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远离手机 让教育回归课堂

时间: 2021-02-05 来源: 中国长安网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15083

  “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2月1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其中还特别提到,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记者注意到,手机管理也是今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提出的一项重点工作。

  学校如何管理学生手机,避免“一刀切”?多位教育专家就此提出了建议。

  确有需求的须书面提出申请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中小学生过度使用手机问题,已经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及家长面前的一大难题。

  近日,为保护学生视力,让学生在学校专心学习,防止沉迷网络和游戏,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

  《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

  教育部强调,学校要将手机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制定具体办法,明确统一保管的场所、方式、责任人,提供必要保管装置。

  针对学生与家长的通话需求,教育部也提出,应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建立班主任沟通热线、探索使用具备通话功能的电子学生证或提供其他家长便捷联系学生的途径等措施来解决。

  《通知》还特别提到,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手机管控已成为多国共识

  实际上,“禁止手机进校园”并非一个新鲜话题。

  2018年8月,教育部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8部门印发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就曾明确提出,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要进行统一保管。

  其中还提出,学校教育要本着按需的原则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教学和布置作业不依赖电子产品,使用电子产品开展教学时长原则上不超过教学总时长的30%,原则上采用纸质作业。

  在疫情下手机使用问题则更为突出,记者了解到,有不少青年学生沉迷网络,玩游戏、聊天,很多家庭甚至开展了手机“战争”。

  在去年8月27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登峰介绍,根据教育部对9个省(区、市)14532名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在疫情期间视力变化情况的调研结果,被调查学生半年的近视率增加了11.7%,其中小学生的近视率增加了15.2%,初中学生增加8.2%,高中学生增加3.8%。

  北京一零一中学校长陆云泉指出,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青少年在尽情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网络安全风险,网络沉迷、网络欺凌、网络色情等问题频发。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解决好手机管理问题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记者注意到,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就曾指出:要抓好中小学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

  另一方面,在国际上,禁止将手机等电子设备带入校园,也已经成为多国共识。南京市玄武区教育局副局长、南京市第九中学校长张恒柱举例道,意大利、法国、德国、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已经通过立法或者其他形式明令禁止学生将手机带进校园或者课堂,有的规定在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下学生才能使用手机,芬兰禁止向初三以下的学生销售手机。

  声音▶▶▶

  代表委员:

  建议父母和孩子提高网络素养

  在近几年的全国两会中,多位代表委员也曾就此问题建言献策。

  在去年全国两会中,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接受南都专访时也曾分析过学生沉迷手机和网络的问题,他认为,这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企业共同发力来解决。首先要建立行业自律和企业自律,网络平台和互联网企业为未成年人提供网络空间和内容,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应鼓励企业探索通过产品或技术来实践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上线青少年版,建立防沉迷机制等。

  在家庭层面,父母本身也要提升网络素养。他指出,现在家长有两种管理方式,一种是看到孩子玩就没收手机,另一种就是放纵,完全不管。这两者都不太可取。他也提倡父母通过与孩子协商订立公约,每天约定能用多长时间手机,帮助他们养成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能力,或者父母亲带着孩子一起进行网络学习,让孩子处于比较好的状态。

  此次《通知》也提出各校要做好家校沟通。学校要将手机管理的有关要求告知学生家长,讲清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性和加强管理的必要性。家长应履行教育职责,加强对孩子使用手机的督促管理,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

  此外,朱永新还认为,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开设网络素养教育课程,让孩子从小就知道网络的利弊。

  专家学者:

  管理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

  教育部此条通知发出后也有网友担心地方是否会对政策进行“一刀切”?

  记者注意到,此次《通知》指出,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引导,让学生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避免简单粗暴管理行为。

  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看来,学生手机使用管理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制宜。他认为,一般来说,不建议小学生带手机上学,必要时的家长联系、紧急情况下的报警功能,一般的电话手表就可以实现。初中、高中可以允许学生带手机上学,但不提倡带功能过多、昂贵的手机,且要加强统一管理。

  不过,他也指出,让学生带手机并不意味着对手机的使用不加限制和管理,学校要明确规定什么时间可以用手机、什么时间不能用,还应让学生懂得手机的使用场合。学校应该将手机使用管理的要求明确告知每位教师、每个学生,然后由教师监督、学生互相监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王殿军认为,要把手机使用管理当成对学生开展教育的契机,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例如,借机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学生使用手机,学校和家庭要制定管理规则,不能放任自流,制定手机使用管理规则不能只由教师或是家长说了算,要全班师生或全家人一起讨论,并形成公约。

  王殿军强调,由于面对的对象是未成年人,难以杜绝一些违反手机使用管理规则的行为。对此,学校和教师要有一定的心理预期和包容度,讲究批评教育艺术,不能简单粗暴地制订和选择惩罚措施,比如砸、摔学生手机等行为,都是不可取的,很可能引起学生的对立情绪。可以采取比较柔和的措施,比如积分制,即积够一定的正向分数就可以获得奖励,或者积够一定的反向分数就要接受相应的处罚,但要注意相关处罚不能伤害学生的身体和自尊。

