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警见证农村派出所25年变迁

时间: 2019-06-05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9736

曾经坐车上班花3小时,挨家挨户上门送新户口本……

民警见证农村派出所25年变迁

1998年1月,土主派出所民警上门为老百姓送新的户口本

今年4月2日,杨红军上门为辖区外省工人办理居住证登记

从1994年重庆市第一批农村派出所成立至今,已经25年。郑凯和杨红军,是重庆第一批农村派出所的民警,他俩在土主派出所一干,就是25年。时光荏苒,小镇日新月异,不变的是民警在街上日夜巡逻的身影。

从巴县到沙坪坝区

1994年7月之前,当时归属老巴县管辖的土主镇,还没有自己的派出所。如果有当地群众报警的话,从青木关派出所或陈家桥派出所出警的民警,则要花一两个小时,经319国道绕歌乐山的蜿蜒山路才能抵达土主。

今年45岁的杨红军说:“当年,根据相关规定,全国公安机关要做到一乡一镇一所,重庆成立了第一批农村派出所,而土主派出所,就是其中的一个。”

“是1994年7月19日。”今年53岁的郑凯不假思索报出这个日期。那是土主派出所——他工作了25年的派出所挂牌成立的日子。

土主派出所成立之初,当地政府从电影院划派了3个房间作为派出所办公用。办公室、候问室和值班室,满足了这个派出所的基本运转需要。在电影院楼上一个狭窄的门面儿旁,一块写着“巴县公安局土主派出所”的牌子挂了出来,宣示着土主派出所的成立。1995年初,土主镇由原巴县划归沙坪坝区管辖,巴县土主派出所的牌子也改为了沙坪坝土主派出所。

派出所成立之初,只有5名民警,平均年龄31岁。时年28岁,从部队退役的郑凯,和时年20岁的警校毕业生杨红军,就在这里相遇了。当时的他们,谁也没有想过,自己将和对方共同坚守在这片土地上25年,乃至更久。随着时代发展和治安形势的不断变化,土主派出所警力也不断得到充实,现在,有26名民警和48名辅警常年为辖区群众服务。

从坐车3小时到开车半小时

25年来,两位老民警都对当地的路有深刻的印象。

1994年末,郑凯出了一次警,目的地是距派出所十四、五公路处的一户人家。当郑凯处理完事务准备离开时,已经是晚上8点过。去时只走了1个小时的路,走回来,却用了约4个小时,原来,郑凯迷路了。那时土主镇山路居多,一路上又没有几个人家,偏偏又逢夜晚起了雾,郑凯在山里转了4个小时才走出来。

回忆起那次迷路的经历,郑凯说:“以前道路不便,很多腿脚不便的老年人要办个什么手续,都是我们上门去。不像现在,路修得好,四通八达,到哪儿出警都方便。”

杨红军则说,自己和当地交通磨了10多年。杨红军家住沙坪坝天星桥一带,每当周一上班,得早上6点起床出发,先坐公交车到新桥医院,再转车到团结村,最后换乘中巴车,才能在9点之前赶到土主派出所。由于交通不便,杨红军周一到了派出所,就在那里住下,直到周末才会回家。在交通最困难的时候,要从土主派出所去巴县公安局开上午举行的会议,得提前一天出发。

这种情况,到2006年大学城隧道开通,就彻底好转了,杨红军的上班通勤时间减少了1个多小时。而杨红军彻底告别住在派出所的日子,则是2014年买车之后了,他告诉记者:“现在自己开车上下班,大概只花半小时。”

从“老办法”到“新技术”

25年的发展变迁,也给警务工作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97年11月以前,土主派出所人口管理业务全靠纸笔,当时,还使用过一段时间手写身份证和户口本。直到1997年11月,该所配置了电脑,由该所唯一会使用电脑的杨红军操作,处理人口管理的工作。

随着电脑的使用,土主镇开始全面推行新一代红壳户口本和机打身份证,替换掉以前的蓝壳手写户口本和手写身份证。由于信息闭塞,民警往往要上门给老百姓送新的户口本。用了一年多时间,土主派出所的5名民警总算是把当地2万3千多人的户口本全部替换掉。

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大量外来务工人口涌入,人口流动性加大,也给土主派出所民警带来了新问题。

郑凯说:“一些以前根本没有的问题,随着人口流动性加强而出现了,最直观的体现就是群众之间的纠纷多样化。以前,总体来说,大家都不是很富裕,能扯起来的纠纷种类很少。现在,经济发达起来,群众间的纠纷花样更多,也更复杂。可能今天这个人占了别人的车位,明天那个人电视声音太大扰了民,这些都是以前几乎不会发生的纠纷。”

郑凯举例说,就像是派出所的宣传方法一样——以前通过黑板报融洽警群关系,然后是横幅、电子题词板,到现在的全彩展板。只要真的想搞好警群关系,处理好新出现的纠纷,只有在这些“新技术”跟上的同时,配上“老家伙”们上门服务群众的“老办法”,就没有不好打交道的群众,没有处理不好的新问题。

时光如梭,郑凯和杨红军在土主派出所一线坚守了25年。25年来,派出所搬迁过两次,领导换了10轮,有老同事离开,也有年轻的同事到来。

杨红军说,25年来,虽然变化很多、很大,但他和同事们的初心和热血从未改变。

一辈子都在基层,都在一线,郑凯只用淡淡两句话为自己的事业总结:“保一方平安,没有遗憾。如果可以,我还想再来25年。”

