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逆行而上,你们守护我们!向你们致敬,对你们说谢谢!

时间: 2020-05-12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17197

  5月12日,是第109个国际护士节。在今天召开的我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来自我市不同岗位的四位医务工作者代表,讲述了疫情发生以来,他们坚守在防控救治一线的故事,分享了他们的难忘点滴。


  重医附一院重症医学科主任 周发春

  周发春介绍,为应对新冠疫情肺炎的防控,重医附一院派出5支医疗队,其中三支支援孝感,两支支援湖北,209人。周发春所在的医疗队是重庆市第八批医疗队,160名队员全部来自重医附一院,医疗队的任务是整建制接管武汉市第一医院两个危重症新冠肺炎隔离病区。医疗队着重抽调了重症医学科、感染科、呼吸科、急诊科、麻醉科、精神心理科、中医科等37个科室的40名医生、120名护士,平均年龄36.6岁。医疗队圆满完成了抗疫一线“新冠肺炎“救治任务。在支援武汉市第一医院的10支国家队中,创造了“五个第一”,得到了大家的肯定:第一支在重症病区建立临时ICU救治危重病人;第一支实施ECMO(体外膜肺)救治;第一支针对病人和医护人员提供心理危机干预;第一支采用中药煎剂治疗新冠肺炎;第一支针对病人开展肺康复训练的医疗队。这系列临床救治工作的有效完成和取得的良好的救治效果,与医疗队员专业构成、医疗队强化培训和始终坚持“科学施救,精准高效“的原则密不可分。

  最难忘的事:变不可能为可能,建临时ICU

  重医附一院援武汉国家医疗队整建制接管武汉市第一医院危重症病区,在病房运行一周后,两名80多岁的患者病情危重,必须行气管插管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才有获救的希望。面对医院ICU病床满员、病人不能转入的难题,关键时刻,医疗队果断决定“建立病房临时ICU”。在当时设备、物资都紧缺的情况下,护理团队多方协调,使临时ICU所需的呼吸机、简易呼吸器、微量泵等各种生命支持设备得以快速到位。医护团队紧急为两名80多岁的患者行有创通气,随后又开展俯卧位通气,让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周发春说,医疗队每天安排专门的医护严谨医治、精心护理,患者得以撤离呼吸机。3月17日,医疗队转战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前,已脱机的患者也在转诊之列,病人转诊以后将由其他医疗队管理,但队员仍然放不下对患者的牵挂和担心,通过各种途径联系上火神山医院分管该患者的医护人员,千叮咛万嘱咐,把医疗、护理甚至连患者的脾气都进行了详细地交待。他说:“我们早已把患者当成了我们的亲人!”


  重医附二院护理部主任 甘秀妮

  

  作为重庆市第17批支援湖北的医疗队的领队,甘秀妮带领了183名医护人员驰援孝感,其中护理人员119位,他们来自不同的医院、不同的科室,同时她们的专业背景也不同,有重症的、呼吸的、感染的、消化的、心血管内科的等等专业。甘秀妮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要在一天内把119名专业不同的护士分配到不同的医院不同的岗位,包括重症隔离病区和普通隔离病区。

  怎么让合适的人走到合适的岗位,并且还能与团队中的其他护理人员配合到位,甘秀妮带着思考牵头制定了《重庆市赴孝感新冠肺炎防治对口支援队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控制要点》及医疗护理评价标准,供孝感市5个医疗救治点支援队使用,这一点极大地强化落实了质量监管要点,实现了不同医院不同病区的同质化护理。让她欣慰的是,护士们在孝感期间无一例不良事件发生,保障了病人安全。

  甘秀妮介绍,在此次重庆市支援湖北的医护人员共有1636人中,护士有1076人,占到医疗队总数近70%,支援孝感的护士有483人,每个队员必须要进行“史上最严苛的考核”,就是防护服穿脱的培训考核,考核合格才能上岗,考核中连一根头发丝外露都要被叫停重做。甘秀妮说,之所以这么严格,是因为在前线,护士待在隔离病房红区与患者近距离接触最多、时间最长,不仅是患者病情变化的“侦察兵”,还要“多功能角色“转换,承担基础护理、生活护理、心理护理、专科护理、病区消毒、外送患者检查等工作,可以用“专业”和“全能”两个词来概括,工作难度高、强度大、风险高。

