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省与丰盈——读木叶随笔集《那些无法赞美的》

时间: 2024-03-29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徐瑞阳 阅读量:8532

◎ 朱宜尧

木叶随笔集涉猎很杂,大部分偏于思理,语言风格多变,所呈现的意象是丰盈的,驳杂的,深邃的。短文并非在“叙”,而是从叙中脱颖而出的“思”与“悟”,其形式又落于叙事上。有生活点滴小事,有爱情所遇坎坷,有古今引典公案,有诗里词外一品,有现代词语一解,有中外作家一览,等等。这样精短浅白的文字,经过作家一番丹青点石之后,有了生机,有了成长,有了深邃,引人入胜,恨不能把他那惊人的句子吞下胃肠,化作一丸灵丹妙药,生长为自己文字的肉骨之中。

杂文《断续》,乍一看“断续”二字何以为题目?“断之续”“续之断”问号在头脑中浮现?可没读几言,就感受到作家气度不凡。说白了是读书人得遇一本好书,小事一桩,这在生活中太平常了,也许书是从腐殖中生长出来了,让作家感慨万分:很多东西不是以凛然的存在与我们相知相守,而是以其死亡、消逝、断裂、散佚触动我们,直至永存于我们心中。

简单平常事物,在作家笔下超越了那份平常,进入到文化的深层,生命的深度。就如同“你端了茶来,我便接了;你送了饭来,我便受了;你致了礼,我便回礼。”这何尝不是一段悟道?但,如果没人说道“见则直下便见,拟思即差”来,又怎么可以看出禅机出于哪里,又在何处呢?我想起“质木无文”的评语来,说到底是文字“无文”,还是评者“无文”“无见”?一番妙言,真是值得思考与玩味。

还有,一个“吹灭火烛”小事,竟然解读出八种深意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仁也有道,智也有理,又非取舍所能及。哪一种深意都有其道理,反观我们的生活,又说得通,站得住,落得稳,不得不佩服作家深邃的思考力。看来文章要想写得好,少不了深一度思考。

杂文写作有难度,因虽无宏大叙事,篇幅短小,但思想见大。写事容易,有见地就难了。那些见地为文章之珍宝,是作家生活经验集结和生命光芒所在。直观诗人随笔,当然少不了诗性抒发与文论、诗论。值得称赞的是,木叶随笔集附录了作家阿乙和诗人木叶的对话,有相当篇幅谈论这些,这就有助于阅读者深入解读和揣摩他的文字。

对话是本书的一个亮点。以我之见有三点益处:一是平实可亲;二是发人深省;三是引领阅读。所以,很多诗意蹁跹之句在对话中闪现。阿乙说木叶的文字“动作成为你的事物的颜色、样貌和体积”,多么富有诗意!可谓经典之谈,更是写作秘诀。文章多用动词,动词在一句话里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让整个句子“动”起来,“活”起来,“舞”起来,是文字的细节关键所在。细节的塑造,动词当然不可或缺。

很多经典对话又是对生命多重意境的思考与叩问。譬如:时间是最好的守门人,也是裁判员,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文本。作为一个喜欢文字的人,我的苦恼是很多经历甚至罪与错,无法得到有力的赋形与清洗。

问题在历史中无法避免,何况处于历史中的作家呢?那些对与错,是与非的见解又算得了什么呢?这也许就是作家出于保持文本原貌的另一个原因?同时作家深刻地意识到,自己是创作者,更是评判者,要时刻保持那种预见性、前瞻性,为文字负责,为生命负责。可见,作家为文、为人的认真与反省,是对文字的一种真敬畏,大情怀。

木叶说,我们的理想、才华和坚韧,都将为我们自己的成果所检验,而成果越丰盛,来自外部的压力就越大,自己给自己的压力也越大,就像果实越是趋于成熟和丰硕,枝头就越是弯垂得厉害。

这些深刻的生命感悟,是长在苦难土壤上的智慧,是苦难淬炼而成,绝非人们的心灵鸡汤。即便是生命感悟,对阅读者有所启发,我们也不可能作为一种亘古不变的方法,来应对随时随地可能都在变化的生活和生命。我们应该学会“分析”,我们应该找到“适合”,我们应该掌握“灵活”,即便是“毒”,也应该看到、学会,利用他的“毒性”“药性”,来医治心灵上的顽疾。

阿乙和木叶的对话,平实、生动、深刻、风趣、省悟,如沐春风,有生命的高度,又充满了诗意。

一本好书,文采与哲思俱佳,文论与情怀兼备,更有阅之不尽的意味,乐在其中。

  (作者作品散见《人民日报》等报刊)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简省与丰盈——读木叶随笔集《那些无法赞美的》

