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画澜溪分外柔

时间: 2017-07-24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8993

我的家乡,重庆安澜,是一幅水墨画。依依澜溪河,逶迤数十公里,就是一幅迤逦的竹画。

澜溪河的竹画画的是一种叫硬头黄的竹子。中间部分的竹节较长,上下两端的竹节较短。像极了初学画竹时,老师指点的那样,点节时笔墨较重,行笔如写书法,每一棵竹子的竹节都不重复,浓、淡、干、湿都有变化。

竹是有节的,每一节都有每一节的特征。有的新竹,自然是清新的;有的老竹,自然斑驳;经历过风霜的,自然是不同的,但是,节,对于竹来说,尤为重要。宁愿折了,竹也是不变节的,节是竹的操守。

澜溪竹画如同一幅书法作品。竹根及主干就像“楷书”,稳健而力透纸背;小枝杈则如同“草书”,行笔流畅,一气呵成。初看竹画,笔笔送到,看得久了,就一片一片模糊起来。总是有一种思乡的烦愁,荡漾在心头。那一笔一划,都刻在心底,沉甸甸、凉丝丝,时不时地撩拨起万般愁肠,惆怅满怀。

竹的叶有不同形状,有的像“个”字,有的像“分”字,有的像“人”字,还有两个人字为“重人”;三笔并排下垂,一笔横提,画出“一川”等;也有以象形文字一般,如“鱼尾”“落雁”等,或许,如同安澜的农民书法家王飞,澜溪的竹,也是画家,也是书家。

澜溪竹叶的不同组合,总是表现出不同的意境。比如“一川”,有风的日子,顺溜溜的风竹排成阵,如猎猎秋风,吹醒安澜的白昼与黄昏,就像战旗一样,扫荡一马平川。

天晴的日子,那“重人” 晴竹密布,如安澜的好日子,重重叠叠、好运连连。

偶尔也有泪,竹叶分家成“分”字,雨竹淋淋,是澜溪的思索和顾盼,是澜溪的流连与不舍。

每每看到画家笔下的竹子,画一根竹子和竹叶时,都不繁复,往往就是一两种相近的组叶形式,相互叠加,既有变化又较统一。澜溪的竹,悠长的画卷上,灵活组叶、相叠相破,富有生机和活力,生动有趣。不管是“平尖”的、还是“尖尖”的,澜溪的竹,主次分明,虚实结合,前后呼应,稀疏变化。有的茂盛,叶子较多,像重墨画出的图案;有的叶子在刺间斜挂,与主体呼应,起辅助作用,略虚一些,显得主体的竹干挺拔苍翠,使画面富有变化并和谐统一。

澜溪的竹画,构图讲究,聚散有规矩。三两窝紧凑一些、两三株稀疏一点,哪里为聚,哪里要散,哪里留白,好像画家作画前都有考虑,正所谓“胸有成竹”一般,疏密有致。

雨竹总在叶片之间有小小的留白,聚散和疏密,点点细雨,透出无限惆怅。

我无数次在仁流河的竹林边洗衣、戏水,看惯了澜溪的竹撩拨澜溪河水,看不厌澜溪的竹,撩拨不尽的风情万种。

掩映在澜溪竹林里的飞仙岩,是抗战时期藏故宫博物馆国宝的地方,如今,苍翠的竹林深处,静悄悄的一片沉寂,偶尔哗哗的水声,似乎还在掩饰当年国军战士晒书晾宝的藉藉声响。

一抹秀色染澜溪,竹画澜溪分外柔。我时时徜徉在澜溪河畔,流连忘返,心意荡漾。或许,澜溪因为一幅竹画山水,更加的温柔多姿、宁静安详……

澜溪环绕,翠竹依依,是绿的生命,也是节的恒守,更是虚心的向善的温柔。

我的笔名叫竹子,我希望自己永远是一抹修竹,有绿、有节、有柔,为家乡代言,芊芊玉竹写风流。

(作者供职于巴南区农委,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市作协会员)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竹画澜溪分外柔

