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新时代的劳动者!

时间: 2022-04-29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15243

  他们在别人阖家团圆时坚守岗位,他们在别人身临困境时雪中送炭,他们在别人面对危险时挺身而出……他们是活跃在政法一线,守护一方平安的劳动者:在劳动中,他们创造了最美的青春年华,在劳动中,他们用奉献担当践行着初心使命;在劳动中,他们用工匠精神抽丝剥茧寻找真相……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我们记录下这群平凡的劳动者,向这群新时代的劳动者致敬的同时,还希望借此表明,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是我们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最好的告别是站好每一班岗

  “择一事而终一生,及一物而致于行。”

  ——铜梁区公安局安居派出所民警 黄其华

  还有10多天,黄其华的60岁生日就要到了,他也要退休了。“最好的告别方式,就是站好每一班岗。”昨日,面对记者,黄其华平淡地说道。

  “我1980年当的铁路兵,1985年成为铁路警察,后来又接连去了刑侦支队、看守所……直到2018年来到安居派出所任职,到如今,已是第42个年头。”黄其华笑着讲述自己42年基层工作经历。

  42年里,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抱怨懈怠,有的是年复一年的坚守,日复一日的平凡,黄其华如同“老黄牛”一般,勤勤恳恳地扑在工作上,带教徒弟、巡逻走访、排查隐患……从铁道兵到铁路警察,从刑警再到社区民警,42年间不论在哪个岗位,黄其华都兢兢业业,始终坚持学习法律知识去适应不断更新的法律法规。他说:“咱们做警察的,要依据制度管人管事管责,一定要对国家出台的法律法规门儿清。”

  在风景如画的安居古镇,黄其华扎根社区多年,商户、居民们见到他如同故交。他们不知道,细心问询、叮嘱和道谢,是黄其华选择的道别方式。“就想退休那天安安静静地脱下警服,悄悄地离开这里。”

  “在安居派出所工作期间,处理的都是矛盾纠纷、失物认领、村民求助等小事,可这些小事却是村民心里的大事,只要群众有需要,我都随叫随到。在我看来,走近群众是调解矛盾纠纷的最好方式。”黄其华分享着自己的工作经验。

  问及退休后的打算,黄其华希望自己能够好好利用多年来在公安系统学习到的法律知识,义务去社区做些法律普及宣传及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我一生最美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公安事业,这身警服已经与我的血肉融为一体。退休后的我只是换了个身份罢了,只要组织召唤,我就会挺身而出,继续为公安事业奉献余热。”黄其华说。

  记者 唐孝忠 实习生 王文思

  癌症手术才8天他又回到岗位

  “我的根在这里,工作让我更有活力。”

  ——北碚区公安分局黄桷派出所民警 郁健

  在重庆人眼中,黄桷树不论环境多么恶劣,都深深扎根大地,固一方水土。在北碚区公安分局黄桷派出所干了28年的民警郁健,就是一棵守护这方水土的黄桷树。今年3月13日,郁健因结肠癌住院手术,手术后8天,他不顾家人反对坚持回到岗位继续工作。

  郁健从初中开始就在北碚区生活,21岁时他从部队复员后毅然选择回老家从事公安工作。黄桷派出所辖区有“三多”:厂区多、人口多、铁路多,矛盾纠纷解决、群众诉求回应、重点人员稳控,这个“老黄桷人”一干就是28年,同事和群众都亲切地称呼他“老郁”。

  眼看着今年5月就要退休了,郁健的身体却出了状况。3月13日,老郁向派出所领导请假,说做个结肠手术,所领导几经追问才知道,他患上了结肠癌。由于病情来得很突然,很多工作都来不及交接,所领导和同事都说:“你辛苦了一辈子,现在就好好休养,工作我们会搞好的。”但他表示,同事刚接手还不熟悉辖区,因他造成许多工作暂停就不好了,有什么问题直接问他。

  在医院里的郁健,群众的求助电话他是一个没落下,他在电话里为群众做好法律咨询解答,还联系同事帮助解决问题。

  手术后第8天,在家休养的老郁通知家人他要回去上班了,随后不顾反对来到所里。“我在这里工作28年了,我的根就在这里,只有上班才能让我踏实,工作让我更有活力。”派出所领导拗不过固执的老郁,同意他带上接班的同事,到西山坪、桃花山村联系村社干部,完成工作交接,了却他的心愿。

  黄桷派出所辖区,到处都是黄桷树。“才参加工作时,这些树还挺小的,现在都是老树了,我也老了,但是只要我还在一天,就要站好这一天的岗。”老郁说,他认为一个优秀的劳动者,就是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全力以赴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就是对国家对社会最大的贡献。

  老郁抬头看着,四月的黄桷树,又发出了新芽!