  “学会正确使用手机是一门必修课,也是当下教育的一部分。学生手机使用管理折射出学校的管理理念和育人水平,必须坚持‘管’与‘教’结合,化危为机。”王殿军指出。

  本地反响▶▶▶

  配备“班机”、只能带老年机……

  新规出台前,重庆中小学已这样操作

  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手机,是摆在学生、家长和学校面前的一道难题。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等等。对于这一新政,我市大部分家长表示赞同。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各类学校对学生在校使用手机都有严格的管控措施。

  “新规定挺好的,现在娃儿耍手机比大人都还厉害,低头族越来越多,还呈现低龄化趋势,越早干预越好,让娃儿不沉迷手机。”家长钟女士说起这一政策竖起了大拇指。与钟女士一样,大部分家长都认为对孩子在校使用手机进行干预很有必要。

  不过有家长从学生安全角度认为,给小孩手机更多是方便放学后与家长联系,校园里禁止使用手机不能“一刀切”,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举措。

  今年小孩读二年级的白女士说,有时老师会通过班级家长群发布一些需要家长配合打卡的家庭作业,比如做家务、锻炼、阅读等,如果今后不能通过手机来布置家庭作业,孩子太小又无法正确表达清楚,还是不方便。

  在学生手机的使用问题上,我市各中小学是怎么做的呢?重庆市外国语学校副校长王俊表示,学校严禁学生在教学区使用手机,学生周末入学后需要将手机交班主任进行统一管理,放学回家前再找老师领回,如果学生或者家长有急事需要联系对方,每个班级的公用“班机”就发挥作用了。“我们每个班都配备了1—2部班机,方便学生和家长联系。针对教育部的新规,开学后我们将告知学生新学期一律不准带手机进入校园,同时继续保障班机的配备和使用,对于住校学生,学校将在每间寝室安装IC卡电话机,方便学生与家长的联系。”

  重庆广益中学德育副主任李雪竹表示,目前学校允许学生使用手机,但是只能限于老年机,并且入校后要统一交老师保管,放学后取回。“新规后,学校也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使用手机的规则,避免一刀切。”

  与中学不同的是,小学低段的大部分同学使用的是电话手表,只有少部分高年级同学会使用手机。江北区玉带山小学学生处主任谭晓泉表示,开学后,学校将学生不能带手机入校写入校规中,而对于电话手表,因为家长可以对其进行远程设置,在校期间不能接打,所以不会有相应的控制要求。

(文章来源:中国长安网 重庆之声)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让学生远离手机 让教育回归课堂

  “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2月1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其中还特别提到,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记者注意到,手机管理也是今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提出的一项重点工作。

  学校如何管理学生手机,避免“一刀切”?多位教育专家就此提出了建议。

  确有需求的须书面提出申请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中小学生过度使用手机问题,已经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及家长面前的一大难题。

  近日,为保护学生视力,让学生在学校专心学习,防止沉迷网络和游戏,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

  《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

  教育部强调,学校要将手机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制定具体办法,明确统一保管的场所、方式、责任人,提供必要保管装置。

  针对学生与家长的通话需求,教育部也提出,应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建立班主任沟通热线、探索使用具备通话功能的电子学生证或提供其他家长便捷联系学生的途径等措施来解决。

  《通知》还特别提到,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手机管控已成为多国共识

  实际上,“禁止手机进校园”并非一个新鲜话题。

  2018年8月,教育部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8部门印发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就曾明确提出,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要进行统一保管。

  其中还提出,学校教育要本着按需的原则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教学和布置作业不依赖电子产品,使用电子产品开展教学时长原则上不超过教学总时长的30%,原则上采用纸质作业。

  在疫情下手机使用问题则更为突出,记者了解到,有不少青年学生沉迷网络,玩游戏、聊天,很多家庭甚至开展了手机“战争”。

  在去年8月27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登峰介绍,根据教育部对9个省(区、市)14532名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在疫情期间视力变化情况的调研结果,被调查学生半年的近视率增加了11.7%,其中小学生的近视率增加了15.2%,初中学生增加8.2%,高中学生增加3.8%。

  北京一零一中学校长陆云泉指出,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青少年在尽情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网络安全风险,网络沉迷、网络欺凌、网络色情等问题频发。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解决好手机管理问题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记者注意到,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就曾指出:要抓好中小学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

  另一方面,在国际上,禁止将手机等电子设备带入校园,也已经成为多国共识。南京市玄武区教育局副局长、南京市第九中学校长张恒柱举例道,意大利、法国、德国、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已经通过立法或者其他形式明令禁止学生将手机带进校园或者课堂,有的规定在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下学生才能使用手机,芬兰禁止向初三以下的学生销售手机。

  声音▶▶▶

  代表委员:

  建议父母和孩子提高网络素养

  在近几年的全国两会中,多位代表委员也曾就此问题建言献策。

  在去年全国两会中,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接受南都专访时也曾分析过学生沉迷手机和网络的问题,他认为,这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企业共同发力来解决。首先要建立行业自律和企业自律,网络平台和互联网企业为未成年人提供网络空间和内容,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应鼓励企业探索通过产品或技术来实践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上线青少年版,建立防沉迷机制等。

