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隧错峰”我同行

时间: 2022-08-04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14904

编者按

  清晨,当你打开手机浏览着新闻“快餐”;当你耳畔响起广播里的资讯;当你翻开散发着油墨香的报纸……一条条视频、一则则播报、一行行铅字,尽收天下事已成为了你生活工作中的日常。新闻传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走进每个人的心里,当你享受这“饕餮大餐”之时,可曾想,在这一条条新闻作品背后,到底诉说着怎样的故事让人寻味?其实,它没有星河般浩瀚苍穹,也没有海涛般波澜壮阔,更没有山河般气势磅礴,但,它凝聚了一位新闻工作者的从业精神价值和对职业梦想的毕生追求。今日,请跟随我们的镜头,品读新闻作品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一起感受它们那朴实无华的风采。

  谢 琳

  

  新闻作品

  《堵在路上的时间缩短了!晚高峰平均缩短39分钟,桥隧错峰同行让中心城区交通运行畅通有序》

  见刊日期:《重庆法治报·交通安全周刊》2021年4月15日 第232期 第5版

  记者:刘 旭
 

  为提升重庆中心城区通行效率,改善市民出行环境,2021年3月1日起,重庆中心城区部分桥梁隧道高峰时段实施错峰通行措施。

  这个政策一经推出,就成为了广大市民津津乐道的热点话题。一时间,无论是街头巷尾,还是网络空间,市民的热议不断:这项措施如何设计的?是否真正提升了通行效率?体验感如何?做了哪些事来保障这项政策的实施?长远来看,将会带来哪些改变……

  感受到市民对这项政策的好奇和热切关注,我意识到这个政策的出台与落地,将极具有社会价值及新闻价值。在政策运行一个月后,我以“中心城区错峰通行实施首月成效”为主题,参与策划了“市民声音”“专家解读”“出行保障”“违法成本”“网民声音”等专栏。为此,我计划花费一周时间,尤其是在早晚高峰时段,通过乘坐公交车、出租车穿越中心城区,亲身体验通行通畅度;以司机、乘客为采访对象,聆听政策实施后对市民带来的切身感受;通过市政设计研究院专家和重庆交巡警的解读,了解政策设计的依据;聚焦市民热议点,探寻这项政策的社会价值和长远影响。

  寅时点兵,卯时上阵,做好策划之后,我说干就干。时值4月初,早晨的山城氤氲缭绕,既潮又热,天昏昏的,我6点不到就从大学城的住家出发,赶往巴南区学府大道五公里公交站,打算坐上途经鹅公岩大桥的839路公交车,感受早高峰时段桥隧的通行状况。

  候车时,我向正在等车的陈先生说明情况,并就“错峰通行”与他攀谈起来。陈先生表示,他的汽车当天限号,于是坐公交车上班,对于这项政策的实施,陈先生非常支持,不仅解决了早高峰时段的拥堵问题,更有利于低碳环保建设。一旁的喻女士也坦言道,以前自己乘坐公交车上下班,40多分钟才能到达,自从实施错峰通行政策之后,只需要20分钟左右就可以到达单位,通行体验感非常棒,希望这项政策能一直施行下去。随后,我坐上839路公交车,如陈先生和喻女士之说,昔日的早高峰“忧”变成了如今的早高峰“优”,一路畅通无阻,顺利快捷过桥。

  南向通道无阻,北向道路又是如何?我掐着晚高峰的点,辗转来到位于江北区的渝鲁大道,搭乘上从渝鲁大道开往解放碑的出租车,从黄花园大桥北桥头开始计时,不到3分钟,快速过桥。作为中心城区道路交通改变的“路面”见证者,出租车驾驶员周师傅告诉我,自从“错峰通行”实施以来,他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通过桥面只需要几分钟,比起以前确实快多了,中心城区主干道上的车辆也比原来少很多。

  鸟鸣出门去,披星戴月归。接下来的好几天,我在早晚高峰中奔波于各桥隧路段,用不同的新闻视角“零距离”感受“错峰通行”政策落地后的变化。随后,我采访了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交通专业总工程师、交通规划所所长了解到,重庆市主城区的道路交通特点、实施桥隧错峰通行的原因、采取早晚高峰而不是全天错峰的合理性;采访重庆交通开投集团负责人了解到,为了保障市民出行,精准实施运行优化措施,全力做好公共交通运输保障;采访重庆公交集团了解到,其加大了公交车辆更新力度,新购置车辆优先保障过江过隧线路,结合客流需求投入大容量公交车。此外,我还在重庆市公安局交巡警总队了解到,“限号”车辆闯禁罚200记3分,内环违停罚200记6分,重庆交巡警采取严管严查措施,确保“错峰通行”见实效。

  网络空间的舆论风向一样要重视。为此,我在网络上搜索查看了网友对此项措施的态度了解到,网友们想了很多办法应对:有的选择公共交通工具,有的选择拼车,有的选择骑行不受限制的摩托车……大家都欣然认同并接受“错峰通行”所带来的出行改变。

 

  整整一周,我不停歇地收集新闻素材,虽然颇费体力、脑力,但看到自己整理归类出的一大摞第一手新闻素材,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接着,我又马不停蹄地写下了新闻报道《堵在路上的时间缩短了!晚高峰平均缩短39分钟,桥隧错峰通行让中心城区交通运行畅通有序》,当刊登在《交通安全周刊》后,这篇新闻报道成了热点,不仅有较高阅读量,还得到了市公安局交巡警总队宣传处相关负责人的称赞,说这篇新闻报道能紧跟时事,关注民生,实为佳作。