  “一个月来的朝夕相处,你们的专业、敬业、精心、细心、体贴、照顾、陪伴与奉献精神给我们孝感患者留下了永生难忘的印象,孝感病友会记住你们,孝感人民也会记住你们。”这是一位由甘秀妮团队护理康复出院的病员给她发的一条微信。甘秀妮说,医护人员也是普通的人,是血肉之躯,说不怕是不可能的,但所学的专业和身上的责任让她们不能退缩,看到病人们一个个好转,她们的所有付出就是值得的。

  最难忘的事:临危受命组建我市ECMO护理团队

  甘秀妮回忆,1月24号,我市启动卫生系统一级响应之后,她是作为我市新冠防控救治专家顾问组唯一的护理专家,10多次受命前往我市4家定点医院进行巡回指导护理工作和防控流程等。了解到三峡中心医院没有ECMO(体外膜肺氧合技术)设备,她临危受命牵头组建我市ECMO护理团队,从接到指令到准备完毕,仅仅用了半个小时,当天晚上护理团队就连夜驰援携带设备到达三峡中心医院。

  甘秀妮说,实施ECMO技术的时候,护理技术是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稍有不慎将带来严重后果,挑战性极大。平常这项技术也算是ICU的核心大工程,现在护士需要穿上厚重的防护服进行这一特殊的护理操作,更是难上加难。连续数小时的奋战,汗水湿透了衣背,护目镜起雾模糊了双眼,同样一项操作可能会花费平常几倍的功夫,虽然困难重重,但是在团队精密的操作和严密的配合下,2月17日凌晨,团队成功完成了我市首例ECMO在新冠肺炎危重患者中的应用,让ECMO技术在重庆地区新冠救治中第一次亮相。而ECMO术后的全程管理,也是对护理技术、对护理团队最大的挑战。在困难面前,甘秀妮和她的团队敢于亮剑,24小时特级护理、呼吸机辅助通气护理、血流动力学监测、ECMO参数管理、血气分析、抗凝效果监测,这些说起来都有点拗口的项目,就是她们事无巨细需要完成的事项,从第一例的成功实施、第二例、第三例……甘秀妮说这不是一个个数字,是一条条生命,ECMO的实施,成功救治了危重症患者,将我市新冠死亡人数的增加画上了句号,实现了我市新冠肺炎患者的高治愈率,降低了危重症患者的病亡率。ECMO护理团队的亮相,更是一次亮剑,又一次展示了护士的力量。


  市疾控中心主任医师 龙江

  龙江介绍,疫情防控以来,全市疾控系统精准施策,精心组织,夜以继日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充分发挥“侦察兵”“排雷兵”“参谋部”的重要作用。截至5月10日24时,市疾控中心共调查处置疫情7991次,聚集性疫情调查208起,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10388起,准确判断密切接触者2.5万余例,发请其他省市协查964起,涉及3480人次,通过一次次正确地发现、隔离病例和密切接触者,减少了继发病例的发生,遏制了疾病的传播蔓延。

  同时,全市累计制订疫情处置相关技术方案898个,选派专家开展现场指导将近14000人次,指导隔离点、养老机构、社区疫情防控等,开展了疫点终末消毒、集中隔离场所消毒、个人防护和垃圾、废水处置技术指导;优化检测流程,及时开展核酸检测39万多次,检验人员的“一锤定音”能力,争取了防控时间。市疾控中心先后派出29名流调、消杀、病原检测技术骨干援助湖北孝感、荆门和天门三个市,龙江也作为第15批援鄂医疗队的队长,带领15名队员参加了孝感市的防控工作。他们积极参与当地的疫情措施制定分析,为当地疫情防控提供技术支撑,目前所有的队员全部完成援助工作,顺利返回重庆。

