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书写新时代重庆公安交管“为民”答卷

时间: 2022-08-04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15710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公安部交管局和市公安局党委的领导下,重庆市公安局交巡警总队紧紧围绕“减量控大”目标要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协同共治为支撑,以队伍建设为保障,努力提升道路交通安全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力确保了全市道路交通安全形势持续稳定,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创造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近日,本刊记者对重庆市公安局交巡警总队党委书记、总队长陈芃进行了专访。

  A

  《重庆法治报·交通安全周刊》:重庆近年来道路交通取得了哪些发展变化?在缓解交通拥堵“城市病”方面,重庆交巡警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陈芃:重庆是世界上最大的山地城市之一,中心城区具有“山城+江城”“浅纵深+大高差”“桥隧相连+组团分布”的特殊城市构型,缓堵保畅是一道世界级难题。

  近年来,为缓解交通拥堵“城市病”,重庆交巡警认真按照市政府路网更新、缓堵促畅行动和公安部交通秩序管理精细化提升行动部署,围绕“点线面”多管齐下、综合施策,在“点”上抓了滚动治乱。建立城市交通堵乱点“滚动排查、建账销号、综合评估、闭环治理”长效机制,在去年完成82处堵乱点“一点一策”治理的基础上,今年又将新排查出150处堵乱点纳入治理计划。在“线”上抓了优化提速。抓住桥梁隧道这一主要拥堵瓶颈,不搞“一刀切”式的大范围大面积限行限购,在去年推出最小范围(仅限于交通流量最大的15座过江桥梁和1座穿山隧道)、最短时段(工作日早、晚高峰时段共4.5小时)、最低影响(不影响组团内部通行和城市生产生活运输保障)的“外科手术式”限行调控的基础上,今年又将双碑大桥和双碑隧道、大学城隧道、中梁山隧道纳入新一轮错峰通行优化,中心城区高峰时段平均车速提升6.9%。在“面”上抓了常态严管。坚持动静结合、行停并重,一方面,围绕加强“行”的动态管理,对违法掉头、争道抢行等扰乱交通秩序的违法行为,持续加大整治力度,今年以来已查处各类扰序交通违法655.2万起,同时依托警保联动,健全“快处易赔”机制,交通事故快处快赔率达90%以上,警情处置时间缩短至5分钟以内。另一方面,围绕加强“停”的静态管理,立足疏堵结合,深化“禁停、临停、规范停”分类治理,在存在“停车难”问题的老旧小区增设了4200个分时段免费停车位,在20所三甲医院、128所重点学校、45个临街公厕规范设置了临时停车区,让城市交通管理更加人性化、更有温度。

 

  B

  《重庆法治报·交通安全周刊》:保障农村道路交通安全是公安交管工作的重要内容,重庆交巡警在农村道路交通管理方面做出了哪些有益探索和实践?

  陈芃:重庆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集大农村、大城市、大库区、大山区多元特征为一体,全市18.8万公里公路总里程中农村道路占87.2%,其中三级以下公路占92.2%。面对农村交通管理点多、线长、面广,而警力有限的矛盾,我们始终坚持以创新来破题,不断深化思路创新,变交巡警“单打独斗”为“党政主导、部门负责、齐抓共管”,策动市安委会出台《深化农村道路交通安全治理体系建设的意见》《贯彻落实安全生产十五条措施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18项重点任务》等政策措施,推动农村交通安全管理工作进入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不断深化机制创新。围绕破解农村交通安全“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不断深化道路交通安全标准化、规范化、科技化和责任体系、监管体系、防控体系、科技体系、宣传体系、评价体系的“三化六体系”建设,走出了农村生命工程、“两站两员”、警保合作和市、区县、乡镇“三级道安办”等一大批全国之先。不断深化手段创新。始终把科技作为加强农村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引擎,建立完善农村交通安全信息系统,打通信息流、管理流、业务流,进一步提升“打防管控服”效能。全市农村道路连续17年、客运车辆连续15年、一般道路连续10年未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重特大交通事故。

 

  C

  《重庆法治报·交通安全周刊》:科技应用是提升道路交通管理水平的重要支撑,重庆交巡警如何利用科技手段助推交管工作改革创新?

