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塘,一直不曾走远

时间: 2022-01-07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16372

在乡下,房子再窄逼,火塘总是少不了的。平时,火塘藏身一隅,上面摆满柴草杂物,仿佛被遗忘在时间深处。等到寒风吹,霜冻起,口里哈出白气,人们花半天时间,把它收拾出来,周围摆上板凳——火塘,又焕然一新。

一把柴禾,唤醒了沉睡的火塘。火苗欢腾,火塘满血复活。炊烟穿过瓦片的缝隙,在屋顶上空盘旋缭绕。冬天,真的来了。

晚上回家,必定先烧火塘。晚饭后,一家人围坐在火塘边,享受一天中最美好的时光。龙门阵是少不了的,不知摆过多少回了,百听不厌。热灰里,埋了红薯。红薯烧好后,摆在火塘边再烤上一会儿,皮肉自然分离,瓤子上一层金黄的糖,闻着香,吃着甜。火塘中央,松树疙蔸燃得正好,碰巧遇到了松油,火苗扯得老长,越烧越旺。母亲开口了:火笑得很,明天客要来。在那个通讯不发达的年代,火笑、公鸡打架、蜘蛛从天而降,都预示着有客来。时不时,还就撞上了,让人更加深信不疑。

雨雪天,是火塘的天下。女人们邀约在某家的火塘,纳鞋底、绣鞋垫、织毛衣,手不得闲,嘴也不得闲。男人当然也有自己的去处,下棋、打扑克,或者什么也不做,七嘴八舌侃大山。火塘边煨着一壶酽茶,你抱着喝一口,他抱着喝一口。火塘上,吊着一个鼎罐,用来烧水,煨汤。在哪家烤火,午饭自然就在哪家吃,其实也没啥好饭好菜,图的就是一个热闹亲和。

年猪一杀,家家户户的火塘上方,灌好的香肠、腌好的猪肉、捏好的血豆腐,陆续登场。家家的火塘都变得热闹起来,人们借烤火之名,行打探之实。哪家的年猪大,哪家的日子过得好,都在火塘上方明摆着。那些火塘上内容不多的人家,暗暗下了决心,来年一定好好干,要给火塘一个交待。

此时的火塘,不单是用于烤火取暖,更多是为了熏制腊肉。只要家里有人,火塘总烧着。烧柴也有了讲究,前几天,柏树桠、橘树枝、风干的红薯藤,轮番烧,先将腊肉熏黄。接下来,改用疙蔸火慢慢烘烤。十天半月,腊肉就熏制得焦黄,不时有油滴到火塘里,“哧”一声,香气弥漫,惹发了人们肚子里的馋虫。

客人来了,主人热情地往火塘边让,嘴里连声说:快来烤火!来客免不了夸赞一番主人家会喂猪,挂了一火塘腊肉。女人从火塘上取下一块腊肉,切一截做菜待客,剩下的继续挂到火塘上熏着。厨房紧连着火塘,主人一边做饭,一边跟火塘边烤火的客人拉家常。

外婆家的火塘边安放着一个火柜。火柜跟一般的柜子差不多,只是一个立面敞开,人可以在里面或坐或躺。那些年,猪肉金贵,贼偷腊肉的事情时有发生。腊月里,外公或者舅舅天天晚上睡在火柜里,看守腊肉。冬天去外婆家,我最喜欢待的地方就是火柜。我们坐在火柜里,妈妈陪外婆说话。鼎罐里煨着肉,发出“咕嘟咕嘟”的响声,一屋子肉香。天光微暗,慢慢地,睡意涌来,我缩进火柜里侧,很快进入梦乡。吃饭的时候,妈妈叫醒我,我仍然不愿挪窝,央求妈妈把饭菜给端到火塘边吃。

腊月三十,吃过年夜饭,全家围在火塘边——守岁。树疙蔸,老早就挑好了,又大又干,擦黑就燃起来了。“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三十晚上的火直接关系来年的运气,烧得越旺,预示着来年日子越红火。人们不停地用火钳在燃烧的树疙蔸上敲打,把烧红的木炭剔下来。火于是越烧越旺,烤得人脸蛋通红,背上微微冒汗。每个人都没有睡意,每个人都兴奋着。

春节一过,天气渐渐转暖。被火塘温暖了一冬的人们,重新扛起锄头,下地劳作。火塘边慢慢归于宁静。

多年过去,在远离火塘的城市,我以为自己完全忘记了火塘。其实不然,常常在我感觉跌入寒冬的时候,那些火塘总会适时出现,烘烤我湿漉漉的心情,给我温暖与慰藉。我慢慢明白,原来火塘一直深藏在我心里,从未走远。