  最难忘的事:从心里“没底”到准确预测

  龙江说,在整个疫情中,每一位医务人员、疾控人员还有社区工作者、志愿者都有很多故事,都令他感动和终生难忘,但对他而言最深刻的是如何做好疾控的“千里眼”,因为,在疫情早期、初期的时候,疾控人员必须对疫情的走势、趋势进行预测,“就是你对这个预测进行算命,你要看的更远,看到什么时候是高峰,什么时候应该有个结束,什么时候应该发病多少,我们做哪些准备。”龙江说,在当时,我市的病例还很少,每天就几例,但是整体的趋势是增加的,但是增加到什么时候,以前他们没有遇到过这么大的疫情,谁心里都没底,如何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预测,如何准确地提供科学决策,是一件非常困难,但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

  为此,整个市疾控中心专门成立了一个预测工作组,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建立相应的数据模型,探索软件的工具,收集相关参数和资料,在统计专家的远程指导下,在2月初通过三个昼夜的工作,初步完成了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市的预测分析。通过几个月运行之后,他们发现,当时预测我市的发病情况与整体的流行情况基本符合,对整个疫情防控指导提供了重要参考。


  重庆三峡中心医院院长 张先祥

  张先祥介绍,三峡中心医院作为全市的4家集中救治的医院之一,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医院于3月11日实现在院确诊患者清零,累计收治渝东北10个区县的新冠肺炎确诊患者248例(截至3月11日,全市收治确诊患者576例,医院收治确诊患者占比为43%)。医院创造了我市抗击疫情“六个第一”,即收治全市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全市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全市第一例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开展全市第一例新冠肺炎孕妇剖宫产手术、全市收治人数第一、全市治愈出院人数第一。并收治了全市年龄最小患者(7个月),实现医务人员零感染。

  在抗击疫情时,医院迅速组建救治专家组、病区治疗组、MDT专家团队,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和防控诊疗方案。创新实施西医、中医、营养、心理、康复“五位一体”医疗模式,为患者量身定制个体化治疗方案,中医参与率95%以上。积极开展心理干预、营养与康复指导,患者救治效果良好。医院出院率、治愈率高出全市10个百分点,也高出全国非武汉地区30个百分点。

  最难忘的事:被我的战友们深深感动

  在此次抗疫战斗中,最让张先祥难忘的有两个事情,一是将一个康复医院成建制的改为一个专科医院,创造了仅用8个小时完成所辖康复医院患者的分流安置、仅用36个小时就完成康复医院转变为传染病医院病区的改造,经过短暂的培训,所有从事康复医学的医务人员都冲到了前线,这是一支“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团队,医院上下一心抗击疫情的精神让他感动。

  同时,他也被无数战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感动着。医生黄霞经过几十天的奋战和坚守,成功治愈第一个患者出院;重症康复病区90后护士张曾梅顾不上仅9个月大的小孩,将其送回父母家后主动请战投入抗疫一线,经常连续4个多小时穿着防护服、戴着口罩和手套工作,导致频繁缺氧,无法入厕,就不喝水不吃饭,生理期穿着成人纸尿裤进入病区工作,有一次缺氧、恶心和头痛让张曾梅几乎晕厥,护士长让她出病区休息,但张曾梅仅休息10分钟,又主动回到病区继续工作……张先祥说,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斗中,无数像黄霞、张曾梅一样的医务人员挺身而出、舍生忘死、无私奉献,她们用行动诠释了广大医务人员的坚守、责任和担当,也展现了白衣天使的崇高而神圣的职业形象。

  记者手记:

  在抗击疫情中,无论医生还是护士,他们都是“风暴眼”中的战士。支援湖北,你们是逆行而上的英雄;守护本地,你们是群众安全的支柱。你们都是血肉之躯,有牵绊有顾虑,有害怕有担心,但在疫情来临时,你们主动请缨,你们义无反顾,是大爱,是责任,是为了更美好的团聚。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作为一个被你们守护的人,衷心道一声谢谢!你们的荣光将被载入史册,你们的付出将被世人铭记!