  记者 叶惠娟 实习生 王文思

  驾驶“元老级”警车行走在路上

  “时刻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警察一直都在路上。”

  ——沙坪坝区公安分局土湾派出所民警 杨浩

  “渝B3022警”是一台车龄10年的手动挡桑塔纳,也是沙坪坝区公安分局土湾派出所的“元老级”警车。作为派出所里青年民警中唯一会开手动挡车的,杨浩每天出警都离不“3022”的陪伴。近日,杨浩告诉记者:“开上警车,我就有不一样的感受:一种责任感、使命感,在人民群众有需要时及时出现的荣誉感、自豪感。”

  “3022”陪伴杨浩一起走遍了辖区的每一个角落,也见证了杨浩从稚嫩的青年民警到一位成熟老练民警的成长:两只泛黄但依旧明亮的大灯照亮过送迷途老人回家的路,闪烁的红蓝警灯在巡逻时仍能震慑心怀不轨的不法分子,被坐得软塌塌的后座更是载过不计其数的求助群众和被捕嫌疑人……

  “去年的一个雨夜,我和同事做完任务交接后,看到派出所门口有对夫妻抱着一个小朋友,脸色焦急。当时小朋友嘴角流血,已陷入昏迷。”杨浩说,他和同事立即带着这对夫妻和小孩坐上了“3022”,一路上亮着警灯,按响汽笛,用最快的速度赶往最近的医院。“当时情况紧急,我们不得不超速、闯红灯,原本20分钟的路程,我们6分钟就赶到了。”回忆起当时的画面,杨浩心有余悸:“在医生确认小朋友脱离生命危险后,我们才离开。”

  “我们一起护送过雨夜被困的待产孕妇、路边晕倒的小朋友,还一起帮助过针锋相对的夫妻俩……”杨浩说,这些与“3022”的共同经历,他记忆犹新。

  “3022”即将”退役”,土湾派出所准备为其举办一场简单的退休仪式。“我们现在还有3102、3165、3109等警车,而且马上会用上新能源警车。”杨浩表示,不管警车如何升级换代,警察永远在为民服务的路上。

  记者 唐孝忠 实习生 王文思

  一往无前 只愿“天下无假”

  “案子破了,就是对群众最好的交代。”

  —— 渝北区公安分局食药环侦支队民警 张刚

  张刚(右)

  “我们是与百姓民生走得最近的人,‘食药环侦’工作关系群众的餐桌安全、用药安全及环境安全,是非常重要的民心工程。”这是4月28日记者在采访渝北区公安分局民警张刚时听他讲的第一句话。

  2020年,渝北区公安分局在全市率先成立食品药品和生态环境犯罪侦查支队,张刚被授予重任,加入了这支与群众走得最近的队伍。才到支队那段时间,对于张刚来说,充满着无限挑战。为了尽快适应角色转变,张刚不断丰富自己、提升自己、完善自己,在工作之余努力学习业务知识,很快便从一名“食药环侦”新兵成为队伍中的骨干精英。

  2020年下半年,渝北警方在“净网”工作中发现,在四川宜宾和重庆之间存在一条假冒伪劣名牌白酒制造、转运、销售的非法链条,才从沈阳回来的张刚,顾不上休息又参与到由分局网安、情报等警种成立的专案组中,经缜密侦查,掌握大量关键证据后,于2021年1月在江津区德感镇、几江镇和沙坪坝区井口镇等地集中收网,成功斩断一条横跨川渝多地的特大制售假冒伪劣白酒犯罪链条。

  “我喜欢办案,每次破获打假案件,我都倍感欣慰,觉得对得起群众对于案件结果的期待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张刚说,案件的侦破过程,对于自己来说就是一种能力的提升,案子破了就是对群众最好的交代。

  2022年3月中旬,公安部公布2021年度“农资打假十大案例”,其中“符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案”就是由张刚主办侦破的。

  案件发生在2021年3月初,渝北区石船镇大偃村、共和村等地,很多农户家的柑橘树都出现了大面积的落叶和烂根现象。在接到涉案线索后,张刚立即带队赶赴受损乡镇开展调查,办案中,张刚得知符某拥有多年从事化肥销售的经验,熟知化肥行业生产流程,他将化肥真假混合,隐蔽性较强,一开始,符某拒不承认制假造假,不停地与民警“斗智斗勇”,但张刚已经做好了和符某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在掌握大量证据后,振振有词的符某最终败下阵来。

  “对于‘食药环侦’中的打假工作,能够在岗位上办好每一起案件,严惩违法犯罪分子,让群众远离假冒伪劣产品,是我内心最质朴的想法。”张刚告诉记者,他和同事们将会继续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做绿水青山的捍卫者、舌尖安全的守护者:“不敢说天下无假,只为天下少假。”

  记者 朱颂扬 通讯员 陈虹汛

  毛头小伙勤学苦练成办案老兵

  “万物的生长,像从未停下脚步的我们。”

  ——两江新区公安分局人和派出所民警 黄李东

  1996年出生的黄李东是两江新区公安分局人和派出所最年轻的民警之一,但他在案侦一线屡屡冲锋在前,抓过毒贩、上过公安部专案、屡次参与重大案件侦破。日前,年纪轻轻的他向记者谈及自己的工作,俨然已是一个训练有素的“老案侦”。

  2019年9月,出生警察世家的黄李东,以全市第一名的成绩通过公安院校招警考试,成为一名人民警察。

  刚参加工作,黄李东被分配到两江新区禁毒支队。这个23岁的“小毛头”深知自己的不足,一心扑在案件的线索发现、案件卷宗、证据固定以及流程上。刑法、治安处罚法、刑事诉讼法……黄李东的办公室书桌上堆满了涉法书籍,只要有空他就扎进书海中。经过短暂的适应,黄李东迅速从一个懵懂青年成长为案侦战线上一名“尖兵”。

  2020年3月,黄李东终于“出师”,单独办理一起跨省运输贩卖毒品案,缴获大麻数百克,毒资10万余元。该案从线索研判、嫌疑人抓捕、证据固定等各方面环环相扣,没有一点瑕疵。当年5月,在两江新区公安分局召开的禁毒案件精品案例经验交流会上,黄李东作为唯一的主讲人,分享了自己的办案经验。

