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十佳监狱人民警察”说:进入职业下半场,初心仍灼灼跳动

时间: 2021-07-20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15434

伏案办公的谢迪

  人物档案>>>

  谢迪,男,1997年参加监狱工作,199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4年从警生涯中,谢迪多次受到上级个人嘉奖、优秀共产党员等表彰,多次荣立个人三等功;2021年重庆市监狱管理局授予谢迪“十佳监狱人民警察”称号,并记个人三等功一次。

 

  谢迪,2021年被重庆市监狱系统评为“十佳监狱人民警察”。扳开指头盘算,获得这项殊荣,他已经走过24年从警生涯,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老警察”。

  今年45岁的谢迪,担任重庆市渝西监狱安全生产管理科科长。单位同事日常称他“老帅哥”,隐含着欣赏和赞许。留着干净短发,和油腻中年不沾边的他,也是一名公认的“优秀监狱警察”。

  最近,他收到组织授予的荣誉勋章和证书。站在聚光灯前,他坦言:职业生涯虽已进入下半场,但压力和鞭策并存,“初心仍灼灼跳动”。

 

  从小舞台走向大舞台

 

  1995年,在位于沙坪坝区烈士墓旁的西南政法大学,站在能够容纳数百人的报告厅讲台上,法律专业学生谢迪正在作一次演讲。题目是:我喜爱的一本书。

  虽然作了充足准备,但谢迪还是被紧张打懵。足足2分钟时间,他憋红脸也想不起演讲稿上的一个字。最后,在全场师生鼓励的掌声中,仓惶下台。那一刻,是谢迪的“至囧之时”。

  4年后,谢迪再度登台。这一次,他望向台下800多名服刑人员,近百名身着警服的同事,却没有了慌张。

  1762个字的主持词,完全按照舞台效果需要、情绪表达,娓娓道来。这场“西山之夏”文艺晚会成了当年单位“热搜”。谢迪收获众多“粉丝”。不少“妈妈粉”甚至在晚会还没结束前就悄悄打听:这帅小伙耍朋友了没得?

  台上一分钟,台下是谢迪大学毕业参加监狱工作后,得到的历练和进步。

  带着服刑人员大山中采茶、制茶,大风天扯着嗓子喊“全体集合”;30多度高温天气,迈开步子在茶台上巡逻清点人数,用眼神扫射现场每个细节;经历一次次队前讲话、大课教学、个别教育谈话,他哪里还会紧张。

  眉眼间已经初步有了人民警察的那份沉稳。

  “整得好,小谢。”把晚会主持任务交给谢迪的时任监狱领导捶着谢迪胸口,眼里都是欣赏。“你崽儿就是适合穿这身警服。”

  2007年,经过公开选拔,谢迪脱颖而出,从中队领导成长为监区领导,走上职业生涯的更大舞台。

 

  给服刑人员做“心灵”手术

 

  教育改造罪犯,并帮助他们剜除恶习,重新进入社会成为合法公民,是一项高度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管理者具备教育学、心理学、法律学等多方面知识储备。

  有人把监狱警察比作在“火山口”“炸药库”的特殊教师、医生,都是贴切比喻。在先后担任监区领导、监狱教育改造科科长期间,谢迪不乏完成过数次成功的“心灵手术”。

  2004年,服刑人员王某就给谢迪留下过深刻印象。刚入监服刑时,王某就表现得不一样。眼神中都是冷漠和不懈,拒绝填写认罪悔罪材料,一度以不说话、不理睬的方式对抗民警讯问。

  监区想过很多办法。比如安排民警和他谈心,在违反监规纪律时进行惩罚学习等,但效果都不好。更严重的情况是,民警通过摸排掌握到,王某存在厌世心理,一度发生自伤自残行为。

  任务交到谢迪手上。一开始他也毫无头绪,做了大量调查了解,也没有发现教育突破口。

  转机来自一张“小纸片”。例行清监查舍时,谢迪在王某整理箱中发现一张从报纸上裁剪的小纸片。上面报道了一种珍贵兰草拍卖出高价,后面还有一些培植兰草的技术介绍。

  从纸片裁剪边缘看,应该是王某用尺子裁切,作了精心保管。谢迪忽然觉得,一个喜欢花草的人,应该是热爱生活,内心不会冷漠的。

  关键在于找到一个缝隙,走进王某内心。“万物皆有裂缝,但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第一次和王某谈话,谢迪尝试用兰草话题引起兴趣,果然奏效。但显然也对王某深厚的兰草知识预计不足。谢迪为此下过苦功夫。在网络并不普及的年代,他跑遍永川区各大书店,翻阅记录关于兰草的知识,为下一次谈话做好准备。

  找到“缝隙”,谢迪成功走进王某内心世界。

  用兰草为“药引”,他关注王某的心理折线变化,用共情和法律法规宣讲,引导化解王某心理郁结。终于,王某走上改造正途,逐渐卸下心理防线。在余刑中,王某认罪悔罪,还因表现良好获得了减刑。

