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营“王博士”:将法律视为朋友和战友 与法同行乐在其中

时间: 2020-12-03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15346

  黑色将整个夜晚包裹起来,只有办公室的灯光透着暖色,映照出一位民警伏案专注于手里卷宗的身影。这样的画面,在他的工作生涯中很是常见。

  那位民警名叫王锟,是重庆市公安局江北区分局法制支队副支队长。单位里,大家亲切地称呼他为“王博士”。“王博士”本是法学硕士毕业,但工作后发现书到用时方恨少,于是利用休息时间,攻读并取得了西南大学法律博士学位。十年寒窗苦读加上十年工作经历,王锟将法律视为了自己的朋友和战友,“我庆幸能跟这个强有力的战友在处置违法犯罪的道路上并肩作战,也希望向更多人介绍我这个朋友。”

  以法铸剑 击破界限壁垒

  “我们以法执杖,必须要将法律烂熟于胸,才能运用得当,让不法之徒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王锟坚定地说。

  2018年年初,一条扫黑除恶线索浮出水面,该线索涉及人员多、时间跨度长、影响范围广。但由于彼时正处于扫黑除恶行动起步阶段,尚没有具体到细则的法律条文做支撑,对于该类案件的定性和法律适用问题,法检公三方存在分歧,案件推进陷入僵局。

  如何理解运用法条,怎么填补空白?“要做到于法有据的同时推动案件侦办。”王锟接手案子后给自己提出了要求,誓要啃下硬骨头。“老同学,我又来跟你讨论讨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了。”打电话找从事法律工作的同学“陪聊”是王锟的妙招之一,不同角度的碰撞往往能得到灵感。“我看你为了工作整天魂不守舍的,干脆来上海休整下?”同学不经意的一句话反倒给了他提示。“去取经,借鉴其他省份相似案件的处置!”

  说干就干,王锟积极向上级汇报,最终市高法院、市检察院与市公安局组成考察团,到上海、浙江、江苏考察学习。取经归来,王锟梳理该案数百份笔录材料,排沙简金,提炼违法犯罪重要元素,撰写讯问提纲,并就相关事宜数十次对接市高法院和市检察院。随后,王锟与考察团成员马不停蹄围绕现有法律起草相关细则,迅速形成了打击套路贷犯罪的法律初步意见,为促成市高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三家形成关于打击套路贷使用问题若干意见的正式出台提供了有效参考。

  以法筑墙 维护群众利益

  “王博士,我看网上有很多打着‘区块链’‘虚拟货币’‘消费投资’概念的高回报投资广告,是不是诈骗呀?”“那是以高额回报为诱饵进行的诈骗传销犯罪,《宪法》十三条明确了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我们不要轻信那些不了解的投资产品。”在社区举行的法律宣传日活动中,王锟耐心地向群众们解答平时遇到的法律问题。

  作为该分局法制支队“青年文明号”负责人,王锟带领民警积极推进青年志愿服务,为辖区群众法治意识的提升贡献力量。他不仅在市教委、市交通局、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玉带山小学、徐悲鸿中学、第十八中学等地举行线下讲座数十次,还利用网络授课方式,为同学们带去了一堂堂有趣精彩的暑期安全教育课。在各重大节假日、法制宣传日举办的宣传活动现场也总会有他的身影,从乡镇到社区,从宪法到刚出炉的民法典,他每一次生动简洁的解答都能赢得大家认可。

  “这个王博士倒不像个博士,说话不是文绉绉的,他说的法律知识我们老百姓一听就能明白!”

  以法作笔 书写法律魅力

  “法律最吸引我的魅力在于它的变与不变。”王锟若有所思地微眯着眼,好像在尽力勾勒出法律的形状。“变在于法律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做出调整的,不变在于法律永远是严谨的,无懈可击的。”

  法制支队每一个接手的重大案情王锟都要亲自把关,“我不是专家,更不是权威,但作为执法者,我希望我经手的每一个案子都经得起时间和真相的考验。”这种严谨的态度贯穿在他十年如一日的工作中。也正因为始终坚守这份认真,王锟自2010年9月参加公安工作以来,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1次,嘉奖7次,获得重庆市青年岗位能手、江北区“优秀青年标兵”等多项荣誉称号。2018年至今,他核查涉黑恶犯罪线索上千余条,指导全市涉黑恶案件100余起。

  在业余时间里,王锟也未停止对法律的思考和探索。他在CSSICI核心期刊发表文章两篇,参与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课题《简政放权与法治政府建设》,执笔的《基层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研究》课题报告被重庆市法学会评选为优秀课题;撰写的调研论文《基层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实证研究——以重庆市公安局江北区分局基层单位执法实况为视角》获重庆市公安局2016年度公安法制调研论文评选一等奖;撰写的论文《困境与出路:论新形势下警察执法权威的塑造》,在首届江北法学论坛征文比赛中获二等奖……

  “法律不仅存在于我的工作,更融于我的生活。已经与法律同行二十年,后面的日子我还将和他共同进步。”

