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游蜀的两首诗

时间: 2018-07-03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9542

王维生于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年),与李白同龄,但入朝做官和写诗成名都比李白早,比杜甫更早。据《新唐书》本传说,他“九龄知属词”,16岁诗便广受赏识,21岁即擢进士第。初任大乐丞,旋因事被贬为济州司库参军,都是从八品以下的小官员。28岁弃官隐居,31岁妻亡,32岁以布衣身份入蜀漫游,33岁暮春出蜀返长安继续隐居,35岁方得张九龄引荐到东都洛阳任右拾遗。

他32岁开始游蜀那年,为开元二十年(732年),出蜀则在其次年。他是自北向南经旱路入蜀,一路上随兴赋诗,留传下来的诗有《自大散以往深林密竹、蹬道盘曲四五十里,至黄牛岭见黄花川》《清溪》《纳凉》《戏题盘石》等多首,其中的《送李员外贤郎》和《晓行巴峡》两首成之于巴渝地区。

五言律诗《送李员外贤郎》写道:“少年何处去?负米上铜梁。借问阿戎父,知为童子郎。鱼笺请诗赋,橦布作衣裳。薏苡扶衰病,归来幸可将。”首联的“铜梁”,指唐代合州(今重庆合川区)境内的铜梁山。据《寰宇记》记述:“铜梁山在石镜县(合州曾名)南九里,东西连亘二十余里。山巅平整,环合诸峰,此其独秀者。”王维合当是旅途得见,一个少年背米上山,对其行为发生了探究兴趣,从而有了这一首诗。

颔联两句,探问其人。“阿戎”指从弟,即堂弟。堂弟的父亲自然了解那个少年,告诉诗人那是一个“童子郎”。古代的未成年男子通称童子。两汉时期常选举童子,秉性秀异能通经书者拜为郎,号称童子郎。这里是借喻背米少年品行优良,确是诗题所称的“贤郎”。颈联两句跳跃到了直面贤郎。“鱼笺”又称鱼子笺,是唐代巴蜀特产的一种纸,以纸面呈霜粒如鱼子而得名。那个少年手奉鱼笺,请求王维赋诗纸上。王维看清了,那个少年身穿橦花织成的粗布(又称“賨布”)衣裳,相当朴素。尾联再一跳,探究清楚了少年背米上山,是为换回薏苡(又叫薏米、苡仁),以供衰病的父亲药食兼用,将息怡养。王维显然为之感动了,当即赋诗送给了那位贤郎。整首诗记事状人,情注其间,写得相当的清健温敦,颇有异于他40岁后的归隐情趣诗。

五言古诗《晓行巴峡》流传甚广,既是王维游蜀诗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历代写巴峡诗的精品作之一。 全诗十二句,除起始两句“际晓投巴峡,余春忆帝京”纪行破题,结尾两句“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卒章显志而外,中间的八句全是描述晓行巴峡的所见所闻,一句一境,浑然如画。结构也相当别致,每两句皆形成了自然对仗,因而视之为五言排律也未尝不可。

不妨细品中间八句。“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前一句纯然是写就近之见,后一句则是兼记耳目之感,光彩、形象、声响三者合而为一,并且顿时凸显巴峡方晓特征。“水围舟中市,山桥树杪行”,进一步地由近及远,由低及高,近和低写民俗,远和高写山景。前一句的“市”作动词用,指的是买卖交易,乡民和渔民在船上进行买卖交易,这一民俗迄今在峡江还能见得到。后一句是从船上仰望,霞光岚气中,山民更似在山桥与树梢之间往来出没,除巴峡外它处难觅。王维显然是怦然心动了,弃舟登岸了,然后才有了“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那样的目中所见,“人作殊方语,莺为旧国声”那样的耳畔所闻。所有这一切,都是他既往所未曾有过的风情体验和审美感受,他将自己的风情体验和审美感受凝炼精致地化成了诗情画意。

这其间,“莺为旧国声”的一个“旧”字举重若轻,真是用得巧极了。旧国,就是故国、故乡。王维从732年入蜀漫游,到733年“余春”亦即暮春时节晓行巴峡,别离故国、故乡实在已经是太久太久了。游子思归,其情甚迫,因而闻巴峡莺声恍然若闻旧国莺声,似若等闲实颇切要的一个“旧”字,就回应到了“余春忆帝京”。结尾两句恰正是由此回应喷涌而出,“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语义丰赡,情致婉转,欣赏巴峡的山水趣与不可水消解的别离情交织于其间。山水趣再新再奇,只不过令他暂时忘却别离而已,他已决计去蜀返回帝京去了。

那么,《晓行巴峡》所经的巴峡,究竟是指哪一处的巴峡呢?比较常见的解释,是指渝州境内后世称作长江小三峡的猫儿峡、铜锣峡、明月峡中的明月峡。其次也有人认为,该是后世称作嘉陵江小三峡的沥鼻峡、温汤峡(即东阳峡)、观音峡。还有人认为,系指今湖北境内巴东县西的巴峡,或者西陵峡西段。更有人指认,当为嘉陵江上游,北距广元八十里的朝天峡。据“余春忆帝京”,前四说均说得通,第一说最靠谱,后一说不能成立则属铁板钉钉。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王维游蜀的两首诗

