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戒毒警察的初心与坚守

时间: 2022-06-17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15043
杨亮(右)与所领导核对转运数据(资料图)

  杨亮出生在一个监狱警察家庭,对人民警察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他1995年考入四川雷马屏监狱,1999年调入重庆市渝北强制隔离戒毒所工作。

  24年来,杨亮先后在渝北强制隔离戒毒所政工、戒毒管理、教育矫治等多个岗位锻炼,是一名司法行政戒毒工作战线的“全能战士”。因工作成绩突出,他获得司法部通报表扬1次,当选优秀公务员8次,荣立三等功2次,获市局级优秀共产党员9次、先进个人5次,其他奖项累计超过20次。在荣誉面前从不骄傲自满,他常说:“学习提高了我解决难题的本领,也是我进步的摇篮。”

  有一分热就要发一分光

  把本职工作当成一项事业来完成,努力做好每一件事,善待每一个人。

  杨亮有一个工作习惯,对新入所的戒毒人员都要仔细了解其家庭背景、性格心理,这样才能更好“对症下药”。

  2015年,戒毒人员张某第二次被执行强制隔离戒毒,期间情绪低落,经常与人发生摩擦。细心的杨亮立马发现了张某的反常,通过多次谈话得知,张某自小丧母,由父亲独自抚养长大,却因交友不慎坠入毒海,一次又一次辜负了父亲的期望,回想起来悔恨不已。杨亮感觉到张某还怀有感恩之心,立即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并辅以感恩教育,只要他在戒治过程中稍有进步,就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还推荐他担任班组长。张某受到了极大鼓励,不仅自身戒毒积极性增强,还积极协助民警完成事务性工作,多次因工作表现突出,在考核中受到奖励。张某拉着杨亮的手说:“这两年,您就是我心中的一盏明灯,请您放心,我不会再沾染那东西。”

  从警以来,经过杨亮教育转化的戒毒人员超过200人,他们都重塑三观,走上了新的人生道路。杨亮在日记中写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通过努力,让迷失的灵魂摆脱困境,获得重生。让群众满意,这是我至高无上的荣誉。”

  用好“传帮带” 当好“领路人”

  作为良师益友,把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技巧毫无保留、手把手地传授给战友们。

  “人一生中要遇到很多老师,能遇到杨老师是我的幸运。”民警王婷说。2018年,王婷挂职学习回来后负责劳资工作,这项政策性极强的工作让她无从下手,每天都焦头烂额。杨亮发现后就带着王婷从查阅专业术语开始,一个一个文件学习,遇到都不明白的就联系上级部门或兄弟单位咨询……就这样,在杨亮的鼓励和帮助下,王婷顺利完成了工资清算。

  民警屈超泉和传航,更是被杨亮这个师傅一步一步领进了门。杨亮总是不厌其烦地给两个徒弟讲述戒毒工作规章制度,手把手教授公文写作,亲身示范如何做好工作。如今,屈超泉和传航已成长为基层大队的中坚力量。

  2021年,渝北强制隔离戒毒所推进队伍教育整顿期间,恰逢新所搬迁,各项工作千头万绪,作为该所政治处副主任,杨亮以身作则,细化工作任务,带领科室民警按期推进各项工作。仅在专项活动期间,他一人经手的工作方案、制度以及措施等各类材料、报表超400份,累计超过10万字。制作展板、横幅、标牌,推送廉政信息、知识等累计超500件,撰写宣传稿件30余篇均被各市级媒体刊发。同事们经常看到他在办公室挑灯夜战,于是问他:“杨主任,今天又不回去了哇?”他总是笑着说:“把事情做完了再回家。”

  面对困难敢于挺身而出

  始终不忘入党初衷,哪里需要他,他就在哪里。

  2022年3月,渝北强制隔离戒毒所转型升级,搬迁至新所区,欣欣向荣。杨亮主动向所领导提出:“基层大队人手紧缺,我要申请支援基层,建制度、抓规范、带新人。”

