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诗话

时间: 2019-08-02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9465

中国古代诗人书写民间传统佳节的诗作很多,据初略统计,吟咏七夕之诗,仅唐宋两代诗人的作品就有五十余首。这是因为牛郎织女的故事太美、太富有诗意了。

牛郎和织女两个人物,乃由分处银河两岸的星宿牵牛星与织女星衍化而来。古籍《风俗通》记载:织女为天帝孙女,长年织造云锦;后嫁银河对岸牛郎,织锦遂中断。天帝大怒,责令其与牛郎分离,只准每年七月相聚一次。银河迢迢,在尚无舟楫之便的远古时代,涉水相聚谈何容易!出于同情,空中乌鹊便于每年七月七日之夜,在银河上搭起一座鹊桥,助隔河相望的牛女愉快相聚,世称“鹊桥会”。

这个故事不是很美吗?抒写其事的诗作最早见于《诗经》。《诗·小雅·大东》:“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这说的就是织女织造云锦,因心存哀怨,一天七次移动机件,终未能织出成品。《诗经》之后,自春秋末期至隋的千余年间,写牛女故事的诗作还有一些,其中最出色、流传最广者,莫过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了。诗云:“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首诗直接表现牛郎织女的爱情悲剧,对织女织锦和哀怨的描写尤为婉约动人。现代文学史家多谓此诗“借牛女故事”“比男女离别之恨”,“寄寓游人与思妇的怀念”。如此理解,或因《古诗十九首》多出自东汉末期知识分子之手,总该有所“比拟”或“寄寓”的吧?

牛郎织女本是神话人物,其故事一经大众传播,便成为一种优美的民间传说,尤其是织女形象,几被塑造成“能工巧匠”式劳动妇女典型。民间流传的“乞巧”,讲的就是旧时女于农历七月七日之夜,陈瓜果美肴于庭中,向织女祈祷以求其传授智巧之事。唐代诗人林杰《乞巧》诗云:“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阅读此诗,我们不难想象这种“乞巧”风俗的盛况。

唐宋两代是我国古典诗词创作最繁盛、成就最卓著的时代。唐宋著名诗人,几乎都留有咏叹七夕的佳作。杜甫《牵牛织女》诗云:“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白居易《七夕》诗曰:“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杜诗为牛女以及世间所有被迫分离的情侣鸣不平;白诗看似冷静、客观地描述牛女一年一度短暂相聚的欢快与悲戚,实则蕴含着诗人深切的怜悯之情。两诗文字明白晓畅,雅俗共赏,这里不多作解析了。

下面我想着重就秦观《鹊桥仙》一词谈点阅读感受。词云:“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此词上阕写牛女七夕相聚情景。天上彩云变幻,呈现出一幅幅精巧绝伦的图像;双星飞奔,彼此传递着年复一年的离愁别恨。农历七夕,月照时间较短,迢迢银河自然只能“暗度”了。尽管如此,一年到头相期相盼的情侣,在金风玉露的秋初之夜,经鹊桥越过银河相聚相拥了,其欢欣、幸福之感,不是胜过世间许许多多美好的人事吗?词的上阕大意如此,下阕便写牛女的分别了。相聚是幸福的,但这一年一度的相聚竟如夜梦般短暂,那是怎样令人伤感啊!“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两个短句,把一对情侣难舍难分的蜜意柔情,作了恰到好处的展示。现实无可抗拒,面对“鹊桥归路”,他们决心各自把对方永远珍藏在心灵深处。夫妻相爱如此坚贞不渝,那就令人欣慰了。诗人由此迸发出千古传诵的警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是对于人间爱情观念的一种绝妙提升。这种提升,即便在今天也是富有现实意义的。古往今来,人们为了工作,为了事业,无论怎么恩爱的夫妻,或长或短的分离总是难免的,哪能朝朝暮暮相厮守呢?秦少游九百多年前留下这样的佳句,令人感佩!

