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先生

时间: 2020-10-23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15263

  周国平说: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多么普通又多么独特的生命,原本无名无姓,却到底可歌可泣。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时,我们策划了“重庆老医生老护士”系列报道,其中,采访了81岁的蔡方成“一家”,他们是“四世同堂”的阵容。蔡方成介绍旁边的郑惠连:她是我老师;儿科专家黄志指了指蔡方成:他是我老师;党办负责人刘芳指了指黄志:他是我老师。

  郑惠连曾是蔡方成的上级医生。当年,蔡方成的研究生毕业论文要交郑惠连审读签字。郑惠连以治学严谨著称,比如,论文引用源自何处,要提供原件;下笔之前,阅读过哪些书、收集过哪些资料,也要提供原件。因此,蔡方成交论文时,不是拿着论文,而挑着一挑资料,汗流浃背穿过院区。别人问你挑的啥,他说找郑教授签论文。

  蔡方成的主攻方向是小儿癫痫。如今,全国每年有40万新发癫痫病例,其中多半是儿童青少年。尚未出名的时候,蔡方成就立了规矩,每天诊看15人。问他原因,他说:小儿神经疾病成因复杂,不问半小时一小时,无法揭开谜底。所以,他被经常抱怨“一号难求”。但你抱怨你的,他照旧执行他的。

  上世纪70年代,小儿神经病学在整个西南片区还是空白。蔡方成想方设法,找到了一台电脑,做儿童脑电图。当时的脑电图全靠人工记录,要用手工画出来,所以需要寻找一位“工程师”。多方打听,蔡方成找到了一名电工,叫冯成功,既懂得电,美术功底也好。当第一张脑电图画出来的时候,谁都看不懂。于是这帮人以书为枕,以地当床,吃住在科室,研究这台机器。半年之后,“门外汉”成为“脑电图能手”。后来,重庆医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带了一张儿童医院制作的脑电图,美国专家惊呼为“世界范本”。美国专家问重庆在哪?重庆医生指着中国地图:“这里,形似大鸟的就是。”

  1992年,我国首个小儿脑电图技术操作和判断规则颁布,规则起草者就是蔡方成。

  此后,蔡方成率领团队,聚焦一种小儿常见神经疾病——格林巴利综合征。通俗地讲,这种病的表征就是小儿瘫痪。欧美早先的研究都普遍认定,该病成因是由病毒所致。蔡方成的团队,巧遇一只生猪瘫痪,他们把猪蹄送去活检,证明瘫痪系细菌所致。后经反复实验,成功找到了这种细菌,推翻了欧美研究结论,引起国际同行哗然。

  接着说郑惠连。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西安交通大学,在交大西迁博物馆说:“要发扬老教授们这种西迁精神。”

  郑惠连就是一位西迁教授。

  她的父亲郑达宸,与胡适、赵元任、竺可祯等同榜考录第二批庚子赔款留美。

  1950年,她医科大学毕业,成为共和国首届医学毕业生。

  1956年,响应号召,大年初三动身,从“上医”来渝组建“重医”,成为西迁先锋。

  刚到重庆,各种水土不服。仅是语言关,就折腾了许久。比如,她吩咐“查一查小便”,家长却抱起孩子“擦一擦小便”,家长说擦“刹角(结束)”了,她以为是“刷锅”了。

  然而,重庆儿科医院的选址、第一个科室的设置、第一套流程的制订、第一个制度的建立,都是她完成的。算是重医儿童医院的开院元勋。

  后来在运动中口无遮拦,批评一位医院领导公开场合脱下鞋子,边开会边抠脚,边吸烟边乱吐口水等等,由此,她经历了整整20年的磨难。

  “重出江湖”她已经52岁。然而,仿若新生,连续创下了三个全国第一:重医儿保教研室是全国医大儿科系第一个儿保教研室;重医儿院在全国第一个招收儿保学硕士研究生;编写了全国第一本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儿童保健学》。

  她带的研究生不多。但凡能够忍受她的“严苛”,必成大器。其中两位,成了她的领导,一位是李廷玉,退休前任职重医儿童医院党委书记、院长;一位是符州,现任重医儿童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郑惠连今年94岁,仍在坚持坐诊,坚持每天阅读英文原著。

  我们还采访了一位100岁的。

  跟汪声闻电话联系,说要采访。她说:“你们何时来,一定提前一个小时通知我。”问她为什么?她说要化妆。

  出席所有正式场合,她都要化妆。口红、旗袍,一样不能少,哪怕已经100岁。她毕业于南京中央护士学院,抗战中,随迁重庆。

  1941年6月5日,日机空袭重庆,造成“6.5大惨案”。汪声闻奉命“到死人堆里找活人,发现活人摇红十字旗”,成为“6.5大惨案”亲历者、见证者、救援者。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有媒体为她录了一段视频,讲述这段经历。因为视频要挂在网上,所以她要求录了两遍:同样的话,她用重庆话讲一遍,再用普通话讲了一遍。