​◎ 周玉祥​(作者单位:巴南区征地中心)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火塘,一直不曾走远

在乡下,房子再窄逼,火塘总是少不了的。平时,火塘藏身一隅,上面摆满柴草杂物,仿佛被遗忘在时间深处。等到寒风吹,霜冻起,口里哈出白气,人们花半天时间,把它收拾出来,周围摆上板凳——火塘,又焕然一新。

一把柴禾,唤醒了沉睡的火塘。火苗欢腾,火塘满血复活。炊烟穿过瓦片的缝隙,在屋顶上空盘旋缭绕。冬天,真的来了。

晚上回家,必定先烧火塘。晚饭后,一家人围坐在火塘边,享受一天中最美好的时光。龙门阵是少不了的,不知摆过多少回了,百听不厌。热灰里,埋了红薯。红薯烧好后,摆在火塘边再烤上一会儿,皮肉自然分离,瓤子上一层金黄的糖,闻着香,吃着甜。火塘中央,松树疙蔸燃得正好,碰巧遇到了松油,火苗扯得老长,越烧越旺。母亲开口了:火笑得很,明天客要来。在那个通讯不发达的年代,火笑、公鸡打架、蜘蛛从天而降,都预示着有客来。时不时,还就撞上了,让人更加深信不疑。

雨雪天,是火塘的天下。女人们邀约在某家的火塘,纳鞋底、绣鞋垫、织毛衣,手不得闲,嘴也不得闲。男人当然也有自己的去处,下棋、打扑克,或者什么也不做,七嘴八舌侃大山。火塘边煨着一壶酽茶,你抱着喝一口,他抱着喝一口。火塘上,吊着一个鼎罐,用来烧水,煨汤。在哪家烤火,午饭自然就在哪家吃,其实也没啥好饭好菜,图的就是一个热闹亲和。

年猪一杀,家家户户的火塘上方,灌好的香肠、腌好的猪肉、捏好的血豆腐,陆续登场。家家的火塘都变得热闹起来,人们借烤火之名,行打探之实。哪家的年猪大,哪家的日子过得好,都在火塘上方明摆着。那些火塘上内容不多的人家,暗暗下了决心,来年一定好好干,要给火塘一个交待。

此时的火塘,不单是用于烤火取暖,更多是为了熏制腊肉。只要家里有人,火塘总烧着。烧柴也有了讲究,前几天,柏树桠、橘树枝、风干的红薯藤,轮番烧,先将腊肉熏黄。接下来,改用疙蔸火慢慢烘烤。十天半月,腊肉就熏制得焦黄,不时有油滴到火塘里,“哧”一声,香气弥漫,惹发了人们肚子里的馋虫。

客人来了,主人热情地往火塘边让,嘴里连声说:快来烤火!来客免不了夸赞一番主人家会喂猪,挂了一火塘腊肉。女人从火塘上取下一块腊肉,切一截做菜待客,剩下的继续挂到火塘上熏着。厨房紧连着火塘,主人一边做饭,一边跟火塘边烤火的客人拉家常。

外婆家的火塘边安放着一个火柜。火柜跟一般的柜子差不多,只是一个立面敞开,人可以在里面或坐或躺。那些年,猪肉金贵,贼偷腊肉的事情时有发生。腊月里,外公或者舅舅天天晚上睡在火柜里,看守腊肉。冬天去外婆家,我最喜欢待的地方就是火柜。我们坐在火柜里,妈妈陪外婆说话。鼎罐里煨着肉,发出“咕嘟咕嘟”的响声,一屋子肉香。天光微暗,慢慢地,睡意涌来,我缩进火柜里侧,很快进入梦乡。吃饭的时候,妈妈叫醒我,我仍然不愿挪窝,央求妈妈把饭菜给端到火塘边吃。

腊月三十,吃过年夜饭,全家围在火塘边——守岁。树疙蔸,老早就挑好了,又大又干,擦黑就燃起来了。“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三十晚上的火直接关系来年的运气,烧得越旺,预示着来年日子越红火。人们不停地用火钳在燃烧的树疙蔸上敲打,把烧红的木炭剔下来。火于是越烧越旺,烤得人脸蛋通红,背上微微冒汗。每个人都没有睡意,每个人都兴奋着。

春节一过,天气渐渐转暖。被火塘温暖了一冬的人们,重新扛起锄头,下地劳作。火塘边慢慢归于宁静。

多年过去,在远离火塘的城市,我以为自己完全忘记了火塘。其实不然,常常在我感觉跌入寒冬的时候,那些火塘总会适时出现,烘烤我湿漉漉的心情,给我温暖与慰藉。我慢慢明白,原来火塘一直深藏在我心里,从未走远。

​◎ 周玉祥​(作者单位:巴南区征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