  黄李东平时在同事面前爱笑,总是露出洁白的牙齿,给人一种阳光清新小青年的感觉,但面对犯罪嫌疑人,却展现出警察的正气凛然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拼劲儿。

  2020年7月,黄李东和同事在一居民小区对贩毒案件嫌疑人进行抓捕。黄李东负责对现场楼道入口进行布控。突然,一个1.8米个头,体重180斤的中年男子从屋里冲了出来。在楼道口,四目相对的一刹那,黄李东明白他就是自己要抓捕的对象之一,顺势一把抓住该男子衣服,口里大声呵斥:“站住,警察,别动。”

  嫌疑人像是发了狂似的,一个劲儿使劲挣脱。黄李东死死地从身后抱住嫌疑人,双双摔倒在地,两人从14楼楼道翻滚到13楼。几分钟后,战友赶到,在大家配合下成功制服嫌疑人。黄李东躺在地上,手上、腿上、背上全是淤青,身上多处擦伤并渗出了血。

  面对黄李东的冲劲儿,家人很是担心,多次提醒他要保护好自己的安全。他却笑着说:“办案时我没想那么多,就想着怎么把嫌疑人控制住。”

  2021年1月,在禁毒岗位上工作一年多的黄李东主动申请到派出所历练。这一年多,黄李东连续参与多个专案,其工作强度和效率让战友们竖起了大拇指。

  2021年6月,黄李东被抽调参与公安部专案组到云南集中办案。他的主要任务是对200多名人员进行情况梳理,并对70余名嫌疑人展开询问,收集固定证据。时间紧、任务重,在云南办案的3个月中,黄李东和看守所的嫌疑人同吃同住,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在专案工作结束后,黄李东又马不停蹄地加入该分局缉枪治爆专项行动工作组,奔赴内蒙古开展涉枪案件侦破。一个月时间里,黄李东和队友一道,奔波5000余公里,缴获枪支10余支,成绩在所有小组中最为突出。

  记者 李亚 实习生 卜晓曼

  让无声证据“开口”揭露案件真相

  “不断提升劳动技能,随时紧跟鉴定技术的发展脚步。”

  ——九龙坡区公安分局刑侦支队民警 张云君

  五一节前夕,有10余年法医工作经验的九龙坡区公安分局刑侦支队民警张云君向记者介绍了他的好工作伙伴——生物物证提取箱、电子尸温测温仪和解剖器械。

  法医出现场,总会带上生物物证提取箱。张云君回忆说,2012年,在九龙坡区尖刀山的崖壁下发现多个恶臭难闻的编织袋,隐约能看见里面有生物脏器,这可将周边群众吓坏了。张云君在现场检验时发现,这些脏器明显比人体组织大不少,更像“猪下水”。“但我们不能排除有用动物脏器混淆视听的可能。”张云君将这些腐败脏器中疑似人体组织的部分剪下,通过生物物证提取箱中的试纸进行检验,排除人体组织。后经警方进一步调查,果然是周边居民随意处置坏掉的动物内脏,虚惊一场。

  去年底的一天傍晚,辖区发生一起一氧化碳中毒事件,两女子一人死亡、一人送医抢救。张云君用尸温仪确定出死者小王死于当天早上9点左右,且符合一氧化碳中毒的特征。就是这个死亡时间的确定,让人很疑惑:这么长时间了,送医女子小张是怎么存活下来的。原来,小王和小张因欠了外债相约烧炭自杀,事发前一天晚上两人饮酒后宿在小张家里。第二天一早,小张睡醒后开始烧炭,谁知炭火把地板烧坏了,心疼自家房屋的小张就把火灭了,而一直昏睡的小王却吸入过多一氧化碳丢了命。以为只是个意外,张云君却通过尸体温度,揭开了案件的真相。

  在视频监控的盲区,法医的工作往往能为战友指明办案方向。一次,一名男子酒醉回家后突感不适,送医抢救无效死亡,医生在其脑后发现一处外伤。家属认为,男子酒醉后可能与他人发生了冲突,但警方调查发现并无该情况。张云君使用解剖器械对尸体进行解剖,发现该男子脑部骨折符合巨大暴力、较大平面撞击伤——更像是摔倒时后脑着地所致。民警果然在一KTV外监控中发现该男子因酒醉踏空楼梯摔倒的画面。

  张云君说,这些工作伙伴陪伴他多年,帮助他为一起起案件拨开迷雾,让不会说话的证据“开口”。在这位法医看来,只有在劳动中不断提升劳动技能,随时紧跟鉴定技术的发展脚步,应用、掌握新技术,迎接新“工作伙伴”的配合,才能更快更精准地厘清真相、还原事实。

  通讯员 李卓然 记者 舒楚寒

  监狱民警和他的“万能”笔记本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平凡岗位上践行初心使命。”

  ——垫江监狱八监区副监区长 林克生

  林克生是垫江监狱八监区副监区长,在他常年背着的单警装备中,总有一个形影不离的笔记本。近日,林克生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些笔记本不仅记录着他的工作日常,也寄托着他十几年来在平凡岗位上的初心。

