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时节

时间: 2021-01-21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15138

  ◎李新年

  小寒刚过去,寒潮即来袭。在雨雪飘洒的数九寒天里,我的耳畔不由响起了小时候老师教给我们的那首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中,大寒是一年里最后一个节气,也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期。所谓大寒,就是天气寒冷到极致。“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寒到极致,春将到来。待到大寒时节去立春时节来,就将迎来新一年的二十四节气轮回。

  有一句谚语说得好,“小寒大寒,杀猪过年”,说的就是一旦进入最后两个节气时,人们就要开始为过年做准备了。小时候,在农村老家,只待小寒一过,大寒时节即将如约而至的时候,山乡里的人们都开始忙了起来——忙着准备过年。此即“大寒迎年”的风俗,这个时候,家家户户就开始杀年猪,腌腊肉,扫“扬尘”,除旧饰新,准备年货,因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就要到来了。

  记忆中最深刻的就是大寒时节杀年猪。那时的农村,家家户户除了种好自家一亩三分地的农作物之外,喂养几头猪是必不可少的事。各家各户根据自家境况,少则喂养两三头,多则喂养七八头,大、中、小各批次的都有。一般来讲,大的都是作为当年的年猪,家庭条件好点或者养猪多点的,一般可以杀两头年猪,四五百斤肉,足够接下来一年里一大家人生活和待客之用了。中等的喂到第二年春夏时节便抬到乡场去卖,一头两头卖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那时,这笔收入可是山乡里农户们最主要经济收入,一般供家庭日常开销、待人接物、走亲访友或者供家里的孩子们上学之用,或者再买两三头小猪崽,为养猪的可持续发展和猪圈里大、中、小猪有序循环、滚动养殖作好准备。那时,山乡里经济条件好的家庭不外乎有两种:要么家里擅于养殖生猪,要么家里有人外出务工。

  当山乡漫天飞雪的时候,寒风的呼啸声响在耳边,年猪的叫声开始此起彼伏,叫得人心发怵。伴随着年猪的叫声,缕缕炊烟在山村里、在风雪中飘向天空。杀年猪之前要做许多准备工作,首先要在房前院坝边挖个简易的灶孔,把家里的大铁锅安放在灶孔上,准备一大堆柴禾,烧一大锅滚烫的开水,大铁锅周边均匀铺上稻草或者垫上烂席子,便于淋开水刨年猪;其次要在屋檐下的墙边放上木楼梯,用门板在院坝上搭上一个大案台,还要用宽板凳在合适位置拼一个杀猪台;再次要准备一个大木盆,盆里放少许盐和水,接猪血做血旺之用。一切准备就绪,三五个人就开始把年猪从猪圈里拉出来,拉到杀猪台上,使尽全身力气,把猪固定在台上。穿着胶筒鞋,系着胶围腰,拿着明晃晃的杀猪刀的杀猪匠则站在猪颈背后,一手捏着猪鼻猪嘴,猪就无法叫出声了,只能发出低沉而无奈的哼哼声。这个时候,杀猪匠手起刀落……猪就不再动弹了。接下来,年猪被抬到大铁锅边,杀猪匠开始割腿皮、打“挺杖”、吹气、淋开水、刨猪毛,经过这一系列程序之后,一头刨得白花花的猪就呈现在眼前。再之后,年猪被倒挂在事先准备好的木楼梯上开膛破肚,分门别类清理完内脏后,年猪就被放在用门板搭好的案板上进行分割、切块。老家有个风俗,家里有年轻人春节期间需要给老丈人家拜年的,杀猪匠会把猪腿和前胛或者后胛割成一个整块,名曰:“腿襟”肉。春节期间,只要看到有人背篓里放着一个带猪脚的“腿襟”肉走人户,那就一定是去老丈人家。

  大寒时节,家乡还有一个习俗让我印象深刻,那就是大寒之后要在灶屋扫“扬尘”。所谓“扬尘”,就是灶屋里的屋顶瓦上、墙上、角落里聚集的黑黑的柴火灰尘。扫“扬尘”又叫“扬尘”“除陈”,就是做灶屋的大扫除。俗话说,“扫墙扫墙,扫除不祥”“腊月不除尘,来年招瘟神”。

