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出台《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 构建城市通风廊道缓解热岛效应

时间: 2024-05-20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徐瑞阳 阅读量:8449

本网讯(记者 朱颂扬)记者近日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由17个市级部门联合印发的《重庆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出台,旨在坚持减缓和适应并重,抓基础、强保障、提能力,持续强化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社会系统的气候韧性,在科学防灾减灾的前提下推动气候资源服务地区经济社会绿色发展转型。

据《方案》显示,“十三五”以来,重庆已建成由地面气象观测站、高空气象观测站、天气雷达、垂直观测站、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综合气象观测专项试验外场、气象灾害防御应急指挥车组成的地空天三位一体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生态保护修复全面加强,自然生态系统恶化趋势得到遏制,2022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5.04%,较2015年提高9.6个百分点。

据了解,根据《方案》要求,未来十年重庆将重点围绕自然生态系统适应气候能力提升,谋划和组织实施主城都市区骨干水网建设、渝南水资源配置专项研究等水资源安全保障领域重大工程,实施重点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水生态文明示范村创建、绿色小水电示范站、国家和市级水利风景区建设工程等河湖生态提升工程,实施“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工程,推进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示范建设工程,实施水旱灾害风险防控重大工程,实施长江干流(渝东北段)危岩地灾防治气象保障工程、气象科技文化公园工程、智慧气象“四天”系统建设工程,建设1个市级、3个区域性中心级水旱灾害防御物资装备库。

同时,围绕经济社会系统适应气候能力提升,重点开展适应气候的多元供能保障提升工程、电力协同保障工程、能源应急储备共享互保试点建设等重大工程。

值得关注的是,《方案》专章强调了构建适应气候变化的空间格局的重要性和操作措施,分别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上下游适应气候变化区域流域协作进行了政策安排和措施细化,尤其针对重庆渝东北、渝东南、主城都市区、中心城区四大片区如何差异化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作出了具体化安排。

此外,针对重庆夏季酷热难耐天气,《方案》明确提出,要开展精细风热气候环境评估,构建城市通风廊道系统,缓解中心城区城市热岛效应。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重庆出台《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 构建城市通风廊道缓解热岛效应

本网讯(记者 朱颂扬)记者近日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由17个市级部门联合印发的《重庆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出台,旨在坚持减缓和适应并重,抓基础、强保障、提能力,持续强化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社会系统的气候韧性,在科学防灾减灾的前提下推动气候资源服务地区经济社会绿色发展转型。

据《方案》显示,“十三五”以来,重庆已建成由地面气象观测站、高空气象观测站、天气雷达、垂直观测站、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综合气象观测专项试验外场、气象灾害防御应急指挥车组成的地空天三位一体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生态保护修复全面加强,自然生态系统恶化趋势得到遏制,2022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5.04%,较2015年提高9.6个百分点。

据了解,根据《方案》要求,未来十年重庆将重点围绕自然生态系统适应气候能力提升,谋划和组织实施主城都市区骨干水网建设、渝南水资源配置专项研究等水资源安全保障领域重大工程,实施重点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水生态文明示范村创建、绿色小水电示范站、国家和市级水利风景区建设工程等河湖生态提升工程,实施“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工程,推进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示范建设工程,实施水旱灾害风险防控重大工程,实施长江干流(渝东北段)危岩地灾防治气象保障工程、气象科技文化公园工程、智慧气象“四天”系统建设工程,建设1个市级、3个区域性中心级水旱灾害防御物资装备库。

同时,围绕经济社会系统适应气候能力提升,重点开展适应气候的多元供能保障提升工程、电力协同保障工程、能源应急储备共享互保试点建设等重大工程。

值得关注的是,《方案》专章强调了构建适应气候变化的空间格局的重要性和操作措施,分别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上下游适应气候变化区域流域协作进行了政策安排和措施细化,尤其针对重庆渝东北、渝东南、主城都市区、中心城区四大片区如何差异化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作出了具体化安排。

此外,针对重庆夏季酷热难耐天气,《方案》明确提出,要开展精细风热气候环境评估,构建城市通风廊道系统,缓解中心城区城市热岛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