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痛

时间: 2017-09-29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8866

说到艾滋病,常人闻之色变;说到艾滋病患者,人们避而远之。然而,在重庆市北碚强制隔离戒毒所二大队,这支平均年龄仅有30岁的“娘子军”,面对冷漠、绝望、暴戾的女性艾滋病戒毒人员,她们不抛弃、不放弃、不歧视,在法与理性,警察责任与人性关爱中,在日常繁琐的工作中挥洒着辛勤的汗水。

“大姐大”的蝶变

19岁的戒毒人员李楠是第一次戒毒,我也是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艾滋病戒毒人员。面对李楠声嘶力竭地嚎哭和企图吞金自杀的过激行为,是同事们的冷静和有条不紊给了我信心和力量。她们时而声色俱厉,时而软语温言,仔细进行身体检查、物品检查和尿检,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传递违禁品的细节。待各个程序都完成,李楠的情绪也平静下来了,我将其喊进了我的办公室。通过谈话,得知她与身患肺气肿、肝腹水的母亲相依为命,为了生活和给母亲看病,小小年纪的她就被迫辍学,靠在歌厅做“三陪”养家,凭着年轻和桀骜不驯的个性,她很快就成了圈内的“大姐大”,直至因吸毒被收容,在来时的路上,才被遣送的警察告知感染了艾滋病。对艾滋病的恐惧和对母亲的担心彻底击垮了她。

我想,首先应该让其对艾滋病有一个科学的了解;其次,尽快让其了解母亲的现状。再次,让有经验的艾滋病戒毒人员对其进行帮教,让绝望的她尽快融入到集体生活当中去。我和同事们分头行动,有的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个别教育;有的专程到她的老家,给其生病的母亲送上营养品,并将母亲的生活视频带回来给她看。

功夫不负有心人,年轻的李楠很快就适应了队里的生活,并发挥她爱唱爱跳、组织能力强等优势,成了队里的文艺骨干,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事务性戒毒人员获提前解戒出所。后来,李楠还带着新婚的丈夫专程给大队民警送来了喜糖。

心得:“心病还需心药医”,李楠能成功戒治,得益于入所时对她情况的全面了解,辨“症”施“治”,疏通心结;民警对她和母亲的关爱,让玩世不恭的李楠感受到了人间的真情,给了她重新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最终她拨正自己人生的航向,找到了幸福的归宿。

“多进宫”的悔恨

34岁的刘辉入所以后,研判会上总有民警提出她的情绪不稳定,与同舍学员关系紧张等等。她的症结究竟在哪里?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她和老公在亲情电话中吵得厉害。民警才得知,刘辉原本有一个幸福家庭,沾上毒品后,已先后被强制戒毒五次,家里值钱的东西均被其变卖一空。老公决绝地要求离婚,父亲伤透了心,早与其断绝了关系。症结找到了,唯一的突破口就是以亲情温暖她破碎的心。

第一次与刘辉的父亲通电话,刚提到刘辉的名字,其父以不认识为由挂断了电话。第二次,第三次……刘辉的父亲终于同意接听电话,同意来队会见了……此后的刘辉仿佛换了一个人。

刘辉的故事被重庆电视台“法制宣传日特别节目”选中,在节目现场,心怀愧疚的她声泪俱下地讲述了自己屡戒屡吸、伤害亲人、痛失家庭的故事,说到激动处,刘辉当众跪在父亲面前。那一刻,我流下了欣慰的泪水。

心得:因吸毒而导致众叛亲离,因感染艾滋病而被家人抛弃,刘辉的故事只是千千万万吸毒者当中的一个。“血浓于水”,父母亲人的关爱是打开吸毒者心扉的重要钥匙。作为这个特殊人群的管理者,我们的工作不能只局限在管区之内。

“三无”人员的最后归宿

50岁的龚丽是湖南株洲人,从小被拐卖辗转多地。刚来队上的她骨瘦如柴,先后4次外诊外治,确诊为艾滋病发病期、肝腹水,结核性脑膜炎。大队辗转找到了她湖南老家的电话,可对方承认有这么一个女儿,但恨其屡教不改,已近二十年没通音讯,他们拒绝来重庆。面对家人的冷漠和绝情,我和我的同事们单位、医院连轴转,给予龚丽无微不至的“临终关怀”。她的皮肤多处化脓、溃烂,多脏器衰竭,大小便失禁,民警自发捐款为其购买尿不湿等生活必需品。最后,龚丽带着对民警的无限感激和对家人的愧疚永远闭上了双眼。我和同事们像送别朋友一样料理完她的后事,让她体面地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

心得:“死者长已矣,生者犹可追。”推人及己,龚丽的个案,在戒毒人员中引起了极大反响,给她们营造了强烈的归属感,更催生了她们对二大队这个大家庭的依恋之情,为民警的后续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每一个艾滋病戒毒人员都有一个长情的故事。我和我的同事们用爱心、细心和温情,让一批又一批艾滋病戒毒人员戒除毒瘾,勇敢地开始新的生活。不抛弃、不放弃、不歧视每一个艾滋病戒毒人员,这是我们身为艾滋病专管警察的神圣职责!(文中人名均系化名)

