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县汉葭街道以基层小平安促社会大平安

时间: 2024-05-17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徐瑞阳 阅读量:8492

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近年来,彭水县汉葭街道聚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通过多元化渠道加强矛盾纠纷调解,妥善解决群众的小事、大事,以基层小平安促进社会大平安,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吹响优质服务的“集结哨”

近年来,汉葭街道坚持党建引领、以人为本、依法治理,通过“党建+治理”工作模式,建立“有人吹哨,有人报到”的服务体系。紧贴群众需求和乡村实际,建强党群服务中心20个,优化村级综治中心,不断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将群众所需的一件件关键小事当成头等大事,做到民有所呼、组织有所应。

为了壮大解决小事的人员力量,做到群众需要,有人报到,汉葭街道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压实村干部责任,切实发挥好大学生村官、志愿者、网格员等力量作用。近两年来,引导160余名优秀青年向党组织靠拢,培养入党积极分子48名,共配备专职网格员138名,指派风险排查、矛盾化解、服务便民等多项任务。同时,推动工作力量下沉,明确机关干部到村社区报到、两新组织与所驻社区结对联系机制,在服务过程中全方位全时段发现问题,全力解决群众身边事。

架起乡村治理的“大喇叭”

“近期阴雨天气增多,请大家注意作物防护,雨天路滑,请大家注意行车安全,严格控制车速,面包车、摩托车等禁止超载……”不管是雨雪天气还是酷暑高温,汉葭街道大树村的乡村治理大喇叭都会准时响起。

“村民们以前觉得摩托车可以随便载人,听了大喇叭的宣传后才明白,骑车要戴安全帽,而且不能超载,现在我们村里的人基本都已经养成文明骑车的习惯了。”大树村党支部书记宁还奎说。

乡村治理“大喇叭”是汉葭街道智慧治理平台的延伸,该村积极发挥“大喇叭”组织、宣传、指挥的作用,将信息推送至村干部手机里,将需要动员全民参与处置的事情广而告之,充分汇聚群众力量。如今,“大喇叭”播放系统按照相关安排和群众需要制定“菜单”,分时段播放不同内容,广泛宣传各项法律法规和惠民政策,让群众足不出户掌握各类政策信息,增强了群众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宁还奎介绍,“大喇叭”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风文明提升全要素、全过程,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宣传文明家庭、好家风好家训、移风易俗等先进典型,积极倡导公序良俗的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提高村民素质,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果。

打造群众家门口的“解忧坊”

近日,汉葭街道柏杨村村民刘某和叶某因占地产生纠纷,闹得不可开交。闷闷不乐的两人来到村级人民调解室讨说法。

简单了解情况后,村党支部书记侯艳红和街道司法所所长李绍灯将二人请进了调解室,给二人倒上热茶,详细听取了双方意见,并适时进行情绪开导,两人的情绪渐渐缓和下来。李绍灯抓住时机向当事人讲政策、讲法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为他们解开了心结。

“在家门口进行调解,拉着家常,当事人会感觉更放松,真正感受到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感的交融,更容易接受调解内容,促成乡邻间互谅互让,达成共识化解纠纷。”侯艳红说。

为妥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汉葭街道建强村级人民调解室,不断健全村民—网格—村委—街道“四级四调四对接”工作体系,形成矛盾纠纷全时段、全流域化解格局。目前已设立20个村级“实体群众说事点”,试点建立“红色会客厅”“群众议事亭”等,通过村民说事、每周议事、公开晒事,聆听民生民意、收集群众诉求,调解组织提前介入,就地化解。

李绍灯介绍,汉葭街道还探索建立了“法律到家”工作模式,围绕乡村发展中常见的土地承包、邻里矛盾、借贷纠纷等问题,联合公益律师、街道司法所等力量有针对性地开展上门多元调处服务。并充分发挥“五老”人员、人民调解员、乡贤等各方力量作用,推行“一揽子调处、一条龙化解”工作机制,集聚基层各方力量发挥最大效力,为群众提供“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服务。

去年以来,汉葭街道各级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接待来访群众1000余人次,调解矛盾纠纷756件,调解成功率97%,群众满意率不断上升。着眼前瞻治理、前端控制、前期处置,强化风险预警预防和分级管控,汉葭街道充分发挥综治中心组织、研判、指挥的作用,用好风险隐患报告奖励制度,全面激励和发动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真正将触角延伸到最小治理单元,将风险隐患化解在未发生和萌芽状态,做到风险不外溢。