  进入监管区前,他还专门为民警准备了心理咨询电脑,准备了20多套视频学习资料。他“手把手”教会大队干事系统操作、资料录入以及归档整理,还带领民警对新收容的戒毒人员逐一进行心理测试,整理心理档案200多份。

  两年前的五一假期,杨亮计划去看望在四川读大学的女儿,谁知临时接到紧急任务,他立即退掉车票,与同事们两下黔江,上山下乡行程超1000公里,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圆满完成工作任务。

  今年5月24日,因为劳累过度,杨亮患上重病,不得不住院治疗。“我想尽快好起来,回到工作岗位,回到我的战场。”躺在病床上的杨亮仍惦记着工作。

  以身作则是最好的家风传承

  家里的“定盘星”,每一种角色都尽职尽责。

  杨亮的岳母瘫痪在床多年,他一如既往地向老人尽孝心。“我老公下班回到家,第一件事情就是去看我妈,检查一下纸尿裤是否该换了、身上是否应该清洗了,不然就帮她翻翻身、做做按摩,我这个当女儿的都没有他做得好。我妈每次看到他都会很开心地喊‘亮娃,亮娃,你回来啦’。”杨亮妻子说起丈夫对自己妈妈的感情,满是笑意。

  杨亮妻子因为工作繁忙导致睡眠不好,杨亮只要在家加班就会在客厅、书房休息,让妻子好好睡个觉。在妻子眼中,杨亮就是个“工作狂”。“就算休息日,书房一蹲就一天,嘴上心里挂的都是工作。”杨亮的妻子说起丈夫,很是心疼。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对于女儿的教育,杨亮采取的是引导的方式。他的家里最多的就是书,每天只要一有空,书房就是父女俩的天下。在父亲的熏陶下,女儿不仅考入了理想的大学,还当上了院系的团支部书记。在疫情期间,女儿积极协助老师组织同学们有序参与疫情防控,还主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女儿自豪地说:“爸爸是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我也要成为像他一样的人。”

  家风相连成民风,民风相融汇国风。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优良家风,杨亮是名副其实的践行者。

  通讯员 彭双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一个戒毒警察的初心与坚守
杨亮(右)与所领导核对转运数据(资料图)

  杨亮出生在一个监狱警察家庭,对人民警察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他1995年考入四川雷马屏监狱,1999年调入重庆市渝北强制隔离戒毒所工作。

  24年来,杨亮先后在渝北强制隔离戒毒所政工、戒毒管理、教育矫治等多个岗位锻炼,是一名司法行政戒毒工作战线的“全能战士”。因工作成绩突出,他获得司法部通报表扬1次,当选优秀公务员8次,荣立三等功2次,获市局级优秀共产党员9次、先进个人5次,其他奖项累计超过20次。在荣誉面前从不骄傲自满,他常说:“学习提高了我解决难题的本领,也是我进步的摇篮。”

  有一分热就要发一分光

  把本职工作当成一项事业来完成,努力做好每一件事,善待每一个人。

  杨亮有一个工作习惯,对新入所的戒毒人员都要仔细了解其家庭背景、性格心理,这样才能更好“对症下药”。

  2015年,戒毒人员张某第二次被执行强制隔离戒毒,期间情绪低落,经常与人发生摩擦。细心的杨亮立马发现了张某的反常,通过多次谈话得知,张某自小丧母,由父亲独自抚养长大,却因交友不慎坠入毒海,一次又一次辜负了父亲的期望,回想起来悔恨不已。杨亮感觉到张某还怀有感恩之心,立即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并辅以感恩教育,只要他在戒治过程中稍有进步,就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还推荐他担任班组长。张某受到了极大鼓励,不仅自身戒毒积极性增强,还积极协助民警完成事务性工作,多次因工作表现突出,在考核中受到奖励。张某拉着杨亮的手说:“这两年,您就是我心中的一盏明灯,请您放心,我不会再沾染那东西。”

  从警以来,经过杨亮教育转化的戒毒人员超过200人,他们都重塑三观,走上了新的人生道路。杨亮在日记中写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通过努力,让迷失的灵魂摆脱困境,获得重生。让群众满意,这是我至高无上的荣誉。”

