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告·话落地 | 重庆“四向发力”贯彻落实《长江保护法》

时间: 2022-03-07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14950

  “邂逅”长江里的珍稀鱼类,对西南大学水产学院副教授刘建虎来说已是寻常。今年春节,江津白沙长江大桥历时5年正式建成通车。刘建虎来到这座与他“结缘”的大桥上远眺,目光所及之处更让他惊喜和感动,鸢飞鱼跃,生机盎然,不少市民在散步,一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

  刘建虎说,这座大桥原本设计有两个在江里的桥墩,但为了保护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的生存环境,最终被去掉。被去掉的桥墩,看上去像是艺术创作中的“留白”。在刘建虎看来,这更是生态的“留白”,“只有留白才能给发展和保护留下更多余地”。而这个留白,是市生态环境局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以下简称“长江保护法”)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近年来,重庆长江水域环境持续改善,“鸟中大熊猫”中华秋沙鸭等一大批野生鸟类频频来重庆越冬。数据显示,2021年1-12月,重庆纳入国控考核的74个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为98.6%,高于国家考核目标(97.3%)1.3个百分点。重庆长江水域的改善得益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以下简称“长江保护法”)的法治保障。长江保护法实施一年来,市生态环境局从“学”“练”“践”“用”四个方向发力,开展学法普法、实战练兵、专项执法、入河排口排查整治,全面推动《长江保护法》落地落实。

  广泛开展学法普法 提升各方法律素养

  徒法不足以自行。自《长江保护法》实施后,市生态环境局在学法普法方面坚持“两手抓、两手硬”。据了解,该局对内坚“打铁还需自身硬”,把学习《长江保护法》作为提高执法效能的重要抓手,依托每月1次的“执法大讲堂”,邀请专家、执法骨干作专题解读,组织全市生态环境执法人员集中学习,并在执法大练兵“知识竞赛”中对全市执法人员进行全覆盖在线测试。

  对外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深入推进“送法律、送政策、送技术、送方案”入企。2021年,组织600余家1200余名重点排污单位负责人开展守法培训,召开大型企业环保座谈会覆盖企业57家次,印制《长江保护法》等生态环保法律法规手册20余万份,将执法人员入企检查即同步发放法律法规手册固化纳入《重庆市生态环境执法现场检查“十项规定”》,并解析发布环境违法警示案例8批83个,持续推动市场主体守法意识和绿色发展自觉提升。

  交叉开展实战练兵 锤炼执法铁军

  生态环境保护,执法队伍是关键。为此,市生态环境局坚持全员全年全过程练兵的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更加注重以实战练兵建设生态环境保护铁军。

  2021年6月7-11日,市生态环境局开展“2021年长江、嘉陵江、乌江沿线环境执法大练兵”活动,在重庆市内的长江、嘉陵江、乌江沿线两侧岸线3公里范围内,重点排查打击废水、固(危)废、污染源自动监控、排污许可、环境安全隐患等方面的环境违法行为,全面运用无人机、无人船、热成像仪等现代执法装备,运用移动执法系统强化执法信息现场查询采集、执法情况全过程留痕。5天时间内,13个现场执法团队、3个后方工作组、150余名执法人员锁定“三江”沿线江岸两侧3公里范围,排查点位811个,发现问题2509个。

  据悉,按照“五个一批”目标,督促立行立改2207个,约谈督办8个,推进立案查处177件(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配套办法23件),向区县政府、市级有关部门和公安机关移送问题315个,形成干扰自动监控监测设施、逃避监管方式排放污染物、私设暗管、违规收集贮存危险废物等拟曝光的典型案例20个,取得了解决环境问题、打击环境违法犯罪、回应群众关切、锤炼执法队伍的综合成效。

  联合开展专项执法 筑牢上游生态屏障

  践行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3月29日,市生态环境局会同市河长办公室、市公安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等5部门联合印发了《重庆市2021年水污染防治专项执法现场检查计划的通知》。2021年9月8日,市生态环境局印发了《重庆市2021年水、大气污染防治专项执法联合督导帮扶工作方案》。

