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毛坯稿”,让记者在微信群里火了

时间: 2022-08-04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15023

编者按

  说起《编辑部的故事》,脑海里首先浮现出的就是一部经典的电视剧,也是通过这部电视剧,大家开始认识报纸、杂志背后的编辑记者这种团队。如今,整整30年过去了,电视剧早已落下帷幕,但在《重庆法治报·交通安全周刊》里,关于编辑记者的故事依旧在上演着。

  说起记者,那是众人眼中风光无限,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无冕之王”,也是我们媒体人自己眼中早出晚归、顶烈日战严寒、为了斟词酌句熬光无数脑细胞的“小陀螺”。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哪有什么工作日休息日之分,8小时内与8小时外,新闻就是记者随时冲锋的号角。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记者们迅速进入“战时状态”,放弃长假、主动请缨,连续坚守在抗疫一线,处处都留下了记者们的脚步,他们用媒体人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采写出一篇篇冒热气、带露珠的报道。

  “这篇稿子安排在头版吧,时效性强、可读性强,尽快安排刊发。”“稿子有没有仔细修改?再完善一下。”在大家的眼中,编辑是一个集高雅、潇洒于一身的职业。然而,只有编辑自己知道,干好这份工作的辛苦。每一天,虽不能说是“一地鸡毛”,但总是忙忙碌碌、琐琐碎碎,一年365天,384个版,100多万字,一个字一个字地去粗取精、琢璞归真,常常是万家灯火,别人阖家团圆的时候,编辑们还在伏案雕花。

  如果说稿件内容是报纸质量的1,那么版面设计就是0,二者配合默契,才能有无限可能。组版、美编这项工作,看起来简单,干起来却不容易,有时候版面需要“恰到好处”的修饰,有时候可能需要有“主次分明”的要求,这都需要她们用严谨的态度,天马行空的构思,和灵巧的双手来为报纸版面锦上添花。

  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是欢乐的,我们《重庆法治报·交通安全周刊》编辑部也是欢乐的。虽然工作辛苦,但大家心往一处使,劲往一处用,在一次又一次的密切配合中,自觉找准坐标,当好党和人民之间的“喉舌”,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呈现出全市交巡警的责任与担当,初心与使命。

  谭 剑
 

  2019年2月26日,沙坪坝区公安分局交巡警支队勤务二大队副大队长李元华遭遇了出勤处突“三连击”。

  原来,当天上午9点25分,李元华从位于凤鸣山新桥村的队部到重庆西站联勤指挥部开周例会。9点30分左右,一辆211路公交车突然熄火,无法启动,横停在石新路凤鸣山立交入口处。很快,从凤鸣山至新桥、上桥方向的车流出现停滞,进而导致往新桥山洞和重庆西站中梁山方向的道路交通被迫中断,无法通行。

  李元华正巧行经此处,他查明情况后,立即向分局指挥室作了汇报,请求指挥室调度大型拖车尽快赶来拖移故障车。同时,他又调集新桥、上桥附近的3名大队警力火速赶到现场,开展处突和交通疏导工作。

  就在此时,对向车道又发生一起伤人交通事故。一辆机动车擦挂导致行人受伤,而该起交通事故发生地距离故障车堵点仅70余米。李元华当机立断,联同周边一位热心的汽车维修师傅先将公交车制动松了,并组织20多名乘客和被堵驾驶员,把故障车推移到公路前方3米处的安全地带,为小车通行提供了有力保证。然后,李元华又赶到伤人交通事故点进行处置。

  可老话说得好,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就在此时,一群身穿铁路制服,拖着行李箱的列车工作人员急匆匆地找到李元华求助,这批广州南D1869车次的乘务员,由于途中有公交车发生故障,造成前方道路拥堵,如果因此迟到,耽误了上列车,这趟列车将很可能延发。那么,影响的远不单是数百名旅客和后续列车的到发时间,更为严重的,将可能波及到全国列车整体运行规划,作出相应调整。