  目前这本笔记本里,事无巨细地记录着日常工作的情况,从狱情信息、安全隐患整改情况,到他对监管问题的思考,甚至连服刑人员的情绪、家庭情况等信息也记得清清楚楚。“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林克生爽朗地说道。

  监狱的日常工作繁琐且责任重大,爱学习、爱思考、爱谈话,勤跑腿、勤动嘴、勤动笔成为林克生的职业素养。每日伊始,林克生都会在笔记本上记下这天的工作安排,每完成一项便做上记号,等到全部完成,一天的工作也就结束了。这样的笔记本,林克生每年能用掉十几个。对于他而言,这些本子不仅是他立足岗位的好助手,也是陪伴他一路砥砺前行的老朋友。

  当工作上遇到棘手难题时,林克生常说的口头禅是“多大点儿事!”这一句质朴简练的话道出了他勇于攻坚的积极态度。在2021年监区重点服刑人员改造中,他主动请缨担任改造攻坚组长,着手原因分析,深入查找病灶,制定针对性教育转化方案,累计完成服刑人员个别教育300余次,排查监管安全隐患19件并全部整改落实。

  在另一个笔记本上,还记录着另外的一些人,他们是林克生帮助过或者正在帮扶的贫困学生。据了解,林克生2015年加入垫江旗手公益后,大部分休息时间都用在了助学济困帮扶活动上。2016年3月,他得知初二学生小金凤(化名)家庭特别贫困后,自发和她签订资助协议进行结对帮扶,每月资助生活费500元直到她高中毕业。在旗手公益的7年时间里,参加爱心捐助200余次,累计捐款捐物10万余元,并带动亲人、同事和朋友30余人参加到爱心公益事业中。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林克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从警以来,他始终冲锋在监管改造事业的最前线,用热爱与诚挚守护着高墙内的安全稳定。

  记者 叶惠娟 实习生 王文思

  从警四十载 归来仍是“少年”

  “做到老,学到老。”

  ——渝中区公安分局菜园坝派出所民警 王瑜君

  11年管教民警,熟知犯罪嫌疑人思维方式与反侦查手段;8年户籍民警,对辖区情况和居民“痛点”了如指掌;年近不惑,又干起了刑侦工作……日前,渝中区公安分局菜园坝派出所年纪最大、资历最深、办案经验最丰富的老刑警王瑜君告诉记者:“我虽然58岁了,但仍‘宝刀未老’。”

  1982年,王瑜君加入公安队伍,先后担任了11年看守所管教民警和8年户籍民警。“所谓知己知彼,管教经历,让我摸透了很多犯罪嫌疑人的思维方式,心理、行为习惯,以及惯用的反侦查伎俩。”王瑜君回忆道,8年的社区工作,又让他对辖区情况了如指掌,在调解各种居民纠纷中,更加贴近群众,了解需求。

  这一切,仿佛都在为新挑战做准备。2003年,39岁的王瑜君相继干起了治安和刑侦工作。2007年,随着公安刑侦工作逐步电脑化、网络化,对电脑一窍不通的他犯了难。“不会就学!”执拗的王瑜君买来大量光盘和书籍,业余时间想尽各种办法提高打字速度。“不懂就问!”工作中需要进行网上办案时,他一点一点向年轻人学习,请教各种软件的使用技巧。2008年8月,在全市治安整治活动中,王瑜君加班加点,接连抓获处理131人。高强度的工作,促使他经常向法制科同事学习,熟练地掌握了网络办案执法的知识和流程,案件处理效率得到快速提升。

  同事们常说,每次碰到棘手案子,只要有“王大爷”在,心里就会踏实不少。

  2010年6月,派出所在侦破一起侵害案件时,除了受害人口供,缺乏其他有力证据,案子一时陷入僵局。王瑜君主动接过这个案子,和同事们加班熬夜,从嫌疑人经历、家庭等梳理线索、调查取证,并从政策法律、家庭伦理、个人情感等多方面进行心理攻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适时地抛出证据。在强大的审讯攻势和证据面前,犯罪嫌疑人心理防线崩溃,如实供述了犯罪事实,最终被依法处理。

  2021年12月底,在办理一起贩毒案时,主犯认罪认罚,但同案嫌疑人拒不承认。为强化证据,王瑜君多次来到发案现场勘验,制作笔录,得到检察院认可将二人成功批捕,并移送起诉。另外,在侦办一起寻衅滋事案件时,嫌疑人多次提讯均拒不认罪。由于相关案件时间较远,王瑜君不断梳理“线下”“线上”证据,提供了大量有力支撑,最后嫌疑人主动交代,还写下了悔过书……

  从警40年,王瑜君有一半时间都在搞案侦工作,参与主侦的各类刑事案件多达2000余起,也多次参与大案要案的侦破。他还非常注重对年轻民警的传帮带,如今菜园坝派出所11名案侦民警中,有8名是他的“徒弟”。“王大爷”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工作经验传授出来,从破案思路到法律依据,从审讯技巧到侦破要点,在各个方面给青年民警答疑解惑,做好授业导师。

  如今,已然58岁的他,依然钟爱着心中的刑侦事业,不愿选择“等退休”的相对轻松工作,继续坚守在又累又苦的侦查破案第一线,与年轻人一样,从摸排线索、现场勘验、调查取证,到分析研判、高效审讯……虽然身体已不再年轻,但办案子的精神头,还是年轻时候的样子。

  40年来,王瑜君用担当和奉献践行了入警时的铮铮誓言。

  记者 李亚 实习生 卜晓曼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点赞,新时代的劳动者!