记者 唐孝忠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民警见证农村派出所25年变迁

曾经坐车上班花3小时,挨家挨户上门送新户口本……

民警见证农村派出所25年变迁

1998年1月,土主派出所民警上门为老百姓送新的户口本

今年4月2日,杨红军上门为辖区外省工人办理居住证登记

从1994年重庆市第一批农村派出所成立至今,已经25年。郑凯和杨红军,是重庆第一批农村派出所的民警,他俩在土主派出所一干,就是25年。时光荏苒,小镇日新月异,不变的是民警在街上日夜巡逻的身影。

从巴县到沙坪坝区

1994年7月之前,当时归属老巴县管辖的土主镇,还没有自己的派出所。如果有当地群众报警的话,从青木关派出所或陈家桥派出所出警的民警,则要花一两个小时,经319国道绕歌乐山的蜿蜒山路才能抵达土主。

今年45岁的杨红军说:“当年,根据相关规定,全国公安机关要做到一乡一镇一所,重庆成立了第一批农村派出所,而土主派出所,就是其中的一个。”

“是1994年7月19日。”今年53岁的郑凯不假思索报出这个日期。那是土主派出所——他工作了25年的派出所挂牌成立的日子。

土主派出所成立之初,当地政府从电影院划派了3个房间作为派出所办公用。办公室、候问室和值班室,满足了这个派出所的基本运转需要。在电影院楼上一个狭窄的门面儿旁,一块写着“巴县公安局土主派出所”的牌子挂了出来,宣示着土主派出所的成立。1995年初,土主镇由原巴县划归沙坪坝区管辖,巴县土主派出所的牌子也改为了沙坪坝土主派出所。

派出所成立之初,只有5名民警,平均年龄31岁。时年28岁,从部队退役的郑凯,和时年20岁的警校毕业生杨红军,就在这里相遇了。当时的他们,谁也没有想过,自己将和对方共同坚守在这片土地上25年,乃至更久。随着时代发展和治安形势的不断变化,土主派出所警力也不断得到充实,现在,有26名民警和48名辅警常年为辖区群众服务。

从坐车3小时到开车半小时

25年来,两位老民警都对当地的路有深刻的印象。

1994年末,郑凯出了一次警,目的地是距派出所十四、五公路处的一户人家。当郑凯处理完事务准备离开时,已经是晚上8点过。去时只走了1个小时的路,走回来,却用了约4个小时,原来,郑凯迷路了。那时土主镇山路居多,一路上又没有几个人家,偏偏又逢夜晚起了雾,郑凯在山里转了4个小时才走出来。

回忆起那次迷路的经历,郑凯说:“以前道路不便,很多腿脚不便的老年人要办个什么手续,都是我们上门去。不像现在,路修得好,四通八达,到哪儿出警都方便。”

杨红军则说,自己和当地交通磨了10多年。杨红军家住沙坪坝天星桥一带,每当周一上班,得早上6点起床出发,先坐公交车到新桥医院,再转车到团结村,最后换乘中巴车,才能在9点之前赶到土主派出所。由于交通不便,杨红军周一到了派出所,就在那里住下,直到周末才会回家。在交通最困难的时候,要从土主派出所去巴县公安局开上午举行的会议,得提前一天出发。

这种情况,到2006年大学城隧道开通,就彻底好转了,杨红军的上班通勤时间减少了1个多小时。而杨红军彻底告别住在派出所的日子,则是2014年买车之后了,他告诉记者:“现在自己开车上下班,大概只花半小时。”

从“老办法”到“新技术”

25年的发展变迁,也给警务工作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97年11月以前,土主派出所人口管理业务全靠纸笔,当时,还使用过一段时间手写身份证和户口本。直到1997年11月,该所配置了电脑,由该所唯一会使用电脑的杨红军操作,处理人口管理的工作。

随着电脑的使用,土主镇开始全面推行新一代红壳户口本和机打身份证,替换掉以前的蓝壳手写户口本和手写身份证。由于信息闭塞,民警往往要上门给老百姓送新的户口本。用了一年多时间,土主派出所的5名民警总算是把当地2万3千多人的户口本全部替换掉。

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大量外来务工人口涌入,人口流动性加大,也给土主派出所民警带来了新问题。

郑凯说:“一些以前根本没有的问题,随着人口流动性加强而出现了,最直观的体现就是群众之间的纠纷多样化。以前,总体来说,大家都不是很富裕,能扯起来的纠纷种类很少。现在,经济发达起来,群众间的纠纷花样更多,也更复杂。可能今天这个人占了别人的车位,明天那个人电视声音太大扰了民,这些都是以前几乎不会发生的纠纷。”

郑凯举例说,就像是派出所的宣传方法一样——以前通过黑板报融洽警群关系,然后是横幅、电子题词板,到现在的全彩展板。只要真的想搞好警群关系,处理好新出现的纠纷,只有在这些“新技术”跟上的同时,配上“老家伙”们上门服务群众的“老办法”,就没有不好打交道的群众,没有处理不好的新问题。

时光如梭,郑凯和杨红军在土主派出所一线坚守了25年。25年来,派出所搬迁过两次,领导换了10轮,有老同事离开,也有年轻的同事到来。

杨红军说,25年来,虽然变化很多、很大,但他和同事们的初心和热血从未改变。

一辈子都在基层,都在一线,郑凯只用淡淡两句话为自己的事业总结:“保一方平安,没有遗憾。如果可以,我还想再来25年。”

记者 唐孝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