  重庆解放,她参与接管义林医院(现重庆市人民医院中山院区),任护士长。

  朝鲜战争爆发,全国人民捐款捐物。因为她父亲曾任国民政府银行行长,丈夫也任过国民政府银行行长,家里有金锭金条,五两重的,一两重的,五六锭,纸币,没点数,十几沓,全部捐了。再后来唐山地震,抗洪抢险,家里的电器、首饰、个人的工资,她都捐了。

  从38岁开始递交入党申请书,一直未获批准。“那我就做一个编外的布尔什维克。”她说。

  我们是在一所敬老院采访她的。敬老院负责人听说有人来采访,加紧赶回来,拉着我们说:“100岁不算老,我这里还有一位102岁的,也是护士。现在天天跟六七十岁的打麻将,老嫌人家出牌慢,回回都是她帮人算账。”

  我跟同行的朋友慨叹说:“从医的人,咋就活得这么厉害?!”

  他说:“我们医院,还有一位103岁的。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获得了国家金质纪念章。如今天天看文件,如果单位简报与他了解的情况有出入,他非得找到那人,要么找他面对面纠正,要么电话要他纠正。”

  这个人叫徐成沄。

  作为国民党部队军医,上过淞沪战役战场,俘获过日本军官,立有战功,蒋介石因此为他签署调令。后来被共产党军队俘获,仍然从事军医职业。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刘伯承司令员眼疾复发,他受命星夜奔驰,前去为司令员诊治。新中国成立,他担任了重庆市卫生系统领导。

  他的儿子徐子建,70多岁了,发现父亲有许多事迹,于是想写一本书。问抗日战争,问解放战争,左问右问,徐成沄守口如瓶。一问原因,他说党和部队都有纪律,我要保守秘密。儿子找出许多报道,说这些那些如今都解密了,他这才接受了儿子的“采访”。

  按照父亲提供的线索,徐子建踏遍海峡两岸,收录了大量原始材料,成书《父亲的军装》,今年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演员、导演、“方正静蕾简体”创立者徐静蕾,用毛笔小楷,工工整整为此书作序。徐静蕾是徐成沄的孙女。

  在祖辈口中,两种人可称“先生”,一是老师,二是医生。

  所谓先生,“达者为先,师者之意”。

  无论学识,无论德行,如上几位老者,堪当“先生”。

  (作者:汪渔 单位:市人口宣传教育中心)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老先生

  周国平说: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多么普通又多么独特的生命,原本无名无姓,却到底可歌可泣。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时,我们策划了“重庆老医生老护士”系列报道,其中,采访了81岁的蔡方成“一家”,他们是“四世同堂”的阵容。蔡方成介绍旁边的郑惠连:她是我老师;儿科专家黄志指了指蔡方成:他是我老师;党办负责人刘芳指了指黄志:他是我老师。

  郑惠连曾是蔡方成的上级医生。当年,蔡方成的研究生毕业论文要交郑惠连审读签字。郑惠连以治学严谨著称,比如,论文引用源自何处,要提供原件;下笔之前,阅读过哪些书、收集过哪些资料,也要提供原件。因此,蔡方成交论文时,不是拿着论文,而挑着一挑资料,汗流浃背穿过院区。别人问你挑的啥,他说找郑教授签论文。

  蔡方成的主攻方向是小儿癫痫。如今,全国每年有40万新发癫痫病例,其中多半是儿童青少年。尚未出名的时候,蔡方成就立了规矩,每天诊看15人。问他原因,他说:小儿神经疾病成因复杂,不问半小时一小时,无法揭开谜底。所以,他被经常抱怨“一号难求”。但你抱怨你的,他照旧执行他的。

  上世纪70年代,小儿神经病学在整个西南片区还是空白。蔡方成想方设法,找到了一台电脑,做儿童脑电图。当时的脑电图全靠人工记录,要用手工画出来,所以需要寻找一位“工程师”。多方打听,蔡方成找到了一名电工,叫冯成功,既懂得电,美术功底也好。当第一张脑电图画出来的时候,谁都看不懂。于是这帮人以书为枕,以地当床,吃住在科室,研究这台机器。半年之后,“门外汉”成为“脑电图能手”。后来,重庆医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带了一张儿童医院制作的脑电图,美国专家惊呼为“世界范本”。美国专家问重庆在哪?重庆医生指着中国地图:“这里,形似大鸟的就是。”

  1992年,我国首个小儿脑电图技术操作和判断规则颁布,规则起草者就是蔡方成。

  此后,蔡方成率领团队,聚焦一种小儿常见神经疾病——格林巴利综合征。通俗地讲,这种病的表征就是小儿瘫痪。欧美早先的研究都普遍认定,该病成因是由病毒所致。蔡方成的团队,巧遇一只生猪瘫痪,他们把猪蹄送去活检,证明瘫痪系细菌所致。后经反复实验,成功找到了这种细菌,推翻了欧美研究结论,引起国际同行哗然。

