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雪松

时间: 2020-12-11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15461

◎程彧

  一行人刚刚从停稳的中巴车下来,正碰上橙色校服的男女学生一大片从教学楼游出来,三五个五六个结伴往运动场去。正是上完早读,或者课间活动时间,校服颜色不算明亮,但一簇簇成群展示在眼前构成风景,就有规模,有气势,有磁场。

  我们跟在学生后面,也随这些稚嫩的青春往运动场方向,脚步走得轻松,体内多了活力,心情愉悦舒畅。进入校园的人,感觉都是如此吧。从停车场往运动场去,上一个短斜坡,穿过牌坊,进入雪松园。

  南麓书院,牌坊上四个枝节舒展的隶书大字吸引了我。书院名称南麓,“南”即南山,这个好理解;“麓”通常的意思是山脚之下,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地处南山黄桷垭,怀抱山中,与山脚相距甚远,应当不取此意。除了山脚,也有别的释义,《说文》注解:“林属于山为麓”;《水经注》曰:“麓者,林之大者也”。学校是春风化人之地,荟萃天下桃李,人喻树木,林自然大,南麓有书院,钟声风雨声读书声,声声都入耳。

  我是建筑的门外汉,也无意多作研究,对这个书院牌坊的建造年代风格特点土木源起等内涵,就少了兴趣。只觉牌坊气势高大,顶上朱梁碧瓦,四边飞檐翘角,叠放基础之上。两重八角檐尖的造型比较模糊,有些像云中龙头龙尾,也像龙门跳出来的鲤鱼。瓦檐下的横匾太高,加上眼力不济,只能大致辨识出来一二。中间群山云雾缭绕,只是山形没有取自学校所在的南山,南山不像这样险峻,设计者的初衷许跟南山有关。山形两边各有硕大两朵牡丹盛开,左右顾盼,相互照应。往下瘦去一半的长幅横匾,成为山花与牌坊名相接的过渡,反向横着刻了松梅竹菊,各自占有很少的位置,跟上面雍容华贵的牡丹比较起来,低调很多,契合了四君子的品格。再下才是“南麓书院”四个才气飞扬的大字,与上面的屋瓦牌匾构成一个整体。托住牌坊的柱子,去繁就简,四块直立巨型长条石块,中间镂空两处,上圆下方,像打开四扇窗子。“走进二外,走向世界”,这是学校楼顶上放着的大字,牌坊底下穿过,从打开的窗户看外面世界,恰好是二外的八字育人愿景。

  牌坊隔开学校停车场和雪松园。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前身是1940年建立的重庆市立女子中学,风雪80年。1952年,学校从玄坛庙皇经庙迁址南山黄桷垭之初,在校园内两幢教学楼间种下一棵雪松作为纪念,从此有了雪松园。

  雪松是乔木树种,正常情况下可以高到六七十米,校内这棵的树尖遭遇一次雷击之后,不再往上生长,停滞在现在的高度,只横着铺开成巨伞形状。我粗浅目测,高约十数米,宽二三十。雪松用围栏护了起来,护栏上记录了学校的变迁大事。80年风云变幻,68岁的雪松与学校一同经历,坚韧不折,见证了学校曾经的磨砺与今天的辉煌。

  仰视这棵二人才可环抱的蓬勃雪松,想起陈毅元帅的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高洁坚贞,百折不挠,积极向上,正是面前雪松的树语。《南麓书院记》中对这棵雪松盛赞有加:“中庭挺拔一雪松,暑逼霜催斑痕累累,峥嵘钢干横空铁枝,上承青天之祥云,下纳潜龙之灵性,挟雷霆之力,负狂飙之势,笑傲苍穹,殊世独立。”有树如此,成为学校的精神支撑当之无愧。

  流连雪松意犹未尽,运动场上的学生集合完毕,升旗仪式开始。国歌声从运动场响起,传到雪松园,传满校园,在南山胸腔回荡。两个还没赶到仪式现场穿校服的男学生,犹豫地移动几步,最终停了下来,立在原地。受学生影响,我也停下拍照的手机,站立致敬,觉得自己也成了朝气一少年,在校园里蓬勃生长。

  雪松园靠运动场一侧,醒目镌刻《南麓书院记》。主创作者贺岩为学校普通语文老师。语文老师吟诗作赋不是稀罕,书写的却是数学老师,倒觉得意外:

  大道载物,养浩然之正气;文脉汇聚,得三教之真谛。楼台掩映,绿荫成趣。翩飞白鹤戏朝雾,滴翠鸣蝉恋暮雨;半湖山色半湖水,满园春光满园情……

  果真是如此。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居南山深处,背靠常年青翠森林繁茂人头山,面临世外安静不染红尘涂山湖,远眺绵延苍山,坐听南麓钟鸣。校内林木成荫,亭台楼阁,小桥流水,莺鸟宛转,确是读书好去处。

  小华是创作《南麓书院记》参与人,也是风雅之士。小华跟我一个乡镇的鸣玉中学毕业,只是他读初中的时候,我正好高中毕业去上大学,他从抄在黑板报上的一封信里知道我的名字,信是开学后我感恩母校培育寄回去的。上世纪90年代小华在涪陵工作,遇公开征集《涪陵赋》,夺得第一。我在涪陵工作生活过十年,熟悉涪陵山水草木,后来小华微信发给我看《涪陵赋》,写得才华横溢,读来亲切。菁菁校园,卧虎藏龙。

