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帮我砍砍价” 这可能是个骗局!

时间: 2021-01-25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15341

  动动手指,下载一个APP或关注一个公众号,就能帮亲朋免费获得商品甚至现金。这样的要求大多数人都不好意思拒绝,但其实你的好心可能被骗子利用,从而掉进诈骗陷阱。近日,江北区公安分局反诈中心发布消息,提醒市民帮忙“砍价”需谨慎。

  人情欠得多 礼品得的少

  “我经常收到微信好友帮忙砍价的邀请,有的要注册,有的要身份信息登录,有的需要下载APP。”家住江北区的刘女士说,帮忙“砍价”已经是购物平台惯用的方式,经常有朋友进入“砍价模式”后,就会在群里或者私信要求帮忙砍价。原以为只是帮忙点击一下,也算不上麻烦,但实际上,几乎每个砍价链接都会要求你填写个人资料,用手机号、微信号、QQ号注册登录,有的甚至会要求下载APP。

  刘女士表示,遇到这种情况,自己十分不愿意用真实信息注册、下载,但如果拒绝,就会明显感觉到朋友的不满。“就是注册一下,下载一下,费点流量又怎么了?”面对朋友的质疑,往往只能“就范”。

  “越到后面越离谱,一次能砍掉的钱越来越少。”家住南岸某小区的孟先生曾热衷于砍价免费领礼品,但参与了几次,他就发现了问题。为了免费拿到一个小礼品,他得邀请近两百名好友帮忙。起初一次能砍不少,但后来能砍下的金额就越来越少,几分钱是很常见的情况。然而到手的礼品往往质量非常差,用了一次就丢在角落里吃灰了。

  孟先生说,后来自己仔细一想,这样的砍价实际上就是商家的推广手段,几十块钱的东西,就能吸引到数百人填写资料、注册甚至下载,有些人觉得太麻烦后期直接放弃了,商家便零成本收割了之前参与砍价的人员信息。

  热心帮朋友砍价 卡里少了2000元

  “能不能拿到商品还在其次。”江北区反诈中心民警表示,这样的操作很可能影响财产安全,甚至会遭遇诈骗。

  民警介绍,市民牛先生就因为帮朋友砍价损失了2000多元。前段时间,牛先生在朋友圈看到一则求助帖,对方请求朋友们帮忙砍价,最低可0元购买苹果X手机。讲义气的牛先生立刻点击了“砍价”键,随后在页面输入自己的姓名和电话,页面上显示其成功帮朋友砍价188元,同时提示“因活动时间有限,填写相关信息再转发此链接,就有机会0元购机”。牛先生赶紧转发,但随即就收到了一条信息,提醒他微信绑定的银行卡出现变动,卡里的2000元钱被转走。

  民警表示,微信帮砍价最初只是商家的一种营销手段,目的是在短时间内赢得关注。但因为这样的方式成本低,所以被不法分子盯上。一些不法分子借机盗取网民的个人信息,参与砍价者的个人信息、银行卡号等会被高价卖给黑客。另一种情况更甚,对方设下的是网络诈骗陷阱,参与砍价者点开的链接是钓鱼网站,这些网页与商家的官网十分相似,消费者误信后参与活动,然后银行卡或者微信零钱里的钱会被划走,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以“砍价”为名 这些诈骗类型要警惕

  江北区公安分局反诈中心民警梳理了以“砍价”为名义实施诈骗的几种类型,提醒市民注意识别,谨防受骗。

  1.“砍价”只是噱头,只为骗转发

  对方打着“免费”的旗号诱惑人们为其分享转发,给他们带来流量。殊不知当你消耗朋友圈友情,让人砍价完成后,这个所谓免费的商品却很可能只是幌子,或者是个伪劣产品,根本不值得这样大费周折。

  2.套取个人信息

  很多时候,网友转发了砍价的链接,价格也被砍到0元,但接着页面跳出一个填写收货人信息的表格,内容包括姓名、电话、收货地址、身份证号,如果如实填写,个人信息就泄露了。

  3.骗取密码

  页面提示砍价人数达不到要求,但能以多少元购买时,尽管不是免费,但有的市民一看还是便宜了不少也就买了,随即订单跳转到微信支付界面,填写密码完成交易。结果,购买的商品没收到,微信绑定的银行卡里的钱却没了。

  4.砍价链接植入病毒

  不法分子直接在砍价链接中植入病毒,受害人一旦点击,手机就会中毒,从而盗取受害者钱财。

  警方提醒:在日常生活中面对类似微信群、朋友圈发布的砍价活动时,应保持高度警惕,切勿轻易填写个人信息,特别是敏感信息千万要谨慎填写。对于要求转账汇款的,一定要先核实好对方身份,谨防受骗。一旦发现被骗,应保存好证据并及时报警。

  记者 杨雪 实习生 陈彦金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朋友,帮我砍砍价” 这可能是个骗局!

