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橄榄绿到警服蓝 四张警官证见证四代民警的无悔初心

时间: 2019-08-02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9658

人民警察证作为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身份和依法执行职务的凭证和标志,是从警者心底里最珍贵的记忆。从各地自制到统一配发,它见证着人民警察的发展历史,体现着警察精神、警察文化的薪火传承。这四张不同时期的证件,也见证了四代民警的初心。

坚守三十八年 他用“从一而终”来表白

今年68岁郑朝友是九龙坡区公安分局一名退休老警,1982年从部队转业至九龙坡区公安分局治安科工作。由于在部队里长期从事军械修理工作,严谨、细致、追求完美是他对工作的“基本要求”。仅在治安科待了一年时间,分局秘书科分局要筹建档案室,而这个“精细活”自然就落到了老郑头上,而当时的老郑,也没有想到,这一干就是一辈子。

“我拿到的第一个警官证,很多年轻人可能看都没有看到过。”老郑从一个信封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他珍藏多年的“宝贝”。这是他入警的第一个“人民警察证”,对他来讲有着特别的意义。这个“82年”的“古董”,开启了郑朝友三十多年的从警路,而郑朝友也见证了分局档案室近乎从无到有的成长过程;见证了档案室从1983年的一个小房间,变成了701平米,成为全市公安机关面积最大的档案室,见证了档案从一千多卷变成了现在的十四万卷……

没有惊天动地 他用“平凡小事”做回答

从警一生,没有电影情节里的“惊天动地”,有的仅是对公安交管事业的无比热爱。杨淯钧是九龙坡区公安分局交巡警支队白市驿大队一名巡长,1986年入伍,1990年退伍后参加公安工作,今年已经是他坚守在岗位上的第29个年头。回忆起自己的从警生涯,杨淯钧说“其实每一天都很平凡”。但是稍微懂行的人都知道,现场勘查、责任认定、裁决处罚、赔偿调解……每一样都不是“讨喜”的活儿,加上“无论晴雨”“不分昼夜”绝对算得上是一份“苦差事”。而杨淯钧从2006年调至交管岗位“一熬”就是13年,从普通民警到巡长,他好像总有使不完的劲儿。

“我的第一张警官证是1990年,刚参加公安工作,拿到手的时候激动了好久。”杨淯钧说那个时候的证件很“精致”,个人信息都是办证民警用标准宋体一笔一划写上去,一点不比现在打印的差,“看到证件上稚嫩的自己,很难想象这一晃眼就是快三十年。”

从社区到案侦 他用“无惧挑战”当榜样

向治刚,九龙坡区公安分局西彭派出所案侦民警,1983年入伍,军龄14年;1997年入警,警龄22年。

再过几个月,老向就57岁了。从治安到社区到现在做案侦,向治刚把所里的岗位轮了遍。做过多个警种的工作并不罕见,可是临到退休却主动要求调到案侦岗位却少之又少。老向说,当警察如果没有搞过案侦,总感觉自己的从警生涯不完整。多年的从军、从警经历让向治刚具有遇事不惊、沉着冷静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年纪大并不代表我比别人差!”就是这一股子倔劲儿,让他在案侦岗位上做得“风生水起”,体力不如年轻人他就加强锻炼,蹲点、抓捕、审讯他样样冲在最前面。“向老师虽然年龄大点,身体单薄,但是精神是真的好,干工作永远冲前面,而且对于案件很善于钻研思考,我们都服他!”所里不论领导还是民警,说起向治刚没有不佩服的。基于多年社区工作的基础,老向在辖区里建立了“情报中心”,这些人当中,有乐享天伦的老人,有沿街叫卖的商户,他们都是老向的“千里眼”“顺风耳”,办起案子,事半功倍。

“一腔热情帮助失散50年的姐弟重聚”“机智冷静成功劝说逃犯自首”“不眠不休视频追踪助退休教师寻回救命药品”……他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向后辈们做好榜样。从警以来,向治刚多次获评个人嘉奖,四次荣立个人三等功。

