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从爱一棵树开始

时间: 2017-10-13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8840

◎ 孙文鹰

有一个作家叫张炜,他在山东半岛靠海的沙原上建了一座书院,名曰“万松浦”,说叫书院,实际就是农家乐,专门收容飞禽走兽,让各种树木慢生长。可能松树比较多一些,所以院名带“松”。张炜为这个“浦”写了《谈简朴生活》,生花妙笔,质感得不得了,但读者寥寥。

有点像《瓦尔登湖》,不是说销量,是说质量。《瓦尔登湖》地球人都知道,最近我看到一位读者写瓦尔登湖读后感,说初中一年级就开始读,读了六年,幻想自己是一棵树,靠光合作用立世,结果大学落榜,但他准备终其一生都读,让自己真活成一棵树。呵呵,我读张炜的《谈简朴生活》也有这种感觉,也幻想自己是一棵树。

之所以异想天开,可能缘于儿时记忆。小时候印象中我的村庄是建在树缝里的,四周高高低低的围墙上全是树,小身影在里边出没,村西有大湖,围湖四周是桑树,童年的滋味与桑葚一样,盼望着从绿到红到紫最后含在嘴里。村北有一处柿树林,大到无边,到了落柿子季节,大人孩子候在树上,生产队统一分配果实,等到家家户户门口都变成橙黄色之后,柿树叶子就开始飘舞。没有缘由地,突然有一天这片柿树林消失了,桑林也消失了,所有的树都消失了,成长的过程好像就是树木消失的过程。

砍伐成瘾,只要碍眼就砍。

小村庄砍,大北京也砍,慢慢明白砍树可能是我们的一项嗜好。

四年前在书店看到《谈简朴生活》,朴素的封面,简单的装帧,认为大概也就是鸡汤参汤之类的水,随便一翻,竟然看到了鲁迅,鲁迅可不是鸡汤。作者说他初中读鲁迅的《野草》,非常震惊,感觉《野草》中跳动的是一颗有别于所有人的心。精辟。

鲁迅是文学的字典和词源,我们当代社会所有的精神问题,都可以从鲁迅那里找到答案。既然作者这样懂鲁迅,别忘了,初中生啊,那这本《谈简朴生活》就错不了。

果然,精彩无处不在。看到我们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化,作者引用一个国外事例抑或是一个寓言醒世,他这样写:一次一位政客拉选票,不停地谈今后要怎样为当地搞钱,在场的一位老太太听着听着插话说,别给我们搞那么多钱了,我们现在最需要的是让孩子还能够继续到海边捡贝壳。

让我们的孩子能到海边捡贝克,这个愿望现在大多数时候都被污泥遮盖了。这个问题看来不可谓小。电视纪录片经常有这样的画面,不管是海里的还是河里的,渔民撒网一天,捞起来的不过是一两条小鱼小虾,有时候甚至一网空空。

作者走在街上,看到一些招牌的名字,觉得人是这样的愚蠢和粗野,还不如动物。“看看那些好的猫和狗,它们一尘不染,双目清纯,多么文雅!“

作者主张慢生活,只要方向对,慢一点可能更好。他写道“也不要怕别人说什么,现在网络时代说什么都很容易,做成一件有意义的事就难了。所以人生一世,坚持以好心做好事,这也不是简单的。量力而行,添砖加瓦而已,发出太大的宏愿,反而并不是可信的。”

多么文雅!多么诚实!这书,没有喧哗没有吵闹,静静地将小谷子小芝麻之类的自然之物倾倒出来,有需要的就捡拾吧。

作者眼中的小动物们也是安详文雅的像好人。两只小狗大东东小东东,她们是姊妹俩,同年同月同日生,大东东脸黄,长得壮;小东东微黑,比较柔弱。姊妹花从小就很妩媚,目光与动作随处都透着少女的韵致。小东东有一次生病了,被带到诊室一次次打点滴,到了医生跟前,侧侧身子躺倒,然后把手伸出来。整个过程温顺听话,从不乱动。