  动动手指,下载一个APP或关注一个公众号,就能帮亲朋免费获得商品甚至现金。这样的要求大多数人都不好意思拒绝,但其实你的好心可能被骗子利用,从而掉进诈骗陷阱。近日,江北区公安分局反诈中心发布消息,提醒市民帮忙“砍价”需谨慎。

  人情欠得多 礼品得的少

  “我经常收到微信好友帮忙砍价的邀请,有的要注册,有的要身份信息登录,有的需要下载APP。”家住江北区的刘女士说,帮忙“砍价”已经是购物平台惯用的方式,经常有朋友进入“砍价模式”后,就会在群里或者私信要求帮忙砍价。原以为只是帮忙点击一下,也算不上麻烦,但实际上,几乎每个砍价链接都会要求你填写个人资料,用手机号、微信号、QQ号注册登录,有的甚至会要求下载APP。

  刘女士表示,遇到这种情况,自己十分不愿意用真实信息注册、下载,但如果拒绝,就会明显感觉到朋友的不满。“就是注册一下,下载一下,费点流量又怎么了?”面对朋友的质疑,往往只能“就范”。

  “越到后面越离谱,一次能砍掉的钱越来越少。”家住南岸某小区的孟先生曾热衷于砍价免费领礼品,但参与了几次,他就发现了问题。为了免费拿到一个小礼品,他得邀请近两百名好友帮忙。起初一次能砍不少,但后来能砍下的金额就越来越少,几分钱是很常见的情况。然而到手的礼品往往质量非常差,用了一次就丢在角落里吃灰了。

  孟先生说,后来自己仔细一想,这样的砍价实际上就是商家的推广手段,几十块钱的东西,就能吸引到数百人填写资料、注册甚至下载,有些人觉得太麻烦后期直接放弃了,商家便零成本收割了之前参与砍价的人员信息。

  热心帮朋友砍价 卡里少了2000元

  “能不能拿到商品还在其次。”江北区反诈中心民警表示,这样的操作很可能影响财产安全,甚至会遭遇诈骗。

  民警介绍,市民牛先生就因为帮朋友砍价损失了2000多元。前段时间,牛先生在朋友圈看到一则求助帖,对方请求朋友们帮忙砍价,最低可0元购买苹果X手机。讲义气的牛先生立刻点击了“砍价”键,随后在页面输入自己的姓名和电话,页面上显示其成功帮朋友砍价188元,同时提示“因活动时间有限,填写相关信息再转发此链接,就有机会0元购机”。牛先生赶紧转发,但随即就收到了一条信息,提醒他微信绑定的银行卡出现变动,卡里的2000元钱被转走。

  民警表示,微信帮砍价最初只是商家的一种营销手段,目的是在短时间内赢得关注。但因为这样的方式成本低,所以被不法分子盯上。一些不法分子借机盗取网民的个人信息,参与砍价者的个人信息、银行卡号等会被高价卖给黑客。另一种情况更甚,对方设下的是网络诈骗陷阱,参与砍价者点开的链接是钓鱼网站,这些网页与商家的官网十分相似,消费者误信后参与活动,然后银行卡或者微信零钱里的钱会被划走,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以“砍价”为名 这些诈骗类型要警惕

  江北区公安分局反诈中心民警梳理了以“砍价”为名义实施诈骗的几种类型,提醒市民注意识别,谨防受骗。

  1.“砍价”只是噱头,只为骗转发

  对方打着“免费”的旗号诱惑人们为其分享转发,给他们带来流量。殊不知当你消耗朋友圈友情,让人砍价完成后,这个所谓免费的商品却很可能只是幌子,或者是个伪劣产品,根本不值得这样大费周折。

  2.套取个人信息

  很多时候,网友转发了砍价的链接,价格也被砍到0元,但接着页面跳出一个填写收货人信息的表格,内容包括姓名、电话、收货地址、身份证号,如果如实填写,个人信息就泄露了。

  3.骗取密码

  页面提示砍价人数达不到要求,但能以多少元购买时,尽管不是免费,但有的市民一看还是便宜了不少也就买了,随即订单跳转到微信支付界面,填写密码完成交易。结果,购买的商品没收到,微信绑定的银行卡里的钱却没了。

  4.砍价链接植入病毒

  不法分子直接在砍价链接中植入病毒,受害人一旦点击,手机就会中毒,从而盗取受害者钱财。

  警方提醒:在日常生活中面对类似微信群、朋友圈发布的砍价活动时,应保持高度警惕,切勿轻易填写个人信息,特别是敏感信息千万要谨慎填写。对于要求转账汇款的,一定要先核实好对方身份,谨防受骗。一旦发现被骗,应保存好证据并及时报警。

  记者 杨雪 实习生 陈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