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进西部乡村振兴法治建设

时间: 2023-09-06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徐瑞阳 阅读量:8786

□ 张 刚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乡村振兴战略成为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西部地区作为我国的重要经济发展区域,乡村振兴战略对于西部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而推进西部地区乡村振兴法治建设,则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强西部地区乡村振兴法治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而法治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加强乡村振兴法治建设,建设法治乡村,不仅可以推动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和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也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加规范、公正的法律保障,促进乡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将从加强法治建设、完善法治体系、加强法治宣传和整合法治资源等四个方面探讨推进西部地区乡村振兴法治建设的有效路径,以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法治动力。

推进西部地区乡村振兴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

发展不均衡。在推进西部地区乡村振兴法治建设的过程中,发展不均衡是一个突出的问题。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在西部地区,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发展水平存在巨大的差距。尤其是西部偏远地区,面临着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落后、教育匮乏等问题,使乡村振兴的难度更加突出。其次,西部乡村发展受到了土地资源等因素的制约。同时,西部一些地区还存在水土流失、退化,水源减少、土地质量下降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利于乡村经济的发展。

缺乏法律意识。在西部地区,很多人们对法律知识了解甚少,缺乏对自身权益的保护意识。这就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出现,比如乡村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农村土地权益保护问题等。部分企业为了提高利润,大规模生产不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环保措施,排放大量不符合标准的废气、废水,导致周边的空气、水质受到了污染。虽然人们已经意识到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但是他们并不知道应该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由于人们的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欠缺和维权成本高导致维权难度非常大。

法律体系不完善。在西部地区,法律体系不完善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法律体系不完善会导致法律实施不力,加剧乡村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和不稳定。例如,在西部某地区,由于缺乏完善的法律体系,存在乡村干部滥用职权、执法不公,甚至强拆、暴力驱赶等违法行为。这些行为导致了人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往往会带来恶劣的社会影响。由于缺乏完善的法律体系,导致人们运用法律武器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难度较大。另外在西部部分地区,一些重要的法律规范缺乏完善的配套实施制度和实施细则。

推进西部地区乡村振兴法治建设的有效路径

加强法治建设,提升乡村经济。在乡村地区经济发展中,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明确规范乡村经济发展行为,促使乡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例如,在某西部乡村,由于法律规范未能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导致部分政府人员滥用职权、企业违规操作等现象的发生,人们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

完善法治体系,激发乡村活力。通过建立健全的法治体系,提高法律实施效力。在西部一些乡村地区,由于村民法律意识淡薄,有些法律执行不力,导致一些不法行为屡禁不止。例如,在某西部省份,由于乡村地区的法治建设相对薄弱,一些农村地区的土地违规出让和乱占乱建问题长期存在。为此,当地政府通过制定有针对性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制度,严格落实土地承包、流转、用途管理制度,加强对乡村土地管理的监管。这样,乡村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人们的合法权益得到了有效保护,乡村地区的发展环境也得到了改善。

加强法治宣传,规范乡村发展。通过加强法治宣传和教育,可以有效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为此,政府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法治宣传和教育,如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进行宣传,建立法律知识问答、法律咨询等服务平台,组织开展法律知识普及和法律援助活动。例如,在某西部省份,政府通过开展法治文化进万家、法律知识进乡村等活动,让人们深入了解法律知识,了解自身的权利和义务,提高了人们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需要加强对乡村发展的法律监管和指导。政府应加强对乡村发展的监管,规范乡村经济发展行为,防范乡村经济发展中的风险。

整合法治资源,助力乡村振兴。加强法律服务能力建设,有利于提高西部地区的法律服务水平。政府可以通过组织法律培训、派驻法律专家、加强法律监管等方式,提高法律服务能力和水平。例如,在某西部省份,政府通过组织法律培训,提高当地政府和法律服务机构的法律素养和能力,加强对乡村地区的法律监管,规范乡村发展行为。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强法律援助和维权服务,保障人们的合法权益。政府可以通过建立法律援助基金、设立法律援助中心等方式,为维权困难群体提供法律援助和维权服务,为人们解决法律问题,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总之,乡村振兴法治文化建设是居于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地位,是乡村振兴的不竭动力。只有坚持基层普法,引导乡村居民守法,鼓励乡村居民用法,才能系统地塑造乡村居民法治文化思维,推动乡村法治文化建设。一方面,应当打通乡村法治文化传播路径。乡村法治文化建设要以乡村法治体系建设为核心,应当在当前乡村振兴法律法规“四梁八柱”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村级组织建设、乡村人才保障、公共服务供给以及粮食、生态等重点领域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进行系统性的梳理与完善,确保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开展过程中有法可依。同时,要做到将法律活用。乡村法治实践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立法机关应当深入田间地头,了解乡村居民生活中的法律需求,寻找乡村治理中的法律难点,进一步反馈于涉农法律法规的制定工作中;执法机关、司法机关应当活用“枫桥经验”,依托乡村法庭,鼓励乡村居民旁听案件审理,以案释法、以案普法;其他社会法律工作者也应当主动投身于乡村法治建设,为乡村居民普及法律知识,提供法律服务。最后,应当统筹建设乡村法治文化宣传阵地。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优势,让法治文化伴随着网络覆盖,延伸到乡村各个角落,做到法治宣传“零死角”。