牛郎织女的故事真是太有韵味了。在我看来,它既是古代人民大众现实生活的反映,也昭示了人民大众的一种美好愿景。在漫长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男女婚嫁皆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种婚姻有多少是建立在爱情基础之上的呢?即便感情深厚的夫妻,为生活所迫也难免聚少离多。怎样改变这种现实?人们自然期盼神话中的“鹊桥会”了。从文艺创作的角度来审视,牛女“鹊桥会”的故事,不妨说也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有机融合的产物。窃以为,我国自古以来的某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正是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这种特点的。按照“古为今用”原则,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今天的文艺创作,应该具有启示、借鉴的意义。

(作者系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七夕诗话

中国古代诗人书写民间传统佳节的诗作很多,据初略统计,吟咏七夕之诗,仅唐宋两代诗人的作品就有五十余首。这是因为牛郎织女的故事太美、太富有诗意了。

牛郎和织女两个人物,乃由分处银河两岸的星宿牵牛星与织女星衍化而来。古籍《风俗通》记载:织女为天帝孙女,长年织造云锦;后嫁银河对岸牛郎,织锦遂中断。天帝大怒,责令其与牛郎分离,只准每年七月相聚一次。银河迢迢,在尚无舟楫之便的远古时代,涉水相聚谈何容易!出于同情,空中乌鹊便于每年七月七日之夜,在银河上搭起一座鹊桥,助隔河相望的牛女愉快相聚,世称“鹊桥会”。

这个故事不是很美吗?抒写其事的诗作最早见于《诗经》。《诗·小雅·大东》:“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这说的就是织女织造云锦,因心存哀怨,一天七次移动机件,终未能织出成品。《诗经》之后,自春秋末期至隋的千余年间,写牛女故事的诗作还有一些,其中最出色、流传最广者,莫过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了。诗云:“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首诗直接表现牛郎织女的爱情悲剧,对织女织锦和哀怨的描写尤为婉约动人。现代文学史家多谓此诗“借牛女故事”“比男女离别之恨”,“寄寓游人与思妇的怀念”。如此理解,或因《古诗十九首》多出自东汉末期知识分子之手,总该有所“比拟”或“寄寓”的吧?

牛郎织女本是神话人物,其故事一经大众传播,便成为一种优美的民间传说,尤其是织女形象,几被塑造成“能工巧匠”式劳动妇女典型。民间流传的“乞巧”,讲的就是旧时女于农历七月七日之夜,陈瓜果美肴于庭中,向织女祈祷以求其传授智巧之事。唐代诗人林杰《乞巧》诗云:“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阅读此诗,我们不难想象这种“乞巧”风俗的盛况。

唐宋两代是我国古典诗词创作最繁盛、成就最卓著的时代。唐宋著名诗人,几乎都留有咏叹七夕的佳作。杜甫《牵牛织女》诗云:“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白居易《七夕》诗曰:“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杜诗为牛女以及世间所有被迫分离的情侣鸣不平;白诗看似冷静、客观地描述牛女一年一度短暂相聚的欢快与悲戚,实则蕴含着诗人深切的怜悯之情。两诗文字明白晓畅,雅俗共赏,这里不多作解析了。

下面我想着重就秦观《鹊桥仙》一词谈点阅读感受。词云:“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此词上阕写牛女七夕相聚情景。天上彩云变幻,呈现出一幅幅精巧绝伦的图像;双星飞奔,彼此传递着年复一年的离愁别恨。农历七夕,月照时间较短,迢迢银河自然只能“暗度”了。尽管如此,一年到头相期相盼的情侣,在金风玉露的秋初之夜,经鹊桥越过银河相聚相拥了,其欢欣、幸福之感,不是胜过世间许许多多美好的人事吗?词的上阕大意如此,下阕便写牛女的分别了。相聚是幸福的,但这一年一度的相聚竟如夜梦般短暂,那是怎样令人伤感啊!“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两个短句,把一对情侣难舍难分的蜜意柔情,作了恰到好处的展示。现实无可抗拒,面对“鹊桥归路”,他们决心各自把对方永远珍藏在心灵深处。夫妻相爱如此坚贞不渝,那就令人欣慰了。诗人由此迸发出千古传诵的警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是对于人间爱情观念的一种绝妙提升。这种提升,即便在今天也是富有现实意义的。古往今来,人们为了工作,为了事业,无论怎么恩爱的夫妻,或长或短的分离总是难免的,哪能朝朝暮暮相厮守呢?秦少游九百多年前留下这样的佳句,令人感佩!

牛郎织女的故事真是太有韵味了。在我看来,它既是古代人民大众现实生活的反映,也昭示了人民大众的一种美好愿景。在漫长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男女婚嫁皆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种婚姻有多少是建立在爱情基础之上的呢?即便感情深厚的夫妻,为生活所迫也难免聚少离多。怎样改变这种现实?人们自然期盼神话中的“鹊桥会”了。从文艺创作的角度来审视,牛女“鹊桥会”的故事,不妨说也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有机融合的产物。窃以为,我国自古以来的某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正是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这种特点的。按照“古为今用”原则,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今天的文艺创作,应该具有启示、借鉴的意义。

(作者系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