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是人生常态——读刘亮程《我的孤独 在人群中》

时间: 2023-11-03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徐瑞阳 阅读量:8778

◎ 殷建成

刘亮程被誉为“中国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位散文家”“乡村哲学家”“自然文学大师”“当代陶渊明”,他的散文集处女作《一个人的村庄》自1998年问世以来,引起巨大反响。散文家刘亮程的最新散文集《我的孤独  在人群中》出版,一经上市引发读者关注……

孤独是什么,是因人而异的。譬如苏轼的孤独是“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李白的孤独是“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而王维的孤独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不久前退休了,有很多空闲时间。于是,我开始阅读刘亮程的散文集《我的孤独  在人群中》。这本书由《我的》《孤独》《在人群中》等三个章节组成,用36篇精选的文章,把他从童年到中年的成长足迹、生活经历、人生感悟等,细细揉碎,融进文字里,悄无声息地诉说着孤独的味道。

我们大多有这样的人生体验,孩童时的很多记忆是模糊的,但又会在不经意间出现在我们的梦境里、回忆里。作者在《我五岁的早晨》一文里写道:“我在五岁的早晨,突然睁开眼睛。仿佛那以前,我的眼睛一直闭着,我在自己不知道的生活里,活到五岁”“我五岁的早晨,看见自己跟着那些四十岁上下的人,去了我不知道的远处。当我回来过我的童年时,村子早已空空荡荡,没有声音。”作者对于村庄的认识和体悟,源于五岁的那一次“记忆觉醒”,五岁或是作者文学梦开始的起点。

在《远路上的新疆饭》一文中,作者并没有单纯地去写食物,书中我读到了新疆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各种神态以及幽默精准的语言描写,让人百看不厌,比如:他的朋友不让他走,说你要再说走,就用推土机把路挖断;他担心自己的到来耽搁了朋友的农活时,朋友说让虫子再多活一个半天吧。字里行间带着人间烟火味。我仿佛跟随着作者在新疆远行路上,找一家小饭馆坐下,闻着大盘鸡的香味……

《野地上的麦子》一文中,作者写道:“我们以为不让地荒掉,自己的一辈子就不会荒掉。现在看来,长在人一生中的荒草,不是手中这把锄头能除掉的……心才是最远的荒地,很少有人一辈子种好它。”作者在这篇文章里,讲述了野地与麦子的故事。那些麦子,要么被老鼠提前下了手,要么黄过了头,被大风摇落了麦粒,即便是安排了人专门去探麦,却因探麦人的不负责任,让麦子又一次掉落在地上。后来,村里的事多了起来,没人种麦了,野地荒了几年。再后来,有人在野地上安家落户,麦子再也没有了容身之地。从此,野地开始孤独了,人也开始孤独了。

刘亮程写动物的行为,可以类比成人类行为,并让人们通过他笔下对于动物的格物致知,获得启发。比如他在《狗这一辈子》里写道“一条狗能活到老,真是件不容易的事。太厉害不行,太懦弱不行,不解人意、善解人意了均不行”“活到一把子年纪,狗命便相对安全了,倒不是狗活出了什么经验”。仿佛狗的一生,也需要遵循“中庸”之道,方可安度余生。

品读《我的孤独  在人群中》,终于读懂了孤独:漫漫人生,孤独是人生常态。它有时是逼仄的来路,有时是共情的辛苦,又有时是黑夜的冷风,但无论怎样,它都是人生的一种修行,洗尽铅华,感悟生命的意义。

在《我的孤独  在人群中》中,刘亮程写马、写狗、写蚂蚁、写虫子,甚至写老鼠;写麦子、写树、写草,甚至写一场风.……自然万物,在他眼中,皆有性灵。作者形容作品中的自己是一位“走神”,走到动物、尘土里去了,走到世间的万物里去了。在旷野中遇见自己,在人群中体味孤独。