我的家乡,重庆安澜,是一幅水墨画。依依澜溪河,逶迤数十公里,就是一幅迤逦的竹画。

澜溪河的竹画画的是一种叫硬头黄的竹子。中间部分的竹节较长,上下两端的竹节较短。像极了初学画竹时,老师指点的那样,点节时笔墨较重,行笔如写书法,每一棵竹子的竹节都不重复,浓、淡、干、湿都有变化。

竹是有节的,每一节都有每一节的特征。有的新竹,自然是清新的;有的老竹,自然斑驳;经历过风霜的,自然是不同的,但是,节,对于竹来说,尤为重要。宁愿折了,竹也是不变节的,节是竹的操守。

澜溪竹画如同一幅书法作品。竹根及主干就像“楷书”,稳健而力透纸背;小枝杈则如同“草书”,行笔流畅,一气呵成。初看竹画,笔笔送到,看得久了,就一片一片模糊起来。总是有一种思乡的烦愁,荡漾在心头。那一笔一划,都刻在心底,沉甸甸、凉丝丝,时不时地撩拨起万般愁肠,惆怅满怀。

竹的叶有不同形状,有的像“个”字,有的像“分”字,有的像“人”字,还有两个人字为“重人”;三笔并排下垂,一笔横提,画出“一川”等;也有以象形文字一般,如“鱼尾”“落雁”等,或许,如同安澜的农民书法家王飞,澜溪的竹,也是画家,也是书家。

澜溪竹叶的不同组合,总是表现出不同的意境。比如“一川”,有风的日子,顺溜溜的风竹排成阵,如猎猎秋风,吹醒安澜的白昼与黄昏,就像战旗一样,扫荡一马平川。

天晴的日子,那“重人” 晴竹密布,如安澜的好日子,重重叠叠、好运连连。

偶尔也有泪,竹叶分家成“分”字,雨竹淋淋,是澜溪的思索和顾盼,是澜溪的流连与不舍。

每每看到画家笔下的竹子,画一根竹子和竹叶时,都不繁复,往往就是一两种相近的组叶形式,相互叠加,既有变化又较统一。澜溪的竹,悠长的画卷上,灵活组叶、相叠相破,富有生机和活力,生动有趣。不管是“平尖”的、还是“尖尖”的,澜溪的竹,主次分明,虚实结合,前后呼应,稀疏变化。有的茂盛,叶子较多,像重墨画出的图案;有的叶子在刺间斜挂,与主体呼应,起辅助作用,略虚一些,显得主体的竹干挺拔苍翠,使画面富有变化并和谐统一。

澜溪的竹画,构图讲究,聚散有规矩。三两窝紧凑一些、两三株稀疏一点,哪里为聚,哪里要散,哪里留白,好像画家作画前都有考虑,正所谓“胸有成竹”一般,疏密有致。

雨竹总在叶片之间有小小的留白,聚散和疏密,点点细雨,透出无限惆怅。

我无数次在仁流河的竹林边洗衣、戏水,看惯了澜溪的竹撩拨澜溪河水,看不厌澜溪的竹,撩拨不尽的风情万种。

掩映在澜溪竹林里的飞仙岩,是抗战时期藏故宫博物馆国宝的地方,如今,苍翠的竹林深处,静悄悄的一片沉寂,偶尔哗哗的水声,似乎还在掩饰当年国军战士晒书晾宝的藉藉声响。

一抹秀色染澜溪,竹画澜溪分外柔。我时时徜徉在澜溪河畔,流连忘返,心意荡漾。或许,澜溪因为一幅竹画山水,更加的温柔多姿、宁静安详……

澜溪环绕,翠竹依依,是绿的生命,也是节的恒守,更是虚心的向善的温柔。

我的笔名叫竹子,我希望自己永远是一抹修竹,有绿、有节、有柔,为家乡代言,芊芊玉竹写风流。

(作者供职于巴南区农委,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市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