记者 刘 旭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桥隧错峰”我同行

编者按

  清晨,当你打开手机浏览着新闻“快餐”;当你耳畔响起广播里的资讯;当你翻开散发着油墨香的报纸……一条条视频、一则则播报、一行行铅字,尽收天下事已成为了你生活工作中的日常。新闻传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走进每个人的心里,当你享受这“饕餮大餐”之时,可曾想,在这一条条新闻作品背后,到底诉说着怎样的故事让人寻味?其实,它没有星河般浩瀚苍穹,也没有海涛般波澜壮阔,更没有山河般气势磅礴,但,它凝聚了一位新闻工作者的从业精神价值和对职业梦想的毕生追求。今日,请跟随我们的镜头,品读新闻作品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一起感受它们那朴实无华的风采。

  谢 琳

  

  新闻作品

  《堵在路上的时间缩短了!晚高峰平均缩短39分钟,桥隧错峰同行让中心城区交通运行畅通有序》

  见刊日期:《重庆法治报·交通安全周刊》2021年4月15日 第232期 第5版

  记者:刘 旭
 

  为提升重庆中心城区通行效率,改善市民出行环境,2021年3月1日起,重庆中心城区部分桥梁隧道高峰时段实施错峰通行措施。

  这个政策一经推出,就成为了广大市民津津乐道的热点话题。一时间,无论是街头巷尾,还是网络空间,市民的热议不断:这项措施如何设计的?是否真正提升了通行效率?体验感如何?做了哪些事来保障这项政策的实施?长远来看,将会带来哪些改变……

  感受到市民对这项政策的好奇和热切关注,我意识到这个政策的出台与落地,将极具有社会价值及新闻价值。在政策运行一个月后,我以“中心城区错峰通行实施首月成效”为主题,参与策划了“市民声音”“专家解读”“出行保障”“违法成本”“网民声音”等专栏。为此,我计划花费一周时间,尤其是在早晚高峰时段,通过乘坐公交车、出租车穿越中心城区,亲身体验通行通畅度;以司机、乘客为采访对象,聆听政策实施后对市民带来的切身感受;通过市政设计研究院专家和重庆交巡警的解读,了解政策设计的依据;聚焦市民热议点,探寻这项政策的社会价值和长远影响。

  寅时点兵,卯时上阵,做好策划之后,我说干就干。时值4月初,早晨的山城氤氲缭绕,既潮又热,天昏昏的,我6点不到就从大学城的住家出发,赶往巴南区学府大道五公里公交站,打算坐上途经鹅公岩大桥的839路公交车,感受早高峰时段桥隧的通行状况。

  候车时,我向正在等车的陈先生说明情况,并就“错峰通行”与他攀谈起来。陈先生表示,他的汽车当天限号,于是坐公交车上班,对于这项政策的实施,陈先生非常支持,不仅解决了早高峰时段的拥堵问题,更有利于低碳环保建设。一旁的喻女士也坦言道,以前自己乘坐公交车上下班,40多分钟才能到达,自从实施错峰通行政策之后,只需要20分钟左右就可以到达单位,通行体验感非常棒,希望这项政策能一直施行下去。随后,我坐上839路公交车,如陈先生和喻女士之说,昔日的早高峰“忧”变成了如今的早高峰“优”,一路畅通无阻,顺利快捷过桥。

  南向通道无阻,北向道路又是如何?我掐着晚高峰的点,辗转来到位于江北区的渝鲁大道,搭乘上从渝鲁大道开往解放碑的出租车,从黄花园大桥北桥头开始计时,不到3分钟,快速过桥。作为中心城区道路交通改变的“路面”见证者,出租车驾驶员周师傅告诉我,自从“错峰通行”实施以来,他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通过桥面只需要几分钟,比起以前确实快多了,中心城区主干道上的车辆也比原来少很多。

  鸟鸣出门去,披星戴月归。接下来的好几天,我在早晚高峰中奔波于各桥隧路段,用不同的新闻视角“零距离”感受“错峰通行”政策落地后的变化。随后,我采访了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交通专业总工程师、交通规划所所长了解到,重庆市主城区的道路交通特点、实施桥隧错峰通行的原因、采取早晚高峰而不是全天错峰的合理性;采访重庆交通开投集团负责人了解到,为了保障市民出行,精准实施运行优化措施,全力做好公共交通运输保障;采访重庆公交集团了解到,其加大了公交车辆更新力度,新购置车辆优先保障过江过隧线路,结合客流需求投入大容量公交车。此外,我还在重庆市公安局交巡警总队了解到,“限号”车辆闯禁罚200记3分,内环违停罚200记6分,重庆交巡警采取严管严查措施,确保“错峰通行”见实效。

  网络空间的舆论风向一样要重视。为此,我在网络上搜索查看了网友对此项措施的态度了解到,网友们想了很多办法应对:有的选择公共交通工具,有的选择拼车,有的选择骑行不受限制的摩托车……大家都欣然认同并接受“错峰通行”所带来的出行改变。

 

  整整一周,我不停歇地收集新闻素材,虽然颇费体力、脑力,但看到自己整理归类出的一大摞第一手新闻素材,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接着,我又马不停蹄地写下了新闻报道《堵在路上的时间缩短了!晚高峰平均缩短39分钟,桥隧错峰通行让中心城区交通运行畅通有序》,当刊登在《交通安全周刊》后,这篇新闻报道成了热点,不仅有较高阅读量,还得到了市公安局交巡警总队宣传处相关负责人的称赞,说这篇新闻报道能紧跟时事,关注民生,实为佳作。

记者 刘 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