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佑“你”一生周全

时间: 2021-12-03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15126

张 震

  人物简介

  张震,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日本早稻田大学访问学者,现为西南政法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宪法学科方向带头人,《现代法学》编委,入选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担任重庆市立法评审委员,重庆市教指委委员,重庆市宪法宣讲团专家,在《人民日报》《新华文摘》以及《中国法学》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连续获得全国第七届、第八届、第十届中青年宪法学者优秀科研成果奖,中央马工程重点教材《宪法学》主要编写人员,多次荣获西南政法大学优秀教师及优秀党员。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并确定每年12月4日为国家宪法日,今年将迎来第八个国家宪法日。12月2日,重庆法治报记者走进西南政法大学,专访了该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震。访谈中,张震教授畅谈宪法的发展历程及重要意义,以及宪法在普及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改进办法,并就宪法如何真正融入百姓生活、更好地与互联网相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期待。

  探索宪法之路从未停止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宣传阐释好宪法是‘中国之治’的制度基础,重要性不言而喻。”据张震介绍,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民主协商制定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人民大宪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了在《共同纲领》基础上、经过广泛讨论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宪法作为我国第一部正式的社会主义宪法,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作为两大基本原则,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基本形成。

  张震说,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宪法,1982年宪法继承和发展了1954年宪法的基本原则,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

  张震表示,新中国以来,宪法在我们国家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探索宪法之路从未停止。2004年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进行了第四次修改,包含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等写入宪法,2018年修宪,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体现党的最新执政理念,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意愿,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具有重要的宪法理论意义和政治实践意义。

  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谈及宪法更多的是像“根本大法”“治国安邦的总章程”等类似的抽象描述,但具体的恐怕大多数人无从谈起。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以来,虽学习贯彻新修订的宪法活动在全社会蓬勃开展,但是在宪法普及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张震认为主要原因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民的普遍认知仍存在差距,不仅普通公民与国家公职人员之间存在差距,不同工作岗位的公职人员之间也存在一定差距。宪法意识尚显不足,没有紧跟时代的步伐,对新时代宪法精神的了解及运用有所欠缺;二是很多人都认为宪法很重要,但是又觉得宪法距离很远,特别是部分基层农村的老百姓觉得在日常生活中用不到更摸不着,甚至不少人觉得“宪法”是个国家层面的话题与普通百姓关系不大,因此宪法虽为根本大法,但常常被置于高台。

  张震表示,其实宪法与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例如部分游客在洪崖洞、广阳岛等景点旅游时,觉得自己只是在休息玩耍,放松心情,他们并不知道在旅游的同时也在享受宪法所赋予的“休息权”“文化权”等。比如,从出生这一刻起,“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宪法便开始保护每一个未成年人,再比如“受教育权”又保障未成年人在适当的年龄接受学校教育,18岁成年后开始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劳动权利和义务”保障公民找到一份工作;“休息权”保障公民能适当地休息及带薪年假等等。

  “互联网+宪法”大有可为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张震表示,公民的宪法意识不是天生的,还得依靠宪法宣传和宪法教育。要推进宪法实施,第一步就是全体老百姓都要尊重宪法遵从宪法,要养成法律意识,公权力行使要以宪法为根本准则。国家要实施宪法,首先还是要抓宣传教育,先把基础打牢,然后再抓关键,这样宪法实施才会更加有效。

  “‘宪法更具生活化’,宪法中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则直接全面地与公民生活融为一体。”张震称,建议在全市努力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扎实开展好宪法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军营、进网络等“七进”活动,这种模式就非常好。

  张震也建议在“七进”活动中,授课人要根据宣传受众选择宣传方式,比如宪法进社区,可以开办“宪法知识碎片有奖知识竞猜”“宪法绘画比赛”等活动,准备更多实用奖品让居民深入其中,从游戏中缩小宪法盲点;宪法进农村,要从村民切身相关的角度入手,采用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比如用唱戏、相声等表演形式吸引村民注意,让村民上好宪法这门课;宪法进校园,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给孩子们讲好宪法小故事,比如开办“学宪法,讲宪法”演讲比赛,让孩子们了解宪法是与自己的一生密切相连。

  而对于进高校,张震认为应该给非法学专业的学生接触宪法学习宪法的机会,无论选修还是必修,都应开设宪法通识课程。

  “互联网+宪法”,对于宪法进网络,张震表示这是大势所趋,也需要不断摸索。互联网受众群体广,传播速度快,使用率高,因此宣传方式需更灵活多样更接地气,让宪法真正与互联网相融。将宪法知识碎片化植入动漫、H5、短视频等多媒体产品中,比如在抖音等App,将“文化权”植入到山城生活的吃喝玩乐中;打造宪法独特网络符号,深度融入网民群体,提高宪法网言网语的使用率。

  营造全社会尊法守法氛围

  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国家立宪日的确立营造了良好的普法氛围,张震说,2018年《宪法修正案》通过后,第一堂普法课他就在西政校内开讲主题为“一路前行,宪法迈进新时代”的课程。

  作为西南政法大学宪法学科方向带头人,张震大学期间主攻宪法研究,如今与宪法结缘已有二十多年,马不停蹄的普法之路乐在其中。

  张震认为,未来普法之路不仅需要法律从业人员的重视,更应在全社会形成良好且持久的学宪法氛围,树立坚实的宪法信仰,让老百姓从中得到切实好处。此外,健全宪法全面实施体制机制以及实施监督制度也必不可少。

  良法善治,民之所向。做好宪法宣传工作,责任重大、意义非凡。宪法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根本保障,张震称,让宪法法律真正融入百姓生活,营造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尤为重要。