◎ 朱宜尧

木叶随笔集涉猎很杂,大部分偏于思理,语言风格多变,所呈现的意象是丰盈的,驳杂的,深邃的。短文并非在“叙”,而是从叙中脱颖而出的“思”与“悟”,其形式又落于叙事上。有生活点滴小事,有爱情所遇坎坷,有古今引典公案,有诗里词外一品,有现代词语一解,有中外作家一览,等等。这样精短浅白的文字,经过作家一番丹青点石之后,有了生机,有了成长,有了深邃,引人入胜,恨不能把他那惊人的句子吞下胃肠,化作一丸灵丹妙药,生长为自己文字的肉骨之中。

杂文《断续》,乍一看“断续”二字何以为题目?“断之续”“续之断”问号在头脑中浮现?可没读几言,就感受到作家气度不凡。说白了是读书人得遇一本好书,小事一桩,这在生活中太平常了,也许书是从腐殖中生长出来了,让作家感慨万分:很多东西不是以凛然的存在与我们相知相守,而是以其死亡、消逝、断裂、散佚触动我们,直至永存于我们心中。

简单平常事物,在作家笔下超越了那份平常,进入到文化的深层,生命的深度。就如同“你端了茶来,我便接了;你送了饭来,我便受了;你致了礼,我便回礼。”这何尝不是一段悟道?但,如果没人说道“见则直下便见,拟思即差”来,又怎么可以看出禅机出于哪里,又在何处呢?我想起“质木无文”的评语来,说到底是文字“无文”,还是评者“无文”“无见”?一番妙言,真是值得思考与玩味。

还有,一个“吹灭火烛”小事,竟然解读出八种深意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仁也有道,智也有理,又非取舍所能及。哪一种深意都有其道理,反观我们的生活,又说得通,站得住,落得稳,不得不佩服作家深邃的思考力。看来文章要想写得好,少不了深一度思考。

杂文写作有难度,因虽无宏大叙事,篇幅短小,但思想见大。写事容易,有见地就难了。那些见地为文章之珍宝,是作家生活经验集结和生命光芒所在。直观诗人随笔,当然少不了诗性抒发与文论、诗论。值得称赞的是,木叶随笔集附录了作家阿乙和诗人木叶的对话,有相当篇幅谈论这些,这就有助于阅读者深入解读和揣摩他的文字。

对话是本书的一个亮点。以我之见有三点益处:一是平实可亲;二是发人深省;三是引领阅读。所以,很多诗意蹁跹之句在对话中闪现。阿乙说木叶的文字“动作成为你的事物的颜色、样貌和体积”,多么富有诗意!可谓经典之谈,更是写作秘诀。文章多用动词,动词在一句话里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让整个句子“动”起来,“活”起来,“舞”起来,是文字的细节关键所在。细节的塑造,动词当然不可或缺。

很多经典对话又是对生命多重意境的思考与叩问。譬如:时间是最好的守门人,也是裁判员,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文本。作为一个喜欢文字的人,我的苦恼是很多经历甚至罪与错,无法得到有力的赋形与清洗。

问题在历史中无法避免,何况处于历史中的作家呢?那些对与错,是与非的见解又算得了什么呢?这也许就是作家出于保持文本原貌的另一个原因?同时作家深刻地意识到,自己是创作者,更是评判者,要时刻保持那种预见性、前瞻性,为文字负责,为生命负责。可见,作家为文、为人的认真与反省,是对文字的一种真敬畏,大情怀。

木叶说,我们的理想、才华和坚韧,都将为我们自己的成果所检验,而成果越丰盛,来自外部的压力就越大,自己给自己的压力也越大,就像果实越是趋于成熟和丰硕,枝头就越是弯垂得厉害。

这些深刻的生命感悟,是长在苦难土壤上的智慧,是苦难淬炼而成,绝非人们的心灵鸡汤。即便是生命感悟,对阅读者有所启发,我们也不可能作为一种亘古不变的方法,来应对随时随地可能都在变化的生活和生命。我们应该学会“分析”,我们应该找到“适合”,我们应该掌握“灵活”,即便是“毒”,也应该看到、学会,利用他的“毒性”“药性”,来医治心灵上的顽疾。

阿乙和木叶的对话,平实、生动、深刻、风趣、省悟,如沐春风,有生命的高度,又充满了诗意。

一本好书,文采与哲思俱佳,文论与情怀兼备,更有阅之不尽的意味,乐在其中。

  (作者作品散见《人民日报》等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