  国旗升起后,校歌在运动场上唱起。沐浴过雪松,响彻南山:翻开书本就是翅膀,每个书包都装满太阳……有责任做好民族榜样,走进二外走向世界,挺直我坚毅脊梁。

  (作者系南岸区作协副主席)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一棵雪松

◎程彧

  一行人刚刚从停稳的中巴车下来,正碰上橙色校服的男女学生一大片从教学楼游出来,三五个五六个结伴往运动场去。正是上完早读,或者课间活动时间,校服颜色不算明亮,但一簇簇成群展示在眼前构成风景,就有规模,有气势,有磁场。

  我们跟在学生后面,也随这些稚嫩的青春往运动场方向,脚步走得轻松,体内多了活力,心情愉悦舒畅。进入校园的人,感觉都是如此吧。从停车场往运动场去,上一个短斜坡,穿过牌坊,进入雪松园。

  南麓书院,牌坊上四个枝节舒展的隶书大字吸引了我。书院名称南麓,“南”即南山,这个好理解;“麓”通常的意思是山脚之下,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地处南山黄桷垭,怀抱山中,与山脚相距甚远,应当不取此意。除了山脚,也有别的释义,《说文》注解:“林属于山为麓”;《水经注》曰:“麓者,林之大者也”。学校是春风化人之地,荟萃天下桃李,人喻树木,林自然大,南麓有书院,钟声风雨声读书声,声声都入耳。

  我是建筑的门外汉,也无意多作研究,对这个书院牌坊的建造年代风格特点土木源起等内涵,就少了兴趣。只觉牌坊气势高大,顶上朱梁碧瓦,四边飞檐翘角,叠放基础之上。两重八角檐尖的造型比较模糊,有些像云中龙头龙尾,也像龙门跳出来的鲤鱼。瓦檐下的横匾太高,加上眼力不济,只能大致辨识出来一二。中间群山云雾缭绕,只是山形没有取自学校所在的南山,南山不像这样险峻,设计者的初衷许跟南山有关。山形两边各有硕大两朵牡丹盛开,左右顾盼,相互照应。往下瘦去一半的长幅横匾,成为山花与牌坊名相接的过渡,反向横着刻了松梅竹菊,各自占有很少的位置,跟上面雍容华贵的牡丹比较起来,低调很多,契合了四君子的品格。再下才是“南麓书院”四个才气飞扬的大字,与上面的屋瓦牌匾构成一个整体。托住牌坊的柱子,去繁就简,四块直立巨型长条石块,中间镂空两处,上圆下方,像打开四扇窗子。“走进二外,走向世界”,这是学校楼顶上放着的大字,牌坊底下穿过,从打开的窗户看外面世界,恰好是二外的八字育人愿景。

  牌坊隔开学校停车场和雪松园。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前身是1940年建立的重庆市立女子中学,风雪80年。1952年,学校从玄坛庙皇经庙迁址南山黄桷垭之初,在校园内两幢教学楼间种下一棵雪松作为纪念,从此有了雪松园。

  雪松是乔木树种,正常情况下可以高到六七十米,校内这棵的树尖遭遇一次雷击之后,不再往上生长,停滞在现在的高度,只横着铺开成巨伞形状。我粗浅目测,高约十数米,宽二三十。雪松用围栏护了起来,护栏上记录了学校的变迁大事。80年风云变幻,68岁的雪松与学校一同经历,坚韧不折,见证了学校曾经的磨砺与今天的辉煌。

  仰视这棵二人才可环抱的蓬勃雪松,想起陈毅元帅的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高洁坚贞,百折不挠,积极向上,正是面前雪松的树语。《南麓书院记》中对这棵雪松盛赞有加:“中庭挺拔一雪松,暑逼霜催斑痕累累,峥嵘钢干横空铁枝,上承青天之祥云,下纳潜龙之灵性,挟雷霆之力,负狂飙之势,笑傲苍穹,殊世独立。”有树如此,成为学校的精神支撑当之无愧。

  流连雪松意犹未尽,运动场上的学生集合完毕,升旗仪式开始。国歌声从运动场响起,传到雪松园,传满校园,在南山胸腔回荡。两个还没赶到仪式现场穿校服的男学生,犹豫地移动几步,最终停了下来,立在原地。受学生影响,我也停下拍照的手机,站立致敬,觉得自己也成了朝气一少年,在校园里蓬勃生长。

  雪松园靠运动场一侧,醒目镌刻《南麓书院记》。主创作者贺岩为学校普通语文老师。语文老师吟诗作赋不是稀罕,书写的却是数学老师,倒觉得意外:

  大道载物,养浩然之正气;文脉汇聚,得三教之真谛。楼台掩映,绿荫成趣。翩飞白鹤戏朝雾,滴翠鸣蝉恋暮雨;半湖山色半湖水,满园春光满园情……

  果真是如此。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居南山深处,背靠常年青翠森林繁茂人头山,面临世外安静不染红尘涂山湖,远眺绵延苍山,坐听南麓钟鸣。校内林木成荫,亭台楼阁,小桥流水,莺鸟宛转,确是读书好去处。

  小华是创作《南麓书院记》参与人,也是风雅之士。小华跟我一个乡镇的鸣玉中学毕业,只是他读初中的时候,我正好高中毕业去上大学,他从抄在黑板报上的一封信里知道我的名字,信是开学后我感恩母校培育寄回去的。上世纪90年代小华在涪陵工作,遇公开征集《涪陵赋》,夺得第一。我在涪陵工作生活过十年,熟悉涪陵山水草木,后来小华微信发给我看《涪陵赋》,写得才华横溢,读来亲切。菁菁校园,卧虎藏龙。

  国旗升起后,校歌在运动场上唱起。沐浴过雪松,响彻南山:翻开书本就是翅膀,每个书包都装满太阳……有责任做好民族榜样,走进二外走向世界,挺直我坚毅脊梁。

  (作者系南岸区作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