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集中整治夜间违法施工

时间: 2021-05-19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15067

  本网讯 记者昨日从重庆市生态环境局了解到,该局印发了《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实施夜间施工环境违法行为专项整治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从即日起至10月底,在全市范围内集中开展夜间施工环境违法行为专项整治行动。

  《方案》指出,本次专项整治工作以群众反复投诉的夜间建筑施工噪声扰民问题和高中考期间顶风违法的在建建筑工地为重点,结合日常检查和执法监测中发现的突出扰民情况,通过帮扶整改、查处限批、约谈督办等方式,帮扶整改一批群众投诉强烈的建筑工地、查处限批一批夜间建筑施工恶意违法行为、约谈督办一批屡查屡犯的建设项目业主和施工单位,督促指导项目业主和施工单位认真履行环保主体责任,对照环保管理要求,制定措施、压茬推进、尽快整改,切实减少夜间建筑施工噪声对周边居民的影响,保障人民群众良好的夜间安居生活环境。

  《方案》明确要求,针对检查发现的屡查屡犯、恶意违法的夜间施工环境违法行为,生态环境部门将依法从严查处;对存在因未落实夜间作业污染防治控制措施要求导致群众强烈投诉等突出问题的工地,依法依规实施夜间作业审核限批。同时,生态环境部门还将通过向建设主管部门通报,建立违法行为曝光台,开展部门联合约谈督促、限时督办等方法,加强打击力度,确保问题尽快整改、规范销号、长效巩固。

  近期,市生态环境局已对江北区国奥村轨道交通4号线延伸段、轨道交通环线、一号线、九号线部分附属工程工地等群众反映强烈工地开展现场执法检查,并组织相关辖区典型工地进行座谈提醒,要求立即对照施工扬尘、噪声、固废管理等要求,落实整改。

  截至目前,全市生态环境部门已累计出动执法人员10871人次,指导帮扶工地4389家次,发现并指导整改环境问题1756个,发出夜间作业审核意见书3708份,座谈企业307家,查处违法行为45起。

  据介绍,下一步,市生态环境局将突出党史学习教育实效,大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增强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记者 朱颂扬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重庆集中整治夜间违法施工

  本网讯 记者昨日从重庆市生态环境局了解到,该局印发了《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实施夜间施工环境违法行为专项整治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从即日起至10月底,在全市范围内集中开展夜间施工环境违法行为专项整治行动。

  《方案》指出,本次专项整治工作以群众反复投诉的夜间建筑施工噪声扰民问题和高中考期间顶风违法的在建建筑工地为重点,结合日常检查和执法监测中发现的突出扰民情况,通过帮扶整改、查处限批、约谈督办等方式,帮扶整改一批群众投诉强烈的建筑工地、查处限批一批夜间建筑施工恶意违法行为、约谈督办一批屡查屡犯的建设项目业主和施工单位,督促指导项目业主和施工单位认真履行环保主体责任,对照环保管理要求,制定措施、压茬推进、尽快整改,切实减少夜间建筑施工噪声对周边居民的影响,保障人民群众良好的夜间安居生活环境。

  《方案》明确要求,针对检查发现的屡查屡犯、恶意违法的夜间施工环境违法行为,生态环境部门将依法从严查处;对存在因未落实夜间作业污染防治控制措施要求导致群众强烈投诉等突出问题的工地,依法依规实施夜间作业审核限批。同时,生态环境部门还将通过向建设主管部门通报,建立违法行为曝光台,开展部门联合约谈督促、限时督办等方法,加强打击力度,确保问题尽快整改、规范销号、长效巩固。

  近期,市生态环境局已对江北区国奥村轨道交通4号线延伸段、轨道交通环线、一号线、九号线部分附属工程工地等群众反映强烈工地开展现场执法检查,并组织相关辖区典型工地进行座谈提醒,要求立即对照施工扬尘、噪声、固废管理等要求,落实整改。

  截至目前,全市生态环境部门已累计出动执法人员10871人次,指导帮扶工地4389家次,发现并指导整改环境问题1756个,发出夜间作业审核意见书3708份,座谈企业307家,查处违法行为45起。

  据介绍,下一步,市生态环境局将突出党史学习教育实效,大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增强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记者 朱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