  陈芃:大数据时代,科技手段为社会治理创新打开了无数扇“门”。近年来,重庆交巡警始终锚定科技兴警、改革强警方向,加快推进公安交管工作从人力堆砌到科技引领、从传统治理到现代“智”理转型升级。一是把科技手段深度植入交通安全。科学布建环渝、环区县、环中心城区、环核心区域电子卡口“四级防控圈”,打造数字化警务室和数字化执法站,建立集宏观展示与微观分析、趋势预测与人工干预、自动预警与精准推送于一体的交通事故分析研判与预警平台,通过大数据的“X光透视”,强化对“人车路企”等各类交通安全要素的归集比对和碰撞计算,并用以解码风险防控。仅去年以来,就提前发现、阻断各类风险隐患1.2万余个。二是把科技手段深度融入缓堵保畅。包括“一个智慧大脑”“三个应用平台”(公安交通集成指挥平台、智能交通集成管控平台、互联网信息服务平台)和“八个基础系统”(交通流信息采集系统、交通违法行为监测系统、交通监控视频系统、交通事件检测系统、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交通诱导系统、电子卡口系统、通信网络系统)的智能交通建设进入“快车道”,全国首创的“RFID+交通组织优化+公交信号优先+交通需求调控+重点车辆管控”集成组网应用不断拓展,“三快一平台”(快处、快撤、快赔和多网融合指挥调度平台)、多车道汇入自适应控制等创新科技应用落地开花,让缓堵保畅更加智能精准。三是把科技手段深度嵌入服务民生。不断深化“互联网+交管服务”建设,整合交管12123、“e交管”“渝快办”“警快办”以及微信、支付宝平台,建立互联网交管服务中心,超过250项交管服务实现在线解锁激活,真正让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路,网办业务排名全国前列,市车管所连续4次被评为“全国一等车管所”。

  D

  《重庆法治报·交通安全周刊》:在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和重庆市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工作中,重庆交巡警是如何坚持民意引领,精准对接群众所需所盼,先后制定出台一系列民生服务措施,用心用情解决群众的烦心事、关心事、操心事,全力提升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和满意度的?

  陈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优质高效、普惠均等的交管服务,是公安交管工作的应有之义。近年来,重庆交巡警始终聚焦回应和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实践活动,先后推出了“10条支持汽车消费助力企业发展交管服务措施”“‘我为群众办实事’11项便民惠企措施”等一系列接地气、冒热气的便民惠企“大礼包”,机动车全国通检、二手车异地交易登记、检验标志电子化、小客车登记全国“一证通办”、车辆信息变更“跨省通办”等一大批“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费用”措施全面落地,机动车、驾驶证业务满意率达97.72%、92.44%,排名全国前三;“深化公安交管改革”项目入选2021年重庆市“我最喜欢的10项改革”。

  前不久,我们又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市政府关于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找准发展所需、企业所盼,着眼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落实助企纾困、保障产业链和供应链稳定,有针对性推出“促进汽车消费畅通物流运输10条措施”。自6月20日实施以来,促进汽车消费近3.6亿元,为企业节约办事成本约730万元,收到良好社会反响。特别是放宽皮卡车通行限制后,我市成为全国首个全域解禁皮卡车通行限制的省市,带动皮卡车消费明显升温,快递、外卖、物流等行业纷纷点赞“重庆交巡警办了一件大好事大实事”。


 

  E

  《重庆法治报·交通安全周刊》:《重庆法治报·交通安全周刊》见证了重庆公安交管近年来的点点滴滴和不俗成绩,值此300期,迎来6周年之际,下一步将如何更好发挥我市公安交管战线喉舌作用?您对这份周刊有着怎样的评价,寄予怎样的期望?