廖天晴(作者供职于重庆市北碚强制隔离戒毒所)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生命之痛

说到艾滋病,常人闻之色变;说到艾滋病患者,人们避而远之。然而,在重庆市北碚强制隔离戒毒所二大队,这支平均年龄仅有30岁的“娘子军”,面对冷漠、绝望、暴戾的女性艾滋病戒毒人员,她们不抛弃、不放弃、不歧视,在法与理性,警察责任与人性关爱中,在日常繁琐的工作中挥洒着辛勤的汗水。

“大姐大”的蝶变

19岁的戒毒人员李楠是第一次戒毒,我也是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艾滋病戒毒人员。面对李楠声嘶力竭地嚎哭和企图吞金自杀的过激行为,是同事们的冷静和有条不紊给了我信心和力量。她们时而声色俱厉,时而软语温言,仔细进行身体检查、物品检查和尿检,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传递违禁品的细节。待各个程序都完成,李楠的情绪也平静下来了,我将其喊进了我的办公室。通过谈话,得知她与身患肺气肿、肝腹水的母亲相依为命,为了生活和给母亲看病,小小年纪的她就被迫辍学,靠在歌厅做“三陪”养家,凭着年轻和桀骜不驯的个性,她很快就成了圈内的“大姐大”,直至因吸毒被收容,在来时的路上,才被遣送的警察告知感染了艾滋病。对艾滋病的恐惧和对母亲的担心彻底击垮了她。

我想,首先应该让其对艾滋病有一个科学的了解;其次,尽快让其了解母亲的现状。再次,让有经验的艾滋病戒毒人员对其进行帮教,让绝望的她尽快融入到集体生活当中去。我和同事们分头行动,有的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个别教育;有的专程到她的老家,给其生病的母亲送上营养品,并将母亲的生活视频带回来给她看。

功夫不负有心人,年轻的李楠很快就适应了队里的生活,并发挥她爱唱爱跳、组织能力强等优势,成了队里的文艺骨干,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事务性戒毒人员获提前解戒出所。后来,李楠还带着新婚的丈夫专程给大队民警送来了喜糖。

心得:“心病还需心药医”,李楠能成功戒治,得益于入所时对她情况的全面了解,辨“症”施“治”,疏通心结;民警对她和母亲的关爱,让玩世不恭的李楠感受到了人间的真情,给了她重新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最终她拨正自己人生的航向,找到了幸福的归宿。

“多进宫”的悔恨

34岁的刘辉入所以后,研判会上总有民警提出她的情绪不稳定,与同舍学员关系紧张等等。她的症结究竟在哪里?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她和老公在亲情电话中吵得厉害。民警才得知,刘辉原本有一个幸福家庭,沾上毒品后,已先后被强制戒毒五次,家里值钱的东西均被其变卖一空。老公决绝地要求离婚,父亲伤透了心,早与其断绝了关系。症结找到了,唯一的突破口就是以亲情温暖她破碎的心。

第一次与刘辉的父亲通电话,刚提到刘辉的名字,其父以不认识为由挂断了电话。第二次,第三次……刘辉的父亲终于同意接听电话,同意来队会见了……此后的刘辉仿佛换了一个人。

刘辉的故事被重庆电视台“法制宣传日特别节目”选中,在节目现场,心怀愧疚的她声泪俱下地讲述了自己屡戒屡吸、伤害亲人、痛失家庭的故事,说到激动处,刘辉当众跪在父亲面前。那一刻,我流下了欣慰的泪水。

心得:因吸毒而导致众叛亲离,因感染艾滋病而被家人抛弃,刘辉的故事只是千千万万吸毒者当中的一个。“血浓于水”,父母亲人的关爱是打开吸毒者心扉的重要钥匙。作为这个特殊人群的管理者,我们的工作不能只局限在管区之内。

“三无”人员的最后归宿

50岁的龚丽是湖南株洲人,从小被拐卖辗转多地。刚来队上的她骨瘦如柴,先后4次外诊外治,确诊为艾滋病发病期、肝腹水,结核性脑膜炎。大队辗转找到了她湖南老家的电话,可对方承认有这么一个女儿,但恨其屡教不改,已近二十年没通音讯,他们拒绝来重庆。面对家人的冷漠和绝情,我和我的同事们单位、医院连轴转,给予龚丽无微不至的“临终关怀”。她的皮肤多处化脓、溃烂,多脏器衰竭,大小便失禁,民警自发捐款为其购买尿不湿等生活必需品。最后,龚丽带着对民警的无限感激和对家人的愧疚永远闭上了双眼。我和同事们像送别朋友一样料理完她的后事,让她体面地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

心得:“死者长已矣,生者犹可追。”推人及己,龚丽的个案,在戒毒人员中引起了极大反响,给她们营造了强烈的归属感,更催生了她们对二大队这个大家庭的依恋之情,为民警的后续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每一个艾滋病戒毒人员都有一个长情的故事。我和我的同事们用爱心、细心和温情,让一批又一批艾滋病戒毒人员戒除毒瘾,勇敢地开始新的生活。不抛弃、不放弃、不歧视每一个艾滋病戒毒人员,这是我们身为艾滋病专管警察的神圣职责!(文中人名均系化名)

廖天晴(作者供职于重庆市北碚强制隔离戒毒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