  记者 朱颂扬 实习生 牛雪璐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宪法佑“你”一生周全

张 震

  人物简介

  张震,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日本早稻田大学访问学者,现为西南政法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宪法学科方向带头人,《现代法学》编委,入选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担任重庆市立法评审委员,重庆市教指委委员,重庆市宪法宣讲团专家,在《人民日报》《新华文摘》以及《中国法学》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连续获得全国第七届、第八届、第十届中青年宪法学者优秀科研成果奖,中央马工程重点教材《宪法学》主要编写人员,多次荣获西南政法大学优秀教师及优秀党员。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并确定每年12月4日为国家宪法日,今年将迎来第八个国家宪法日。12月2日,重庆法治报记者走进西南政法大学,专访了该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震。访谈中,张震教授畅谈宪法的发展历程及重要意义,以及宪法在普及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改进办法,并就宪法如何真正融入百姓生活、更好地与互联网相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期待。

  探索宪法之路从未停止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宣传阐释好宪法是‘中国之治’的制度基础,重要性不言而喻。”据张震介绍,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民主协商制定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人民大宪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了在《共同纲领》基础上、经过广泛讨论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宪法作为我国第一部正式的社会主义宪法,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作为两大基本原则,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基本形成。

  张震说,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宪法,1982年宪法继承和发展了1954年宪法的基本原则,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

  张震表示,新中国以来,宪法在我们国家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探索宪法之路从未停止。2004年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进行了第四次修改,包含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等写入宪法,2018年修宪,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体现党的最新执政理念,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意愿,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具有重要的宪法理论意义和政治实践意义。

  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谈及宪法更多的是像“根本大法”“治国安邦的总章程”等类似的抽象描述,但具体的恐怕大多数人无从谈起。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以来,虽学习贯彻新修订的宪法活动在全社会蓬勃开展,但是在宪法普及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张震认为主要原因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民的普遍认知仍存在差距,不仅普通公民与国家公职人员之间存在差距,不同工作岗位的公职人员之间也存在一定差距。宪法意识尚显不足,没有紧跟时代的步伐,对新时代宪法精神的了解及运用有所欠缺;二是很多人都认为宪法很重要,但是又觉得宪法距离很远,特别是部分基层农村的老百姓觉得在日常生活中用不到更摸不着,甚至不少人觉得“宪法”是个国家层面的话题与普通百姓关系不大,因此宪法虽为根本大法,但常常被置于高台。

  张震表示,其实宪法与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例如部分游客在洪崖洞、广阳岛等景点旅游时,觉得自己只是在休息玩耍,放松心情,他们并不知道在旅游的同时也在享受宪法所赋予的“休息权”“文化权”等。比如,从出生这一刻起,“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宪法便开始保护每一个未成年人,再比如“受教育权”又保障未成年人在适当的年龄接受学校教育,18岁成年后开始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劳动权利和义务”保障公民找到一份工作;“休息权”保障公民能适当地休息及带薪年假等等。

  “互联网+宪法”大有可为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张震表示,公民的宪法意识不是天生的,还得依靠宪法宣传和宪法教育。要推进宪法实施,第一步就是全体老百姓都要尊重宪法遵从宪法,要养成法律意识,公权力行使要以宪法为根本准则。国家要实施宪法,首先还是要抓宣传教育,先把基础打牢,然后再抓关键,这样宪法实施才会更加有效。

  “‘宪法更具生活化’,宪法中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则直接全面地与公民生活融为一体。”张震称,建议在全市努力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扎实开展好宪法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军营、进网络等“七进”活动,这种模式就非常好。

  张震也建议在“七进”活动中,授课人要根据宣传受众选择宣传方式,比如宪法进社区,可以开办“宪法知识碎片有奖知识竞猜”“宪法绘画比赛”等活动,准备更多实用奖品让居民深入其中,从游戏中缩小宪法盲点;宪法进农村,要从村民切身相关的角度入手,采用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比如用唱戏、相声等表演形式吸引村民注意,让村民上好宪法这门课;宪法进校园,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给孩子们讲好宪法小故事,比如开办“学宪法,讲宪法”演讲比赛,让孩子们了解宪法是与自己的一生密切相连。

  而对于进高校,张震认为应该给非法学专业的学生接触宪法学习宪法的机会,无论选修还是必修,都应开设宪法通识课程。

  “互联网+宪法”,对于宪法进网络,张震表示这是大势所趋,也需要不断摸索。互联网受众群体广,传播速度快,使用率高,因此宣传方式需更灵活多样更接地气,让宪法真正与互联网相融。将宪法知识碎片化植入动漫、H5、短视频等多媒体产品中,比如在抖音等App,将“文化权”植入到山城生活的吃喝玩乐中;打造宪法独特网络符号,深度融入网民群体,提高宪法网言网语的使用率。

  营造全社会尊法守法氛围

  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国家立宪日的确立营造了良好的普法氛围,张震说,2018年《宪法修正案》通过后,第一堂普法课他就在西政校内开讲主题为“一路前行,宪法迈进新时代”的课程。

  作为西南政法大学宪法学科方向带头人,张震大学期间主攻宪法研究,如今与宪法结缘已有二十多年,马不停蹄的普法之路乐在其中。

  张震认为,未来普法之路不仅需要法律从业人员的重视,更应在全社会形成良好且持久的学宪法氛围,树立坚实的宪法信仰,让老百姓从中得到切实好处。此外,健全宪法全面实施体制机制以及实施监督制度也必不可少。

  良法善治,民之所向。做好宪法宣传工作,责任重大、意义非凡。宪法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根本保障,张震称,让宪法法律真正融入百姓生活,营造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尤为重要。

  记者 朱颂扬 实习生 牛雪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