  在家庭层面,父母本身也要提升网络素养。他指出,现在家长有两种管理方式,一种是看到孩子玩就没收手机,另一种就是放纵,完全不管。这两者都不太可取。他也提倡父母通过与孩子协商订立公约,每天约定能用多长时间手机,帮助他们养成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能力,或者父母亲带着孩子一起进行网络学习,让孩子处于比较好的状态。

  此次《通知》也提出各校要做好家校沟通。学校要将手机管理的有关要求告知学生家长,讲清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性和加强管理的必要性。家长应履行教育职责,加强对孩子使用手机的督促管理,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

  此外,朱永新还认为,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开设网络素养教育课程,让孩子从小就知道网络的利弊。

  专家学者:

  管理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

  教育部此条通知发出后也有网友担心地方是否会对政策进行“一刀切”?

  记者注意到,此次《通知》指出,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引导,让学生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避免简单粗暴管理行为。

  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看来,学生手机使用管理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制宜。他认为,一般来说,不建议小学生带手机上学,必要时的家长联系、紧急情况下的报警功能,一般的电话手表就可以实现。初中、高中可以允许学生带手机上学,但不提倡带功能过多、昂贵的手机,且要加强统一管理。

  不过,他也指出,让学生带手机并不意味着对手机的使用不加限制和管理,学校要明确规定什么时间可以用手机、什么时间不能用,还应让学生懂得手机的使用场合。学校应该将手机使用管理的要求明确告知每位教师、每个学生,然后由教师监督、学生互相监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王殿军认为,要把手机使用管理当成对学生开展教育的契机,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例如,借机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学生使用手机,学校和家庭要制定管理规则,不能放任自流,制定手机使用管理规则不能只由教师或是家长说了算,要全班师生或全家人一起讨论,并形成公约。

  王殿军强调,由于面对的对象是未成年人,难以杜绝一些违反手机使用管理规则的行为。对此,学校和教师要有一定的心理预期和包容度,讲究批评教育艺术,不能简单粗暴地制订和选择惩罚措施,比如砸、摔学生手机等行为,都是不可取的,很可能引起学生的对立情绪。可以采取比较柔和的措施,比如积分制,即积够一定的正向分数就可以获得奖励,或者积够一定的反向分数就要接受相应的处罚,但要注意相关处罚不能伤害学生的身体和自尊。

  “学会正确使用手机是一门必修课,也是当下教育的一部分。学生手机使用管理折射出学校的管理理念和育人水平,必须坚持‘管’与‘教’结合,化危为机。”王殿军指出。

  本地反响▶▶▶

  配备“班机”、只能带老年机……

  新规出台前,重庆中小学已这样操作

  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手机,是摆在学生、家长和学校面前的一道难题。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等等。对于这一新政,我市大部分家长表示赞同。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各类学校对学生在校使用手机都有严格的管控措施。

  “新规定挺好的,现在娃儿耍手机比大人都还厉害,低头族越来越多,还呈现低龄化趋势,越早干预越好,让娃儿不沉迷手机。”家长钟女士说起这一政策竖起了大拇指。与钟女士一样,大部分家长都认为对孩子在校使用手机进行干预很有必要。

  不过有家长从学生安全角度认为,给小孩手机更多是方便放学后与家长联系,校园里禁止使用手机不能“一刀切”,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举措。

  今年小孩读二年级的白女士说,有时老师会通过班级家长群发布一些需要家长配合打卡的家庭作业,比如做家务、锻炼、阅读等,如果今后不能通过手机来布置家庭作业,孩子太小又无法正确表达清楚,还是不方便。

  在学生手机的使用问题上,我市各中小学是怎么做的呢?重庆市外国语学校副校长王俊表示,学校严禁学生在教学区使用手机,学生周末入学后需要将手机交班主任进行统一管理,放学回家前再找老师领回,如果学生或者家长有急事需要联系对方,每个班级的公用“班机”就发挥作用了。“我们每个班都配备了1—2部班机,方便学生和家长联系。针对教育部的新规,开学后我们将告知学生新学期一律不准带手机进入校园,同时继续保障班机的配备和使用,对于住校学生,学校将在每间寝室安装IC卡电话机,方便学生与家长的联系。”

  重庆广益中学德育副主任李雪竹表示,目前学校允许学生使用手机,但是只能限于老年机,并且入校后要统一交老师保管,放学后取回。“新规后,学校也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使用手机的规则,避免一刀切。”

  与中学不同的是,小学低段的大部分同学使用的是电话手表,只有少部分高年级同学会使用手机。江北区玉带山小学学生处主任谭晓泉表示,开学后,学校将学生不能带手机入校写入校规中,而对于电话手表,因为家长可以对其进行远程设置,在校期间不能接打,所以不会有相应的控制要求。

(文章来源:中国长安网 重庆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