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年心依旧

时间: 2021-12-24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14929

  那是2011年的夏天,我和七十多岁的爷爷,以及从外地务工回来的哥哥一起从镇上回农村老家。因为道路交通不便,没有汽车,我们要沿着山路步行很长一段路程。在火辣辣的太阳底下走山路确实是耗费体力的,又热又累,中途我们决定休息一下,于是在路边一个有树荫的草地上坐了下来。

  不一会儿,远处一位披着老旧军服外套,看起来是一位农民打扮的老人沿着小路走来。他身材较瘦小,拄着一根用山茶树的枝干做的拐杖,佝偻着腰,一拐一拐踱着步子。

  爷爷是个热心肠的人,看着老人气喘吁吁的情形,老远就跟他打招呼说坐下休息。

  “老哥哥你今年也是七十多岁了吧?”爷爷问。

  老人“嘿嘿”笑了两声,“是哟,身子骨还行,就是脚不大利索了……”

  “家里人怎么样啊?儿孙们在身边不……”

  在两位老人你一句我一句的聊天中得知,这位老人姓蔡,也是我们老家附近的人,与我们所在的村组相隔不远。

  “您年轻时还上过朝鲜战场呀?”老人聊起以前的事,我惊奇地问道。

  “是啊,战场上的日子那是真的苦哟,风很大,吹起来刺得骨头疼,有时候在大冬天的夜里,我们还要和敌人拼命,不像现在的生活这么幸福……”老人一边说着一边伸出左手,挽起那有些老旧得发黄的衣袖,露出一边肩膀给我们看——那是当年在战场上子弹穿过肩膀留下的疤痕。老人说起了同生死的战友,说起了他们获得过的功勋奖章,讲着讲着他有些哽咽,时不时摇摇头或低下头,眉宇间表情里都尽力掩盖着伤感。

  对于老人们来说,那是一段残酷的岁月;而对于那时的我而言,一个没有经历多少世事的学生来说,对战场上的英雄都充满了敬佩,以前只是在书上读到过片语只言,而此时,一个战争的亲历者,一个勇敢的战士就坐在我们的面前,和我们讲述着那段峥嵘岁月,这种直击心灵的面对面,让我如获至宝。

  老人姓蔡,蔡爷爷年近八旬,瘦骨嶙峋,但一说到战场上的往昔,话语间便洋溢着浓浓的自豪感。他说:“我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出生的,从小到大就喜欢听大人讲关于英雄的故事,一提到他们的英勇事迹,我就热血澎湃……”他一边讲一边比划着,说话的声调和脸上的神情也恰到好处,“我参加志愿军那年才20来岁,家里人也有反对我去战场的,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趁我们年轻有的是力气,就该报效党和国家呀……”

  不知不觉和蔡爷爷聊了半个多小时,对于我来说,这一次在路边的随意谈话,足以让我像学一本书一样感悟深刻。

  时间不早了,我们准备启程往家赶。作为一个新闻专业的学生,如果说眼前的故事是一个偶然捕捉到的新闻素材,那么对这次采访我还有很多提问没有完成。可我却已经深深地领会到了比一次正式采访更深沉的含义——领会到这位沐浴在共产党光辉下的老人的心里话,感受到像他一样无数英雄儿女的满腔赤诚。

  我们起身准备走的时候,哥哥说:“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了。”我接过话:“是的,我们学校也要隆重举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系列活动……”蔡爷爷还坐在那儿,轻声念着什么。我隐隐听见:“党都90了,比我年岁大……”是啊,九十年栉风沐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英勇斗争,顽强奋斗,赢得了一次次伟大的胜利,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终于迎来了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

  继续赶路,我和哥哥还延续着刚才的话题。我的爷爷是一名普通的乡村医生,当时已是70多岁了,虽然依旧身体硬朗,精神矍铄,但长途的步行还是让他感到有些艰难。然而,与刚才那位曾上过战场的蔡爷爷一样的是,他们都有一份爱国情怀,依旧保持着那份对党的拥护和爱戴。一路上,爷爷不时参与我和哥哥的话题,讲起了他自己在那些苦难岁月的报国志向,以及后来从医救人的故事,我们依着爷爷步行的节奏,沿着蜿蜒的山路,悠然地走在乡间小路上。

  光阴辗转,时隔十年,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接之年,这一关键之年就在岁月的不经意间如约而至了。想到十年前那个下午,想到那位暮年壮志的老人,忽然很想关注他的近况。于是前段时间专程打听了他的消息,得知80高龄的他,儿孙绕膝,得益于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他的晚年生活过得很安逸。

  近些年,从事新闻工作的我曾采访过好几位保家卫国的英雄事迹,听他们讲述那些红色往事时,常常让我哽咽不止。如今,像蔡爷爷那样曾经志愿奔赴战场的战士们,大多也都是暮年老人了,他们或许过着极为普通的生活,但他们都有着心照不宣的共同点,爱党爱国,对党对祖国的敬畏和热爱,构成生命里最崇高的主题。

  我感恩与他们的遇见,也向他们深情致敬!