  他们在别人阖家团圆时坚守岗位,他们在别人身临困境时雪中送炭,他们在别人面对危险时挺身而出……他们是活跃在政法一线,守护一方平安的劳动者:在劳动中,他们创造了最美的青春年华,在劳动中,他们用奉献担当践行着初心使命;在劳动中,他们用工匠精神抽丝剥茧寻找真相……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我们记录下这群平凡的劳动者,向这群新时代的劳动者致敬的同时,还希望借此表明,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是我们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最好的告别是站好每一班岗

  “择一事而终一生,及一物而致于行。”

  ——铜梁区公安局安居派出所民警 黄其华

  还有10多天,黄其华的60岁生日就要到了,他也要退休了。“最好的告别方式,就是站好每一班岗。”昨日,面对记者,黄其华平淡地说道。

  “我1980年当的铁路兵,1985年成为铁路警察,后来又接连去了刑侦支队、看守所……直到2018年来到安居派出所任职,到如今,已是第42个年头。”黄其华笑着讲述自己42年基层工作经历。

  42年里,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抱怨懈怠,有的是年复一年的坚守,日复一日的平凡,黄其华如同“老黄牛”一般,勤勤恳恳地扑在工作上,带教徒弟、巡逻走访、排查隐患……从铁道兵到铁路警察,从刑警再到社区民警,42年间不论在哪个岗位,黄其华都兢兢业业,始终坚持学习法律知识去适应不断更新的法律法规。他说:“咱们做警察的,要依据制度管人管事管责,一定要对国家出台的法律法规门儿清。”

  在风景如画的安居古镇,黄其华扎根社区多年,商户、居民们见到他如同故交。他们不知道,细心问询、叮嘱和道谢,是黄其华选择的道别方式。“就想退休那天安安静静地脱下警服,悄悄地离开这里。”

  “在安居派出所工作期间,处理的都是矛盾纠纷、失物认领、村民求助等小事,可这些小事却是村民心里的大事,只要群众有需要,我都随叫随到。在我看来,走近群众是调解矛盾纠纷的最好方式。”黄其华分享着自己的工作经验。

  问及退休后的打算,黄其华希望自己能够好好利用多年来在公安系统学习到的法律知识,义务去社区做些法律普及宣传及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我一生最美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公安事业,这身警服已经与我的血肉融为一体。退休后的我只是换了个身份罢了,只要组织召唤,我就会挺身而出,继续为公安事业奉献余热。”黄其华说。

  记者 唐孝忠 实习生 王文思

  癌症手术才8天他又回到岗位

  “我的根在这里,工作让我更有活力。”

  ——北碚区公安分局黄桷派出所民警 郁健

  在重庆人眼中,黄桷树不论环境多么恶劣,都深深扎根大地,固一方水土。在北碚区公安分局黄桷派出所干了28年的民警郁健,就是一棵守护这方水土的黄桷树。今年3月13日,郁健因结肠癌住院手术,手术后8天,他不顾家人反对坚持回到岗位继续工作。

  郁健从初中开始就在北碚区生活,21岁时他从部队复员后毅然选择回老家从事公安工作。黄桷派出所辖区有“三多”:厂区多、人口多、铁路多,矛盾纠纷解决、群众诉求回应、重点人员稳控,这个“老黄桷人”一干就是28年,同事和群众都亲切地称呼他“老郁”。

  眼看着今年5月就要退休了,郁健的身体却出了状况。3月13日,老郁向派出所领导请假,说做个结肠手术,所领导几经追问才知道,他患上了结肠癌。由于病情来得很突然,很多工作都来不及交接,所领导和同事都说:“你辛苦了一辈子,现在就好好休养,工作我们会搞好的。”但他表示,同事刚接手还不熟悉辖区,因他造成许多工作暂停就不好了,有什么问题直接问他。

  在医院里的郁健,群众的求助电话他是一个没落下,他在电话里为群众做好法律咨询解答,还联系同事帮助解决问题。

  手术后第8天,在家休养的老郁通知家人他要回去上班了,随后不顾反对来到所里。“我在这里工作28年了,我的根就在这里,只有上班才能让我踏实,工作让我更有活力。”派出所领导拗不过固执的老郁,同意他带上接班的同事,到西山坪、桃花山村联系村社干部,完成工作交接,了却他的心愿。

  黄桷派出所辖区,到处都是黄桷树。“才参加工作时,这些树还挺小的,现在都是老树了,我也老了,但是只要我还在一天,就要站好这一天的岗。”老郁说,他认为一个优秀的劳动者,就是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全力以赴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就是对国家对社会最大的贡献。

  老郁抬头看着,四月的黄桷树,又发出了新芽!