  “教育改造要在细微处着手,不能简单、粗暴的依靠威严、制度去控制。”做完这台“心灵手术”,让谢迪对教育改造事业也有了新理解。更多的服刑人员在他教育挽救下,顺利刑满,回到了人生正途。

 

  在“火山口”修筑“防火墙”

 

  “他是个很特别的师傅。”政治处民警敖一航,是渝西监狱在“青蓝结对”计划中,安排给谢迪帮带的“徒弟娃儿”。

  在敖一航看来,师傅谢迪钟情阅读哲学、历史类书籍,却也听摇滚、朋克音乐;会在案头摆放布罗代尔的《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也会在闲暇时用蓝牙音响播放窦唯、黑豹乐队的《Don’t break my heart》《无地自容》。截然不同的理性和感性混搭气质,让敖一航觉得“师傅真的很酷”。

  事实上,谢迪在工作中也会将两种思维趋于融合。2012年,渝西监狱成立安全生产管理科。谢迪成为首任科长。

  安全是监狱永恒的主旨。但由于管理对象的特殊性,监狱安全平静湖面下,必然暗流涌动。这就需要管理者作最理性、细致的制度设计,搭建严密的安全网络,却也要预想最“疯狂”的行为,作最坏打算。

  这项工作就像在“火山口”修筑“防火墙”。一开始,大多数人认为,监狱安全工作一定是分管监狱领导、业务科室或者说一两个人的事。但构筑安全网络,必须是全员参与的“大安全”系统。这种观念转变往往是最艰难的过程。

  谢迪最初觉得,可能要花7、8年时间,才能初步完成这项工作。但最终经过5年时间,渝西监狱在2017年就初步建立起:安全排查、分析研判、任务派遣、隐患整改的闭环“大安全”管理机制。

  这当中,渝西监狱全体民警付出了艰辛努力。谢迪也为此作了大量工作,留下了300多页边角发卷的安全工作笔记,阅读了10余本安全管理类专业书籍,协助监狱建立成文制度35项。

  系列安全工作机制成效很快得到检验。2016年,监狱某监区生产操作间设备线路短路,造成内部电机发热引起火情。事故发生后,民警第一时间断电,随后迅速组织人员携带消防器材灭火。不到10分钟,就将火情消除在萌芽。

  谢迪回看处置过程的视频回放,发现民警处置流程几乎完整和预案设计吻合,等于是交出了教科书式的答卷。

  那一刻,谢迪被成就感填满。谈及感受,他说:就像用功的孩子,得到了一粒糖。

 通讯员 敖一航 罗开元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这个“十佳监狱人民警察”说:进入职业下半场,初心仍灼灼跳动

伏案办公的谢迪

  人物档案>>>

  谢迪,男,1997年参加监狱工作,199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4年从警生涯中,谢迪多次受到上级个人嘉奖、优秀共产党员等表彰,多次荣立个人三等功;2021年重庆市监狱管理局授予谢迪“十佳监狱人民警察”称号,并记个人三等功一次。

 

  谢迪,2021年被重庆市监狱系统评为“十佳监狱人民警察”。扳开指头盘算,获得这项殊荣,他已经走过24年从警生涯,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老警察”。

  今年45岁的谢迪,担任重庆市渝西监狱安全生产管理科科长。单位同事日常称他“老帅哥”,隐含着欣赏和赞许。留着干净短发,和油腻中年不沾边的他,也是一名公认的“优秀监狱警察”。

  最近,他收到组织授予的荣誉勋章和证书。站在聚光灯前,他坦言:职业生涯虽已进入下半场,但压力和鞭策并存,“初心仍灼灼跳动”。

 

  从小舞台走向大舞台

 

  1995年,在位于沙坪坝区烈士墓旁的西南政法大学,站在能够容纳数百人的报告厅讲台上,法律专业学生谢迪正在作一次演讲。题目是:我喜爱的一本书。

  虽然作了充足准备,但谢迪还是被紧张打懵。足足2分钟时间,他憋红脸也想不起演讲稿上的一个字。最后,在全场师生鼓励的掌声中,仓惶下台。那一刻,是谢迪的“至囧之时”。

  4年后,谢迪再度登台。这一次,他望向台下800多名服刑人员,近百名身着警服的同事,却没有了慌张。

  1762个字的主持词,完全按照舞台效果需要、情绪表达,娓娓道来。这场“西山之夏”文艺晚会成了当年单位“热搜”。谢迪收获众多“粉丝”。不少“妈妈粉”甚至在晚会还没结束前就悄悄打听:这帅小伙耍朋友了没得?