  记者 杨雪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警营“王博士”:将法律视为朋友和战友 与法同行乐在其中

  黑色将整个夜晚包裹起来,只有办公室的灯光透着暖色,映照出一位民警伏案专注于手里卷宗的身影。这样的画面,在他的工作生涯中很是常见。

  那位民警名叫王锟,是重庆市公安局江北区分局法制支队副支队长。单位里,大家亲切地称呼他为“王博士”。“王博士”本是法学硕士毕业,但工作后发现书到用时方恨少,于是利用休息时间,攻读并取得了西南大学法律博士学位。十年寒窗苦读加上十年工作经历,王锟将法律视为了自己的朋友和战友,“我庆幸能跟这个强有力的战友在处置违法犯罪的道路上并肩作战,也希望向更多人介绍我这个朋友。”

  以法铸剑 击破界限壁垒

  “我们以法执杖,必须要将法律烂熟于胸,才能运用得当,让不法之徒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王锟坚定地说。

  2018年年初,一条扫黑除恶线索浮出水面,该线索涉及人员多、时间跨度长、影响范围广。但由于彼时正处于扫黑除恶行动起步阶段,尚没有具体到细则的法律条文做支撑,对于该类案件的定性和法律适用问题,法检公三方存在分歧,案件推进陷入僵局。

  如何理解运用法条,怎么填补空白?“要做到于法有据的同时推动案件侦办。”王锟接手案子后给自己提出了要求,誓要啃下硬骨头。“老同学,我又来跟你讨论讨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了。”打电话找从事法律工作的同学“陪聊”是王锟的妙招之一,不同角度的碰撞往往能得到灵感。“我看你为了工作整天魂不守舍的,干脆来上海休整下?”同学不经意的一句话反倒给了他提示。“去取经,借鉴其他省份相似案件的处置!”

  说干就干,王锟积极向上级汇报,最终市高法院、市检察院与市公安局组成考察团,到上海、浙江、江苏考察学习。取经归来,王锟梳理该案数百份笔录材料,排沙简金,提炼违法犯罪重要元素,撰写讯问提纲,并就相关事宜数十次对接市高法院和市检察院。随后,王锟与考察团成员马不停蹄围绕现有法律起草相关细则,迅速形成了打击套路贷犯罪的法律初步意见,为促成市高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三家形成关于打击套路贷使用问题若干意见的正式出台提供了有效参考。

  以法筑墙 维护群众利益

  “王博士,我看网上有很多打着‘区块链’‘虚拟货币’‘消费投资’概念的高回报投资广告,是不是诈骗呀?”“那是以高额回报为诱饵进行的诈骗传销犯罪,《宪法》十三条明确了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我们不要轻信那些不了解的投资产品。”在社区举行的法律宣传日活动中,王锟耐心地向群众们解答平时遇到的法律问题。

  作为该分局法制支队“青年文明号”负责人,王锟带领民警积极推进青年志愿服务,为辖区群众法治意识的提升贡献力量。他不仅在市教委、市交通局、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玉带山小学、徐悲鸿中学、第十八中学等地举行线下讲座数十次,还利用网络授课方式,为同学们带去了一堂堂有趣精彩的暑期安全教育课。在各重大节假日、法制宣传日举办的宣传活动现场也总会有他的身影,从乡镇到社区,从宪法到刚出炉的民法典,他每一次生动简洁的解答都能赢得大家认可。

  “这个王博士倒不像个博士,说话不是文绉绉的,他说的法律知识我们老百姓一听就能明白!”

  以法作笔 书写法律魅力

  “法律最吸引我的魅力在于它的变与不变。”王锟若有所思地微眯着眼,好像在尽力勾勒出法律的形状。“变在于法律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做出调整的,不变在于法律永远是严谨的,无懈可击的。”

  法制支队每一个接手的重大案情王锟都要亲自把关,“我不是专家,更不是权威,但作为执法者,我希望我经手的每一个案子都经得起时间和真相的考验。”这种严谨的态度贯穿在他十年如一日的工作中。也正因为始终坚守这份认真,王锟自2010年9月参加公安工作以来,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1次,嘉奖7次,获得重庆市青年岗位能手、江北区“优秀青年标兵”等多项荣誉称号。2018年至今,他核查涉黑恶犯罪线索上千余条,指导全市涉黑恶案件100余起。

  在业余时间里,王锟也未停止对法律的思考和探索。他在CSSICI核心期刊发表文章两篇,参与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课题《简政放权与法治政府建设》,执笔的《基层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研究》课题报告被重庆市法学会评选为优秀课题;撰写的调研论文《基层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实证研究——以重庆市公安局江北区分局基层单位执法实况为视角》获重庆市公安局2016年度公安法制调研论文评选一等奖;撰写的论文《困境与出路:论新形势下警察执法权威的塑造》,在首届江北法学论坛征文比赛中获二等奖……

  “法律不仅存在于我的工作,更融于我的生活。已经与法律同行二十年,后面的日子我还将和他共同进步。”

  记者 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