  那个时候,我家里扫“扬尘”一般是母亲的活。扫“扬尘”的工具一般是父亲准备,工具很简单,在屋前砍一根竹子,剔掉竹叶枝,然后把竹叶枝捆起来绑在竹竿上,竹竿长度刚好能够达屋顶即可。这个简易的“长扫把”做好之后,母亲就开始把灶屋里的锅碗瓢盆、桌椅板凳通通搬到屋前院坝上。搬东西的时候,我们也会去帮忙,一则感觉这是一件有趣的事,二则也是想减轻母亲的负担。把灶屋腾空之后,戴着草帽、披着蓑衣的母亲,拿着“长扫把”清扫灶屋里积了一年的“扬尘”,先从屋顶的瓦上开始清扫、到四周墙壁,再到各个角落,把那被烟熏得黑黑的灰尘全部扫除,然后抖掉掉落在草帽、蓑衣上的“扬尘”后,再把搬到院坝的东西还原回灶屋,这样,一场声势浩大的扫“扬尘”工作才算圆满结束。

  小寒游子思乡归,大寒岁底庆团圆。那个时候,改革开放初期的乡村,一些有胆识的年轻人开始尝试着离开家乡,到沿海一带闯荡。每当小寒一过大寒将至的年关,远行的游子开始陆陆续续回乡过年,如今的“返乡潮”或许从那个年代就开始了,唯一的区别就是,人流量没有现在这么庞大。我自小就羡慕那些外出远门的人,他们穿着时尚,行走带风,潇洒自信,浑身上下洋溢着乡里人不一样的气质。三十多年过去了,回过头来看,正是因为有了那些走出农村的年轻人的拼搏奉献与努力,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进程,城市化建设飞速发展,各项基础设施突飞猛进。可以说,在祖国大江南北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他们忙碌的身影,时代赋予了他们一个响亮的名字:农民工,这名字,是一种褒奖而不是贬义。大寒将至,当我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时,我在想,他们也一定在准备把家还了吧!

  寒冬将去,春天不远。大寒时节,行进在城市中,穿梭于车流里,让我的思绪不由地回到童年的山乡,忆起童年的点滴,是那么深刻、有趣、美好和难忘……

  (作者单位:女子监狱)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大寒时节

  ◎李新年

  小寒刚过去,寒潮即来袭。在雨雪飘洒的数九寒天里,我的耳畔不由响起了小时候老师教给我们的那首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中,大寒是一年里最后一个节气,也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期。所谓大寒,就是天气寒冷到极致。“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寒到极致,春将到来。待到大寒时节去立春时节来,就将迎来新一年的二十四节气轮回。

  有一句谚语说得好,“小寒大寒,杀猪过年”,说的就是一旦进入最后两个节气时,人们就要开始为过年做准备了。小时候,在农村老家,只待小寒一过,大寒时节即将如约而至的时候,山乡里的人们都开始忙了起来——忙着准备过年。此即“大寒迎年”的风俗,这个时候,家家户户就开始杀年猪,腌腊肉,扫“扬尘”,除旧饰新,准备年货,因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就要到来了。

  记忆中最深刻的就是大寒时节杀年猪。那时的农村,家家户户除了种好自家一亩三分地的农作物之外,喂养几头猪是必不可少的事。各家各户根据自家境况,少则喂养两三头,多则喂养七八头,大、中、小各批次的都有。一般来讲,大的都是作为当年的年猪,家庭条件好点或者养猪多点的,一般可以杀两头年猪,四五百斤肉,足够接下来一年里一大家人生活和待客之用了。中等的喂到第二年春夏时节便抬到乡场去卖,一头两头卖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那时,这笔收入可是山乡里农户们最主要经济收入,一般供家庭日常开销、待人接物、走亲访友或者供家里的孩子们上学之用,或者再买两三头小猪崽,为养猪的可持续发展和猪圈里大、中、小猪有序循环、滚动养殖作好准备。那时,山乡里经济条件好的家庭不外乎有两种:要么家里擅于养殖生猪,要么家里有人外出务工。

