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的火种

时间: 2021-06-25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15207

  党的历史就是一本教科书。近期,我利用党史学习教育之机,观看了电视连续剧《觉醒年代》,看得我激情澎湃、热泪盈眶。我印象最深的主角除陈独秀、李大钊外,要数蔡元培了。蔡元培凭借北大校长的身份,聚集了大批有识之士,把北大变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主战场,为后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孕育了新的火种。

  “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须知宗旨,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之者也。现在外面常常有人指责北大之腐败,是因为来此求学者,都抱有当官发财的思想,以此为捷径,因为一心想做官、一心想发财,所以从不问教员之学问深浅,唯问教员官职的大小,官阶大的,就特别受欢迎,这大概是为了方便毕业时有人提携吧……诸君来北大求学的宗旨是做官发财,那这个宗旨就错了,求学的路,就必然走偏了……”“爱国今后就是我们北京大学的灵魂和传统,我北大的学子不是自己做官,而是要为国家出力,要做国家的栋梁之材。如今,国家已经到了存亡绝续的危急时刻,我们的每一个北大学子都应该挺身而出,为挽救国家的危亡,做先锋……”这两段演说词,分别是剧中蔡元培任职北大校长时的就职演说和在北大礼堂做拒签条约时的演讲,可谓称得上演讲中的精彩典范。也因此,让我真正认识了蔡元培的人格魅力、真知灼见、精神内核和政治智慧,不得不为其点赞喝彩。难怪后来毛泽东评价蔡元培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人才兴,则天下兴、国事兴。全剧以陈独秀、李大钊“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为谋篇布局,全景再现了从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我在想,如果没有新文化运动,如果没有《新青年》杂志主阵地的助推,就不可能找到一条救亡图存的中国式正确道路。所以,蔡元培意识到,必须要凝聚一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助推新文化运动的有识革命志士。

  作为一个坚定的新文化运动支持者,蔡元培为把北大办成并践行好培养社会顶尖精英理念的地方,他礼贤下士、广纳贤才,他到北大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聘任新文化运动领袖陈独秀担任北大文科学长,并鼓动陈独秀把《新青年》编辑部从上海搬到北京。剧中展示了蔡元培“三顾茅庐”请陈独秀出山的故事。陈独秀首次接到蔡元培邀请时犹豫了,为了说服他到北大,蔡元培三次亲自上门。当蔡元培第三次来到陈独秀的住处时,陈独秀正在睡觉,不想不打扰其休息,他悄悄拿来一把椅子,在大雪纷飞中独坐门口等候,直到陈独秀醒来。

  蔡元培的这种谦卑、爱才、惜才的感人举动,深深感动了陈独秀,陈独秀决定北上任教。之后,蔡元培又力排众议,进一步招揽了李大钊、胡适、刘半农、鲁迅等新文化运动主将,为北大后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奠定了人才基础。试想,如果没有蔡元培广招人才之举,后来的新文化运动能取得成效吗?

  蔡元培在任用陈独秀为北大文科学长一职的问题上是打破了传统,冒了很大风险破格使用的,这就源于蔡元培非常认可其学识。后来,胡适作为陈独秀举荐的人才也为北大所用,这是何等的知人善任的远见和胸襟呀!由此可见,好的人才,如果使用得当,便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作为一名宣传教育培训工作者,每当我回忆起剧中蔡元培的“用人之道”,便引发我对人才观的思考:检察人才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只要通过建立机制,提升人才强“基”能力;注重业绩,提升“识”才能力;多措并举,提升人才“干”的能力;立足岗位,提升人才“说”的能力;学以致用,提升人才“写”的能力;科学施策,提升“谋”才的能力;以点带面,提升“引”才的能力,定会迎来检察事业更加美好的“春天”!

 ◎张衍路(作者系市检察院第五分院二级巡视员)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人才的火种

  党的历史就是一本教科书。近期,我利用党史学习教育之机,观看了电视连续剧《觉醒年代》,看得我激情澎湃、热泪盈眶。我印象最深的主角除陈独秀、李大钊外,要数蔡元培了。蔡元培凭借北大校长的身份,聚集了大批有识之士,把北大变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主战场,为后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孕育了新的火种。

  “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须知宗旨,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之者也。现在外面常常有人指责北大之腐败,是因为来此求学者,都抱有当官发财的思想,以此为捷径,因为一心想做官、一心想发财,所以从不问教员之学问深浅,唯问教员官职的大小,官阶大的,就特别受欢迎,这大概是为了方便毕业时有人提携吧……诸君来北大求学的宗旨是做官发财,那这个宗旨就错了,求学的路,就必然走偏了……”“爱国今后就是我们北京大学的灵魂和传统,我北大的学子不是自己做官,而是要为国家出力,要做国家的栋梁之材。如今,国家已经到了存亡绝续的危急时刻,我们的每一个北大学子都应该挺身而出,为挽救国家的危亡,做先锋……”这两段演说词,分别是剧中蔡元培任职北大校长时的就职演说和在北大礼堂做拒签条约时的演讲,可谓称得上演讲中的精彩典范。也因此,让我真正认识了蔡元培的人格魅力、真知灼见、精神内核和政治智慧,不得不为其点赞喝彩。难怪后来毛泽东评价蔡元培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人才兴,则天下兴、国事兴。全剧以陈独秀、李大钊“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为谋篇布局,全景再现了从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我在想,如果没有新文化运动,如果没有《新青年》杂志主阵地的助推,就不可能找到一条救亡图存的中国式正确道路。所以,蔡元培意识到,必须要凝聚一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助推新文化运动的有识革命志士。

  作为一个坚定的新文化运动支持者,蔡元培为把北大办成并践行好培养社会顶尖精英理念的地方,他礼贤下士、广纳贤才,他到北大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聘任新文化运动领袖陈独秀担任北大文科学长,并鼓动陈独秀把《新青年》编辑部从上海搬到北京。剧中展示了蔡元培“三顾茅庐”请陈独秀出山的故事。陈独秀首次接到蔡元培邀请时犹豫了,为了说服他到北大,蔡元培三次亲自上门。当蔡元培第三次来到陈独秀的住处时,陈独秀正在睡觉,不想不打扰其休息,他悄悄拿来一把椅子,在大雪纷飞中独坐门口等候,直到陈独秀醒来。

  蔡元培的这种谦卑、爱才、惜才的感人举动,深深感动了陈独秀,陈独秀决定北上任教。之后,蔡元培又力排众议,进一步招揽了李大钊、胡适、刘半农、鲁迅等新文化运动主将,为北大后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奠定了人才基础。试想,如果没有蔡元培广招人才之举,后来的新文化运动能取得成效吗?

  蔡元培在任用陈独秀为北大文科学长一职的问题上是打破了传统,冒了很大风险破格使用的,这就源于蔡元培非常认可其学识。后来,胡适作为陈独秀举荐的人才也为北大所用,这是何等的知人善任的远见和胸襟呀!由此可见,好的人才,如果使用得当,便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作为一名宣传教育培训工作者,每当我回忆起剧中蔡元培的“用人之道”,便引发我对人才观的思考:检察人才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只要通过建立机制,提升人才强“基”能力;注重业绩,提升“识”才能力;多措并举,提升人才“干”的能力;立足岗位,提升人才“说”的能力;学以致用,提升人才“写”的能力;科学施策,提升“谋”才的能力;以点带面,提升“引”才的能力,定会迎来检察事业更加美好的“春天”!

 ◎张衍路(作者系市检察院第五分院二级巡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