时光荏苒,岁月催人。再看到第一张警官证上的自己,这二十多年的警营生活就像是倒带一样,飞速回到了最开始的地方,一个人,一身警服,一个笔记本,走在田间的小路上。如今,老向的白发渐渐爬上了鬓脚,消瘦的身形让洗得发白的警服愈形宽大,但他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歇。

卢彬:秉承部队作风 他用“快速成长”表决心

今年33岁的卢彬,是九龙坡区九龙园派出所治安民警。2016年从部队转业进入公安队伍,他于2016年11月份正式到九龙园派出所报到,成为一名治安民警。年纪虽然不大,但11年的军旅生活对他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秉承着军人勇于承担的作风,有困难从来都是自己想办法协调解决。“事情只要交给他我就啥也不担心,只要等结果就行。”在副所长沈凯宇的眼里,卢彬是个不可多得的“好苗子”,沟通能力极强,做事虑周藻密,办案灵活多变,不管是同事关系的处理还是案件的审讯,他都做的非常到位。

“来公安是我从部队转业时的唯一选择,我热爱这一身制服。”说起当初转业到公安时,卢彬眼里放着光。他说当时想法很简单,就是对制服的不舍。前脚出军营,后脚进警营他说一切都没有变,但一切都是新的开始。刚到派出所面对治安工作卢彬是一个完完全全“零基础”的门外汉,从基础的法律条文到案宗的撰写,从犯罪分子的审讯到老百姓纠纷的调解,他凭借着勤学善思、勇于担当的工作原则和责任意识,三年时间,卢彬从一问三不知的‘菜鸟’成长为所里的骨干力量,他的工作能力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

与以前在部队里一样,坚定的眼神、灿烂的笑容是卢彬的标配:“都说警官证上的照片都不让笑,因为说不定有一天遇到意外会用上这张照片,但是拍照的时候我还是忍不住嘴角要上扬,我真的高兴。”

四张警官证,见证着这四代民警的成长与坚守,从军装到警服,他们一直都深深的热爱着,年华易逝,不忘初心。

记者 舒楚寒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从橄榄绿到警服蓝 四张警官证见证四代民警的无悔初心

人民警察证作为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身份和依法执行职务的凭证和标志,是从警者心底里最珍贵的记忆。从各地自制到统一配发,它见证着人民警察的发展历史,体现着警察精神、警察文化的薪火传承。这四张不同时期的证件,也见证了四代民警的初心。

坚守三十八年 他用“从一而终”来表白

今年68岁郑朝友是九龙坡区公安分局一名退休老警,1982年从部队转业至九龙坡区公安分局治安科工作。由于在部队里长期从事军械修理工作,严谨、细致、追求完美是他对工作的“基本要求”。仅在治安科待了一年时间,分局秘书科分局要筹建档案室,而这个“精细活”自然就落到了老郑头上,而当时的老郑,也没有想到,这一干就是一辈子。

“我拿到的第一个警官证,很多年轻人可能看都没有看到过。”老郑从一个信封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他珍藏多年的“宝贝”。这是他入警的第一个“人民警察证”,对他来讲有着特别的意义。这个“82年”的“古董”,开启了郑朝友三十多年的从警路,而郑朝友也见证了分局档案室近乎从无到有的成长过程;见证了档案室从1983年的一个小房间,变成了701平米,成为全市公安机关面积最大的档案室,见证了档案从一千多卷变成了现在的十四万卷……

没有惊天动地 他用“平凡小事”做回答

从警一生,没有电影情节里的“惊天动地”,有的仅是对公安交管事业的无比热爱。杨淯钧是九龙坡区公安分局交巡警支队白市驿大队一名巡长,1986年入伍,1990年退伍后参加公安工作,今年已经是他坚守在岗位上的第29个年头。回忆起自己的从警生涯,杨淯钧说“其实每一天都很平凡”。但是稍微懂行的人都知道,现场勘查、责任认定、裁决处罚、赔偿调解……每一样都不是“讨喜”的活儿,加上“无论晴雨”“不分昼夜”绝对算得上是一份“苦差事”。而杨淯钧从2006年调至交管岗位“一熬”就是13年,从普通民警到巡长,他好像总有使不完的劲儿。