  当山乡漫天飞雪的时候,寒风的呼啸声响在耳边,年猪的叫声开始此起彼伏,叫得人心发怵。伴随着年猪的叫声,缕缕炊烟在山村里、在风雪中飘向天空。杀年猪之前要做许多准备工作,首先要在房前院坝边挖个简易的灶孔,把家里的大铁锅安放在灶孔上,准备一大堆柴禾,烧一大锅滚烫的开水,大铁锅周边均匀铺上稻草或者垫上烂席子,便于淋开水刨年猪;其次要在屋檐下的墙边放上木楼梯,用门板在院坝上搭上一个大案台,还要用宽板凳在合适位置拼一个杀猪台;再次要准备一个大木盆,盆里放少许盐和水,接猪血做血旺之用。一切准备就绪,三五个人就开始把年猪从猪圈里拉出来,拉到杀猪台上,使尽全身力气,把猪固定在台上。穿着胶筒鞋,系着胶围腰,拿着明晃晃的杀猪刀的杀猪匠则站在猪颈背后,一手捏着猪鼻猪嘴,猪就无法叫出声了,只能发出低沉而无奈的哼哼声。这个时候,杀猪匠手起刀落……猪就不再动弹了。接下来,年猪被抬到大铁锅边,杀猪匠开始割腿皮、打“挺杖”、吹气、淋开水、刨猪毛,经过这一系列程序之后,一头刨得白花花的猪就呈现在眼前。再之后,年猪被倒挂在事先准备好的木楼梯上开膛破肚,分门别类清理完内脏后,年猪就被放在用门板搭好的案板上进行分割、切块。老家有个风俗,家里有年轻人春节期间需要给老丈人家拜年的,杀猪匠会把猪腿和前胛或者后胛割成一个整块,名曰:“腿襟”肉。春节期间,只要看到有人背篓里放着一个带猪脚的“腿襟”肉走人户,那就一定是去老丈人家。

  大寒时节,家乡还有一个习俗让我印象深刻,那就是大寒之后要在灶屋扫“扬尘”。所谓“扬尘”,就是灶屋里的屋顶瓦上、墙上、角落里聚集的黑黑的柴火灰尘。扫“扬尘”又叫“扬尘”“除陈”,就是做灶屋的大扫除。俗话说,“扫墙扫墙,扫除不祥”“腊月不除尘,来年招瘟神”。

  那个时候,我家里扫“扬尘”一般是母亲的活。扫“扬尘”的工具一般是父亲准备,工具很简单,在屋前砍一根竹子,剔掉竹叶枝,然后把竹叶枝捆起来绑在竹竿上,竹竿长度刚好能够达屋顶即可。这个简易的“长扫把”做好之后,母亲就开始把灶屋里的锅碗瓢盆、桌椅板凳通通搬到屋前院坝上。搬东西的时候,我们也会去帮忙,一则感觉这是一件有趣的事,二则也是想减轻母亲的负担。把灶屋腾空之后,戴着草帽、披着蓑衣的母亲,拿着“长扫把”清扫灶屋里积了一年的“扬尘”,先从屋顶的瓦上开始清扫、到四周墙壁,再到各个角落,把那被烟熏得黑黑的灰尘全部扫除,然后抖掉掉落在草帽、蓑衣上的“扬尘”后,再把搬到院坝的东西还原回灶屋,这样,一场声势浩大的扫“扬尘”工作才算圆满结束。

  小寒游子思乡归,大寒岁底庆团圆。那个时候,改革开放初期的乡村,一些有胆识的年轻人开始尝试着离开家乡,到沿海一带闯荡。每当小寒一过大寒将至的年关,远行的游子开始陆陆续续回乡过年,如今的“返乡潮”或许从那个年代就开始了,唯一的区别就是,人流量没有现在这么庞大。我自小就羡慕那些外出远门的人,他们穿着时尚,行走带风,潇洒自信,浑身上下洋溢着乡里人不一样的气质。三十多年过去了,回过头来看,正是因为有了那些走出农村的年轻人的拼搏奉献与努力,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进程,城市化建设飞速发展,各项基础设施突飞猛进。可以说,在祖国大江南北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他们忙碌的身影,时代赋予了他们一个响亮的名字:农民工,这名字,是一种褒奖而不是贬义。大寒将至,当我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时,我在想,他们也一定在准备把家还了吧!

  寒冬将去,春天不远。大寒时节,行进在城市中,穿梭于车流里,让我的思绪不由地回到童年的山乡,忆起童年的点滴,是那么深刻、有趣、美好和难忘……

  (作者单位:女子监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