王维生于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年),与李白同龄,但入朝做官和写诗成名都比李白早,比杜甫更早。据《新唐书》本传说,他“九龄知属词”,16岁诗便广受赏识,21岁即擢进士第。初任大乐丞,旋因事被贬为济州司库参军,都是从八品以下的小官员。28岁弃官隐居,31岁妻亡,32岁以布衣身份入蜀漫游,33岁暮春出蜀返长安继续隐居,35岁方得张九龄引荐到东都洛阳任右拾遗。

他32岁开始游蜀那年,为开元二十年(732年),出蜀则在其次年。他是自北向南经旱路入蜀,一路上随兴赋诗,留传下来的诗有《自大散以往深林密竹、蹬道盘曲四五十里,至黄牛岭见黄花川》《清溪》《纳凉》《戏题盘石》等多首,其中的《送李员外贤郎》和《晓行巴峡》两首成之于巴渝地区。

五言律诗《送李员外贤郎》写道:“少年何处去?负米上铜梁。借问阿戎父,知为童子郎。鱼笺请诗赋,橦布作衣裳。薏苡扶衰病,归来幸可将。”首联的“铜梁”,指唐代合州(今重庆合川区)境内的铜梁山。据《寰宇记》记述:“铜梁山在石镜县(合州曾名)南九里,东西连亘二十余里。山巅平整,环合诸峰,此其独秀者。”王维合当是旅途得见,一个少年背米上山,对其行为发生了探究兴趣,从而有了这一首诗。

颔联两句,探问其人。“阿戎”指从弟,即堂弟。堂弟的父亲自然了解那个少年,告诉诗人那是一个“童子郎”。古代的未成年男子通称童子。两汉时期常选举童子,秉性秀异能通经书者拜为郎,号称童子郎。这里是借喻背米少年品行优良,确是诗题所称的“贤郎”。颈联两句跳跃到了直面贤郎。“鱼笺”又称鱼子笺,是唐代巴蜀特产的一种纸,以纸面呈霜粒如鱼子而得名。那个少年手奉鱼笺,请求王维赋诗纸上。王维看清了,那个少年身穿橦花织成的粗布(又称“賨布”)衣裳,相当朴素。尾联再一跳,探究清楚了少年背米上山,是为换回薏苡(又叫薏米、苡仁),以供衰病的父亲药食兼用,将息怡养。王维显然为之感动了,当即赋诗送给了那位贤郎。整首诗记事状人,情注其间,写得相当的清健温敦,颇有异于他40岁后的归隐情趣诗。

五言古诗《晓行巴峡》流传甚广,既是王维游蜀诗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历代写巴峡诗的精品作之一。 全诗十二句,除起始两句“际晓投巴峡,余春忆帝京”纪行破题,结尾两句“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卒章显志而外,中间的八句全是描述晓行巴峡的所见所闻,一句一境,浑然如画。结构也相当别致,每两句皆形成了自然对仗,因而视之为五言排律也未尝不可。

不妨细品中间八句。“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前一句纯然是写就近之见,后一句则是兼记耳目之感,光彩、形象、声响三者合而为一,并且顿时凸显巴峡方晓特征。“水围舟中市,山桥树杪行”,进一步地由近及远,由低及高,近和低写民俗,远和高写山景。前一句的“市”作动词用,指的是买卖交易,乡民和渔民在船上进行买卖交易,这一民俗迄今在峡江还能见得到。后一句是从船上仰望,霞光岚气中,山民更似在山桥与树梢之间往来出没,除巴峡外它处难觅。王维显然是怦然心动了,弃舟登岸了,然后才有了“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那样的目中所见,“人作殊方语,莺为旧国声”那样的耳畔所闻。所有这一切,都是他既往所未曾有过的风情体验和审美感受,他将自己的风情体验和审美感受凝炼精致地化成了诗情画意。

这其间,“莺为旧国声”的一个“旧”字举重若轻,真是用得巧极了。旧国,就是故国、故乡。王维从732年入蜀漫游,到733年“余春”亦即暮春时节晓行巴峡,别离故国、故乡实在已经是太久太久了。游子思归,其情甚迫,因而闻巴峡莺声恍然若闻旧国莺声,似若等闲实颇切要的一个“旧”字,就回应到了“余春忆帝京”。结尾两句恰正是由此回应喷涌而出,“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语义丰赡,情致婉转,欣赏巴峡的山水趣与不可水消解的别离情交织于其间。山水趣再新再奇,只不过令他暂时忘却别离而已,他已决计去蜀返回帝京去了。

那么,《晓行巴峡》所经的巴峡,究竟是指哪一处的巴峡呢?比较常见的解释,是指渝州境内后世称作长江小三峡的猫儿峡、铜锣峡、明月峡中的明月峡。其次也有人认为,该是后世称作嘉陵江小三峡的沥鼻峡、温汤峡(即东阳峡)、观音峡。还有人认为,系指今湖北境内巴东县西的巴峡,或者西陵峡西段。更有人指认,当为嘉陵江上游,北距广元八十里的朝天峡。据“余春忆帝京”,前四说均说得通,第一说最靠谱,后一说不能成立则属铁板钉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