  在执行上述计划与方案的过程中,市生态环境系统累计出动执法人员1万余人次,检查涉水点位5426家次(其中检查沿江一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96家次),发现并整改涉水环境问题1612个,处罚269起,罚款2862万元。

  持续开展排口整治 守好长江保护“闸口”

  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头戏”,是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的“牛鼻子”工程。近年来,市生态环境局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把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不断引向深入、做出实效,坚决守好污水入江闸门。

  以涪陵区白涛街道某水泥公司为例。该公司旁有14家居民生活污水和2家餐馆废水散排进入乌江,但该区域与城镇污水处理厂距离远,修建污水管网困难,如何才能对入河排污口进行有效整治成为一个难题。

  通过多次实地走访调研,涪陵区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发现该公司建有2套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设施。经政府、企业、居民多方协商,该公司投资260余万元,新建30立方米的污水收集池,铺设管道1000米,购买污水提升泵2台,新建一套30立方米的中水处理回用系统,将14家居民生活污水和2家餐馆废水统一收集处理。处理后的废水进入企业中水处置回用系统,进一步净化处置后用于生产和脱硫使用,企业与居民周边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2021年,市生态环境局先后印发了《重庆市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方案》和《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的通知》,对生态环境部交办的入河排污口,重庆市已完成分类100%、命名编码100%、树立标牌100%、监测100%、溯源100%、编制整治方案100%。实现排污口整治工作由试点区县向沿江区县稳步推进,排污口排查工作由干支流向1000平方公里重点次级河流推广,排污口排查整治数据系统由“一张网”走向多元化智慧监管。

  目前,全市已全面完成渝北区、两江新区试点区域整治任务,长江、嘉陵江、乌江4220个入河排污口全部完成排污口分类、命名编码和溯源监测,累计完成排污口整治3499个,整治率82.9%。同时,2021年,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保持为Ⅱ类,74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8.6%、优于国家考核目标1.3个百分点、在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中位列第1名,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比例达到100%,全市未发生重特大突发水环境事件。

  下一步,市生态环境局将全面贯彻《长江保护法》,继续抓紧抓实各项工作,从长江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努力为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记者 朱颂扬 实习生 牛雪璐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读报告·话落地 | 重庆“四向发力”贯彻落实《长江保护法》

  “邂逅”长江里的珍稀鱼类,对西南大学水产学院副教授刘建虎来说已是寻常。今年春节,江津白沙长江大桥历时5年正式建成通车。刘建虎来到这座与他“结缘”的大桥上远眺,目光所及之处更让他惊喜和感动,鸢飞鱼跃,生机盎然,不少市民在散步,一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

  刘建虎说,这座大桥原本设计有两个在江里的桥墩,但为了保护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的生存环境,最终被去掉。被去掉的桥墩,看上去像是艺术创作中的“留白”。在刘建虎看来,这更是生态的“留白”,“只有留白才能给发展和保护留下更多余地”。而这个留白,是市生态环境局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以下简称“长江保护法”)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近年来,重庆长江水域环境持续改善,“鸟中大熊猫”中华秋沙鸭等一大批野生鸟类频频来重庆越冬。数据显示,2021年1-12月,重庆纳入国控考核的74个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为98.6%,高于国家考核目标(97.3%)1.3个百分点。重庆长江水域的改善得益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以下简称“长江保护法”)的法治保障。长江保护法实施一年来,市生态环境局从“学”“练”“践”“用”四个方向发力,开展学法普法、实战练兵、专项执法、入河排口排查整治,全面推动《长江保护法》落地落实。

  广泛开展学法普法 提升各方法律素养

  徒法不足以自行。自《长江保护法》实施后,市生态环境局在学法普法方面坚持“两手抓、两手硬”。据了解,该局对内坚“打铁还需自身硬”,把学习《长江保护法》作为提高执法效能的重要抓手,依托每月1次的“执法大讲堂”,邀请专家、执法骨干作专题解读,组织全市生态环境执法人员集中学习,并在执法大练兵“知识竞赛”中对全市执法人员进行全覆盖在线测试。