  陈芃:《重庆法治报·交通安全周刊》作为我市目前唯一的交通安全专业类宣传媒体,近年来与公安交管部门一道,充分发挥交通信息权威发布阵地和为民服务重要桥梁纽带作用,为进一步提升交通安全宣传的影响力、渗透力,开展了大量警媒合作,收到了良好社会反响。希望《重庆法治报·交通安全周刊》立足新时代、站在新起点,再接再厉,携手共进,参与交通治理,导航文明出行,为创造安全畅通、文明有序的道路交通环境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记者 宋 果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奋力书写新时代重庆公安交管“为民”答卷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公安部交管局和市公安局党委的领导下,重庆市公安局交巡警总队紧紧围绕“减量控大”目标要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协同共治为支撑,以队伍建设为保障,努力提升道路交通安全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力确保了全市道路交通安全形势持续稳定,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创造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近日,本刊记者对重庆市公安局交巡警总队党委书记、总队长陈芃进行了专访。

  A

  《重庆法治报·交通安全周刊》:重庆近年来道路交通取得了哪些发展变化?在缓解交通拥堵“城市病”方面,重庆交巡警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陈芃:重庆是世界上最大的山地城市之一,中心城区具有“山城+江城”“浅纵深+大高差”“桥隧相连+组团分布”的特殊城市构型,缓堵保畅是一道世界级难题。

  近年来,为缓解交通拥堵“城市病”,重庆交巡警认真按照市政府路网更新、缓堵促畅行动和公安部交通秩序管理精细化提升行动部署,围绕“点线面”多管齐下、综合施策,在“点”上抓了滚动治乱。建立城市交通堵乱点“滚动排查、建账销号、综合评估、闭环治理”长效机制,在去年完成82处堵乱点“一点一策”治理的基础上,今年又将新排查出150处堵乱点纳入治理计划。在“线”上抓了优化提速。抓住桥梁隧道这一主要拥堵瓶颈,不搞“一刀切”式的大范围大面积限行限购,在去年推出最小范围(仅限于交通流量最大的15座过江桥梁和1座穿山隧道)、最短时段(工作日早、晚高峰时段共4.5小时)、最低影响(不影响组团内部通行和城市生产生活运输保障)的“外科手术式”限行调控的基础上,今年又将双碑大桥和双碑隧道、大学城隧道、中梁山隧道纳入新一轮错峰通行优化,中心城区高峰时段平均车速提升6.9%。在“面”上抓了常态严管。坚持动静结合、行停并重,一方面,围绕加强“行”的动态管理,对违法掉头、争道抢行等扰乱交通秩序的违法行为,持续加大整治力度,今年以来已查处各类扰序交通违法655.2万起,同时依托警保联动,健全“快处易赔”机制,交通事故快处快赔率达90%以上,警情处置时间缩短至5分钟以内。另一方面,围绕加强“停”的静态管理,立足疏堵结合,深化“禁停、临停、规范停”分类治理,在存在“停车难”问题的老旧小区增设了4200个分时段免费停车位,在20所三甲医院、128所重点学校、45个临街公厕规范设置了临时停车区,让城市交通管理更加人性化、更有温度。

 

  B

  《重庆法治报·交通安全周刊》:保障农村道路交通安全是公安交管工作的重要内容,重庆交巡警在农村道路交通管理方面做出了哪些有益探索和实践?

  陈芃:重庆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集大农村、大城市、大库区、大山区多元特征为一体,全市18.8万公里公路总里程中农村道路占87.2%,其中三级以下公路占92.2%。面对农村交通管理点多、线长、面广,而警力有限的矛盾,我们始终坚持以创新来破题,不断深化思路创新,变交巡警“单打独斗”为“党政主导、部门负责、齐抓共管”,策动市安委会出台《深化农村道路交通安全治理体系建设的意见》《贯彻落实安全生产十五条措施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18项重点任务》等政策措施,推动农村交通安全管理工作进入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不断深化机制创新。围绕破解农村交通安全“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不断深化道路交通安全标准化、规范化、科技化和责任体系、监管体系、防控体系、科技体系、宣传体系、评价体系的“三化六体系”建设,走出了农村生命工程、“两站两员”、警保合作和市、区县、乡镇“三级道安办”等一大批全国之先。不断深化手段创新。始终把科技作为加强农村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引擎,建立完善农村交通安全信息系统,打通信息流、管理流、业务流,进一步提升“打防管控服”效能。全市农村道路连续17年、客运车辆连续15年、一般道路连续10年未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重特大交通事故。

 

  C

  《重庆法治报·交通安全周刊》:科技应用是提升道路交通管理水平的重要支撑,重庆交巡警如何利用科技手段助推交管工作改革创新?