“我的第一张警官证是1990年,刚参加公安工作,拿到手的时候激动了好久。”杨淯钧说那个时候的证件很“精致”,个人信息都是办证民警用标准宋体一笔一划写上去,一点不比现在打印的差,“看到证件上稚嫩的自己,很难想象这一晃眼就是快三十年。”

从社区到案侦 他用“无惧挑战”当榜样

向治刚,九龙坡区公安分局西彭派出所案侦民警,1983年入伍,军龄14年;1997年入警,警龄22年。

再过几个月,老向就57岁了。从治安到社区到现在做案侦,向治刚把所里的岗位轮了遍。做过多个警种的工作并不罕见,可是临到退休却主动要求调到案侦岗位却少之又少。老向说,当警察如果没有搞过案侦,总感觉自己的从警生涯不完整。多年的从军、从警经历让向治刚具有遇事不惊、沉着冷静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年纪大并不代表我比别人差!”就是这一股子倔劲儿,让他在案侦岗位上做得“风生水起”,体力不如年轻人他就加强锻炼,蹲点、抓捕、审讯他样样冲在最前面。“向老师虽然年龄大点,身体单薄,但是精神是真的好,干工作永远冲前面,而且对于案件很善于钻研思考,我们都服他!”所里不论领导还是民警,说起向治刚没有不佩服的。基于多年社区工作的基础,老向在辖区里建立了“情报中心”,这些人当中,有乐享天伦的老人,有沿街叫卖的商户,他们都是老向的“千里眼”“顺风耳”,办起案子,事半功倍。

“一腔热情帮助失散50年的姐弟重聚”“机智冷静成功劝说逃犯自首”“不眠不休视频追踪助退休教师寻回救命药品”……他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向后辈们做好榜样。从警以来,向治刚多次获评个人嘉奖,四次荣立个人三等功。

时光荏苒,岁月催人。再看到第一张警官证上的自己,这二十多年的警营生活就像是倒带一样,飞速回到了最开始的地方,一个人,一身警服,一个笔记本,走在田间的小路上。如今,老向的白发渐渐爬上了鬓脚,消瘦的身形让洗得发白的警服愈形宽大,但他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歇。

卢彬:秉承部队作风 他用“快速成长”表决心

今年33岁的卢彬,是九龙坡区九龙园派出所治安民警。2016年从部队转业进入公安队伍,他于2016年11月份正式到九龙园派出所报到,成为一名治安民警。年纪虽然不大,但11年的军旅生活对他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秉承着军人勇于承担的作风,有困难从来都是自己想办法协调解决。“事情只要交给他我就啥也不担心,只要等结果就行。”在副所长沈凯宇的眼里,卢彬是个不可多得的“好苗子”,沟通能力极强,做事虑周藻密,办案灵活多变,不管是同事关系的处理还是案件的审讯,他都做的非常到位。

“来公安是我从部队转业时的唯一选择,我热爱这一身制服。”说起当初转业到公安时,卢彬眼里放着光。他说当时想法很简单,就是对制服的不舍。前脚出军营,后脚进警营他说一切都没有变,但一切都是新的开始。刚到派出所面对治安工作卢彬是一个完完全全“零基础”的门外汉,从基础的法律条文到案宗的撰写,从犯罪分子的审讯到老百姓纠纷的调解,他凭借着勤学善思、勇于担当的工作原则和责任意识,三年时间,卢彬从一问三不知的‘菜鸟’成长为所里的骨干力量,他的工作能力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

与以前在部队里一样,坚定的眼神、灿烂的笑容是卢彬的标配:“都说警官证上的照片都不让笑,因为说不定有一天遇到意外会用上这张照片,但是拍照的时候我还是忍不住嘴角要上扬,我真的高兴。”

四张警官证,见证着这四代民警的成长与坚守,从军装到警服,他们一直都深深的热爱着,年华易逝,不忘初心。

记者 舒楚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