  记者 李亚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你们逆行而上,你们守护我们!向你们致敬,对你们说谢谢!

  5月12日,是第109个国际护士节。在今天召开的我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来自我市不同岗位的四位医务工作者代表,讲述了疫情发生以来,他们坚守在防控救治一线的故事,分享了他们的难忘点滴。


  重医附一院重症医学科主任 周发春

  周发春介绍,为应对新冠疫情肺炎的防控,重医附一院派出5支医疗队,其中三支支援孝感,两支支援湖北,209人。周发春所在的医疗队是重庆市第八批医疗队,160名队员全部来自重医附一院,医疗队的任务是整建制接管武汉市第一医院两个危重症新冠肺炎隔离病区。医疗队着重抽调了重症医学科、感染科、呼吸科、急诊科、麻醉科、精神心理科、中医科等37个科室的40名医生、120名护士,平均年龄36.6岁。医疗队圆满完成了抗疫一线“新冠肺炎“救治任务。在支援武汉市第一医院的10支国家队中,创造了“五个第一”,得到了大家的肯定:第一支在重症病区建立临时ICU救治危重病人;第一支实施ECMO(体外膜肺)救治;第一支针对病人和医护人员提供心理危机干预;第一支采用中药煎剂治疗新冠肺炎;第一支针对病人开展肺康复训练的医疗队。这系列临床救治工作的有效完成和取得的良好的救治效果,与医疗队员专业构成、医疗队强化培训和始终坚持“科学施救,精准高效“的原则密不可分。

  最难忘的事:变不可能为可能,建临时ICU

  重医附一院援武汉国家医疗队整建制接管武汉市第一医院危重症病区,在病房运行一周后,两名80多岁的患者病情危重,必须行气管插管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才有获救的希望。面对医院ICU病床满员、病人不能转入的难题,关键时刻,医疗队果断决定“建立病房临时ICU”。在当时设备、物资都紧缺的情况下,护理团队多方协调,使临时ICU所需的呼吸机、简易呼吸器、微量泵等各种生命支持设备得以快速到位。医护团队紧急为两名80多岁的患者行有创通气,随后又开展俯卧位通气,让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周发春说,医疗队每天安排专门的医护严谨医治、精心护理,患者得以撤离呼吸机。3月17日,医疗队转战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前,已脱机的患者也在转诊之列,病人转诊以后将由其他医疗队管理,但队员仍然放不下对患者的牵挂和担心,通过各种途径联系上火神山医院分管该患者的医护人员,千叮咛万嘱咐,把医疗、护理甚至连患者的脾气都进行了详细地交待。他说:“我们早已把患者当成了我们的亲人!”


  重医附二院护理部主任 甘秀妮

  

  作为重庆市第17批支援湖北的医疗队的领队,甘秀妮带领了183名医护人员驰援孝感,其中护理人员119位,他们来自不同的医院、不同的科室,同时她们的专业背景也不同,有重症的、呼吸的、感染的、消化的、心血管内科的等等专业。甘秀妮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要在一天内把119名专业不同的护士分配到不同的医院不同的岗位,包括重症隔离病区和普通隔离病区。

  怎么让合适的人走到合适的岗位,并且还能与团队中的其他护理人员配合到位,甘秀妮带着思考牵头制定了《重庆市赴孝感新冠肺炎防治对口支援队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控制要点》及医疗护理评价标准,供孝感市5个医疗救治点支援队使用,这一点极大地强化落实了质量监管要点,实现了不同医院不同病区的同质化护理。让她欣慰的是,护士们在孝感期间无一例不良事件发生,保障了病人安全。

  甘秀妮介绍,在此次重庆市支援湖北的医护人员共有1636人中,护士有1076人,占到医疗队总数近70%,支援孝感的护士有483人,每个队员必须要进行“史上最严苛的考核”,就是防护服穿脱的培训考核,考核合格才能上岗,考核中连一根头发丝外露都要被叫停重做。甘秀妮说,之所以这么严格,是因为在前线,护士待在隔离病房红区与患者近距离接触最多、时间最长,不仅是患者病情变化的“侦察兵”,还要“多功能角色“转换,承担基础护理、生活护理、心理护理、专科护理、病区消毒、外送患者检查等工作,可以用“专业”和“全能”两个词来概括,工作难度高、强度大、风险高。