“……不光是她,诊所里有许多打点滴的狗都是这样,它们在床上躺成了一排呢,全都伸着小手。”

想想那种情境吧。这种美好的愿望在书中贯彻始终。作者的愿望就是这样,努力用向善的文字温暖世道人心,不用打引号的“文学”、“哲学”、“艺术”等口实来冲掉这些朴素的原创。

当然,为什么砍树?《谈简朴生活》也给出了答案:

“我们一直走在一条告别绿色的道路上,我们离曾经有过的那片莽林越来越远,越来越远,至到今天我们快走到一块不毛之地了。”说得真好。

“大橡树粗硕惊人,浓荫匝地——后来,我走遍大江南北也没有见过类似的大橡树林;只是在意大利的庞贝古城遗址,我四十年来才第一次见到可以和那片沙原媲美的大橡树林。除了蓊郁的大乔木林,再就是各种果林。一处林场和一处园艺场毗邻而居。这里的水果从来以甜美著称,就连丛林中的野果也硕大甘甜。”

“……恶采煤矿,乱掘金银,化工铝业,无所不包。从此……整个沙原上竟然再也找不到一棵当年的硕大树木。那是一片让人心头灼烫的美丽沙原。连这样的美丽也要破坏的,会是人类所为吗?不,许多人说,那只能是畜类的行为——还比不上畜类,因为畜类更多的还是温驯可爱。“

“无边无际的林子,海边林地茂密,到处都是野物……林深如海,我记得小时候没有人敢独自一人往深处走。我没有看到哪里比它神秘更优美,可是这一切在四十几年里消失净尽。”

从最开始的壮观,到最后的消亡,无不透出作者对树的怜惜和爱。

阅读结束,抒情两句:当一棵树被砍头,我们可以从它圆截面的墓碑上读到——所有的争斗、苦痛、疾病;所有的爱、恨、泪和笑;所有的葳蕤、凋零和挺过来的风暴。

所有。愿这座书院和在那里生长的树,一起守住。

(作者供职于人民法院报)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阅读,从爱一棵树开始

◎ 孙文鹰

有一个作家叫张炜,他在山东半岛靠海的沙原上建了一座书院,名曰“万松浦”,说叫书院,实际就是农家乐,专门收容飞禽走兽,让各种树木慢生长。可能松树比较多一些,所以院名带“松”。张炜为这个“浦”写了《谈简朴生活》,生花妙笔,质感得不得了,但读者寥寥。

有点像《瓦尔登湖》,不是说销量,是说质量。《瓦尔登湖》地球人都知道,最近我看到一位读者写瓦尔登湖读后感,说初中一年级就开始读,读了六年,幻想自己是一棵树,靠光合作用立世,结果大学落榜,但他准备终其一生都读,让自己真活成一棵树。呵呵,我读张炜的《谈简朴生活》也有这种感觉,也幻想自己是一棵树。

之所以异想天开,可能缘于儿时记忆。小时候印象中我的村庄是建在树缝里的,四周高高低低的围墙上全是树,小身影在里边出没,村西有大湖,围湖四周是桑树,童年的滋味与桑葚一样,盼望着从绿到红到紫最后含在嘴里。村北有一处柿树林,大到无边,到了落柿子季节,大人孩子候在树上,生产队统一分配果实,等到家家户户门口都变成橙黄色之后,柿树叶子就开始飘舞。没有缘由地,突然有一天这片柿树林消失了,桑林也消失了,所有的树都消失了,成长的过程好像就是树木消失的过程。

砍伐成瘾,只要碍眼就砍。

小村庄砍,大北京也砍,慢慢明白砍树可能是我们的一项嗜好。

四年前在书店看到《谈简朴生活》,朴素的封面,简单的装帧,认为大概也就是鸡汤参汤之类的水,随便一翻,竟然看到了鲁迅,鲁迅可不是鸡汤。作者说他初中读鲁迅的《野草》,非常震惊,感觉《野草》中跳动的是一颗有别于所有人的心。精辟。

