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3年治理修复66块污染地块治理修复

时间: 2019-01-02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8811

本网讯(记者 朱颂扬) 记者日前从市生态环境局了解到,自2006年以来,我市累计投入资金20多亿元,积极开展污染场地管理的探索和实践。截至今年底,我市已完成696块工业企业原址地块的调查评估、66块污染地块治理修复、修复污染土壤155余万立方米,提供修复后的净地826万余平方米。

我市是全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很多企业分布在主城区,厂区与居民区相互交错,部分企业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问题突出。2002年以来,我市通过“退二进三”“退城进园”等举措,先后完成400多家企业的环保搬迁,在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同时,也遗留了一些有污染风险的地块。

据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06年,我市率先在全国开展了工业企业原址土壤调查评估并对有污染的土壤进行治理修复。经过十余年的不断摸索、总结,我市先后出台、制定、建立了一系列制度、标准和机制,通过强化环境监管,严格环境准入,以确保土地开发利用符合土壤环境质量要求。

同时,自2007年以来,市级财政多方争取落实资金,每年投入1000多万元、累计1亿多元用于开展疑似污染地块调查评估,更撬动几十倍的社会投资投入,全市累计投入的治理修复资金已超过20亿元,并通过强化技术支撑,先后完成了污染地块全过程环境管理、污染地块标准体系、工业企业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防控预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其中,通过承担国家优先管理清单技术研究,建成污染场地分类管理评价体系;开展污染土壤中不同形态的氰化物风险控制目标研究,解决了永川化工片区含氰污染土壤修复标准问题,也为国家制定氰化物土壤筛选值和管控制提供了典型实例。

据悉,截至2018年年底,我市已完成696块工业企业原址地块的调查评估;完成66块污染地块治理修复,修复污染土壤155余万立方米,提供修复后的净地826万余平方米。据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完善巩固部门联动机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工作的通知》,强化风险管控制,实施全过程精细化管理,实现土地在转用、征收、收回、收购等环节调查工作全覆盖,推进污染土壤终端处置设施建设,探索土壤污染防治资金筹措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加强污染地块管控和热点区域环境管理,确保“净土”开发,保障人居环境安全。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我市3年治理修复66块污染地块治理修复

本网讯(记者 朱颂扬) 记者日前从市生态环境局了解到,自2006年以来,我市累计投入资金20多亿元,积极开展污染场地管理的探索和实践。截至今年底,我市已完成696块工业企业原址地块的调查评估、66块污染地块治理修复、修复污染土壤155余万立方米,提供修复后的净地826万余平方米。

我市是全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很多企业分布在主城区,厂区与居民区相互交错,部分企业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问题突出。2002年以来,我市通过“退二进三”“退城进园”等举措,先后完成400多家企业的环保搬迁,在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同时,也遗留了一些有污染风险的地块。

据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06年,我市率先在全国开展了工业企业原址土壤调查评估并对有污染的土壤进行治理修复。经过十余年的不断摸索、总结,我市先后出台、制定、建立了一系列制度、标准和机制,通过强化环境监管,严格环境准入,以确保土地开发利用符合土壤环境质量要求。

同时,自2007年以来,市级财政多方争取落实资金,每年投入1000多万元、累计1亿多元用于开展疑似污染地块调查评估,更撬动几十倍的社会投资投入,全市累计投入的治理修复资金已超过20亿元,并通过强化技术支撑,先后完成了污染地块全过程环境管理、污染地块标准体系、工业企业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防控预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其中,通过承担国家优先管理清单技术研究,建成污染场地分类管理评价体系;开展污染土壤中不同形态的氰化物风险控制目标研究,解决了永川化工片区含氰污染土壤修复标准问题,也为国家制定氰化物土壤筛选值和管控制提供了典型实例。

据悉,截至2018年年底,我市已完成696块工业企业原址地块的调查评估;完成66块污染地块治理修复,修复污染土壤155余万立方米,提供修复后的净地826万余平方米。据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完善巩固部门联动机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工作的通知》,强化风险管控制,实施全过程精细化管理,实现土地在转用、征收、收回、收购等环节调查工作全覆盖,推进污染土壤终端处置设施建设,探索土壤污染防治资金筹措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加强污染地块管控和热点区域环境管理,确保“净土”开发,保障人居环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