  “一个月来的朝夕相处,你们的专业、敬业、精心、细心、体贴、照顾、陪伴与奉献精神给我们孝感患者留下了永生难忘的印象,孝感病友会记住你们,孝感人民也会记住你们。”这是一位由甘秀妮团队护理康复出院的病员给她发的一条微信。甘秀妮说,医护人员也是普通的人,是血肉之躯,说不怕是不可能的,但所学的专业和身上的责任让她们不能退缩,看到病人们一个个好转,她们的所有付出就是值得的。

  最难忘的事:临危受命组建我市ECMO护理团队

  甘秀妮回忆,1月24号,我市启动卫生系统一级响应之后,她是作为我市新冠防控救治专家顾问组唯一的护理专家,10多次受命前往我市4家定点医院进行巡回指导护理工作和防控流程等。了解到三峡中心医院没有ECMO(体外膜肺氧合技术)设备,她临危受命牵头组建我市ECMO护理团队,从接到指令到准备完毕,仅仅用了半个小时,当天晚上护理团队就连夜驰援携带设备到达三峡中心医院。

  甘秀妮说,实施ECMO技术的时候,护理技术是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稍有不慎将带来严重后果,挑战性极大。平常这项技术也算是ICU的核心大工程,现在护士需要穿上厚重的防护服进行这一特殊的护理操作,更是难上加难。连续数小时的奋战,汗水湿透了衣背,护目镜起雾模糊了双眼,同样一项操作可能会花费平常几倍的功夫,虽然困难重重,但是在团队精密的操作和严密的配合下,2月17日凌晨,团队成功完成了我市首例ECMO在新冠肺炎危重患者中的应用,让ECMO技术在重庆地区新冠救治中第一次亮相。而ECMO术后的全程管理,也是对护理技术、对护理团队最大的挑战。在困难面前,甘秀妮和她的团队敢于亮剑,24小时特级护理、呼吸机辅助通气护理、血流动力学监测、ECMO参数管理、血气分析、抗凝效果监测,这些说起来都有点拗口的项目,就是她们事无巨细需要完成的事项,从第一例的成功实施、第二例、第三例……甘秀妮说这不是一个个数字,是一条条生命,ECMO的实施,成功救治了危重症患者,将我市新冠死亡人数的增加画上了句号,实现了我市新冠肺炎患者的高治愈率,降低了危重症患者的病亡率。ECMO护理团队的亮相,更是一次亮剑,又一次展示了护士的力量。


  市疾控中心主任医师 龙江

  龙江介绍,疫情防控以来,全市疾控系统精准施策,精心组织,夜以继日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充分发挥“侦察兵”“排雷兵”“参谋部”的重要作用。截至5月10日24时,市疾控中心共调查处置疫情7991次,聚集性疫情调查208起,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10388起,准确判断密切接触者2.5万余例,发请其他省市协查964起,涉及3480人次,通过一次次正确地发现、隔离病例和密切接触者,减少了继发病例的发生,遏制了疾病的传播蔓延。

  同时,全市累计制订疫情处置相关技术方案898个,选派专家开展现场指导将近14000人次,指导隔离点、养老机构、社区疫情防控等,开展了疫点终末消毒、集中隔离场所消毒、个人防护和垃圾、废水处置技术指导;优化检测流程,及时开展核酸检测39万多次,检验人员的“一锤定音”能力,争取了防控时间。市疾控中心先后派出29名流调、消杀、病原检测技术骨干援助湖北孝感、荆门和天门三个市,龙江也作为第15批援鄂医疗队的队长,带领15名队员参加了孝感市的防控工作。他们积极参与当地的疫情措施制定分析,为当地疫情防控提供技术支撑,目前所有的队员全部完成援助工作,顺利返回重庆。