  接着说郑惠连。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西安交通大学,在交大西迁博物馆说:“要发扬老教授们这种西迁精神。”

  郑惠连就是一位西迁教授。

  她的父亲郑达宸,与胡适、赵元任、竺可祯等同榜考录第二批庚子赔款留美。

  1950年,她医科大学毕业,成为共和国首届医学毕业生。

  1956年,响应号召,大年初三动身,从“上医”来渝组建“重医”,成为西迁先锋。

  刚到重庆,各种水土不服。仅是语言关,就折腾了许久。比如,她吩咐“查一查小便”,家长却抱起孩子“擦一擦小便”,家长说擦“刹角(结束)”了,她以为是“刷锅”了。

  然而,重庆儿科医院的选址、第一个科室的设置、第一套流程的制订、第一个制度的建立,都是她完成的。算是重医儿童医院的开院元勋。

  后来在运动中口无遮拦,批评一位医院领导公开场合脱下鞋子,边开会边抠脚,边吸烟边乱吐口水等等,由此,她经历了整整20年的磨难。

  “重出江湖”她已经52岁。然而,仿若新生,连续创下了三个全国第一:重医儿保教研室是全国医大儿科系第一个儿保教研室;重医儿院在全国第一个招收儿保学硕士研究生;编写了全国第一本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儿童保健学》。

  她带的研究生不多。但凡能够忍受她的“严苛”,必成大器。其中两位,成了她的领导,一位是李廷玉,退休前任职重医儿童医院党委书记、院长;一位是符州,现任重医儿童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郑惠连今年94岁,仍在坚持坐诊,坚持每天阅读英文原著。

  我们还采访了一位100岁的。

  跟汪声闻电话联系,说要采访。她说:“你们何时来,一定提前一个小时通知我。”问她为什么?她说要化妆。

  出席所有正式场合,她都要化妆。口红、旗袍,一样不能少,哪怕已经100岁。她毕业于南京中央护士学院,抗战中,随迁重庆。

  1941年6月5日,日机空袭重庆,造成“6.5大惨案”。汪声闻奉命“到死人堆里找活人,发现活人摇红十字旗”,成为“6.5大惨案”亲历者、见证者、救援者。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有媒体为她录了一段视频,讲述这段经历。因为视频要挂在网上,所以她要求录了两遍:同样的话,她用重庆话讲一遍,再用普通话讲了一遍。

  重庆解放,她参与接管义林医院(现重庆市人民医院中山院区),任护士长。

  朝鲜战争爆发,全国人民捐款捐物。因为她父亲曾任国民政府银行行长,丈夫也任过国民政府银行行长,家里有金锭金条,五两重的,一两重的,五六锭,纸币,没点数,十几沓,全部捐了。再后来唐山地震,抗洪抢险,家里的电器、首饰、个人的工资,她都捐了。

  从38岁开始递交入党申请书,一直未获批准。“那我就做一个编外的布尔什维克。”她说。

  我们是在一所敬老院采访她的。敬老院负责人听说有人来采访,加紧赶回来,拉着我们说:“100岁不算老,我这里还有一位102岁的,也是护士。现在天天跟六七十岁的打麻将,老嫌人家出牌慢,回回都是她帮人算账。”

  我跟同行的朋友慨叹说:“从医的人,咋就活得这么厉害?!”

  他说:“我们医院,还有一位103岁的。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获得了国家金质纪念章。如今天天看文件,如果单位简报与他了解的情况有出入,他非得找到那人,要么找他面对面纠正,要么电话要他纠正。”

  这个人叫徐成沄。

  作为国民党部队军医,上过淞沪战役战场,俘获过日本军官,立有战功,蒋介石因此为他签署调令。后来被共产党军队俘获,仍然从事军医职业。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刘伯承司令员眼疾复发,他受命星夜奔驰,前去为司令员诊治。新中国成立,他担任了重庆市卫生系统领导。

  他的儿子徐子建,70多岁了,发现父亲有许多事迹,于是想写一本书。问抗日战争,问解放战争,左问右问,徐成沄守口如瓶。一问原因,他说党和部队都有纪律,我要保守秘密。儿子找出许多报道,说这些那些如今都解密了,他这才接受了儿子的“采访”。

  按照父亲提供的线索,徐子建踏遍海峡两岸,收录了大量原始材料,成书《父亲的军装》,今年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演员、导演、“方正静蕾简体”创立者徐静蕾,用毛笔小楷,工工整整为此书作序。徐静蕾是徐成沄的孙女。

  在祖辈口中,两种人可称“先生”,一是老师,二是医生。

  所谓先生,“达者为先,师者之意”。

  无论学识,无论德行,如上几位老者,堪当“先生”。

  (作者:汪渔 单位:市人口宣传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