鲁迅是文学的字典和词源,我们当代社会所有的精神问题,都可以从鲁迅那里找到答案。既然作者这样懂鲁迅,别忘了,初中生啊,那这本《谈简朴生活》就错不了。

果然,精彩无处不在。看到我们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化,作者引用一个国外事例抑或是一个寓言醒世,他这样写:一次一位政客拉选票,不停地谈今后要怎样为当地搞钱,在场的一位老太太听着听着插话说,别给我们搞那么多钱了,我们现在最需要的是让孩子还能够继续到海边捡贝壳。

让我们的孩子能到海边捡贝克,这个愿望现在大多数时候都被污泥遮盖了。这个问题看来不可谓小。电视纪录片经常有这样的画面,不管是海里的还是河里的,渔民撒网一天,捞起来的不过是一两条小鱼小虾,有时候甚至一网空空。

作者走在街上,看到一些招牌的名字,觉得人是这样的愚蠢和粗野,还不如动物。“看看那些好的猫和狗,它们一尘不染,双目清纯,多么文雅!“

作者主张慢生活,只要方向对,慢一点可能更好。他写道“也不要怕别人说什么,现在网络时代说什么都很容易,做成一件有意义的事就难了。所以人生一世,坚持以好心做好事,这也不是简单的。量力而行,添砖加瓦而已,发出太大的宏愿,反而并不是可信的。”

多么文雅!多么诚实!这书,没有喧哗没有吵闹,静静地将小谷子小芝麻之类的自然之物倾倒出来,有需要的就捡拾吧。

作者眼中的小动物们也是安详文雅的像好人。两只小狗大东东小东东,她们是姊妹俩,同年同月同日生,大东东脸黄,长得壮;小东东微黑,比较柔弱。姊妹花从小就很妩媚,目光与动作随处都透着少女的韵致。小东东有一次生病了,被带到诊室一次次打点滴,到了医生跟前,侧侧身子躺倒,然后把手伸出来。整个过程温顺听话,从不乱动。

“……不光是她,诊所里有许多打点滴的狗都是这样,它们在床上躺成了一排呢,全都伸着小手。”

想想那种情境吧。这种美好的愿望在书中贯彻始终。作者的愿望就是这样,努力用向善的文字温暖世道人心,不用打引号的“文学”、“哲学”、“艺术”等口实来冲掉这些朴素的原创。

当然,为什么砍树?《谈简朴生活》也给出了答案:

“我们一直走在一条告别绿色的道路上,我们离曾经有过的那片莽林越来越远,越来越远,至到今天我们快走到一块不毛之地了。”说得真好。

“大橡树粗硕惊人,浓荫匝地——后来,我走遍大江南北也没有见过类似的大橡树林;只是在意大利的庞贝古城遗址,我四十年来才第一次见到可以和那片沙原媲美的大橡树林。除了蓊郁的大乔木林,再就是各种果林。一处林场和一处园艺场毗邻而居。这里的水果从来以甜美著称,就连丛林中的野果也硕大甘甜。”

“……恶采煤矿,乱掘金银,化工铝业,无所不包。从此……整个沙原上竟然再也找不到一棵当年的硕大树木。那是一片让人心头灼烫的美丽沙原。连这样的美丽也要破坏的,会是人类所为吗?不,许多人说,那只能是畜类的行为——还比不上畜类,因为畜类更多的还是温驯可爱。“

“无边无际的林子,海边林地茂密,到处都是野物……林深如海,我记得小时候没有人敢独自一人往深处走。我没有看到哪里比它神秘更优美,可是这一切在四十几年里消失净尽。”

从最开始的壮观,到最后的消亡,无不透出作者对树的怜惜和爱。

阅读结束,抒情两句:当一棵树被砍头,我们可以从它圆截面的墓碑上读到——所有的争斗、苦痛、疾病;所有的爱、恨、泪和笑;所有的葳蕤、凋零和挺过来的风暴。

所有。愿这座书院和在那里生长的树,一起守住。

(作者供职于人民法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