  记者 叶惠娟 实习生 王文思

  驾驶“元老级”警车行走在路上

  “时刻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警察一直都在路上。”

  ——沙坪坝区公安分局土湾派出所民警 杨浩

  “渝B3022警”是一台车龄10年的手动挡桑塔纳,也是沙坪坝区公安分局土湾派出所的“元老级”警车。作为派出所里青年民警中唯一会开手动挡车的,杨浩每天出警都离不“3022”的陪伴。近日,杨浩告诉记者:“开上警车,我就有不一样的感受:一种责任感、使命感,在人民群众有需要时及时出现的荣誉感、自豪感。”

  “3022”陪伴杨浩一起走遍了辖区的每一个角落,也见证了杨浩从稚嫩的青年民警到一位成熟老练民警的成长:两只泛黄但依旧明亮的大灯照亮过送迷途老人回家的路,闪烁的红蓝警灯在巡逻时仍能震慑心怀不轨的不法分子,被坐得软塌塌的后座更是载过不计其数的求助群众和被捕嫌疑人……

  “去年的一个雨夜,我和同事做完任务交接后,看到派出所门口有对夫妻抱着一个小朋友,脸色焦急。当时小朋友嘴角流血,已陷入昏迷。”杨浩说,他和同事立即带着这对夫妻和小孩坐上了“3022”,一路上亮着警灯,按响汽笛,用最快的速度赶往最近的医院。“当时情况紧急,我们不得不超速、闯红灯,原本20分钟的路程,我们6分钟就赶到了。”回忆起当时的画面,杨浩心有余悸:“在医生确认小朋友脱离生命危险后,我们才离开。”

  “我们一起护送过雨夜被困的待产孕妇、路边晕倒的小朋友,还一起帮助过针锋相对的夫妻俩……”杨浩说,这些与“3022”的共同经历,他记忆犹新。

  “3022”即将”退役”,土湾派出所准备为其举办一场简单的退休仪式。“我们现在还有3102、3165、3109等警车,而且马上会用上新能源警车。”杨浩表示,不管警车如何升级换代,警察永远在为民服务的路上。

  记者 唐孝忠 实习生 王文思

  一往无前 只愿“天下无假”

  “案子破了,就是对群众最好的交代。”

  —— 渝北区公安分局食药环侦支队民警 张刚

  张刚(右)

  “我们是与百姓民生走得最近的人,‘食药环侦’工作关系群众的餐桌安全、用药安全及环境安全,是非常重要的民心工程。”这是4月28日记者在采访渝北区公安分局民警张刚时听他讲的第一句话。

  2020年,渝北区公安分局在全市率先成立食品药品和生态环境犯罪侦查支队,张刚被授予重任,加入了这支与群众走得最近的队伍。才到支队那段时间,对于张刚来说,充满着无限挑战。为了尽快适应角色转变,张刚不断丰富自己、提升自己、完善自己,在工作之余努力学习业务知识,很快便从一名“食药环侦”新兵成为队伍中的骨干精英。

  2020年下半年,渝北警方在“净网”工作中发现,在四川宜宾和重庆之间存在一条假冒伪劣名牌白酒制造、转运、销售的非法链条,才从沈阳回来的张刚,顾不上休息又参与到由分局网安、情报等警种成立的专案组中,经缜密侦查,掌握大量关键证据后,于2021年1月在江津区德感镇、几江镇和沙坪坝区井口镇等地集中收网,成功斩断一条横跨川渝多地的特大制售假冒伪劣白酒犯罪链条。

  “我喜欢办案,每次破获打假案件,我都倍感欣慰,觉得对得起群众对于案件结果的期待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张刚说,案件的侦破过程,对于自己来说就是一种能力的提升,案子破了就是对群众最好的交代。

  2022年3月中旬,公安部公布2021年度“农资打假十大案例”,其中“符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案”就是由张刚主办侦破的。

  案件发生在2021年3月初,渝北区石船镇大偃村、共和村等地,很多农户家的柑橘树都出现了大面积的落叶和烂根现象。在接到涉案线索后,张刚立即带队赶赴受损乡镇开展调查,办案中,张刚得知符某拥有多年从事化肥销售的经验,熟知化肥行业生产流程,他将化肥真假混合,隐蔽性较强,一开始,符某拒不承认制假造假,不停地与民警“斗智斗勇”,但张刚已经做好了和符某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在掌握大量证据后,振振有词的符某最终败下阵来。

  “对于‘食药环侦’中的打假工作,能够在岗位上办好每一起案件,严惩违法犯罪分子,让群众远离假冒伪劣产品,是我内心最质朴的想法。”张刚告诉记者,他和同事们将会继续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做绿水青山的捍卫者、舌尖安全的守护者:“不敢说天下无假,只为天下少假。”

  记者 朱颂扬 通讯员 陈虹汛

  毛头小伙勤学苦练成办案老兵

  “万物的生长,像从未停下脚步的我们。”

  ——两江新区公安分局人和派出所民警 黄李东

  1996年出生的黄李东是两江新区公安分局人和派出所最年轻的民警之一,但他在案侦一线屡屡冲锋在前,抓过毒贩、上过公安部专案、屡次参与重大案件侦破。日前,年纪轻轻的他向记者谈及自己的工作,俨然已是一个训练有素的“老案侦”。

  2019年9月,出生警察世家的黄李东,以全市第一名的成绩通过公安院校招警考试,成为一名人民警察。

  刚参加工作,黄李东被分配到两江新区禁毒支队。这个23岁的“小毛头”深知自己的不足,一心扑在案件的线索发现、案件卷宗、证据固定以及流程上。刑法、治安处罚法、刑事诉讼法……黄李东的办公室书桌上堆满了涉法书籍,只要有空他就扎进书海中。经过短暂的适应,黄李东迅速从一个懵懂青年成长为案侦战线上一名“尖兵”。

  2020年3月,黄李东终于“出师”,单独办理一起跨省运输贩卖毒品案,缴获大麻数百克,毒资10万余元。该案从线索研判、嫌疑人抓捕、证据固定等各方面环环相扣,没有一点瑕疵。当年5月,在两江新区公安分局召开的禁毒案件精品案例经验交流会上,黄李东作为唯一的主讲人,分享了自己的办案经验。