  李元华闻知后,将公交车故障及伤人交通事故迅速移交给同事,驾驶警车,打起双闪,亮起警灯和应急灯,载着8名列车乘务员,沿着凤中路向重庆西站疾驰。为了最大程度地缩短路程,节省时间,李元华特意选取从万科金色悦城经凤中路进重庆西站的快捷线路。最终,仅用时4分钟,警车就提前安全抵达重庆西站广场1号检票口。

  李元华到达会议现场已是10点半,在得知李元华迟到的原因后,主持会议的重庆西站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吴钢当即表示:“你做了一件好事,值得表扬。”消息不胫而走,当天下午4点左右,重庆西站铁路公寓相关负责人专程找到沙坪坝区公安分局交巡警支队勤务二大队,表达由衷谢意。

  随后,沙坪坝区公安分局交巡警支队将李元华出警的故事素材传递到《重庆法治报·交通安全周刊》编辑部,看着这简短的几百字素材,记者当即作出了深挖这篇新闻及人物的决定,并迅即与沙坪坝区公安分局交巡警支队综合大队取得联系,在得到对方单位的同意后,于第二天前往重庆西站联勤指挥部,对李元华进行了独家专访。

  2019年2月27日下午,当得知重庆西站专程派代表送锦旗上门后,记者再次匆匆赶往沙坪坝区公安分局交巡警支队勤务二大队,尤其是进入原上桥煤科院内,记者更是一路小跑,最终气喘吁吁地赶上了“赠送锦旗”的场面。

  尽管很是疲惫,但李元华的身上既诠释出沙坪坝区公安分局交巡警支队对春运工作的重视高度,也透射着平时道路交通管治工作的硬功,更彰显了我市公安交巡警的优良素质和为民情怀。记者也因采访而深受感染,伏案灯前,连夜写出了通讯《李元华:出勤处突“三连击”》。

  后来,据沙坪坝区公安分局交巡警支队透露,当事人及重庆西站均对《重庆法治报·交通安全周刊》记者的敬业精神非常感动;对周刊编辑部随后见刊的报道质量十分认可,认为挖掘出了原毛坯小稿件中太多不具备的详实内容。同时,对记者的好评也在沙坪坝区公安分局内部微信群传开了……

  记者 宋 果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一篇“毛坯稿”,让记者在微信群里火了

编者按

  说起《编辑部的故事》,脑海里首先浮现出的就是一部经典的电视剧,也是通过这部电视剧,大家开始认识报纸、杂志背后的编辑记者这种团队。如今,整整30年过去了,电视剧早已落下帷幕,但在《重庆法治报·交通安全周刊》里,关于编辑记者的故事依旧在上演着。

  说起记者,那是众人眼中风光无限,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无冕之王”,也是我们媒体人自己眼中早出晚归、顶烈日战严寒、为了斟词酌句熬光无数脑细胞的“小陀螺”。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哪有什么工作日休息日之分,8小时内与8小时外,新闻就是记者随时冲锋的号角。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记者们迅速进入“战时状态”,放弃长假、主动请缨,连续坚守在抗疫一线,处处都留下了记者们的脚步,他们用媒体人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采写出一篇篇冒热气、带露珠的报道。

  “这篇稿子安排在头版吧,时效性强、可读性强,尽快安排刊发。”“稿子有没有仔细修改?再完善一下。”在大家的眼中,编辑是一个集高雅、潇洒于一身的职业。然而,只有编辑自己知道,干好这份工作的辛苦。每一天,虽不能说是“一地鸡毛”,但总是忙忙碌碌、琐琐碎碎,一年365天,384个版,100多万字,一个字一个字地去粗取精、琢璞归真,常常是万家灯火,别人阖家团圆的时候,编辑们还在伏案雕花。

  如果说稿件内容是报纸质量的1,那么版面设计就是0,二者配合默契,才能有无限可能。组版、美编这项工作,看起来简单,干起来却不容易,有时候版面需要“恰到好处”的修饰,有时候可能需要有“主次分明”的要求,这都需要她们用严谨的态度,天马行空的构思,和灵巧的双手来为报纸版面锦上添花。

  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是欢乐的,我们《重庆法治报·交通安全周刊》编辑部也是欢乐的。虽然工作辛苦,但大家心往一处使,劲往一处用,在一次又一次的密切配合中,自觉找准坐标,当好党和人民之间的“喉舌”,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呈现出全市交巡警的责任与担当,初心与使命。