  最难忘的事:从心里“没底”到准确预测

  龙江说,在整个疫情中,每一位医务人员、疾控人员还有社区工作者、志愿者都有很多故事,都令他感动和终生难忘,但对他而言最深刻的是如何做好疾控的“千里眼”,因为,在疫情早期、初期的时候,疾控人员必须对疫情的走势、趋势进行预测,“就是你对这个预测进行算命,你要看的更远,看到什么时候是高峰,什么时候应该有个结束,什么时候应该发病多少,我们做哪些准备。”龙江说,在当时,我市的病例还很少,每天就几例,但是整体的趋势是增加的,但是增加到什么时候,以前他们没有遇到过这么大的疫情,谁心里都没底,如何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预测,如何准确地提供科学决策,是一件非常困难,但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

  为此,整个市疾控中心专门成立了一个预测工作组,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建立相应的数据模型,探索软件的工具,收集相关参数和资料,在统计专家的远程指导下,在2月初通过三个昼夜的工作,初步完成了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市的预测分析。通过几个月运行之后,他们发现,当时预测我市的发病情况与整体的流行情况基本符合,对整个疫情防控指导提供了重要参考。


  重庆三峡中心医院院长 张先祥

  张先祥介绍,三峡中心医院作为全市的4家集中救治的医院之一,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医院于3月11日实现在院确诊患者清零,累计收治渝东北10个区县的新冠肺炎确诊患者248例(截至3月11日,全市收治确诊患者576例,医院收治确诊患者占比为43%)。医院创造了我市抗击疫情“六个第一”,即收治全市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全市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全市第一例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开展全市第一例新冠肺炎孕妇剖宫产手术、全市收治人数第一、全市治愈出院人数第一。并收治了全市年龄最小患者(7个月),实现医务人员零感染。

  在抗击疫情时,医院迅速组建救治专家组、病区治疗组、MDT专家团队,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和防控诊疗方案。创新实施西医、中医、营养、心理、康复“五位一体”医疗模式,为患者量身定制个体化治疗方案,中医参与率95%以上。积极开展心理干预、营养与康复指导,患者救治效果良好。医院出院率、治愈率高出全市10个百分点,也高出全国非武汉地区30个百分点。

  最难忘的事:被我的战友们深深感动

  在此次抗疫战斗中,最让张先祥难忘的有两个事情,一是将一个康复医院成建制的改为一个专科医院,创造了仅用8个小时完成所辖康复医院患者的分流安置、仅用36个小时就完成康复医院转变为传染病医院病区的改造,经过短暂的培训,所有从事康复医学的医务人员都冲到了前线,这是一支“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团队,医院上下一心抗击疫情的精神让他感动。

  同时,他也被无数战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感动着。医生黄霞经过几十天的奋战和坚守,成功治愈第一个患者出院;重症康复病区90后护士张曾梅顾不上仅9个月大的小孩,将其送回父母家后主动请战投入抗疫一线,经常连续4个多小时穿着防护服、戴着口罩和手套工作,导致频繁缺氧,无法入厕,就不喝水不吃饭,生理期穿着成人纸尿裤进入病区工作,有一次缺氧、恶心和头痛让张曾梅几乎晕厥,护士长让她出病区休息,但张曾梅仅休息10分钟,又主动回到病区继续工作……张先祥说,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斗中,无数像黄霞、张曾梅一样的医务人员挺身而出、舍生忘死、无私奉献,她们用行动诠释了广大医务人员的坚守、责任和担当,也展现了白衣天使的崇高而神圣的职业形象。

  记者手记:

  在抗击疫情中,无论医生还是护士,他们都是“风暴眼”中的战士。支援湖北,你们是逆行而上的英雄;守护本地,你们是群众安全的支柱。你们都是血肉之躯,有牵绊有顾虑,有害怕有担心,但在疫情来临时,你们主动请缨,你们义无反顾,是大爱,是责任,是为了更美好的团聚。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作为一个被你们守护的人,衷心道一声谢谢!你们的荣光将被载入史册,你们的付出将被世人铭记!

  记者 李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