  黄李东平时在同事面前爱笑,总是露出洁白的牙齿,给人一种阳光清新小青年的感觉,但面对犯罪嫌疑人,却展现出警察的正气凛然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拼劲儿。

  2020年7月,黄李东和同事在一居民小区对贩毒案件嫌疑人进行抓捕。黄李东负责对现场楼道入口进行布控。突然,一个1.8米个头,体重180斤的中年男子从屋里冲了出来。在楼道口,四目相对的一刹那,黄李东明白他就是自己要抓捕的对象之一,顺势一把抓住该男子衣服,口里大声呵斥:“站住,警察,别动。”

  嫌疑人像是发了狂似的,一个劲儿使劲挣脱。黄李东死死地从身后抱住嫌疑人,双双摔倒在地,两人从14楼楼道翻滚到13楼。几分钟后,战友赶到,在大家配合下成功制服嫌疑人。黄李东躺在地上,手上、腿上、背上全是淤青,身上多处擦伤并渗出了血。

  面对黄李东的冲劲儿,家人很是担心,多次提醒他要保护好自己的安全。他却笑着说:“办案时我没想那么多,就想着怎么把嫌疑人控制住。”

  2021年1月,在禁毒岗位上工作一年多的黄李东主动申请到派出所历练。这一年多,黄李东连续参与多个专案,其工作强度和效率让战友们竖起了大拇指。

  2021年6月,黄李东被抽调参与公安部专案组到云南集中办案。他的主要任务是对200多名人员进行情况梳理,并对70余名嫌疑人展开询问,收集固定证据。时间紧、任务重,在云南办案的3个月中,黄李东和看守所的嫌疑人同吃同住,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在专案工作结束后,黄李东又马不停蹄地加入该分局缉枪治爆专项行动工作组,奔赴内蒙古开展涉枪案件侦破。一个月时间里,黄李东和队友一道,奔波5000余公里,缴获枪支10余支,成绩在所有小组中最为突出。

  记者 李亚 实习生 卜晓曼

  让无声证据“开口”揭露案件真相

  “不断提升劳动技能,随时紧跟鉴定技术的发展脚步。”

  ——九龙坡区公安分局刑侦支队民警 张云君

  五一节前夕,有10余年法医工作经验的九龙坡区公安分局刑侦支队民警张云君向记者介绍了他的好工作伙伴——生物物证提取箱、电子尸温测温仪和解剖器械。

  法医出现场,总会带上生物物证提取箱。张云君回忆说,2012年,在九龙坡区尖刀山的崖壁下发现多个恶臭难闻的编织袋,隐约能看见里面有生物脏器,这可将周边群众吓坏了。张云君在现场检验时发现,这些脏器明显比人体组织大不少,更像“猪下水”。“但我们不能排除有用动物脏器混淆视听的可能。”张云君将这些腐败脏器中疑似人体组织的部分剪下,通过生物物证提取箱中的试纸进行检验,排除人体组织。后经警方进一步调查,果然是周边居民随意处置坏掉的动物内脏,虚惊一场。

  去年底的一天傍晚,辖区发生一起一氧化碳中毒事件,两女子一人死亡、一人送医抢救。张云君用尸温仪确定出死者小王死于当天早上9点左右,且符合一氧化碳中毒的特征。就是这个死亡时间的确定,让人很疑惑:这么长时间了,送医女子小张是怎么存活下来的。原来,小王和小张因欠了外债相约烧炭自杀,事发前一天晚上两人饮酒后宿在小张家里。第二天一早,小张睡醒后开始烧炭,谁知炭火把地板烧坏了,心疼自家房屋的小张就把火灭了,而一直昏睡的小王却吸入过多一氧化碳丢了命。以为只是个意外,张云君却通过尸体温度,揭开了案件的真相。

  在视频监控的盲区,法医的工作往往能为战友指明办案方向。一次,一名男子酒醉回家后突感不适,送医抢救无效死亡,医生在其脑后发现一处外伤。家属认为,男子酒醉后可能与他人发生了冲突,但警方调查发现并无该情况。张云君使用解剖器械对尸体进行解剖,发现该男子脑部骨折符合巨大暴力、较大平面撞击伤——更像是摔倒时后脑着地所致。民警果然在一KTV外监控中发现该男子因酒醉踏空楼梯摔倒的画面。

  张云君说,这些工作伙伴陪伴他多年,帮助他为一起起案件拨开迷雾,让不会说话的证据“开口”。在这位法医看来,只有在劳动中不断提升劳动技能,随时紧跟鉴定技术的发展脚步,应用、掌握新技术,迎接新“工作伙伴”的配合,才能更快更精准地厘清真相、还原事实。

  通讯员 李卓然 记者 舒楚寒

  监狱民警和他的“万能”笔记本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平凡岗位上践行初心使命。”

  ——垫江监狱八监区副监区长 林克生

  林克生是垫江监狱八监区副监区长,在他常年背着的单警装备中,总有一个形影不离的笔记本。近日,林克生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些笔记本不仅记录着他的工作日常,也寄托着他十几年来在平凡岗位上的初心。

  目前这本笔记本里,事无巨细地记录着日常工作的情况,从狱情信息、安全隐患整改情况,到他对监管问题的思考,甚至连服刑人员的情绪、家庭情况等信息也记得清清楚楚。“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林克生爽朗地说道。

