特派记者杨旭军 唐奕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聚焦自贸港建设大局 强力推进专项整治

  “请立即停船接受检查,出示相关证件!”7月11日,海南省琼海市潭门港,一声警报声划过宁静的海面,琼海“三无”(无船名船号、无船籍、无船舶证书)船舶集中清理联合行动正式开始。行动中,琼海市“三无”船舶清理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相关单位组成联合执法队,对停放在沿岸的“三无”船舶进行集中检查,并责令停业整改。据统计,截至10月22日,琼海市摸排复查“三无”船舶2861艘,已完成安装治安识别牌2861艘。全市划定“三无”船舶集中停靠点118个,并设置停靠标识牌;开展联合执法38次,近海巡查执法检查156次,查处“三无”船舶29艘。

  开展“三无”船舶清理整治工作,是服务保障海南自贸港建设、加强海南生态文明建设、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迫切需要和必然要求。海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委书记刘赐贵、省长沈晓明多次作出指示批示,专题研究部署相关工作,该省成立领导小组,并研究制定专项工作方案。今年4月,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刘星泰主持召开省“三无”船舶清理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暨动员部署会,就抓好专项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今年以来,琼海市委、市政府坚决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通过建立“工作专班”、利用无人机上岗“执法”等方式方法,把开展“三无”船舶清理整治工作,作为服务和保障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和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抓手和现实检验,推动“三无”船舶清理整治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

  “当前,随着海南自贸港相关政策的落地,“三无”船舶清理整治工作越发重要和紧迫。”琼海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刘坚表示,将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加大排查力度,全力做好整治工作,加快推进平安琼海建设,为海南自贸港建设贡献力量。

  工作专班“术业专攻”

  协调联动提升整治效率

  “三无”船舶存在违法犯罪风险大,非法捕捞、非法营运、安全隐患等违法行为,给社会稳定带来重大安全隐患。如何快速有效实施监管清理整治“三无”船舶?琼海市加强对全市摸排发现的各类“三无”船舶进行登记列管,编制船舶治安识别牌,实行一船一档案。同时,组织专班工作人员先后十多次深入到沿海镇,召集属地镇政府、行业主管部门、沿海村委会,讨论停靠点划定、船舶集中管理有关问题。此外,还划定120个集中停靠点,并在各个停靠点配备1至2名监管员,24小时进行监管,确保“三无”船舶规范治理。

  “我们组织牵头抽调6个业务主管部门的精干力量,组成全脱产、实体化运作的整治专班,抽调业务骨干6人,负责协调指导清理整治工作。”琼海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王继军介绍,琼海市给予了50万元专项经费作为支持。

  “专班组建后,我们制定了《琼海市“三无”船舶清理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等方案和相关制度,明确目标任务,开展联合执法,划定集中停泊点,压实工作责任,明确工作措施。同时,每月召开一次工作推进会部署工作,督促各镇(区)、各单位落实相关工作目标和任务。”专班的业务骨干之一何子良介绍说。

  琼海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卢锐说:“在推进专项整治工作上,我们坚持市、镇、村(社区)三级联动,统一协调调度指挥,发挥村干部、网格员熟悉情况的优势,加大摸底排查力度,持续加强对“三无”船舶的管理。”

  无人机上岗“执法”

  让“三无”船舶无处遁行

  “我是省公安厅海岸警察总队(筹备组)琼海支队潭门派出所民警,你涉嫌违规出海,请到码头接受检查。”5月8日,正值伏季休渔期,潭门派出所民警利用无人机进行岸线巡查时,发现一艘可疑三无船舶。民警立即用无人机对该船舶进行喊话,违法人员听到无人机的喊话后,只好把船开到码头接受民警检查。这是琼海建立健全联合监管长效机制,加强与公安、交通运输、农业农村、水务等部门联动,持续打击“三无”船舶的常态化工作的场景之一。

  禁渔工作任务重、管理难度大,“三无船舶”极易藏身,总有偷捕者东躲西藏,跟执法人员打“游击战”。为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潭门派出所利用无人机不定期进行空中侦察,进行搜证、取证工作。“有了无人机巡飞,哪些人带着渔具进入视野……画面实时传输至执法人员手机端,让非法捕捞者无所遁形,可以实现‘无死角’执法监管。”潭门派出所负责人介绍。

  自开展“三无”船舶清理整治工作以来,在琼海市“三无”船舶清理整治工作专班的指导下,琼海市综合行政执法局、海岸警察琼海支队等部门,通过加强岸线巡逻、海上巡航执法、开展港口船舶检查和利用无人机进行空中执法,推进联防联控等管控有利措施,严厉查处打击“三无”船舶从事走私、非法捕捞等违规违法行为,有效震慑了各类海上船舶违法行为。

  以人为本解民忧

  扶持转产转业促发展

  “三无”船舶大多数是渔民赖以养家糊口的“生计船”,且船主基本上是年龄比较大、文化程度偏低的村民,清理整治“三无”船舶后,会陆续带来一些民生问题。在管得好、控得住,规范清理整治“三无”船舶的基础上,如何维护好保障渔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专项清理整治的重点难点,也是琼海市委、市政府及各职能部门思考的问题。

  为此,琼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先行一步,勇于探索,制定实施了《琼海市休闲渔业管理暂行办法(试行)》《琼海市海洋休闲渔船安全管理办法(试行)》等办法。

  “海南麦哲伦旅业有限公司投入约5000万元,建设6个休闲渔船泊位、14个游艇泊位,改造4艘渔船等陆域设施,通过采取公司+渔家发展模式,打造出海观光、渔家故事、体验海上捕捞垂钓、海鲜大餐等特色体验,为潭门渔民提供了近百个就业岗位。”琼海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加快休闲渔业建设的同时,琼海还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加快渔民转产转业步伐。“潭门九吉坡产业园引进企业建设世香缘食品加工体验观光园项目,配有10多条先进椰子产品及其他农产品加工生产线设备,可以为渔民提供600至800个就业岗位。”琼海市潭门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说,项目于今年6月份全面开工,预计2022年6月投产运营。

  此外,琼海还加大对渔民的就业技能培训力度,动员各类企业为拆解船舶的船主提供就业机会,创办了琼海市渔民转产转业技能培训基地,积极帮助渔民转产转业。

  “感谢政府给予我的帮助,让我能更好地开启新的生活”。潭门镇日新村村民陈昌平笑呵呵地说。他以前靠“三无”船舶出海打渔为生,在镇政府工作人员的劝说、了解政府“三无”船舶清理整治和休闲渔业的政策后,主动放弃违规捕捞。为此,潭门镇政府给予他家房子进行立面改造,购买桌椅、厨具等帮助。如今,他在家里开起了海鲜大排挡,小子日过得红火。

  据悉,琼海还将优化配置渔业和旅游资源,推动文化旅游、休闲娱乐、餐饮住宿等产业和传统渔业有机融合,同时培育一批休闲渔业精品工程、上马一批深(浅)海垂钓文体项目与休闲渔业从业人员,促进渔民稳步增设。

  琼海市委常委、市“三无”船舶清理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徐腾表示,他们将围绕服务和保障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大局,紧扣“三无”船舶清理整治工作目标要求,全力推进专项整治,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和琼海实现“三地两区一中心”发展目标创造一个平安稳定的社会环境和营商环境。

 特派记者杨旭军 唐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