 ◎ 何小敏(作者系石柱县作协会员)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暮年心依旧

  那是2011年的夏天,我和七十多岁的爷爷,以及从外地务工回来的哥哥一起从镇上回农村老家。因为道路交通不便,没有汽车,我们要沿着山路步行很长一段路程。在火辣辣的太阳底下走山路确实是耗费体力的,又热又累,中途我们决定休息一下,于是在路边一个有树荫的草地上坐了下来。

  不一会儿,远处一位披着老旧军服外套,看起来是一位农民打扮的老人沿着小路走来。他身材较瘦小,拄着一根用山茶树的枝干做的拐杖,佝偻着腰,一拐一拐踱着步子。

  爷爷是个热心肠的人,看着老人气喘吁吁的情形,老远就跟他打招呼说坐下休息。

  “老哥哥你今年也是七十多岁了吧?”爷爷问。

  老人“嘿嘿”笑了两声,“是哟,身子骨还行,就是脚不大利索了……”

  “家里人怎么样啊?儿孙们在身边不……”

  在两位老人你一句我一句的聊天中得知,这位老人姓蔡,也是我们老家附近的人,与我们所在的村组相隔不远。

  “您年轻时还上过朝鲜战场呀?”老人聊起以前的事,我惊奇地问道。

  “是啊,战场上的日子那是真的苦哟,风很大,吹起来刺得骨头疼,有时候在大冬天的夜里,我们还要和敌人拼命,不像现在的生活这么幸福……”老人一边说着一边伸出左手,挽起那有些老旧得发黄的衣袖,露出一边肩膀给我们看——那是当年在战场上子弹穿过肩膀留下的疤痕。老人说起了同生死的战友,说起了他们获得过的功勋奖章,讲着讲着他有些哽咽,时不时摇摇头或低下头,眉宇间表情里都尽力掩盖着伤感。

  对于老人们来说,那是一段残酷的岁月;而对于那时的我而言,一个没有经历多少世事的学生来说,对战场上的英雄都充满了敬佩,以前只是在书上读到过片语只言,而此时,一个战争的亲历者,一个勇敢的战士就坐在我们的面前,和我们讲述着那段峥嵘岁月,这种直击心灵的面对面,让我如获至宝。

  老人姓蔡,蔡爷爷年近八旬,瘦骨嶙峋,但一说到战场上的往昔,话语间便洋溢着浓浓的自豪感。他说:“我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出生的,从小到大就喜欢听大人讲关于英雄的故事,一提到他们的英勇事迹,我就热血澎湃……”他一边讲一边比划着,说话的声调和脸上的神情也恰到好处,“我参加志愿军那年才20来岁,家里人也有反对我去战场的,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趁我们年轻有的是力气,就该报效党和国家呀……”

  不知不觉和蔡爷爷聊了半个多小时,对于我来说,这一次在路边的随意谈话,足以让我像学一本书一样感悟深刻。

  时间不早了,我们准备启程往家赶。作为一个新闻专业的学生,如果说眼前的故事是一个偶然捕捉到的新闻素材,那么对这次采访我还有很多提问没有完成。可我却已经深深地领会到了比一次正式采访更深沉的含义——领会到这位沐浴在共产党光辉下的老人的心里话,感受到像他一样无数英雄儿女的满腔赤诚。

  我们起身准备走的时候,哥哥说:“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了。”我接过话:“是的,我们学校也要隆重举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系列活动……”蔡爷爷还坐在那儿,轻声念着什么。我隐隐听见:“党都90了,比我年岁大……”是啊,九十年栉风沐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英勇斗争,顽强奋斗,赢得了一次次伟大的胜利,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终于迎来了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

  继续赶路,我和哥哥还延续着刚才的话题。我的爷爷是一名普通的乡村医生,当时已是70多岁了,虽然依旧身体硬朗,精神矍铄,但长途的步行还是让他感到有些艰难。然而,与刚才那位曾上过战场的蔡爷爷一样的是,他们都有一份爱国情怀,依旧保持着那份对党的拥护和爱戴。一路上,爷爷不时参与我和哥哥的话题,讲起了他自己在那些苦难岁月的报国志向,以及后来从医救人的故事,我们依着爷爷步行的节奏,沿着蜿蜒的山路,悠然地走在乡间小路上。

  光阴辗转,时隔十年,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接之年,这一关键之年就在岁月的不经意间如约而至了。想到十年前那个下午,想到那位暮年壮志的老人,忽然很想关注他的近况。于是前段时间专程打听了他的消息,得知80高龄的他,儿孙绕膝,得益于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他的晚年生活过得很安逸。

  近些年,从事新闻工作的我曾采访过好几位保家卫国的英雄事迹,听他们讲述那些红色往事时,常常让我哽咽不止。如今,像蔡爷爷那样曾经志愿奔赴战场的战士们,大多也都是暮年老人了,他们或许过着极为普通的生活,但他们都有着心照不宣的共同点,爱党爱国,对党对祖国的敬畏和热爱,构成生命里最崇高的主题。

  我感恩与他们的遇见,也向他们深情致敬!

 ◎ 何小敏(作者系石柱县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