  台上一分钟,台下是谢迪大学毕业参加监狱工作后,得到的历练和进步。

  带着服刑人员大山中采茶、制茶,大风天扯着嗓子喊“全体集合”;30多度高温天气,迈开步子在茶台上巡逻清点人数,用眼神扫射现场每个细节;经历一次次队前讲话、大课教学、个别教育谈话,他哪里还会紧张。

  眉眼间已经初步有了人民警察的那份沉稳。

  “整得好,小谢。”把晚会主持任务交给谢迪的时任监狱领导捶着谢迪胸口,眼里都是欣赏。“你崽儿就是适合穿这身警服。”

  2007年,经过公开选拔,谢迪脱颖而出,从中队领导成长为监区领导,走上职业生涯的更大舞台。

 

  给服刑人员做“心灵”手术

 

  教育改造罪犯,并帮助他们剜除恶习,重新进入社会成为合法公民,是一项高度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管理者具备教育学、心理学、法律学等多方面知识储备。

  有人把监狱警察比作在“火山口”“炸药库”的特殊教师、医生,都是贴切比喻。在先后担任监区领导、监狱教育改造科科长期间,谢迪不乏完成过数次成功的“心灵手术”。

  2004年,服刑人员王某就给谢迪留下过深刻印象。刚入监服刑时,王某就表现得不一样。眼神中都是冷漠和不懈,拒绝填写认罪悔罪材料,一度以不说话、不理睬的方式对抗民警讯问。

  监区想过很多办法。比如安排民警和他谈心,在违反监规纪律时进行惩罚学习等,但效果都不好。更严重的情况是,民警通过摸排掌握到,王某存在厌世心理,一度发生自伤自残行为。

  任务交到谢迪手上。一开始他也毫无头绪,做了大量调查了解,也没有发现教育突破口。

  转机来自一张“小纸片”。例行清监查舍时,谢迪在王某整理箱中发现一张从报纸上裁剪的小纸片。上面报道了一种珍贵兰草拍卖出高价,后面还有一些培植兰草的技术介绍。

  从纸片裁剪边缘看,应该是王某用尺子裁切,作了精心保管。谢迪忽然觉得,一个喜欢花草的人,应该是热爱生活,内心不会冷漠的。

  关键在于找到一个缝隙,走进王某内心。“万物皆有裂缝,但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第一次和王某谈话,谢迪尝试用兰草话题引起兴趣,果然奏效。但显然也对王某深厚的兰草知识预计不足。谢迪为此下过苦功夫。在网络并不普及的年代,他跑遍永川区各大书店,翻阅记录关于兰草的知识,为下一次谈话做好准备。

  找到“缝隙”,谢迪成功走进王某内心世界。

  用兰草为“药引”,他关注王某的心理折线变化,用共情和法律法规宣讲,引导化解王某心理郁结。终于,王某走上改造正途,逐渐卸下心理防线。在余刑中,王某认罪悔罪,还因表现良好获得了减刑。

  “教育改造要在细微处着手,不能简单、粗暴的依靠威严、制度去控制。”做完这台“心灵手术”,让谢迪对教育改造事业也有了新理解。更多的服刑人员在他教育挽救下,顺利刑满,回到了人生正途。

 

  在“火山口”修筑“防火墙”

 

  “他是个很特别的师傅。”政治处民警敖一航,是渝西监狱在“青蓝结对”计划中,安排给谢迪帮带的“徒弟娃儿”。

  在敖一航看来,师傅谢迪钟情阅读哲学、历史类书籍,却也听摇滚、朋克音乐;会在案头摆放布罗代尔的《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也会在闲暇时用蓝牙音响播放窦唯、黑豹乐队的《Don’t break my heart》《无地自容》。截然不同的理性和感性混搭气质,让敖一航觉得“师傅真的很酷”。

  事实上,谢迪在工作中也会将两种思维趋于融合。2012年,渝西监狱成立安全生产管理科。谢迪成为首任科长。

  安全是监狱永恒的主旨。但由于管理对象的特殊性,监狱安全平静湖面下,必然暗流涌动。这就需要管理者作最理性、细致的制度设计,搭建严密的安全网络,却也要预想最“疯狂”的行为,作最坏打算。

  这项工作就像在“火山口”修筑“防火墙”。一开始,大多数人认为,监狱安全工作一定是分管监狱领导、业务科室或者说一两个人的事。但构筑安全网络,必须是全员参与的“大安全”系统。这种观念转变往往是最艰难的过程。

  谢迪最初觉得,可能要花7、8年时间,才能初步完成这项工作。但最终经过5年时间,渝西监狱在2017年就初步建立起:安全排查、分析研判、任务派遣、隐患整改的闭环“大安全”管理机制。

  这当中,渝西监狱全体民警付出了艰辛努力。谢迪也为此作了大量工作,留下了300多页边角发卷的安全工作笔记,阅读了10余本安全管理类专业书籍,协助监狱建立成文制度35项。

  系列安全工作机制成效很快得到检验。2016年,监狱某监区生产操作间设备线路短路,造成内部电机发热引起火情。事故发生后,民警第一时间断电,随后迅速组织人员携带消防器材灭火。不到10分钟,就将火情消除在萌芽。

  谢迪回看处置过程的视频回放,发现民警处置流程几乎完整和预案设计吻合,等于是交出了教科书式的答卷。

  那一刻,谢迪被成就感填满。谈及感受,他说:就像用功的孩子,得到了一粒糖。

 通讯员 敖一航 罗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