  陈芃:大数据时代,科技手段为社会治理创新打开了无数扇“门”。近年来,重庆交巡警始终锚定科技兴警、改革强警方向,加快推进公安交管工作从人力堆砌到科技引领、从传统治理到现代“智”理转型升级。一是把科技手段深度植入交通安全。科学布建环渝、环区县、环中心城区、环核心区域电子卡口“四级防控圈”,打造数字化警务室和数字化执法站,建立集宏观展示与微观分析、趋势预测与人工干预、自动预警与精准推送于一体的交通事故分析研判与预警平台,通过大数据的“X光透视”,强化对“人车路企”等各类交通安全要素的归集比对和碰撞计算,并用以解码风险防控。仅去年以来,就提前发现、阻断各类风险隐患1.2万余个。二是把科技手段深度融入缓堵保畅。包括“一个智慧大脑”“三个应用平台”(公安交通集成指挥平台、智能交通集成管控平台、互联网信息服务平台)和“八个基础系统”(交通流信息采集系统、交通违法行为监测系统、交通监控视频系统、交通事件检测系统、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交通诱导系统、电子卡口系统、通信网络系统)的智能交通建设进入“快车道”,全国首创的“RFID+交通组织优化+公交信号优先+交通需求调控+重点车辆管控”集成组网应用不断拓展,“三快一平台”(快处、快撤、快赔和多网融合指挥调度平台)、多车道汇入自适应控制等创新科技应用落地开花,让缓堵保畅更加智能精准。三是把科技手段深度嵌入服务民生。不断深化“互联网+交管服务”建设,整合交管12123、“e交管”“渝快办”“警快办”以及微信、支付宝平台,建立互联网交管服务中心,超过250项交管服务实现在线解锁激活,真正让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路,网办业务排名全国前列,市车管所连续4次被评为“全国一等车管所”。

  D

  《重庆法治报·交通安全周刊》:在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和重庆市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工作中,重庆交巡警是如何坚持民意引领,精准对接群众所需所盼,先后制定出台一系列民生服务措施,用心用情解决群众的烦心事、关心事、操心事,全力提升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和满意度的?

  陈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优质高效、普惠均等的交管服务,是公安交管工作的应有之义。近年来,重庆交巡警始终聚焦回应和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实践活动,先后推出了“10条支持汽车消费助力企业发展交管服务措施”“‘我为群众办实事’11项便民惠企措施”等一系列接地气、冒热气的便民惠企“大礼包”,机动车全国通检、二手车异地交易登记、检验标志电子化、小客车登记全国“一证通办”、车辆信息变更“跨省通办”等一大批“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费用”措施全面落地,机动车、驾驶证业务满意率达97.72%、92.44%,排名全国前三;“深化公安交管改革”项目入选2021年重庆市“我最喜欢的10项改革”。

  前不久,我们又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市政府关于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找准发展所需、企业所盼,着眼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落实助企纾困、保障产业链和供应链稳定,有针对性推出“促进汽车消费畅通物流运输10条措施”。自6月20日实施以来,促进汽车消费近3.6亿元,为企业节约办事成本约730万元,收到良好社会反响。特别是放宽皮卡车通行限制后,我市成为全国首个全域解禁皮卡车通行限制的省市,带动皮卡车消费明显升温,快递、外卖、物流等行业纷纷点赞“重庆交巡警办了一件大好事大实事”。


 

  E

  《重庆法治报·交通安全周刊》:《重庆法治报·交通安全周刊》见证了重庆公安交管近年来的点点滴滴和不俗成绩,值此300期,迎来6周年之际,下一步将如何更好发挥我市公安交管战线喉舌作用?您对这份周刊有着怎样的评价,寄予怎样的期望?

  陈芃:《重庆法治报·交通安全周刊》作为我市目前唯一的交通安全专业类宣传媒体,近年来与公安交管部门一道,充分发挥交通信息权威发布阵地和为民服务重要桥梁纽带作用,为进一步提升交通安全宣传的影响力、渗透力,开展了大量警媒合作,收到了良好社会反响。希望《重庆法治报·交通安全周刊》立足新时代、站在新起点,再接再厉,携手共进,参与交通治理,导航文明出行,为创造安全畅通、文明有序的道路交通环境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记者 宋 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