  谭 剑
 

  2019年2月26日,沙坪坝区公安分局交巡警支队勤务二大队副大队长李元华遭遇了出勤处突“三连击”。

  原来,当天上午9点25分,李元华从位于凤鸣山新桥村的队部到重庆西站联勤指挥部开周例会。9点30分左右,一辆211路公交车突然熄火,无法启动,横停在石新路凤鸣山立交入口处。很快,从凤鸣山至新桥、上桥方向的车流出现停滞,进而导致往新桥山洞和重庆西站中梁山方向的道路交通被迫中断,无法通行。

  李元华正巧行经此处,他查明情况后,立即向分局指挥室作了汇报,请求指挥室调度大型拖车尽快赶来拖移故障车。同时,他又调集新桥、上桥附近的3名大队警力火速赶到现场,开展处突和交通疏导工作。

  就在此时,对向车道又发生一起伤人交通事故。一辆机动车擦挂导致行人受伤,而该起交通事故发生地距离故障车堵点仅70余米。李元华当机立断,联同周边一位热心的汽车维修师傅先将公交车制动松了,并组织20多名乘客和被堵驾驶员,把故障车推移到公路前方3米处的安全地带,为小车通行提供了有力保证。然后,李元华又赶到伤人交通事故点进行处置。

  可老话说得好,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就在此时,一群身穿铁路制服,拖着行李箱的列车工作人员急匆匆地找到李元华求助,这批广州南D1869车次的乘务员,由于途中有公交车发生故障,造成前方道路拥堵,如果因此迟到,耽误了上列车,这趟列车将很可能延发。那么,影响的远不单是数百名旅客和后续列车的到发时间,更为严重的,将可能波及到全国列车整体运行规划,作出相应调整。

  李元华闻知后,将公交车故障及伤人交通事故迅速移交给同事,驾驶警车,打起双闪,亮起警灯和应急灯,载着8名列车乘务员,沿着凤中路向重庆西站疾驰。为了最大程度地缩短路程,节省时间,李元华特意选取从万科金色悦城经凤中路进重庆西站的快捷线路。最终,仅用时4分钟,警车就提前安全抵达重庆西站广场1号检票口。

  李元华到达会议现场已是10点半,在得知李元华迟到的原因后,主持会议的重庆西站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吴钢当即表示:“你做了一件好事,值得表扬。”消息不胫而走,当天下午4点左右,重庆西站铁路公寓相关负责人专程找到沙坪坝区公安分局交巡警支队勤务二大队,表达由衷谢意。

  随后,沙坪坝区公安分局交巡警支队将李元华出警的故事素材传递到《重庆法治报·交通安全周刊》编辑部,看着这简短的几百字素材,记者当即作出了深挖这篇新闻及人物的决定,并迅即与沙坪坝区公安分局交巡警支队综合大队取得联系,在得到对方单位的同意后,于第二天前往重庆西站联勤指挥部,对李元华进行了独家专访。

  2019年2月27日下午,当得知重庆西站专程派代表送锦旗上门后,记者再次匆匆赶往沙坪坝区公安分局交巡警支队勤务二大队,尤其是进入原上桥煤科院内,记者更是一路小跑,最终气喘吁吁地赶上了“赠送锦旗”的场面。

  尽管很是疲惫,但李元华的身上既诠释出沙坪坝区公安分局交巡警支队对春运工作的重视高度,也透射着平时道路交通管治工作的硬功,更彰显了我市公安交巡警的优良素质和为民情怀。记者也因采访而深受感染,伏案灯前,连夜写出了通讯《李元华:出勤处突“三连击”》。

  后来,据沙坪坝区公安分局交巡警支队透露,当事人及重庆西站均对《重庆法治报·交通安全周刊》记者的敬业精神非常感动;对周刊编辑部随后见刊的报道质量十分认可,认为挖掘出了原毛坯小稿件中太多不具备的详实内容。同时,对记者的好评也在沙坪坝区公安分局内部微信群传开了……

  记者 宋 果