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付子堂: 完善区域协同立法运行与保障机制

时间: 2024-03-10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徐瑞阳 阅读量:9084

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西南政法大学教授、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付子堂提出《关于完善区域协同立法运行与保障机制的建议》,呼吁进一步完善区域协同立法的运行和保障机制,可促进立法创新实现法律资源整合,并协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利益冲突,能提升区域治理效能,保障区域发展战略实施。

付子堂认为,由于协同立法主体的独立性、区域发展之间的竞争关系及各自的功能定位和利益诉求不同等原因,目前,协同立法面临四个方面的问题:对于同区域协同立法社会实效问题相关联的机制还有待健全;区域协同立法的协调缺乏明确的启动情形、协调程序和意见处理规定,协调机构有待明确;联合执法机制、统一自由裁量权标准等措施需要进一步完善;区域内不同立法主体可能立法需求不同,从而发生产生利益冲突。

鉴于上述问题,付子堂建议,应构建立法工作机制,确保规范运行,主要包括五个层面:立法动态通报工作机制,明确需要通报的内容,确定立法动态通报频率,确定通报渠道,建立通报信息接收登记制度,建立信息通报责任追究机制;立法规划协调对接机制,确定参与立法规划协调对接的参与方,打通立法规划协调对接渠道,明确立法规划协调对接事项;重大项目联合攻关机制,联合开展重大立法调研,共同确定重大立法项目,联合起草重大立法草案,协同审议重大立法文件;区域立法内容协调机制,准确把握立法的方向,坚持公平公正、整体利益、可操作性、公开透明这四项原则;区域协同立法公众参与机制,畅通参与渠道、丰富参与路径,社会公众可通过参与立法调研,参加公众听证会、论证会,参与公开征求意见环节,列席草案审议相关会议等渠道进入到区域协同立法的过程之中。

建议设立立法协调机构,保证组织依托。必须充分考虑其组成人员的合理性、权威性和代表性,组成人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类人员: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和政府机关领导人员;各级人大代表;专家学者代表;公众代表。立法协调机构内部可设立综合协调部门、立法调研部门、草案起草部门、公众参与部门和监督评价部门。就职责来说,对接联系区域共同的上级立法机关;召开区域协同立法联席会议;协调、指导各地立法机关参与立法;协调立法冲突;监督和评价立法实施情况。此外,可创设国家级和省级协同立法工作指导机构。

此外,还应构建立法备案机制,提升监督实效。

记者 唐孝忠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全国人大代表付子堂: 完善区域协同立法运行与保障机制

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西南政法大学教授、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付子堂提出《关于完善区域协同立法运行与保障机制的建议》,呼吁进一步完善区域协同立法的运行和保障机制,可促进立法创新实现法律资源整合,并协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利益冲突,能提升区域治理效能,保障区域发展战略实施。

付子堂认为,由于协同立法主体的独立性、区域发展之间的竞争关系及各自的功能定位和利益诉求不同等原因,目前,协同立法面临四个方面的问题:对于同区域协同立法社会实效问题相关联的机制还有待健全;区域协同立法的协调缺乏明确的启动情形、协调程序和意见处理规定,协调机构有待明确;联合执法机制、统一自由裁量权标准等措施需要进一步完善;区域内不同立法主体可能立法需求不同,从而发生产生利益冲突。

鉴于上述问题,付子堂建议,应构建立法工作机制,确保规范运行,主要包括五个层面:立法动态通报工作机制,明确需要通报的内容,确定立法动态通报频率,确定通报渠道,建立通报信息接收登记制度,建立信息通报责任追究机制;立法规划协调对接机制,确定参与立法规划协调对接的参与方,打通立法规划协调对接渠道,明确立法规划协调对接事项;重大项目联合攻关机制,联合开展重大立法调研,共同确定重大立法项目,联合起草重大立法草案,协同审议重大立法文件;区域立法内容协调机制,准确把握立法的方向,坚持公平公正、整体利益、可操作性、公开透明这四项原则;区域协同立法公众参与机制,畅通参与渠道、丰富参与路径,社会公众可通过参与立法调研,参加公众听证会、论证会,参与公开征求意见环节,列席草案审议相关会议等渠道进入到区域协同立法的过程之中。

建议设立立法协调机构,保证组织依托。必须充分考虑其组成人员的合理性、权威性和代表性,组成人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类人员: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和政府机关领导人员;各级人大代表;专家学者代表;公众代表。立法协调机构内部可设立综合协调部门、立法调研部门、草案起草部门、公众参与部门和监督评价部门。就职责来说,对接联系区域共同的上级立法机关;召开区域协同立法联席会议;协调、指导各地立法机关参与立法;协调立法冲突;监督和评价立法实施情况。此外,可创设国家级和省级协同立法工作指导机构。

此外,还应构建立法备案机制,提升监督实效。

记者 唐孝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