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祖志:那些苦并快乐的日子

时间: 2021-07-27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15051

  “共产党好哦!没得共产党,哪里有我们的今天……”近日,汪祖志对着孩子打开了话匣子。出生在解放前的他小时候吃了上顿没下顿,能过上好日子全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打拼。2005年从垫江监狱退休后,他时常会回想这些年吃过的苦、受过的累——这是他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上进农村娃对监狱警察感兴趣

  1945年,汪祖志出生在四川一户贫困农民家庭,家中兄弟姊妹八人,他排老三,“汪老三”就成了平日里熟人朋友对他的称呼。他身材不高,敦厚稳健,国字脸、短寸头,一口直爽的川话,总是精神头十足。

  “祖祖辈辈都是农民,解放前家里连自己的田地都没有。”汪祖志说,这辈子都要记住自己的根是农民,要感谢共产党的领导,让过去的穷苦人过上了好日子。

  汪家虽然世代务农为生,其汪祖志的父亲汪光兴在当时却也算得上是进步人士,不但加入了共产党,还曾经担任过当地的村支部书记。在父亲的影响下,汪祖志自幼独立好强,虽因家庭贫困初中毕业后被迫中断学业,但上进的他通过自学,先后担任过民办教师、赤脚医生、村支部书记,还在1966年入了党。

  1979年12月,汪祖志被调到大竹县明滩乡担任公社管委会主任,后又担任了乡党委副书记、书记等职。明滩和东印农场(垫江监狱前身)仅一山之隔,日常工作中,汪祖志和监狱警察打的交道不少,随着对监狱工作的熟悉,他对监狱警察这个职业也逐渐有了兴趣。

  执着果断 毅然选择从警路

  1968年,汪祖志经人介绍认识了妻子。据他回忆,1969年结婚的时候,汪祖志家里穷得叮当响,彩礼就是一套衣服,还是借的他二姐的,结婚用的被子也是借的。

  后来,他们有了孩子,也有了正式工作,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但认真劲和钻研劲却从未有半点放松。用他的话说就是“一个时代一辈人,吃得苦来啥都成!”

  42岁,本该是个不再折腾的年龄,但有穿上警服的机会,同时也能给家人更好的生活,1987年,在地方政府干得好好的他趁着东印农场扩充警力,毅然踏上了从警路。

  到农场报到的第一天,汪祖志记忆犹新,时任大队副教导员的杨兴义接待了他。在见面谈话时,汪祖志说,自己最大的优点就是吃得喝得,身体好,胆子大,不怕苦差,不怕难事,喜欢啃“硬骨头”;自己最大的缺点也是吃得喝得,胆子大,就怕影响工作,需要组织监督。一席实话引得大家哈哈大笑,拍手称好。

  当时,汪祖志所在的队伍隶属于东印农场的一个农业小分队,主要从事种植、养殖等项目。他的从警生涯便从这个小分队开始。没有想象中的风光,反而像是重回农村生活,每天起早摸黑,日晒雨淋,辛勤地耕作在田间地头。

  全力以赴 脚踏实地得认可

  “我本来就是农民出生,耕田种地轻车熟路。”汪祖志说,当时自己既是负责管理服刑人员的队长,也是技术员,窝距、行距、播种时间、施肥量份等都是亲自把握和示范。在农业小分队的3个月时间里,汪祖志踏实肯干的出色表现得到了大家的充分认可。

  汪祖志说,监狱工作要胆大、更要心细,要抓全面、更要抓重点,累的不仅是身体,还有心理。一年时间里,汪祖志带领大家超额完成监狱交办的重要任务,不少人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此外,在对服刑人员的改造上,汪祖志也颇有心得。

  “沈浪(化名),盗窃罪,原判7年,当时余刑2年3个月……”对于当时管理的服刑人员沈浪的情况,汪祖志依旧记得清清楚楚。

  1994年,汪祖志担任大队长期间,沈浪从家人来信中得知妻子离家出走、杳无音讯后,他无法接受现实,以自伤自残的方式泄愤,抗拒改造。汪祖志亲自制定了改造策略,多方联系其家人进行亲情帮教,并多次对其进行谈话教育。

  慢慢地,沈浪走出了情绪的阴霾,在改造上也比以前有了更大起色。汪祖志说,在当时的特殊关押环境下,老一辈监狱警察对服刑人员进行改造,很多时候都得该严的严、该宽的宽,针对不同的人得用不同的办法。“说白了就是做人的工作,工作做通了,自然管理上顺风顺水,毫不费力,做不通则如逆水行舟。”谈起多年来的改造经验,汪祖志言简意赅又自信满满。

  如今面对晚年生活,汪祖志既乐观,又实在:“‘身体好,心情好,不给后辈添麻烦;思想好,精神好,能给社会小贡献’,就是我们老两口最大的心愿。”

