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康庄大道上

时间: 2021-06-21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15241

  班彦,在土族语言中有幸福、富裕之意。但在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之前,班彦村村民的生活只能和“贫穷”“落后”联系在一起。早年间,流传在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的一首民间“花儿”道尽了班彦村脑山群众贫困生活的哀愁——“上去高山望平川,平川里有一朵牡丹。我和尕妹见不上面,苦日子啥时候能过完。”

  2015年之前,班彦村是互助县重点贫困村。全村8个社369户1396人,其中五社、六社的129户484人住在山头,贫困户73户,贫困率高达56%。2016年,班彦村五社和六社列入易地扶贫搬迁规划,贫困群众搬迁住进了山脚下的班彦新村,开启新生活。

  搬出大山眼界宽

  “一条7公里长的山路要走两个多小时,遇上雨雪天气,上山下山更是举步维艰。一块馍馍就清茶就是一顿饭。有一年大旱,两亩地就打出了半袋粮食……”班彦村村民吕志伟现在回忆起以往的苦日子,仍是一脸苦笑。

  2016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冒雨来到班彦村视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把党的温暖带到了班彦村。在党的领导下,班彦村父老乡亲扎根家乡,建设家乡。

  2016年,吕志伟搬迁住进了山脚下的班彦新村,开启了新生活。往日的泥泞小路变成平整的水泥路,烟熏火燎的土坯房变成错落有致的院落。走进村民的新家,电热炕、热水器、燃气灶、洗衣机,现代家具电器一应俱全。

  新村在建设初期就以“注重农户房屋安全实用、公共设施配套功能齐全、新村民族特色突出”为原则,统一建设了户均住房80㎡的搬迁新居,高标准铺设了7米宽的柏油主巷道,不仅用水用电方便,还接通了天然气。吕志伟现在每天都会在村里转上几圈,喜悦感激之情始终挂在脸上:“如今,我们也住上了与城里人一样的房子,幸福得很啊!”

  班彦新村的建成,彻底解决了老村“出行难、吃水难、看病难、入学难、务工难、娶妻难”的“六难”问题。现在的班彦新村,院落特色鲜明、住房整齐美观、村容干净整洁、基础设施齐全、生态环境优美,几代人梦寐以求的愿望变成了现实。

  2017年底所有贫困户达到“两不愁三保障”的标准,整村脱贫出列。

  康庄大道道路宽

  “山上有地种,下山能干啥?”这是当时班彦村异地搬迁时很多村民的顾虑。如何带领群众发展产业致富,又成了班彦村驻村干部和两委班子面临的新问题。

  要想增收致富,产业支撑是关键。班彦村以“合作社+致富带头人+农户”的模式打造互助县八眉猪养殖基地,积极动员本村贫困户入社入股,每年可为入股村民增收5000元。之后,“班彦”酩馏酒商标注册完成,5座特色种植连栋温棚陆续建成。青海首个接入“光伏云2.0”平台项目投入运营,可让户均年收入达2500元,持续获益20年。渐渐地,一系类特色特色产业逐步打造完成。

  村子里依托“土族盘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优势兴建了土族盘绣园,吕志伟的妻子李旦件索靠着传统手艺,在盘秀园里做起了绣娘。“我每天背着娃,绣着花,在家门口就能赚钱。”李旦件索说,孙女在村里的幼儿园上学,小病不用出村,生活大变样!