  对外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深入推进“送法律、送政策、送技术、送方案”入企。2021年,组织600余家1200余名重点排污单位负责人开展守法培训,召开大型企业环保座谈会覆盖企业57家次,印制《长江保护法》等生态环保法律法规手册20余万份,将执法人员入企检查即同步发放法律法规手册固化纳入《重庆市生态环境执法现场检查“十项规定”》,并解析发布环境违法警示案例8批83个,持续推动市场主体守法意识和绿色发展自觉提升。

  交叉开展实战练兵 锤炼执法铁军

  生态环境保护,执法队伍是关键。为此,市生态环境局坚持全员全年全过程练兵的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更加注重以实战练兵建设生态环境保护铁军。

  2021年6月7-11日,市生态环境局开展“2021年长江、嘉陵江、乌江沿线环境执法大练兵”活动,在重庆市内的长江、嘉陵江、乌江沿线两侧岸线3公里范围内,重点排查打击废水、固(危)废、污染源自动监控、排污许可、环境安全隐患等方面的环境违法行为,全面运用无人机、无人船、热成像仪等现代执法装备,运用移动执法系统强化执法信息现场查询采集、执法情况全过程留痕。5天时间内,13个现场执法团队、3个后方工作组、150余名执法人员锁定“三江”沿线江岸两侧3公里范围,排查点位811个,发现问题2509个。

  据悉,按照“五个一批”目标,督促立行立改2207个,约谈督办8个,推进立案查处177件(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配套办法23件),向区县政府、市级有关部门和公安机关移送问题315个,形成干扰自动监控监测设施、逃避监管方式排放污染物、私设暗管、违规收集贮存危险废物等拟曝光的典型案例20个,取得了解决环境问题、打击环境违法犯罪、回应群众关切、锤炼执法队伍的综合成效。

  联合开展专项执法 筑牢上游生态屏障

  践行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3月29日,市生态环境局会同市河长办公室、市公安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等5部门联合印发了《重庆市2021年水污染防治专项执法现场检查计划的通知》。2021年9月8日,市生态环境局印发了《重庆市2021年水、大气污染防治专项执法联合督导帮扶工作方案》。

  在执行上述计划与方案的过程中,市生态环境系统累计出动执法人员1万余人次,检查涉水点位5426家次(其中检查沿江一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96家次),发现并整改涉水环境问题1612个,处罚269起,罚款2862万元。

  持续开展排口整治 守好长江保护“闸口”

  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头戏”,是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的“牛鼻子”工程。近年来,市生态环境局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把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不断引向深入、做出实效,坚决守好污水入江闸门。

  以涪陵区白涛街道某水泥公司为例。该公司旁有14家居民生活污水和2家餐馆废水散排进入乌江,但该区域与城镇污水处理厂距离远,修建污水管网困难,如何才能对入河排污口进行有效整治成为一个难题。

  通过多次实地走访调研,涪陵区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发现该公司建有2套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设施。经政府、企业、居民多方协商,该公司投资260余万元,新建30立方米的污水收集池,铺设管道1000米,购买污水提升泵2台,新建一套30立方米的中水处理回用系统,将14家居民生活污水和2家餐馆废水统一收集处理。处理后的废水进入企业中水处置回用系统,进一步净化处置后用于生产和脱硫使用,企业与居民周边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2021年,市生态环境局先后印发了《重庆市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方案》和《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的通知》,对生态环境部交办的入河排污口,重庆市已完成分类100%、命名编码100%、树立标牌100%、监测100%、溯源100%、编制整治方案100%。实现排污口整治工作由试点区县向沿江区县稳步推进,排污口排查工作由干支流向1000平方公里重点次级河流推广,排污口排查整治数据系统由“一张网”走向多元化智慧监管。

  目前,全市已全面完成渝北区、两江新区试点区域整治任务,长江、嘉陵江、乌江4220个入河排污口全部完成排污口分类、命名编码和溯源监测,累计完成排污口整治3499个,整治率82.9%。同时,2021年,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保持为Ⅱ类,74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8.6%、优于国家考核目标1.3个百分点、在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中位列第1名,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比例达到100%,全市未发生重特大突发水环境事件。

  下一步,市生态环境局将全面贯彻《长江保护法》,继续抓紧抓实各项工作,从长江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努力为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记者 朱颂扬 实习生 牛雪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