  通讯员 薛会胜 记者 张柳妞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汪祖志:那些苦并快乐的日子

  “共产党好哦!没得共产党,哪里有我们的今天……”近日,汪祖志对着孩子打开了话匣子。出生在解放前的他小时候吃了上顿没下顿,能过上好日子全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打拼。2005年从垫江监狱退休后,他时常会回想这些年吃过的苦、受过的累——这是他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上进农村娃对监狱警察感兴趣

  1945年,汪祖志出生在四川一户贫困农民家庭,家中兄弟姊妹八人,他排老三,“汪老三”就成了平日里熟人朋友对他的称呼。他身材不高,敦厚稳健,国字脸、短寸头,一口直爽的川话,总是精神头十足。

  “祖祖辈辈都是农民,解放前家里连自己的田地都没有。”汪祖志说,这辈子都要记住自己的根是农民,要感谢共产党的领导,让过去的穷苦人过上了好日子。

  汪家虽然世代务农为生,其汪祖志的父亲汪光兴在当时却也算得上是进步人士,不但加入了共产党,还曾经担任过当地的村支部书记。在父亲的影响下,汪祖志自幼独立好强,虽因家庭贫困初中毕业后被迫中断学业,但上进的他通过自学,先后担任过民办教师、赤脚医生、村支部书记,还在1966年入了党。

  1979年12月,汪祖志被调到大竹县明滩乡担任公社管委会主任,后又担任了乡党委副书记、书记等职。明滩和东印农场(垫江监狱前身)仅一山之隔,日常工作中,汪祖志和监狱警察打的交道不少,随着对监狱工作的熟悉,他对监狱警察这个职业也逐渐有了兴趣。

  执着果断 毅然选择从警路

  1968年,汪祖志经人介绍认识了妻子。据他回忆,1969年结婚的时候,汪祖志家里穷得叮当响,彩礼就是一套衣服,还是借的他二姐的,结婚用的被子也是借的。

  后来,他们有了孩子,也有了正式工作,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但认真劲和钻研劲却从未有半点放松。用他的话说就是“一个时代一辈人,吃得苦来啥都成!”

  42岁,本该是个不再折腾的年龄,但有穿上警服的机会,同时也能给家人更好的生活,1987年,在地方政府干得好好的他趁着东印农场扩充警力,毅然踏上了从警路。

  到农场报到的第一天,汪祖志记忆犹新,时任大队副教导员的杨兴义接待了他。在见面谈话时,汪祖志说,自己最大的优点就是吃得喝得,身体好,胆子大,不怕苦差,不怕难事,喜欢啃“硬骨头”;自己最大的缺点也是吃得喝得,胆子大,就怕影响工作,需要组织监督。一席实话引得大家哈哈大笑,拍手称好。

  当时,汪祖志所在的队伍隶属于东印农场的一个农业小分队,主要从事种植、养殖等项目。他的从警生涯便从这个小分队开始。没有想象中的风光,反而像是重回农村生活,每天起早摸黑,日晒雨淋,辛勤地耕作在田间地头。

  全力以赴 脚踏实地得认可

  “我本来就是农民出生,耕田种地轻车熟路。”汪祖志说,当时自己既是负责管理服刑人员的队长,也是技术员,窝距、行距、播种时间、施肥量份等都是亲自把握和示范。在农业小分队的3个月时间里,汪祖志踏实肯干的出色表现得到了大家的充分认可。

  汪祖志说,监狱工作要胆大、更要心细,要抓全面、更要抓重点,累的不仅是身体,还有心理。一年时间里,汪祖志带领大家超额完成监狱交办的重要任务,不少人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此外,在对服刑人员的改造上,汪祖志也颇有心得。

  “沈浪(化名),盗窃罪,原判7年,当时余刑2年3个月……”对于当时管理的服刑人员沈浪的情况,汪祖志依旧记得清清楚楚。

  1994年,汪祖志担任大队长期间,沈浪从家人来信中得知妻子离家出走、杳无音讯后,他无法接受现实,以自伤自残的方式泄愤,抗拒改造。汪祖志亲自制定了改造策略,多方联系其家人进行亲情帮教,并多次对其进行谈话教育。

  慢慢地,沈浪走出了情绪的阴霾,在改造上也比以前有了更大起色。汪祖志说,在当时的特殊关押环境下,老一辈监狱警察对服刑人员进行改造,很多时候都得该严的严、该宽的宽,针对不同的人得用不同的办法。“说白了就是做人的工作,工作做通了,自然管理上顺风顺水,毫不费力,做不通则如逆水行舟。”谈起多年来的改造经验,汪祖志言简意赅又自信满满。

  如今面对晚年生活,汪祖志既乐观,又实在:“‘身体好,心情好,不给后辈添麻烦;思想好,精神好,能给社会小贡献’,就是我们老两口最大的心愿。”

  通讯员 薛会胜 记者 张柳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