  71岁的张达拉是班彦村年纪最大的绣娘,眼不花耳不聋,绣得一手好针线。“以前我们思想跟不上,就等着老天给饭吃,你看我们搬下来,不但吃饱了饭,收入还更多了。”

  “以前村民都是种地靠天。搬迁之后,大家的思想变了,都愿意走出去看一看,眼界宽了,思路也变活了。”班彦村党支部书记仲关因保说。

  2017年,班彦村实现整村脱贫。2020年底,班彦村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1419元,是2015年底的4倍多;村集体经济收入首次突破百万元,达到106.9万元,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

  在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班彦村靠着党的好政策和村民踏踏实实的奋力拼搏,一步步走上了富裕的康庄大道。2021年2月25日,班彦村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班彦村村委会主任余七十三作为代表领奖。

  余七十三告诉记者:“这是对我们五年来脱贫攻坚取得的成绩给予的最高评价。荣誉就是激励,更是责任和动力。我们今后将争取在乡村振兴上做好示范,让我们的各族群众实现共同富裕。”

  两委班子“领头雁”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班彦村两委班子便是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的“火车头”“领头雁”。

  早年间,面对错综复杂、千头万绪的异地扶贫搬迁工作,村两委班子在搬迁过程和产业发展推进中,按照“三议一表决”程序,严格落实好房屋分配、项目实施、资金收益等群众关心关注的重大事项,始终保持公平、公正、公开,不断拉近与群众的感情,增进群众对村支部、村委会的信任。

  搬入新居后,村两委班子更加注重村级民主管理,指导制定了村规民约,完善了村级管理相关制度,带动力和凝聚力显著增强。

  如今,班彦村的村民大会,已不再像以前那样群众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应付差事、说闲话,而是认真聆听政策宣讲,对村级事务建言献策。

  今年在制定村环境卫生清扫制度时,每户都有人参加,会上充分讨论,最终形成了“农户房前屋后卫生自主清理,村内主干道和公共场所分户承包清扫,村内绿化树木分户承包管护”的制度措施,使每一户群众主动参与,共同呵护美丽家园。

  如今村民们也一改往日的惆怅,唱起了欢快地“花儿”,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上去高山望平川,平川里有我的美家乡。我和我的尕妹致富忙,好日子还在(个)前面呢。”

  班彦新村是贫困村脱贫的典范,是互助县上下聚力脱贫攻坚工作的真实写照,更是履行党和国家“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庄严承诺的生动实践。

  记者 谭剑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走在康庄大道上

  班彦,在土族语言中有幸福、富裕之意。但在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之前,班彦村村民的生活只能和“贫穷”“落后”联系在一起。早年间,流传在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的一首民间“花儿”道尽了班彦村脑山群众贫困生活的哀愁——“上去高山望平川,平川里有一朵牡丹。我和尕妹见不上面,苦日子啥时候能过完。”

  2015年之前,班彦村是互助县重点贫困村。全村8个社369户1396人,其中五社、六社的129户484人住在山头,贫困户73户,贫困率高达56%。2016年,班彦村五社和六社列入易地扶贫搬迁规划,贫困群众搬迁住进了山脚下的班彦新村,开启新生活。

  搬出大山眼界宽

  “一条7公里长的山路要走两个多小时,遇上雨雪天气,上山下山更是举步维艰。一块馍馍就清茶就是一顿饭。有一年大旱,两亩地就打出了半袋粮食……”班彦村村民吕志伟现在回忆起以往的苦日子,仍是一脸苦笑。

  2016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冒雨来到班彦村视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把党的温暖带到了班彦村。在党的领导下,班彦村父老乡亲扎根家乡,建设家乡。

  2016年,吕志伟搬迁住进了山脚下的班彦新村,开启了新生活。往日的泥泞小路变成平整的水泥路,烟熏火燎的土坯房变成错落有致的院落。走进村民的新家,电热炕、热水器、燃气灶、洗衣机,现代家具电器一应俱全。

  新村在建设初期就以“注重农户房屋安全实用、公共设施配套功能齐全、新村民族特色突出”为原则,统一建设了户均住房80㎡的搬迁新居,高标准铺设了7米宽的柏油主巷道,不仅用水用电方便,还接通了天然气。吕志伟现在每天都会在村里转上几圈,喜悦感激之情始终挂在脸上:“如今,我们也住上了与城里人一样的房子,幸福得很啊!”