  监狱的日常工作繁琐且责任重大,爱学习、爱思考、爱谈话,勤跑腿、勤动嘴、勤动笔成为林克生的职业素养。每日伊始,林克生都会在笔记本上记下这天的工作安排,每完成一项便做上记号,等到全部完成,一天的工作也就结束了。这样的笔记本,林克生每年能用掉十几个。对于他而言,这些本子不仅是他立足岗位的好助手,也是陪伴他一路砥砺前行的老朋友。

  当工作上遇到棘手难题时,林克生常说的口头禅是“多大点儿事!”这一句质朴简练的话道出了他勇于攻坚的积极态度。在2021年监区重点服刑人员改造中,他主动请缨担任改造攻坚组长,着手原因分析,深入查找病灶,制定针对性教育转化方案,累计完成服刑人员个别教育300余次,排查监管安全隐患19件并全部整改落实。

  在另一个笔记本上,还记录着另外的一些人,他们是林克生帮助过或者正在帮扶的贫困学生。据了解,林克生2015年加入垫江旗手公益后,大部分休息时间都用在了助学济困帮扶活动上。2016年3月,他得知初二学生小金凤(化名)家庭特别贫困后,自发和她签订资助协议进行结对帮扶,每月资助生活费500元直到她高中毕业。在旗手公益的7年时间里,参加爱心捐助200余次,累计捐款捐物10万余元,并带动亲人、同事和朋友30余人参加到爱心公益事业中。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林克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从警以来,他始终冲锋在监管改造事业的最前线,用热爱与诚挚守护着高墙内的安全稳定。

  记者 叶惠娟 实习生 王文思

  从警四十载 归来仍是“少年”

  “做到老,学到老。”

  ——渝中区公安分局菜园坝派出所民警 王瑜君

  11年管教民警,熟知犯罪嫌疑人思维方式与反侦查手段;8年户籍民警,对辖区情况和居民“痛点”了如指掌;年近不惑,又干起了刑侦工作……日前,渝中区公安分局菜园坝派出所年纪最大、资历最深、办案经验最丰富的老刑警王瑜君告诉记者:“我虽然58岁了,但仍‘宝刀未老’。”

  1982年,王瑜君加入公安队伍,先后担任了11年看守所管教民警和8年户籍民警。“所谓知己知彼,管教经历,让我摸透了很多犯罪嫌疑人的思维方式,心理、行为习惯,以及惯用的反侦查伎俩。”王瑜君回忆道,8年的社区工作,又让他对辖区情况了如指掌,在调解各种居民纠纷中,更加贴近群众,了解需求。

  这一切,仿佛都在为新挑战做准备。2003年,39岁的王瑜君相继干起了治安和刑侦工作。2007年,随着公安刑侦工作逐步电脑化、网络化,对电脑一窍不通的他犯了难。“不会就学!”执拗的王瑜君买来大量光盘和书籍,业余时间想尽各种办法提高打字速度。“不懂就问!”工作中需要进行网上办案时,他一点一点向年轻人学习,请教各种软件的使用技巧。2008年8月,在全市治安整治活动中,王瑜君加班加点,接连抓获处理131人。高强度的工作,促使他经常向法制科同事学习,熟练地掌握了网络办案执法的知识和流程,案件处理效率得到快速提升。

  同事们常说,每次碰到棘手案子,只要有“王大爷”在,心里就会踏实不少。

  2010年6月,派出所在侦破一起侵害案件时,除了受害人口供,缺乏其他有力证据,案子一时陷入僵局。王瑜君主动接过这个案子,和同事们加班熬夜,从嫌疑人经历、家庭等梳理线索、调查取证,并从政策法律、家庭伦理、个人情感等多方面进行心理攻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适时地抛出证据。在强大的审讯攻势和证据面前,犯罪嫌疑人心理防线崩溃,如实供述了犯罪事实,最终被依法处理。

  2021年12月底,在办理一起贩毒案时,主犯认罪认罚,但同案嫌疑人拒不承认。为强化证据,王瑜君多次来到发案现场勘验,制作笔录,得到检察院认可将二人成功批捕,并移送起诉。另外,在侦办一起寻衅滋事案件时,嫌疑人多次提讯均拒不认罪。由于相关案件时间较远,王瑜君不断梳理“线下”“线上”证据,提供了大量有力支撑,最后嫌疑人主动交代,还写下了悔过书……

  从警40年,王瑜君有一半时间都在搞案侦工作,参与主侦的各类刑事案件多达2000余起,也多次参与大案要案的侦破。他还非常注重对年轻民警的传帮带,如今菜园坝派出所11名案侦民警中,有8名是他的“徒弟”。“王大爷”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工作经验传授出来,从破案思路到法律依据,从审讯技巧到侦破要点,在各个方面给青年民警答疑解惑,做好授业导师。

  如今,已然58岁的他,依然钟爱着心中的刑侦事业,不愿选择“等退休”的相对轻松工作,继续坚守在又累又苦的侦查破案第一线,与年轻人一样,从摸排线索、现场勘验、调查取证,到分析研判、高效审讯……虽然身体已不再年轻,但办案子的精神头,还是年轻时候的样子。

  40年来,王瑜君用担当和奉献践行了入警时的铮铮誓言。

  记者 李亚 实习生 卜晓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