  (作者单位 重庆市公安局渝北区分局)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如何推进西部乡村振兴法治建设

□ 张 刚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乡村振兴战略成为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西部地区作为我国的重要经济发展区域,乡村振兴战略对于西部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而推进西部地区乡村振兴法治建设,则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强西部地区乡村振兴法治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而法治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加强乡村振兴法治建设,建设法治乡村,不仅可以推动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和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也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加规范、公正的法律保障,促进乡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将从加强法治建设、完善法治体系、加强法治宣传和整合法治资源等四个方面探讨推进西部地区乡村振兴法治建设的有效路径,以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法治动力。

推进西部地区乡村振兴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

发展不均衡。在推进西部地区乡村振兴法治建设的过程中,发展不均衡是一个突出的问题。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在西部地区,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发展水平存在巨大的差距。尤其是西部偏远地区,面临着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落后、教育匮乏等问题,使乡村振兴的难度更加突出。其次,西部乡村发展受到了土地资源等因素的制约。同时,西部一些地区还存在水土流失、退化,水源减少、土地质量下降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利于乡村经济的发展。

缺乏法律意识。在西部地区,很多人们对法律知识了解甚少,缺乏对自身权益的保护意识。这就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出现,比如乡村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农村土地权益保护问题等。部分企业为了提高利润,大规模生产不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环保措施,排放大量不符合标准的废气、废水,导致周边的空气、水质受到了污染。虽然人们已经意识到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但是他们并不知道应该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由于人们的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欠缺和维权成本高导致维权难度非常大。

法律体系不完善。在西部地区,法律体系不完善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法律体系不完善会导致法律实施不力,加剧乡村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和不稳定。例如,在西部某地区,由于缺乏完善的法律体系,存在乡村干部滥用职权、执法不公,甚至强拆、暴力驱赶等违法行为。这些行为导致了人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往往会带来恶劣的社会影响。由于缺乏完善的法律体系,导致人们运用法律武器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难度较大。另外在西部部分地区,一些重要的法律规范缺乏完善的配套实施制度和实施细则。

推进西部地区乡村振兴法治建设的有效路径

加强法治建设,提升乡村经济。在乡村地区经济发展中,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明确规范乡村经济发展行为,促使乡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例如,在某西部乡村,由于法律规范未能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导致部分政府人员滥用职权、企业违规操作等现象的发生,人们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

完善法治体系,激发乡村活力。通过建立健全的法治体系,提高法律实施效力。在西部一些乡村地区,由于村民法律意识淡薄,有些法律执行不力,导致一些不法行为屡禁不止。例如,在某西部省份,由于乡村地区的法治建设相对薄弱,一些农村地区的土地违规出让和乱占乱建问题长期存在。为此,当地政府通过制定有针对性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制度,严格落实土地承包、流转、用途管理制度,加强对乡村土地管理的监管。这样,乡村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人们的合法权益得到了有效保护,乡村地区的发展环境也得到了改善。

加强法治宣传,规范乡村发展。通过加强法治宣传和教育,可以有效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为此,政府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法治宣传和教育,如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进行宣传,建立法律知识问答、法律咨询等服务平台,组织开展法律知识普及和法律援助活动。例如,在某西部省份,政府通过开展法治文化进万家、法律知识进乡村等活动,让人们深入了解法律知识,了解自身的权利和义务,提高了人们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需要加强对乡村发展的法律监管和指导。政府应加强对乡村发展的监管,规范乡村经济发展行为,防范乡村经济发展中的风险。

整合法治资源,助力乡村振兴。加强法律服务能力建设,有利于提高西部地区的法律服务水平。政府可以通过组织法律培训、派驻法律专家、加强法律监管等方式,提高法律服务能力和水平。例如,在某西部省份,政府通过组织法律培训,提高当地政府和法律服务机构的法律素养和能力,加强对乡村地区的法律监管,规范乡村发展行为。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强法律援助和维权服务,保障人们的合法权益。政府可以通过建立法律援助基金、设立法律援助中心等方式,为维权困难群体提供法律援助和维权服务,为人们解决法律问题,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总之,乡村振兴法治文化建设是居于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地位,是乡村振兴的不竭动力。只有坚持基层普法,引导乡村居民守法,鼓励乡村居民用法,才能系统地塑造乡村居民法治文化思维,推动乡村法治文化建设。一方面,应当打通乡村法治文化传播路径。乡村法治文化建设要以乡村法治体系建设为核心,应当在当前乡村振兴法律法规“四梁八柱”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村级组织建设、乡村人才保障、公共服务供给以及粮食、生态等重点领域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进行系统性的梳理与完善,确保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开展过程中有法可依。同时,要做到将法律活用。乡村法治实践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立法机关应当深入田间地头,了解乡村居民生活中的法律需求,寻找乡村治理中的法律难点,进一步反馈于涉农法律法规的制定工作中;执法机关、司法机关应当活用“枫桥经验”,依托乡村法庭,鼓励乡村居民旁听案件审理,以案释法、以案普法;其他社会法律工作者也应当主动投身于乡村法治建设,为乡村居民普及法律知识,提供法律服务。最后,应当统筹建设乡村法治文化宣传阵地。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优势,让法治文化伴随着网络覆盖,延伸到乡村各个角落,做到法治宣传“零死角”。

  (作者单位 重庆市公安局渝北区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