  班彦新村的建成,彻底解决了老村“出行难、吃水难、看病难、入学难、务工难、娶妻难”的“六难”问题。现在的班彦新村,院落特色鲜明、住房整齐美观、村容干净整洁、基础设施齐全、生态环境优美,几代人梦寐以求的愿望变成了现实。

  2017年底所有贫困户达到“两不愁三保障”的标准,整村脱贫出列。

  康庄大道道路宽

  “山上有地种,下山能干啥?”这是当时班彦村异地搬迁时很多村民的顾虑。如何带领群众发展产业致富,又成了班彦村驻村干部和两委班子面临的新问题。

  要想增收致富,产业支撑是关键。班彦村以“合作社+致富带头人+农户”的模式打造互助县八眉猪养殖基地,积极动员本村贫困户入社入股,每年可为入股村民增收5000元。之后,“班彦”酩馏酒商标注册完成,5座特色种植连栋温棚陆续建成。青海首个接入“光伏云2.0”平台项目投入运营,可让户均年收入达2500元,持续获益20年。渐渐地,一系类特色特色产业逐步打造完成。

  村子里依托“土族盘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优势兴建了土族盘绣园,吕志伟的妻子李旦件索靠着传统手艺,在盘秀园里做起了绣娘。“我每天背着娃,绣着花,在家门口就能赚钱。”李旦件索说,孙女在村里的幼儿园上学,小病不用出村,生活大变样!

  71岁的张达拉是班彦村年纪最大的绣娘,眼不花耳不聋,绣得一手好针线。“以前我们思想跟不上,就等着老天给饭吃,你看我们搬下来,不但吃饱了饭,收入还更多了。”

  “以前村民都是种地靠天。搬迁之后,大家的思想变了,都愿意走出去看一看,眼界宽了,思路也变活了。”班彦村党支部书记仲关因保说。

  2017年,班彦村实现整村脱贫。2020年底,班彦村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1419元,是2015年底的4倍多;村集体经济收入首次突破百万元,达到106.9万元,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

  在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班彦村靠着党的好政策和村民踏踏实实的奋力拼搏,一步步走上了富裕的康庄大道。2021年2月25日,班彦村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班彦村村委会主任余七十三作为代表领奖。

  余七十三告诉记者:“这是对我们五年来脱贫攻坚取得的成绩给予的最高评价。荣誉就是激励,更是责任和动力。我们今后将争取在乡村振兴上做好示范,让我们的各族群众实现共同富裕。”

  两委班子“领头雁”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班彦村两委班子便是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的“火车头”“领头雁”。

  早年间,面对错综复杂、千头万绪的异地扶贫搬迁工作,村两委班子在搬迁过程和产业发展推进中,按照“三议一表决”程序,严格落实好房屋分配、项目实施、资金收益等群众关心关注的重大事项,始终保持公平、公正、公开,不断拉近与群众的感情,增进群众对村支部、村委会的信任。

  搬入新居后,村两委班子更加注重村级民主管理,指导制定了村规民约,完善了村级管理相关制度,带动力和凝聚力显著增强。

  如今,班彦村的村民大会,已不再像以前那样群众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应付差事、说闲话,而是认真聆听政策宣讲,对村级事务建言献策。

  今年在制定村环境卫生清扫制度时,每户都有人参加,会上充分讨论,最终形成了“农户房前屋后卫生自主清理,村内主干道和公共场所分户承包清扫,村内绿化树木分户承包管护”的制度措施,使每一户群众主动参与,共同呵护美丽家园。

  如今村民们也一改往日的惆怅,唱起了欢快地“花儿”,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上去高山望平川,平川里有我的美家乡。我和我的尕妹致富忙,好日子还在(个)前面呢。”

  班彦新村是贫困村脱贫的典范,是互助县上下聚力脱贫攻坚工作的真实写照,更是履行党和国家“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庄严承诺的生动实践。

  记者 谭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