  用好“传帮带” 当好“领路人”

  作为良师益友,把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技巧毫无保留、手把手地传授给战友们。

  “人一生中要遇到很多老师,能遇到杨老师是我的幸运。”民警王婷说。2018年,王婷挂职学习回来后负责劳资工作,这项政策性极强的工作让她无从下手,每天都焦头烂额。杨亮发现后就带着王婷从查阅专业术语开始,一个一个文件学习,遇到都不明白的就联系上级部门或兄弟单位咨询……就这样,在杨亮的鼓励和帮助下,王婷顺利完成了工资清算。

  民警屈超泉和传航,更是被杨亮这个师傅一步一步领进了门。杨亮总是不厌其烦地给两个徒弟讲述戒毒工作规章制度,手把手教授公文写作,亲身示范如何做好工作。如今,屈超泉和传航已成长为基层大队的中坚力量。

  2021年,渝北强制隔离戒毒所推进队伍教育整顿期间,恰逢新所搬迁,各项工作千头万绪,作为该所政治处副主任,杨亮以身作则,细化工作任务,带领科室民警按期推进各项工作。仅在专项活动期间,他一人经手的工作方案、制度以及措施等各类材料、报表超400份,累计超过10万字。制作展板、横幅、标牌,推送廉政信息、知识等累计超500件,撰写宣传稿件30余篇均被各市级媒体刊发。同事们经常看到他在办公室挑灯夜战,于是问他:“杨主任,今天又不回去了哇?”他总是笑着说:“把事情做完了再回家。”

  面对困难敢于挺身而出

  始终不忘入党初衷,哪里需要他,他就在哪里。

  2022年3月,渝北强制隔离戒毒所转型升级,搬迁至新所区,欣欣向荣。杨亮主动向所领导提出:“基层大队人手紧缺,我要申请支援基层,建制度、抓规范、带新人。”

  进入监管区前,他还专门为民警准备了心理咨询电脑,准备了20多套视频学习资料。他“手把手”教会大队干事系统操作、资料录入以及归档整理,还带领民警对新收容的戒毒人员逐一进行心理测试,整理心理档案200多份。

  两年前的五一假期,杨亮计划去看望在四川读大学的女儿,谁知临时接到紧急任务,他立即退掉车票,与同事们两下黔江,上山下乡行程超1000公里,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圆满完成工作任务。

  今年5月24日,因为劳累过度,杨亮患上重病,不得不住院治疗。“我想尽快好起来,回到工作岗位,回到我的战场。”躺在病床上的杨亮仍惦记着工作。

  以身作则是最好的家风传承

  家里的“定盘星”,每一种角色都尽职尽责。

  杨亮的岳母瘫痪在床多年,他一如既往地向老人尽孝心。“我老公下班回到家,第一件事情就是去看我妈,检查一下纸尿裤是否该换了、身上是否应该清洗了,不然就帮她翻翻身、做做按摩,我这个当女儿的都没有他做得好。我妈每次看到他都会很开心地喊‘亮娃,亮娃,你回来啦’。”杨亮妻子说起丈夫对自己妈妈的感情,满是笑意。

  杨亮妻子因为工作繁忙导致睡眠不好,杨亮只要在家加班就会在客厅、书房休息,让妻子好好睡个觉。在妻子眼中,杨亮就是个“工作狂”。“就算休息日,书房一蹲就一天,嘴上心里挂的都是工作。”杨亮的妻子说起丈夫,很是心疼。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对于女儿的教育,杨亮采取的是引导的方式。他的家里最多的就是书,每天只要一有空,书房就是父女俩的天下。在父亲的熏陶下,女儿不仅考入了理想的大学,还当上了院系的团支部书记。在疫情期间,女儿积极协助老师组织同学们有序参与疫情防控,还主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女儿自豪地说:“爸爸是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我也要成为像他一样的人。”

  家风相连成民风,民风相融汇国风。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优良家风,杨亮是名副其实的践行者。

  通讯员 彭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