通讯员 江如蓝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彭水县汉葭街道以基层小平安促社会大平安

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近年来,彭水县汉葭街道聚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通过多元化渠道加强矛盾纠纷调解,妥善解决群众的小事、大事,以基层小平安促进社会大平安,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吹响优质服务的“集结哨”

近年来,汉葭街道坚持党建引领、以人为本、依法治理,通过“党建+治理”工作模式,建立“有人吹哨,有人报到”的服务体系。紧贴群众需求和乡村实际,建强党群服务中心20个,优化村级综治中心,不断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将群众所需的一件件关键小事当成头等大事,做到民有所呼、组织有所应。

为了壮大解决小事的人员力量,做到群众需要,有人报到,汉葭街道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压实村干部责任,切实发挥好大学生村官、志愿者、网格员等力量作用。近两年来,引导160余名优秀青年向党组织靠拢,培养入党积极分子48名,共配备专职网格员138名,指派风险排查、矛盾化解、服务便民等多项任务。同时,推动工作力量下沉,明确机关干部到村社区报到、两新组织与所驻社区结对联系机制,在服务过程中全方位全时段发现问题,全力解决群众身边事。

架起乡村治理的“大喇叭”

“近期阴雨天气增多,请大家注意作物防护,雨天路滑,请大家注意行车安全,严格控制车速,面包车、摩托车等禁止超载……”不管是雨雪天气还是酷暑高温,汉葭街道大树村的乡村治理大喇叭都会准时响起。

“村民们以前觉得摩托车可以随便载人,听了大喇叭的宣传后才明白,骑车要戴安全帽,而且不能超载,现在我们村里的人基本都已经养成文明骑车的习惯了。”大树村党支部书记宁还奎说。

乡村治理“大喇叭”是汉葭街道智慧治理平台的延伸,该村积极发挥“大喇叭”组织、宣传、指挥的作用,将信息推送至村干部手机里,将需要动员全民参与处置的事情广而告之,充分汇聚群众力量。如今,“大喇叭”播放系统按照相关安排和群众需要制定“菜单”,分时段播放不同内容,广泛宣传各项法律法规和惠民政策,让群众足不出户掌握各类政策信息,增强了群众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宁还奎介绍,“大喇叭”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风文明提升全要素、全过程,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宣传文明家庭、好家风好家训、移风易俗等先进典型,积极倡导公序良俗的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提高村民素质,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果。

打造群众家门口的“解忧坊”

近日,汉葭街道柏杨村村民刘某和叶某因占地产生纠纷,闹得不可开交。闷闷不乐的两人来到村级人民调解室讨说法。

简单了解情况后,村党支部书记侯艳红和街道司法所所长李绍灯将二人请进了调解室,给二人倒上热茶,详细听取了双方意见,并适时进行情绪开导,两人的情绪渐渐缓和下来。李绍灯抓住时机向当事人讲政策、讲法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为他们解开了心结。

“在家门口进行调解,拉着家常,当事人会感觉更放松,真正感受到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感的交融,更容易接受调解内容,促成乡邻间互谅互让,达成共识化解纠纷。”侯艳红说。

为妥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汉葭街道建强村级人民调解室,不断健全村民—网格—村委—街道“四级四调四对接”工作体系,形成矛盾纠纷全时段、全流域化解格局。目前已设立20个村级“实体群众说事点”,试点建立“红色会客厅”“群众议事亭”等,通过村民说事、每周议事、公开晒事,聆听民生民意、收集群众诉求,调解组织提前介入,就地化解。

李绍灯介绍,汉葭街道还探索建立了“法律到家”工作模式,围绕乡村发展中常见的土地承包、邻里矛盾、借贷纠纷等问题,联合公益律师、街道司法所等力量有针对性地开展上门多元调处服务。并充分发挥“五老”人员、人民调解员、乡贤等各方力量作用,推行“一揽子调处、一条龙化解”工作机制,集聚基层各方力量发挥最大效力,为群众提供“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服务。

去年以来,汉葭街道各级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接待来访群众1000余人次,调解矛盾纠纷756件,调解成功率97%,群众满意率不断上升。着眼前瞻治理、前端控制、前期处置,强化风险预警预防和分级管控,汉葭街道充分发挥综治中心组织、研判、指挥的作用,用好风险隐患报告奖励制度,全面激励和发动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真正将触角延伸到最小治理单元,将风险隐患化解在未发生和萌芽状态,做到风险不外溢。

通讯员 江如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