  (作者作品散见《贵阳日报》等报刊)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孤独是人生常态——读刘亮程《我的孤独 在人群中》

◎ 殷建成

刘亮程被誉为“中国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位散文家”“乡村哲学家”“自然文学大师”“当代陶渊明”,他的散文集处女作《一个人的村庄》自1998年问世以来,引起巨大反响。散文家刘亮程的最新散文集《我的孤独  在人群中》出版,一经上市引发读者关注……

孤独是什么,是因人而异的。譬如苏轼的孤独是“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李白的孤独是“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而王维的孤独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不久前退休了,有很多空闲时间。于是,我开始阅读刘亮程的散文集《我的孤独  在人群中》。这本书由《我的》《孤独》《在人群中》等三个章节组成,用36篇精选的文章,把他从童年到中年的成长足迹、生活经历、人生感悟等,细细揉碎,融进文字里,悄无声息地诉说着孤独的味道。

我们大多有这样的人生体验,孩童时的很多记忆是模糊的,但又会在不经意间出现在我们的梦境里、回忆里。作者在《我五岁的早晨》一文里写道:“我在五岁的早晨,突然睁开眼睛。仿佛那以前,我的眼睛一直闭着,我在自己不知道的生活里,活到五岁”“我五岁的早晨,看见自己跟着那些四十岁上下的人,去了我不知道的远处。当我回来过我的童年时,村子早已空空荡荡,没有声音。”作者对于村庄的认识和体悟,源于五岁的那一次“记忆觉醒”,五岁或是作者文学梦开始的起点。

在《远路上的新疆饭》一文中,作者并没有单纯地去写食物,书中我读到了新疆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各种神态以及幽默精准的语言描写,让人百看不厌,比如:他的朋友不让他走,说你要再说走,就用推土机把路挖断;他担心自己的到来耽搁了朋友的农活时,朋友说让虫子再多活一个半天吧。字里行间带着人间烟火味。我仿佛跟随着作者在新疆远行路上,找一家小饭馆坐下,闻着大盘鸡的香味……

《野地上的麦子》一文中,作者写道:“我们以为不让地荒掉,自己的一辈子就不会荒掉。现在看来,长在人一生中的荒草,不是手中这把锄头能除掉的……心才是最远的荒地,很少有人一辈子种好它。”作者在这篇文章里,讲述了野地与麦子的故事。那些麦子,要么被老鼠提前下了手,要么黄过了头,被大风摇落了麦粒,即便是安排了人专门去探麦,却因探麦人的不负责任,让麦子又一次掉落在地上。后来,村里的事多了起来,没人种麦了,野地荒了几年。再后来,有人在野地上安家落户,麦子再也没有了容身之地。从此,野地开始孤独了,人也开始孤独了。

刘亮程写动物的行为,可以类比成人类行为,并让人们通过他笔下对于动物的格物致知,获得启发。比如他在《狗这一辈子》里写道“一条狗能活到老,真是件不容易的事。太厉害不行,太懦弱不行,不解人意、善解人意了均不行”“活到一把子年纪,狗命便相对安全了,倒不是狗活出了什么经验”。仿佛狗的一生,也需要遵循“中庸”之道,方可安度余生。

品读《我的孤独  在人群中》,终于读懂了孤独:漫漫人生,孤独是人生常态。它有时是逼仄的来路,有时是共情的辛苦,又有时是黑夜的冷风,但无论怎样,它都是人生的一种修行,洗尽铅华,感悟生命的意义。

在《我的孤独  在人群中》中,刘亮程写马、写狗、写蚂蚁、写虫子,甚至写老鼠;写麦子、写树、写草,甚至写一场风.……自然万物,在他眼中,皆有性灵。作者形容作品中的自己是一位“走神”,走到动物、尘土里去了,走到世间的万物里去了。在旷野中遇见自己,在人群中体味孤独。

  (作者作品散见《贵阳日报》等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